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敢說,每個中國人都被它說的問題折磨過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有句話再耳熟不過了,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條起跑線, 指的就是教育。

這幾個月來, 你已經不止一次被類似的熱點刷屏——

前有北京高考文科狀元耿直表示“現在的狀元都是(像我)這種家裡又好又厲害的”, 後有父母給不起的“800萬學區房”, 再到那個哈佛大學博士、知名外企HRD、央行外管局濟濟一堂的家委會。

你也見過太多網友的造句——

“你努力的天花板, 不過是別人的起跑線”, “條條大路通羅馬, 有的人就住在羅馬”。

可是反映相關現實的電影呢?你找不到。

現在, 我們想拍又拍不出的電影,

來了。

又是印度——

《起跑線》

Hindi Medium

繼《摔跤吧!爸爸》用本國的性別歧視隔空擊中我們的痛點後, 這部新片說出了我們更焦慮的教育問題。

上學難。

說得更具體點, 上好學校難。

拉吉(伊爾凡·可汗 飾)和米塔(薩巴·卡瑪爾 飾)的女兒到了上學的年紀, 這可讓他們著急壞了。

拉吉做裁縫起家, 現在開了一間工作室, 小有成就, 米塔則是家庭主婦, 兩人的文化水準都不高。

小富之家的他們, 想讓女兒米雅受到更好的教育, 於是選中了頂尖的貴族學校——德里文法學校。

把孩子的起跑線, 往前挪一挪。

雖然故事發生在印度, 但你絕不陌生。

比如, 糾結買學區房的時候。

通宵排長龍報名的時候。

擠破腦袋查錄取榜單的時候。

為什麼這麼拼?

媽媽米塔說, 不去貴族學校就學不好英文,

不會說英文就找不到好工作, 將來女兒就會走上貧窮、犯罪、吸毒的道路……

誇張了一點, 但也不是毫無道理。

在我們國家, 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 還是“階級”

成為這個階級的一部分最好的辦法就是……

在好的學校讀書

人們寄希望于教育, 作為撬動階級的杠杆。

而電影展現出來的現象是——

只有上流社會的孩子,才有機會進入最好的學校。

於是Sir聽到很多人立馬站出來說:教育不公。

真的?

《起跑線》到頭來還是被我們誤讀了。

Sir不是要為這種現象叫好,而是想厘清一個概念——什麼是公平?

公園是一個向大眾開放的休閒健身場所,別人能去,你也能去,這叫公平。

但如果有個人想私闖王思聰家的游泳池,或者想不花錢辦卡就使用商業健身館,這可以嗎?

顯然,公平的語境是公共領域,而不是私人領域。

先別罵自私。試想看,如果你花錢請了私人家教,一個陌生的小孩敲門,也想來聽課,否則就是侵犯他“公平的受教育權”,你會同意嗎?

所以說,公立學校有義務保障公平入學,因為它有政府撥款,集納稅人的錢開辦。

而私立學校則不然。誰給錢,對誰負責。

看看電影中這些堪比豪華酒店的畫面——賽馬、花園、噴泉。

這樣的學校,無疑屬於奢侈品。

但這還是公共服務的內容嗎?

應該讓全社會的學生都“公平”入學嗎?

如果是,將納稅人的錢投入到賽馬、花園、噴泉這些與教育本質無關的事情上,那才是極大的社會不公。

總結來說,保障公平是公權力該幹的事,而不是有錢人的義務。

《起跑線》真正要諷刺的,其實是這兩個問題——

明明是私,卻偽裝成公

有錢人的學校,和我們想像的一樣勢利嗎?

一開始,拉吉和米塔想扮成學校歡迎的那種父母。

壕氣外漏,把名牌都“掛”在身上。

結果被吐槽說,真正有錢的人,往往不炫耀。

行不通,拉吉就想,用錢買通校長吧。

他剛到門口,就看到有人提著一袋鈔票,被趕出來。

拉吉再想辦法,找關係批條子吧。

校長二話不說,當面把政府官員的推薦信撕碎。

呵呵,反正是私立學校,政府也管不著。而且這裡的學生家長大多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誰怕誰?

你看,很有“原則”。

可是再看下去你就會發現,他們在乎的不是公平,而是用公平來裝點門面。

暴發戶只會把金錢穿在身上。

而真正的上流社會,已經學會了披上“美德”的外衣。

孩子入學,考的其實是家長。

培訓機構的老師告訴家長,在接受面試時,標準答案是什麼。

比如,當被問到:

你怎麼跟你的孩子解釋“貧窮”這個概念

告訴孩子,你不好好讀書,就一輩子貧窮?

