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伏牛山區的最美第一書記——陳占元天橋溝扶貧記(連載:十六)

作者:米倉山居

陳占元(前左一)和老鄉們一起勞作

導讀:天橋溝村,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車村鎮, 地處中國伏牛山區的大山深處。

這個小山村, 是河南省旅遊局旅遊精准扶貧村。

二0一五年八月, 河南省旅遊局陳占元來到了這個小山村, 成為該村第一書記。

駐村兩年以來, 陳占元和天橋溝村老百姓打成一片;心和天橋溝村老百姓一起跳動, 被當地群眾親切稱為:“伏牛山區的最美扶貧書記”。

天橋溝的村民, 火熱的勞動場面

扶貧先扶心, 把人心扶起來, 抓住人心, 才是根本。

陳占元帶著責任感、使命感, 帶著感情, 放下架子、俯下身子, 走到天橋溝老百姓中間去, 和天橋溝老百姓真正融為一體, 打成一片, 就是要聽聽天橋溝老百姓究竟有什麼呼聲?有什麼困難?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想法?

所以, 老百姓願意跟他說實心話, 掏心窩子的話;所以, 老百姓信任他, 擁護他;所以, 他才在這個村起到了一呼百應這種效果。

如果他要是天天高高在上, 他說的話, 老百姓還會聽嗎?

村民們在抬石料

老百姓動起來, 力量真的巨大。

現在, 天橋溝的村民自覺地整合資源發展旅遊。 大冬天, 大家穿著膠鞋, 搬著石頭, 踩在水裡面, 這種自發的、搞工程建設的勞動場面, 很難得, 多少年都沒有見過這種場面了。

陳占元情系天橋溝, 一心撲在天橋溝旅遊精准扶貧工作上。

有幾次, 省裡搞文明單位創建, 因為他原來搞過文明單位創建工作, 很有經驗, 所以抽他回去幾天時間搞創建。 不像有些人,

好不容易從鄉村回到省會大都市, 要多住兩天, 他不是這樣, 一天也沒有多住, 創建工作一結束, 就立馬趕回了天橋溝。

孩子也在體驗勞動的快樂

脫貧攻堅, 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這是党和政府向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

同時, 脫貧攻堅也是老百姓的期盼,

誰不想過好日子啊?

讓老百姓脫貧致富, 通過產業的發展, 讓他們富起來。

通過長期的實踐證明, 發展鄉村旅遊, 帶動群眾致富, 確確實實是一個好路子, 一個正確的路子。

推車, 苦中有樂

河南洛陽欒川的重渡溝, 那裡的老百姓, 在沒有發展旅遊之前, 人均收入只有四百六十塊錢;現在,重渡溝的旅遊發展起來了,老百姓家家都蓋起了小洋樓,買了小汽車,人均收入達到兩萬塊錢。

河南焦作修武的雲臺山,也是一個偏遠的山區,跟天橋溝條件一樣,二十世紀末的時候,當地政府依託雲臺山好山水,大力發展旅遊。通過開發旅遊,老百姓的收入也在逐年增長。

原來,雲臺山老百姓住的也是土坯房子,人均收入只有二百六十塊錢;如今,通過發展旅遊以後,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六萬多塊錢,家家都非常富裕。

河南安陽林州大峽谷、新鄉輝縣郭亮村,等等,都是通過發展旅遊,讓貧困老百姓富裕起來的。

所以,陳占元來到天橋溝村以後,通過走訪村裡面的群眾、幹部,通過調查研究,同時到外地參觀考察學習,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參照其它地方的經驗,最後確定:天橋溝這個地方,旅遊資源很好,發展旅遊產業是一條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砌石頭,再累也不怕

