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廣西為什麼喜歡換首府?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334-中國廣西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大綠

對廣西省府的議論從晚清以來就沒有停止過。

桂林因其綿長的省府傳統, 很有歷史自信地主張省府在這裡最好;柳州在近代化中積累的工業基礎和居中的位置, 讓它也成為了一個不錯的選擇;連一向只想和廣東一起過的梧州, 也因為強大的經濟實力展露過頭角。 但最終成為省府的, 卻是靠西南的南寧。

究竟是什麼讓廣西的省會之爭如此激烈, 又是什麼原因讓南寧最終勝出?

今天的文章就帶你一起看看廣西首府遷移背後的始末。

廣東省一花獨大

廣西省百花齊放

東南通絕域 西北有高樓

廣西進入中國中央王朝的視野, 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代。 秦皇北上築長城, 南下平百越, 在今天的梧州、柳州、桂林、玉林、河池、南寧等地置桂林郡, 開啟了廣西作為一個西南行政概念的歷史。

秦朝所設立的桂林郡與象郡

圖上城市名為現代城市名

“廣西”之名, 則得自宋代。 當時的宋廷將廣南路拆分成東西兩路, 其中廣南西路大致上就管理現在廣西所在的區域, 簡稱廣西。

很明顯, 大致以梧州為界

以上和以下的珠江流域分為不同省份

由於廣西的開發歷史之處就被稱作桂林郡, 這讓桂林人有了主張成為省會的最久遠的歷史依據。 不過其實桂林郡的和現在的桂林沒有什麼關係。

秦代桂林郡的治所是在今天貴港市的郊外, 和桂林市相距甚遠。 隨後廣西的治所幾經遷移, 基本趨勢是越來越往東北移動, 以對接來自楚地和廣東漢人的經貿活動。 今天的蒼梧縣、臨桂縣都曾經作為廣西地區的治所而存在。

這些與省會有緣的城市

一直到了明朝洪武年間, 廣西布政使司才落戶桂林府, 此後五百多年都沒有再發生過變化。

兩張現在的桂林

明清兩代統治者選擇桂林作為省府主要是出於便於控制西南邊民的考慮。對於來自北方的統治者來說,西南地區民族混雜, 民情難以理解和控制。如果把省府放在廣西更居中的位置,則漢族軍民就會陷入被壯族瑤族等民族包圍。一旦民族矛盾激化,當地漢民難以自保,中央也救援不及。

廣西方言大致分佈

南寧長期以來處於中間地帶

而桂林是湘桂走廊的咽喉,控制桂林就能確保填充邊地的漢族軍民得到充分的補給和保護。如果西南發生民變,也能讓桂林成為少數民族進入楚地前的一道屏障。

歷史也印證了當時統治者的考量。宋代有交趾(越南)屠殺邕州(今南寧崇左等地)邊民的案例,明代則有所謂“瑤壯之禍”,需要“殫天下力而後鏟平之”(語出魏源《聖武記》)。在當時的人口管理水準和自然開發水準下,以桂林為省府徐圖西南,是最明智的選擇。

靈渠的建設

連接起了一條湖南至廣西腹地

的水運通道

但此一時彼一時也,在晚清的內憂外患中,桂林的省會位置飽受質疑。先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兩廣總督岑春煊和廣西巡撫林紹年上表朝廷,要求遷省于南寧,加強對法屬越南的邊防。

岑春煊已上線

清政府沒有同意這個請求,但是同意把廣西提督府遷入南寧,率先動搖了桂林的絕對統治地位。

清代廣西的桂林與南寧

一南一北

以及,廣西的海岸線屬於廣東...

清朝倒臺,隨之控制廣西的老桂系軍閥陸榮廷力主將省會遷到南寧,甚至煽動邕桂兩地議員大打出手。最後他靠著槍桿子把大批議員“請到”南寧,得到了中央政府的事後追認,終結了桂林的省會歷史。

陸榮廷已上線

隨之廣西省會在南寧和桂林間又反復搖擺,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後,由毛主席拍板、葉劍英元帥主持,才讓南寧確認成為了廣西省省會和後來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

南寧接班桂林成為廣西之首,讓桂林人感到不悅,他們不禁要問一句:憑什麼?