NO!這是屌絲父母才的回答。

有錢人會說:

“分享就是關愛”

你必須要(顯得)慷慨、有愛心、有社會正義感,才能證明你真的有錢,是old money。

學校每年會留出25%的名額,讓貧困家庭的孩子免費入學。

為了顯現富人的仁慈,樹立學校的聲譽,他們還公開抓鬮,從提交申請的貧困家庭中抽取入學者。

好像,公平、公開、公正。

其實……

這就說到了《起跑線》諷刺的另一個方面——

明明是公,卻被私侵佔

裝富不成,拉吉和米塔經人點播,改變思路——裝窮。

舉家搬到貧民窟,為了給女兒騙取貧困生的入學資格。

一邊要瞞過學校的調查團,另一方面還要瞞過親朋好友,假裝去巴黎度假,其實只是把PS照po上朋友圈。

可以說相當考驗演技了。

等等,即使提交了申請,還要經過公開抽籤,怎樣才能確保入學呢。

拉吉再一次,找了人。

你想像不到,此人是街邊一個賣奶茶的。

別小看他,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可以打通上上下下的政府部門。

表面上給辦公室送奶茶,實際上是找官員蓋章;表面上是送冷飲,實際上是趁機把寫有名字的字條,扔進彩池。

抽籤人只要拿起又濕又冷的那張,就是了。

即使是公平的東西,也總有人能把你的那份公平偷走。

真正一視同仁的,沒有人偷的東西,也有。

……因為沒有人願意偷。

公立學校。

這裡是底層孩子讀書的地方,因為他們沒有別的地方可去。

廁所,骯髒不堪。

教室,是搖搖欲墜的危房。

沒有桌椅,孩子們就坐在毯子上讀書。

和貴族學校相比,簡直從雲端墜入深淵。

都怪……富人把他們的學校建得太好了?

但是,公權力在分配社會財富的時候,是應該提供最起碼的保障。

學生可以沒有歐式花園,但起碼要有乾淨的廁所。

可以沒有賽馬場,但起碼要有寬敞明亮的教室。

可以沒有米其林餐廳,但起碼要有營養衛生的午餐。

這份教育經費,這份本該屬於孩子的公平,被誰偷走了呢?

電影沒有進一步說下去。

更遺憾的是,《起跑線》最後十分鐘爛尾了,瘋狂灑雞湯,把之前兩個小時的好戲,生生拉低了一個檔次。

本來,《起跑線》會是一部可能與《摔跤吧!爸爸》並肩的電影。

豆瓣8.2

在這個貧富差距擴大、階層逐漸固化、教育越來越難改變命運的年代,《起跑線》無疑直接戳痛我們的神經。

尤其是這些現象,我們還很難用影像去描繪的時候。

但Sir仍然想重申——

我們不是仇富,而是仇恨不公。

公平不是平均的結果,而是確保每個人有平等的權利。

平等的權利不是我們和王思聰住一樣大的房子,而是在房產局辦手續,王思聰晚來一步,他也要到你後面排隊。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想看的,電影首發站搜“起跑線”就有

編輯助理:庫布裡沒有克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注:Sir電影

作為撬動階級的杠杆。

而電影展現出來的現象是——

只有上流社會的孩子,才有機會進入最好的學校。

於是Sir聽到很多人立馬站出來說:教育不公。

真的?

《起跑線》到頭來還是被我們誤讀了。

Sir不是要為這種現象叫好,而是想厘清一個概念——什麼是公平?

公園是一個向大眾開放的休閒健身場所,別人能去,你也能去,這叫公平。

但如果有個人想私闖王思聰家的游泳池,或者想不花錢辦卡就使用商業健身館,這可以嗎?

顯然,公平的語境是公共領域,而不是私人領域。

先別罵自私。試想看,如果你花錢請了私人家教,一個陌生的小孩敲門,也想來聽課,否則就是侵犯他“公平的受教育權”,你會同意嗎?

所以說,公立學校有義務保障公平入學,因為它有政府撥款,集納稅人的錢開辦。

而私立學校則不然。誰給錢,對誰負責。

看看電影中這些堪比豪華酒店的畫面——賽馬、花園、噴泉。

這樣的學校,無疑屬於奢侈品。

但這還是公共服務的內容嗎?

應該讓全社會的學生都“公平”入學嗎?

