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果恐龍未滅絕,地球上將會進化出恐龍人?

恐龍作為人類以前, 有證可以考的上一個稱霸地球的物種, 總能激起人們的無限遐想, 它們留下了如此多的殘骸和化石, 曾經遍佈全球, 又在白堊紀結束時突然全部消失, 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中的一個永恆謎團。

因此人們拍攝了《侏羅紀公園》、《恐龍計畫》等大量的恐龍歸來的電影, 在世界各地建立起等比例設計的恐龍公園, 創辦恐龍3D雜誌畫冊……對這種神秘的史前生物充滿恐懼和好奇, 恐龍到底是如何滅絕的, 它們的離開給後世的生物帶來了什麼後果, 今天讀書君就來和從小有過“恐龍探索強迫症”的小夥伴們,

聊聊這些“大傢伙”。

恐龍滅絕的真相:和大氣層改變有關嗎

根據化石記錄, 恐龍是在 6500 萬年前滅絕的。 最近有科學家指出, 恐龍並沒有全部滅絕, 鳥類很可能是恐龍的直系後代。 事實上, 最近有研究指出, 鳥類也許是因為擁有和同代動物相比(包括恐龍)更大、更為複雜的大腦,

而在白堊紀, 也就是第三紀物種大滅絕中倖存。 這種身體特徵使鳥類能更好地適應與大滅絕相關的環境變化, 更容易倖存下來, 也更容易與其他生物競爭。

一些科學家提出, 大氣可能是恐龍滅絕的原因。 他們指出, 白堊紀時期大氣含氧量有所減少。 最近研究人員測量了琥珀中被困住的微小氣泡, 發現白堊紀末期前200萬年時, 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是35%, 但在白堊紀末期之後氧氣含量降到了28%。

氧氣含量降低, 恐龍可能會經受極大的呼吸壓力。 這與人類在高海拔地區生活或工作時沒有氧氣補充的感受類似。 今天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是21%, 但現代動物的生理機能使它們能在這種大氣中生活。

恐龍出現時, 大氣中的含氧量很高, 而恐龍的生理機能也適合這種情況。 對一具迷惑龍骨架的研究顯示, 它的鼻孔相對較小, 很可能沒有隔膜, 呼吸能力較差。 空氣中含氧量豐富時, 這不礙事, 但含氧量如果降低, 它就難以獲得足夠的氧氣。

這種情境下,

恐龍逐漸滅絕時很可能經歷了三個事件。 第一是接近白堊紀末期時氣候逐漸變冷。 第二是空氣中氧氣含量下降, 使呼吸變得十分困難, 可能極大地減少了恐龍的種類, 因為白堊紀末期前1000萬年時, 恐龍還35個屬, 到末期時只剩下12個。 而這時, 第三個也是最終毀滅性的事件爆發了, 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火山活動頻發, 將剩下的恐龍推向滅絕。

很多科學家認為, 恐龍滅絕並非是由一個原因造成, 而是一系列因素的結果。 多數因素已在上文中探討。 此外, 一些科學家認為, 恐龍在 6500 萬年前的大災難之前就已經在逐步消亡, 很有可能不管那場大災難發不發生, 都會滅絕。

我們逃脫的那些煉獄:地球曾經歷過幾次物種大毀滅

白堊紀末期的物種大滅絕, 在白堊紀—第三紀(K/T)分界線中相當明顯。 該分界線是一層主要由銥組成的薄薄岩石, 在全球很多地區內都有發現。 地球上銥元素十分罕見, 但彗星和小行星上銥含量相當豐富。 正是這層分界線, 最先引導科學家發現 6500 萬年前物種大滅絕的事實。 根據這一岩層和化石記錄中的其他證據, 海洋與陸地在同一時間內發生了大型的動植物滅絕。

白堊紀末期的物種滅絕中,倖存者包括多數陸地植物和陸地動物——昆蟲、蝸牛、青蛙、蠑螈、鱷魚、蜥蜴、蛇、烏龜和一些哺乳動物。多數海生無脊椎動物也倖存下來,包括海星、海膽、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多數魚類。

倖存下來的陸地動物體形都比較小,比如哺乳動物、青蛙和蛇。體形較大的動物像恐龍,沒能逃過劫數。事實上,科學家們預計,當時陸地上的倖存生物體重沒有25千克的。

大滅絕中,未能倖存的物種包括陸地上的恐龍、翼手龍、一些鳥類家族和有袋類哺乳動物。海洋中的滄龍、蛇頸龍、一些硬骨魚類家族、菊石、箭石、厚殼蛤類、三角蛤類、雙殼類迭瓦蛤也都滅絕了,同樣滅絕的還有一半以上的浮游生物種群。一些種群在白堊紀末期突然徹底消失,而另一些在白堊紀的後 1000 萬年中開始逐漸減少。