光有好路子不行,還得實幹,不幹不行。因為勤勞致富,不勤勞致富不了;通過勤勞,才能致富。

河南省旅遊局副局長張鳳有說,天橋溝扶貧的工作,不是陳占元第一書記一個人的事;天橋溝未來的發展,也絕對不是某一個人的事。

所以,搭班子,建隊伍,定戰略,發展旅遊大業,還需要有一個好班子。

支部管事,照章辦事,制度辦事。

大家穿著膠鞋,搬著石頭,踩在水裡面,場面讓人感動

張鳳有說:“第一書記陳占元,不可能永遠在這裡。要想在這裡有一個永遠不走的陳書記,只有建設一個好班子,這個好班子才能夠永遠地帶領天橋溝老百姓去奔小康。”

張鳳有說,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人民群眾發動起來了,我們的旅遊事業一定能夠發展好,一定能夠幹好。

張鳳有說,我們和縣裡面領導座談時,初步設想是:搞成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把我們家家戶戶都入成股,將來大家都分紅。通過這個模式,充分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發展我們天橋溝旅遊業,把我們旅遊業搞得紅紅火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本文完)

下期請看:《伏牛山區的最美第一書記——陳占元天橋溝扶貧記》連載之 十七

作者簡介:米倉山居,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歷史人文作家,文化學者,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者。酷愛中國古典文學,喜歡研讀歷史,熱愛大自然,極具人文情懷。

專注歷史、人文、文化和人物的紀實文學寫作。作品以觸摸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精神內核、塑造人物的內在神韻見長。

人均收入只有四百六十塊錢;現在,重渡溝的旅遊發展起來了,老百姓家家都蓋起了小洋樓,買了小汽車,人均收入達到兩萬塊錢。

河南焦作修武的雲臺山,也是一個偏遠的山區,跟天橋溝條件一樣,二十世紀末的時候,當地政府依託雲臺山好山水,大力發展旅遊。通過開發旅遊,老百姓的收入也在逐年增長。

原來,雲臺山老百姓住的也是土坯房子,人均收入只有二百六十塊錢;如今,通過發展旅遊以後,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六萬多塊錢,家家都非常富裕。

河南安陽林州大峽谷、新鄉輝縣郭亮村,等等,都是通過發展旅遊,讓貧困老百姓富裕起來的。

所以,陳占元來到天橋溝村以後,通過走訪村裡面的群眾、幹部,通過調查研究,同時到外地參觀考察學習,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參照其它地方的經驗,最後確定:天橋溝這個地方,旅遊資源很好,發展旅遊產業是一條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砌石頭,再累也不怕

光有好路子不行,還得實幹,不幹不行。因為勤勞致富,不勤勞致富不了;通過勤勞,才能致富。

河南省旅遊局副局長張鳳有說,天橋溝扶貧的工作,不是陳占元第一書記一個人的事;天橋溝未來的發展,也絕對不是某一個人的事。

所以,搭班子,建隊伍,定戰略,發展旅遊大業,還需要有一個好班子。

支部管事,照章辦事,制度辦事。

大家穿著膠鞋,搬著石頭,踩在水裡面,場面讓人感動

張鳳有說:“第一書記陳占元,不可能永遠在這裡。要想在這裡有一個永遠不走的陳書記,只有建設一個好班子,這個好班子才能夠永遠地帶領天橋溝老百姓去奔小康。”

張鳳有說,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人民群眾發動起來了,我們的旅遊事業一定能夠發展好,一定能夠幹好。

張鳳有說,我們和縣裡面領導座談時,初步設想是:搞成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把我們家家戶戶都入成股,將來大家都分紅。通過這個模式,充分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發展我們天橋溝旅遊業,把我們旅遊業搞得紅紅火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本文完)

下期請看:《伏牛山區的最美第一書記——陳占元天橋溝扶貧記》連載之 十七

作者簡介:米倉山居,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歷史人文作家,文化學者,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者。酷愛中國古典文學,喜歡研讀歷史,熱愛大自然,極具人文情懷。

專注歷史、人文、文化和人物的紀實文學寫作。作品以觸摸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精神內核、塑造人物的內在神韻見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