是啊,憑什麼?

三元燈火照南岸 月夜花洲賦北河

傳統的觀點認為,南寧動搖了桂林的省會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清末民初地方勢力的勾心鬥角。每個上臺的政治人物都想把好處往自己家鄉帶,最終造成了廣西省會無法確定的尷尬局面。

上文介紹過的晚清爭議中,主張省會西遷的兩廣總督岑春煊是西林縣人,此地位於廣西的最西端,和桂林幾乎沒有來往。老軍閥陸榮廷更直接就是南寧武鳴縣人士。而在晚清朝中反對岑春煊的唐景崇則是桂林人,在抗戰時期把省會遷回桂林的李宗仁白崇禧也都是桂林臨桂縣人。籍貫和確定省會之間的某種必然性很難讓人不產生合情合理的聯想。

各大軍閥的老家們

但人情鬥爭僅僅只是省會遷移的一個表像因素。經濟實力和時代需求的變化,才是城市長期興衰的真正原因。南寧在近代化過程中逐漸取代桂林的原因有很多,在農業、交通、工商、軍事、行政各方面,都有可供分析的角度。

桂林受到漢文化輻射的時間較早,從秦漢時期就開始接收楚地傳來的先進農業技術。一直到清末,桂林都是廣西的農產大戶,擁有全省最高的糧食產量。但隨著清政府民族政策的改變,傳統的土司管理逐漸讓位于更明智的民族融合和共同開發,廣西西南的少數民族聚居地農業產能發生了巨大變化。

還有能吃能看的梯田

根據李炳東《廣西農業經濟史》,南寧地區自從清中期以後的玉米產量就能夠滿足桂西民眾半年甚至一年的口糧。南寧的農業經濟基礎今非昔比,已經具有了足夠的支撐力,直到解放前和桂林旗鼓相當。

南寧舊照

在交通方面,南寧和桂林各擅勝場。

桂林的省外交通能力較強,北上可經靈渠-湘江-洞庭湖-長江-京杭運河達京津地區,或溯漢江達關中地區。

原來桂林這麼重要....不止山水

但桂林省內水路能力有限,雖然可以在梧州中轉最遠到達左右江流域,但需要全程逆流而上。

南寧的省內溝通能力更強,向東可經邕江-郁江-潯江達梧州;西可溯左右江到達百色、崇左;東北方向的柳州和桂林也有水路中轉到達。比較遺憾的是南寧附近水系勾連的省外政區是經濟較落後的雲貴和在古代被中國附屬的越南。

廣西諸水系

由於西江上游分支極多

下圖省略大量支流

這樣的交通形勢,讓桂林在古代明顯更受統治者偏愛,而南寧只能在近代化以後展現潛力。

工商業方面,桂林由於起步早,很早就形成了傳統經濟的路徑依賴,一直到晚清都還沒有近代化的先聲出現。而南寧自光緒二十七年就成為了自開口岸,很快就形成了新的工商業體系,“四時電船可通”。

南寧的公私工廠和商鋪數目已經遠遠超過了桂林,是“執廣西手工業之牛耳”(白崇禧語)。

根據廣西師範大學林遠洲的統計

到了1930年代邕桂兩地的農產

工商業規模如下表所示

南寧已經明顯超過桂林

軍事方面的觀點則已經在上文岑春煊的奏章中出現過,桂林對桂西南的控制力太差,一旦越南有變往往救援不及。把軍事中心遷到南寧,就能更好地回應龍州等地發生的變化。

不過軍事優勢也不是一概而論的。抗戰時期,李宗仁白崇禧就以“一旦日軍航母編隊泊于廣州灣,地面部隊可從欽廉一線登陸直撲省會南寧,艦載機亦可起飛為其提供空中支援”為由把省會遷回了桂林。