白堊紀末期的物種大滅絕在地質史上可排到第二,約有76%的物種消失。最大的物種滅絕發生在二疊紀末期,約2.5億年以前,當時90%~97%的物種都消失了。儘管白堊紀末期很多種類的植物滅絕了,但很多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一直存活至今。

白堊紀的物種滅絕中,海洋生物區遭到沉重打擊。約有15%的海洋家族全部滅絕,同時幾乎所有物種都損失了80%~90%。以下是一些種群滅絕的大致比例 :

•菊石類—100%

•海洋爬行類—93%

•浮游性有孔蟲—83%

•海綿動物—69%

•珊瑚—65%

•海膽—54%

•介形類—50%

白堊紀末期許多陸地動物滅絕,比如所有陸生動物家族中約有25%消失。大體上約 56% 的爬行動物消亡,100% 的非鳥類恐龍和翼手龍滅絕。

人類是恐龍滅絕最大獲利者:哺乳動物喪失競爭 稱霸地球

哺乳動物在新生代(當前時代)佔據主導地位,是因為競爭“突然”變小,大型捕食性爬行動物消失,哺乳動物快速佔據了可用的生態位。

但哺乳動物不是地球上最多的動物,種類上不是,數量上也不是。地球上魚類、爬行動物和鳥類的種類更多,甚至無脊椎動物(包括昆蟲和軟體動物)的種類都比哺乳動物要多。而與恐龍關係最近的現有親戚應該是某些現代爬行動物和鳥類。

類恐龍人?如果恐龍沒滅絕,它們現在是什麼樣

加拿大自然博物館脊椎動物化石館館長戴爾•拉塞爾(Dale Russell)認為,白堊紀末期的恐龍正在進化出類人的特徵,包括更大的大腦、集中前視的眼睛和兩足性。根據這些趨勢推斷,他“進化”出了一隻叫作傷齒龍的恐龍。這是一種兩足動物,儘管其四肢和鱗狀皮膚等多方面都屬於爬行類,但看起來還是非常像人,拉塞爾稱之為“類恐龍人”。

關於恐龍—鳥類進化的爭論中,古生物學家之間存在幾種陣營。一方認為 6000 萬年前,鳥類源於某種特定恐龍,另一方認為 2 億年前,原始的鳥類便從恐龍中分化出來。目前又出現了新的一方 :認為鳥類其實就是恐龍。現在還沒有足夠的化石證據能達成確切的結論,而三方也各有道理。然而,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出現,也許某天古生物學家可以找到答案。

侏羅紀不是夢:為什麼說恐龍以鳥類的方式繼續活著

一些最近的化石發現被用來證明恐龍並沒有全部滅絕,而是我們稱之為鳥的動物。在中國發現的尾羽龍(Caudipteryx zoui)與原始祖鳥(Protarchaeopteryx robust)化石,被一些古生物學家視為證據,證明了鳥類不但是恐龍的後代,還是恐龍本身。這兩種距今 12000 萬年的生物遺骸於中國東北部的遼寧省發現。兩具是原始祖鳥,還有一具是尾羽龍。

原始祖鳥生物化石顯示出,它與印石版始祖鳥是近親,約有火雞大小,渾身被絨毛和翎毛樣的羽毛覆蓋。尾羽龍的化石也顯示了獸腳類恐龍的特徵,但它也被絨毛和翎毛樣的羽毛覆蓋。翅膀上的羽毛並不是後掠式(像飛行需要那樣),而是有對稱的形狀。兩種動物看起來都像是敏捷的長腿跑步健將,而且根據它們的骨骼特徵,它們與恐龍的聯繫更為密切。儘管都有羽毛,但它們都不能飛行,這似乎表明215恐龍的近親一些恐龍進化出羽毛並不是為了飛行。這些有羽毛的恐龍在白堊紀末期並未滅絕,一些科學家認為它們繼續進化成為現代鳥類。

或許你喜歡:

結婚十多年後,男子嫌妻子醜,找了小三,當他看了這個視頻後

生活這盆狗血,躲不過就幹了它

白堊紀末期的物種滅絕中,倖存者包括多數陸地植物和陸地動物——昆蟲、蝸牛、青蛙、蠑螈、鱷魚、蜥蜴、蛇、烏龜和一些哺乳動物。多數海生無脊椎動物也倖存下來,包括海星、海膽、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多數魚類。