如果是,將納稅人的錢投入到賽馬、花園、噴泉這些與教育本質無關的事情上,那才是極大的社會不公。

總結來說,保障公平是公權力該幹的事,而不是有錢人的義務。

《起跑線》真正要諷刺的,其實是這兩個問題——

明明是私,卻偽裝成公

有錢人的學校,和我們想像的一樣勢利嗎?

一開始,拉吉和米塔想扮成學校歡迎的那種父母。

壕氣外漏,把名牌都“掛”在身上。

結果被吐槽說,真正有錢的人,往往不炫耀。

行不通,拉吉就想,用錢買通校長吧。

他剛到門口,就看到有人提著一袋鈔票,被趕出來。

拉吉再想辦法,找關係批條子吧。

校長二話不說,當面把政府官員的推薦信撕碎。

呵呵,反正是私立學校,政府也管不著。而且這裡的學生家長大多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誰怕誰?

你看,很有“原則”。

可是再看下去你就會發現,他們在乎的不是公平,而是用公平來裝點門面。

暴發戶只會把金錢穿在身上。

而真正的上流社會,已經學會了披上“美德”的外衣。

孩子入學,考的其實是家長。

培訓機構的老師告訴家長,在接受面試時,標準答案是什麼。

比如,當被問到:

你怎麼跟你的孩子解釋“貧窮”這個概念

告訴孩子,你不好好讀書,就一輩子貧窮?

NO!這是屌絲父母才的回答。

有錢人會說:

“分享就是關愛”

你必須要(顯得)慷慨、有愛心、有社會正義感,才能證明你真的有錢,是old money。

學校每年會留出25%的名額,讓貧困家庭的孩子免費入學。

為了顯現富人的仁慈,樹立學校的聲譽,他們還公開抓鬮,從提交申請的貧困家庭中抽取入學者。

好像,公平、公開、公正。

其實……

這就說到了《起跑線》諷刺的另一個方面——

明明是公,卻被私侵佔

裝富不成,拉吉和米塔經人點播,改變思路——裝窮。

舉家搬到貧民窟,為了給女兒騙取貧困生的入學資格。

一邊要瞞過學校的調查團,另一方面還要瞞過親朋好友,假裝去巴黎度假,其實只是把PS照po上朋友圈。

可以說相當考驗演技了。

等等,即使提交了申請,還要經過公開抽籤,怎樣才能確保入學呢。

拉吉再一次,找了人。

你想像不到,此人是街邊一個賣奶茶的。

別小看他,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可以打通上上下下的政府部門。

表面上給辦公室送奶茶,實際上是找官員蓋章;表面上是送冷飲,實際上是趁機把寫有名字的字條,扔進彩池。

抽籤人只要拿起又濕又冷的那張,就是了。

即使是公平的東西,也總有人能把你的那份公平偷走。

真正一視同仁的,沒有人偷的東西,也有。

……因為沒有人願意偷。

公立學校。

這裡是底層孩子讀書的地方,因為他們沒有別的地方可去。

廁所,骯髒不堪。

教室,是搖搖欲墜的危房。

沒有桌椅,孩子們就坐在毯子上讀書。

和貴族學校相比,簡直從雲端墜入深淵。

都怪……富人把他們的學校建得太好了?

但是,公權力在分配社會財富的時候,是應該提供最起碼的保障。

學生可以沒有歐式花園,但起碼要有乾淨的廁所。

可以沒有賽馬場,但起碼要有寬敞明亮的教室。

可以沒有米其林餐廳,但起碼要有營養衛生的午餐。

這份教育經費,這份本該屬於孩子的公平,被誰偷走了呢?

電影沒有進一步說下去。

更遺憾的是,《起跑線》最後十分鐘爛尾了,瘋狂灑雞湯,把之前兩個小時的好戲,生生拉低了一個檔次。

本來,《起跑線》會是一部可能與《摔跤吧!爸爸》並肩的電影。

豆瓣8.2

在這個貧富差距擴大、階層逐漸固化、教育越來越難改變命運的年代,《起跑線》無疑直接戳痛我們的神經。

尤其是這些現象,我們還很難用影像去描繪的時候。

但Sir仍然想重申——

我們不是仇富,而是仇恨不公。

公平不是平均的結果,而是確保每個人有平等的權利。

平等的權利不是我們和王思聰住一樣大的房子,而是在房產局辦手續,王思聰晚來一步,他也要到你後面排隊。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想看的,電影首發站搜“起跑線”就有

編輯助理:庫布裡沒有克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注:Sir電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