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有心父母,先帶孩子走遍中國

圖片設計 | 宗宗;編輯 | 原屎人

2014年12月份, 天津衛視有檔節目中, 出現了一個女孩李尚榮, 她熟讀易經、皇帝內經, 詩詞歌賦張嘴就來,

更讓很多人大為驚歎的是, 這個女孩僅僅6歲。

神童女孩的出現, 引起了無數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關注,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加優秀, 上學時的成績可以名列前茅, 生活中有很強的自理能力, 也能和別人有很好的相處之道。

但事情的發展, 往往是事與願違,

家長越是著急, 越是強迫自己的孩子學習, 越是給孩子報太多的課程, 出現的問題也就越多。

孩子寫作業拖拉怎麼辦?

智商高成績差怎麼辦?

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情緒不穩定怎麼辦?

粗心大意怎麼辦?

挑食偏食怎麼辦?

怕黑怎麼辦?

一堆怎麼辦, 全是孩子們常見的, 尤其是對於剖腹產孩子更常見。 剖腹產的寶寶記憶力非常好, 智商也比較高, 但注意力容易不集中, 寫作業拖拖拉拉、粗心大意, 因為他們的耐力、毅力和免疫力都要差一些。

但現在的情況是, 不僅剖腹產的孩子容易出現上述問題, 越來越多正常出生的孩子也有同樣的問題。

寫作業的時候, 他知道怎麼寫, 就是不想寫, 如果老師強行要求的話, 他就要發脾氣、哭或者是特別固執特別強。

吃飯的時候, 你叫了他很多次, 他只是“嗯嗯嗯”的答應, 但就是不會去吃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

有的孩子智商很高, 記憶裡也不錯, 但運動協調能力如果沒有訓練足的話, 注意力就會變短, 自覺性也就變差, 他的肌肉和大腦就沒有建立太多的聯動性。

而且現在早教太多了, 不是彈鋼琴就是繪畫, 要不就是下圍棋, 這樣讓孩子長時間的靜坐, 會導致通過戶外運動來形成的這種手眼協調性、運動協調性和平衡能力都失去了;另外老人帶孩子, 總會限制孩子的戶外活動;再加上電子產品,

更會增加孩子的靜坐時間。

一、戶外活動

足夠多的運動, 可以鍛煉人的平衡覺, 而平衡覺又是負責注意力和人際關係的, 如果孩子的平衡覺沒有訓練的話, 他上課就容易多動不安, 而且人際關係也會變差。

所以我們專門就是用訓練的方法, 來解決孩子的這些學習能力問題,比如我們每週六都會帶領孩子去爬山、去徒步。

而且不要在孩子9歲之前就讓他學太多抽象的東西,因為孩子在9歲之前,是具象思維,也就是說他看見山就認識山,看見樹就認識樹,如果你這時候給他往裡灌抽象的東西,他就會堵到那兒,就會出現自閉。

二、文化認同焦慮

有這麼一個孩子,他爸爸是銀行家,三年級的時候就被送到美國,後來上了耶魯的金融系,成績非常好,但是這個眾人眼中優秀的孩子,卻有一個很怪的毛病,每隔一段時間就發抖一次,每次都會哆嗦2小時,那是一種打心眼裡的恐懼,回國後他就和我諮詢。

我問他:你怕什麼?

他回答到:我怕自己既不是美國人也不是中國人!

他覺得自己沒有美國人的那種灑脫,也沒有中國的傳統,對自己所擁有的文化產生了身份認同焦慮。

然後我跟那個孩子說,“你現在知道的,是你沒有中國文化,但你擁有什麼呢?你可能擁有最先進的金融管理方面的經驗、知識和技術,而且現在中國特別缺這方面人才,所以等你回國以後,就用你的所學來造福一方,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到北大旁聽中文課或者歷史課,在所有的假期,都出去走一走,去長城、黃河、長江等地方看一看,認識到更多的中國符號。如果實在走不開的話,可以每天先跑跑步,當每天都跑到20公里左右的時候,你就會出現鈍感力,就不像原來那樣過分的敏感和緊張,因為體內分泌的內啡肽會讓你更放鬆。”

這個孩子產生的恐懼,就是文化焦慮引起的。當然現在這種情況太多了,甚至只是單純的崇洋媚外。

我記得有個孩子,他媽媽經常帶他到日本,在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就和他媽媽說,我想當“鬼子”。這把他爸媽氣的,因為孩子經常去日本,就覺得日本非常的好,但他卻沒有見到中國的美;

還有個媽媽老帶孩子去歐洲,在14歲的時候,這孩子就問他媽媽,你為什麼不把我生在歐洲?為什麼要把我生在中國?就因為這個問題,最後得了抑鬱症,就要去尋死。

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不能怨孩子什麼,因為他們經常見到的都是國外的美,看到的都是身邊的醜。

我們近年來創立的品牌活動:帶孩子認識中國符號。中國符號包含黃河、長江、喜馬拉雅等,尤其是長城,這是我們最大的符號。通過這些地理符號,來讓孩子瞭解中國的文化,因為當他知道中國有什麼,將來才會形成文化認同,我是中國人,我願意是一個中國人。