倖存下來的陸地動物體形都比較小,比如哺乳動物、青蛙和蛇。體形較大的動物像恐龍,沒能逃過劫數。事實上,科學家們預計,當時陸地上的倖存生物體重沒有25千克的。

大滅絕中,未能倖存的物種包括陸地上的恐龍、翼手龍、一些鳥類家族和有袋類哺乳動物。海洋中的滄龍、蛇頸龍、一些硬骨魚類家族、菊石、箭石、厚殼蛤類、三角蛤類、雙殼類迭瓦蛤也都滅絕了,同樣滅絕的還有一半以上的浮游生物種群。一些種群在白堊紀末期突然徹底消失,而另一些在白堊紀的後 1000 萬年中開始逐漸減少。

白堊紀末期的物種大滅絕在地質史上可排到第二,約有76%的物種消失。最大的物種滅絕發生在二疊紀末期,約2.5億年以前,當時90%~97%的物種都消失了。儘管白堊紀末期很多種類的植物滅絕了,但很多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一直存活至今。

白堊紀的物種滅絕中,海洋生物區遭到沉重打擊。約有15%的海洋家族全部滅絕,同時幾乎所有物種都損失了80%~90%。以下是一些種群滅絕的大致比例 :

•菊石類—100%

•海洋爬行類—93%

•浮游性有孔蟲—83%

•海綿動物—69%

•珊瑚—65%

•海膽—54%

•介形類—50%

白堊紀末期許多陸地動物滅絕,比如所有陸生動物家族中約有25%消失。大體上約 56% 的爬行動物消亡,100% 的非鳥類恐龍和翼手龍滅絕。

人類是恐龍滅絕最大獲利者:哺乳動物喪失競爭 稱霸地球

哺乳動物在新生代(當前時代)佔據主導地位,是因為競爭“突然”變小,大型捕食性爬行動物消失,哺乳動物快速佔據了可用的生態位。

但哺乳動物不是地球上最多的動物,種類上不是,數量上也不是。地球上魚類、爬行動物和鳥類的種類更多,甚至無脊椎動物(包括昆蟲和軟體動物)的種類都比哺乳動物要多。而與恐龍關係最近的現有親戚應該是某些現代爬行動物和鳥類。

類恐龍人?如果恐龍沒滅絕,它們現在是什麼樣

加拿大自然博物館脊椎動物化石館館長戴爾•拉塞爾(Dale Russell)認為,白堊紀末期的恐龍正在進化出類人的特徵,包括更大的大腦、集中前視的眼睛和兩足性。根據這些趨勢推斷,他“進化”出了一隻叫作傷齒龍的恐龍。這是一種兩足動物,儘管其四肢和鱗狀皮膚等多方面都屬於爬行類,但看起來還是非常像人,拉塞爾稱之為“類恐龍人”。

關於恐龍—鳥類進化的爭論中,古生物學家之間存在幾種陣營。一方認為 6000 萬年前,鳥類源於某種特定恐龍,另一方認為 2 億年前,原始的鳥類便從恐龍中分化出來。目前又出現了新的一方 :認為鳥類其實就是恐龍。現在還沒有足夠的化石證據能達成確切的結論,而三方也各有道理。然而,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出現,也許某天古生物學家可以找到答案。

侏羅紀不是夢:為什麼說恐龍以鳥類的方式繼續活著

一些最近的化石發現被用來證明恐龍並沒有全部滅絕,而是我們稱之為鳥的動物。在中國發現的尾羽龍(Caudipteryx zoui)與原始祖鳥(Protarchaeopteryx robust)化石,被一些古生物學家視為證據,證明了鳥類不但是恐龍的後代,還是恐龍本身。這兩種距今 12000 萬年的生物遺骸於中國東北部的遼寧省發現。兩具是原始祖鳥,還有一具是尾羽龍。

原始祖鳥生物化石顯示出,它與印石版始祖鳥是近親,約有火雞大小,渾身被絨毛和翎毛樣的羽毛覆蓋。尾羽龍的化石也顯示了獸腳類恐龍的特徵,但它也被絨毛和翎毛樣的羽毛覆蓋。翅膀上的羽毛並不是後掠式(像飛行需要那樣),而是有對稱的形狀。兩種動物看起來都像是敏捷的長腿跑步健將,而且根據它們的骨骼特徵,它們與恐龍的聯繫更為密切。儘管都有羽毛,但它們都不能飛行,這似乎表明215恐龍的近親一些恐龍進化出羽毛並不是為了飛行。這些有羽毛的恐龍在白堊紀末期並未滅絕,一些科學家認為它們繼續進化成為現代鳥類。

或許你喜歡:

結婚十多年後,男子嫌妻子醜,找了小三,當他看了這個視頻後

生活這盆狗血,躲不過就幹了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