所以我認為在12歲之前,先讓寶寶們把中國給走遍了,知道中國有什麼,看到美的東西,值得我們驕傲;見到窮的地方,下決心去建設。讓孩子和中國的富強建立關係,這樣他才會有責任感,才會有夢想,他的人生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比如以前我帶我們家孩子第一次去了德國、義大利、瑞士方向,爬了阿爾卑斯山,回來後他就覺得特別好,我就感覺他要崇洋媚外了,所以回來後歇了幾天,我就帶他直奔祁連山,穿越祁連山後又去了阿尼瑪卿雪山。

這時我們家孩子就說,“整個歐洲他們就一座雪山,而我們資源這麼豐富,如果每一座雪山都開發,我們得發大財了”,

然後他又問我,“為什麼人家跑的都是賓士寶馬,我們路上跑的是犛牛?“

我說,“這就是你們的責任啊,你們得趕超。”

他又問到,“那你們幹嘛的?”

我說,“爺爺奶奶負責解放,我們負責溫飽,然後你們負責趕超。”

所以他現在在國外學習,每當生活很慘的時候,我就說,你別忘了當時的夢想。

所以我們的孩子可以走到世界各地去,但是要讓他明白—很自豪自己是中國人,當他的身份認同很篤定了,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學別人的。

三、環勃朗峰路線

戶外活動有太多的好處,首先孩子需要戶外運動,同時還需要認同中國符號,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又希望孩子能夠展望世界,所以和極之美合作,我們要帶孩子去認識世界。

我們找到世界頂級路線——環勃朗峰路線。勃朗峰是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而且出發的這個小鎮叫霞慕尼小鎮,是整個世界戶外運動的發源地,所以我們從霞慕尼開始登山,登山後從法國到義大利到瑞士然後再回來,一共是五天的徒步,要走90公里山路,每天大約是18公里左右。

本以為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會吃不消,但是沒想到的是,他們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優秀,更有潛力。

戶外運動不是用來治療的,而是用來增強心理素質。環勃朗峰路線非常美,但是也很艱苦,通過讓孩子們克服困難,通過自己的腳戰勝巔峰,就會產生極大的成就感。所以這是獲得人生意義的途徑之一,一個人活著不是為了快樂,而是為了快樂背後的意義,如果他知道這背後的意義是什麼,以後也就不怕苦難了。

除了增強心理素質,戶外運動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在孩子12歲之前,家長的陪伴非常重要,如果你希望孩子的未來像你一樣獨立,敢於獨自去闖蕩,去創業,請拿出你寶貴時間多陪一下孩子。

陪伴和後期的創業有關係嗎?是的。

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一個人在體制內工作,很不自由而且掙錢也不多,他每天抱怨卻每天都不敢走出來,同學都創業了,而他還在那兒抱怨。後來我就問他,“你和你媽媽的關係怎麼樣?”

因為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在12歲之前,和媽媽的關係是陪伴關係,非常親密、非常正常的話,你就會具有安全感和創造性,以後當你離開父母,就敢於選擇去創業,去獨自幹一件事情,你具有這樣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但是那些小時候經常被交給教育機構或者夏令營的孩子,或者是媽媽經常會說一句話“如果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這會導致孩子出現嚴重不安全感,他將來就會一天打5個電話來徵求你的意見,有的時候還拿不定主意,即使大學畢業,也不願意離開這個城市,離開家到別的地方去闖。

所以,早期的陪伴,對於孩子後期是否具有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而戶外旅行卻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最好方式。

也許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唯有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強,他才能生存下去,但同時我們也得明白,能力強大的基礎是一個孩子的豁達、開朗和頑強。我們不必非要指責孩子哪裡做的不好,其實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告訴他:爸爸媽媽永遠是你的後盾。

來解決孩子的這些學習能力問題,比如我們每週六都會帶領孩子去爬山、去徒步。

而且不要在孩子9歲之前就讓他學太多抽象的東西,因為孩子在9歲之前,是具象思維,也就是說他看見山就認識山,看見樹就認識樹,如果你這時候給他往裡灌抽象的東西,他就會堵到那兒,就會出現自閉。

二、文化認同焦慮

有這麼一個孩子,他爸爸是銀行家,三年級的時候就被送到美國,後來上了耶魯的金融系,成績非常好,但是這個眾人眼中優秀的孩子,卻有一個很怪的毛病,每隔一段時間就發抖一次,每次都會哆嗦2小時,那是一種打心眼裡的恐懼,回國後他就和我諮詢。

我問他:你怕什麼?

他回答到:我怕自己既不是美國人也不是中國人!

他覺得自己沒有美國人的那種灑脫,也沒有中國的傳統,對自己所擁有的文化產生了身份認同焦慮。

然後我跟那個孩子說,“你現在知道的,是你沒有中國文化,但你擁有什麼呢?你可能擁有最先進的金融管理方面的經驗、知識和技術,而且現在中國特別缺這方面人才,所以等你回國以後,就用你的所學來造福一方,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到北大旁聽中文課或者歷史課,在所有的假期,都出去走一走,去長城、黃河、長江等地方看一看,認識到更多的中國符號。如果實在走不開的話,可以每天先跑跑步,當每天都跑到20公里左右的時候,你就會出現鈍感力,就不像原來那樣過分的敏感和緊張,因為體內分泌的內啡肽會讓你更放鬆。”

這個孩子產生的恐懼,就是文化焦慮引起的。當然現在這種情況太多了,甚至只是單純的崇洋媚外。

我記得有個孩子,他媽媽經常帶他到日本,在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就和他媽媽說,我想當“鬼子”。這把他爸媽氣的,因為孩子經常去日本,就覺得日本非常的好,但他卻沒有見到中國的美;

還有個媽媽老帶孩子去歐洲,在14歲的時候,這孩子就問他媽媽,你為什麼不把我生在歐洲?為什麼要把我生在中國?就因為這個問題,最後得了抑鬱症,就要去尋死。

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不能怨孩子什麼,因為他們經常見到的都是國外的美,看到的都是身邊的醜。

我們近年來創立的品牌活動:帶孩子認識中國符號。中國符號包含黃河、長江、喜馬拉雅等,尤其是長城,這是我們最大的符號。通過這些地理符號,來讓孩子瞭解中國的文化,因為當他知道中國有什麼,將來才會形成文化認同,我是中國人,我願意是一個中國人。

所以我認為在12歲之前,先讓寶寶們把中國給走遍了,知道中國有什麼,看到美的東西,值得我們驕傲;見到窮的地方,下決心去建設。讓孩子和中國的富強建立關係,這樣他才會有責任感,才會有夢想,他的人生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比如以前我帶我們家孩子第一次去了德國、義大利、瑞士方向,爬了阿爾卑斯山,回來後他就覺得特別好,我就感覺他要崇洋媚外了,所以回來後歇了幾天,我就帶他直奔祁連山,穿越祁連山後又去了阿尼瑪卿雪山。

這時我們家孩子就說,“整個歐洲他們就一座雪山,而我們資源這麼豐富,如果每一座雪山都開發,我們得發大財了”,

然後他又問我,“為什麼人家跑的都是賓士寶馬,我們路上跑的是犛牛?“

我說,“這就是你們的責任啊,你們得趕超。”

他又問到,“那你們幹嘛的?”

我說,“爺爺奶奶負責解放,我們負責溫飽,然後你們負責趕超。”

所以他現在在國外學習,每當生活很慘的時候,我就說,你別忘了當時的夢想。

所以我們的孩子可以走到世界各地去,但是要讓他明白—很自豪自己是中國人,當他的身份認同很篤定了,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學別人的。

三、環勃朗峰路線

戶外活動有太多的好處,首先孩子需要戶外運動,同時還需要認同中國符號,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又希望孩子能夠展望世界,所以和極之美合作,我們要帶孩子去認識世界。

我們找到世界頂級路線——環勃朗峰路線。勃朗峰是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而且出發的這個小鎮叫霞慕尼小鎮,是整個世界戶外運動的發源地,所以我們從霞慕尼開始登山,登山後從法國到義大利到瑞士然後再回來,一共是五天的徒步,要走90公里山路,每天大約是18公里左右。

本以為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會吃不消,但是沒想到的是,他們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優秀,更有潛力。

戶外運動不是用來治療的,而是用來增強心理素質。環勃朗峰路線非常美,但是也很艱苦,通過讓孩子們克服困難,通過自己的腳戰勝巔峰,就會產生極大的成就感。所以這是獲得人生意義的途徑之一,一個人活著不是為了快樂,而是為了快樂背後的意義,如果他知道這背後的意義是什麼,以後也就不怕苦難了。

除了增強心理素質,戶外運動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在孩子12歲之前,家長的陪伴非常重要,如果你希望孩子的未來像你一樣獨立,敢於獨自去闖蕩,去創業,請拿出你寶貴時間多陪一下孩子。

陪伴和後期的創業有關係嗎?是的。

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一個人在體制內工作,很不自由而且掙錢也不多,他每天抱怨卻每天都不敢走出來,同學都創業了,而他還在那兒抱怨。後來我就問他,“你和你媽媽的關係怎麼樣?”

因為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在12歲之前,和媽媽的關係是陪伴關係,非常親密、非常正常的話,你就會具有安全感和創造性,以後當你離開父母,就敢於選擇去創業,去獨自幹一件事情,你具有這樣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但是那些小時候經常被交給教育機構或者夏令營的孩子,或者是媽媽經常會說一句話“如果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這會導致孩子出現嚴重不安全感,他將來就會一天打5個電話來徵求你的意見,有的時候還拿不定主意,即使大學畢業,也不願意離開這個城市,離開家到別的地方去闖。

所以,早期的陪伴,對於孩子後期是否具有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而戶外旅行卻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最好方式。

也許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唯有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強,他才能生存下去,但同時我們也得明白,能力強大的基礎是一個孩子的豁達、開朗和頑強。我們不必非要指責孩子哪裡做的不好,其實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告訴他:爸爸媽媽永遠是你的後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