廣西西南諸城

近海的南寧與內陸的桂林

政治方面的考慮則更具有綜合性。在古典農業時代過去之後,海洋和外貿逐漸成為了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地處內陸的桂林離海岸線太遠,對東南亞鄰國也不熟悉,很難承擔起近代化以後的省會職責。

由於廣西南部諸多山地的阻隔

廣西南部諸河流流向北海灣

中北部諸河流則成為西江-珠江的支流

而南寧不僅靠近海洋,還能參與越南事務。自從欽廉專區從廣東劃入廣西作為出海口以後,南寧的海洋價值就得到了凸顯。

中國-東盟博覽會和自貿區的開闢,也只能由一個靠近東南亞的省會來完成。若廣西首府不是南寧,那這個外貿好處就可能會被昆明摘走。這兩個優點或許是當年毛主席力主南寧作為省會的原因之一。

中國-東盟博覽會

蒼蒼森八桂 茲地在湘南

道理說了一大堆,桂林人可能還是不服氣。不僅桂林人不服氣,歷史上有過爭奪省會機會的其他城市大概也不怎麼服氣。

距離廣西省會最近的協力廠商參選者柳州就是一個例子。柳州是民國後興起的工業城市,作為新桂系建設模範省的視窗被投入了重金和大量人力。1930年代的柳州,擁有廣西第一路魚峰路、廣西第一會展中心,甚至造出了廣西第一架戰鬥機,是頗受關注的重鎮。

柳州圖組

解放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柳州憑藉自己的工業底蘊,仍然保持著超過邕桂兩地的經濟總量和經濟增速。途徑柳州的公路系統也是外省進入廣西腹地的唯一通道。建國後省人民政府主席張雲逸就曾向毛主席抱怨:“每次到北京或廣州開會後返回南寧,都要在柳州轉乘汽車。”可見柳州的交通樞紐地位。

柳州的地理位置也不錯,比桂林更靠近全省腹地,城郊荒地多適合城市擴張。

相比南寧

柳州更靠近廣西的幾何中心

離廣東也更近些

因此,當1949年底廣西省委在武漢成立時,就有人提出選擇柳州為省會。這個意見一直被保留,全國解放後原桂系統戰人士黃紹竑還在政務會議上提議過柳州方案,沒有得到回應。一直到1958年初,省人民政府主席韋國清最後一次提議遷省柳州,方便統籌全省發展。但這個意見被毛主席巧妙駁回,從此柳州方案再沒有被拿出來討論。

一直在廣西省內保持經濟龍頭地位的梧州也有過參選的機會。

梧州從晚清到民國,都一直是廣西經濟第一強市。梧州的主要優勢,是作為廣西主要水系西江水系的彙聚之地,占盡了交通方面的便利。

梧州是廣西中北部諸多河流的總匯合

並一路向東

但是梧州的位置太偏,對桂西南的控制力和桂林差不多。經濟上的影響力很難擴張到邊境,不算地理上的好選擇。再加上梧州通行粵語,是粵文化的老祖母,對桂地一直沒什麼認同感,所以很快就退出了省會的競爭。

曾經作為遠古郡治的貴港則沒有足夠的經濟和交通底氣叫板這四位候選人,只能和玉林、來賓一起在不同時期支持桂林或柳州方案。至於桂西的百色、河池、崇左等地區,則一開始就選擇了與南寧抱團。

這朋友圈挺複雜

近代以來廣西的省府之爭混雜著民族治理、邊防軍事、經濟發展、人情親疏,是觀察近代廣西的一個重要的視窗。邕桂兩城的競爭,混雜著柳州、梧州等各具特色城市的亂入,讓八桂大地在這一百年裡突然變得熱鬧了起來。

但既然大局已定,各城市就不宜再為了一個名分問題爭得面紅耳赤。只要南寧能起到省內經濟龍頭的作用,在中國-東南亞新格局中扮演好中流砥柱的角色,就是一個好省會。而桂林、柳州等城市,大可以沿著先輩的光榮傳統,創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明天。

最後我們來吃

不。我們來看看桂林米粉

還有。梧州的牛腩粉

好的。看完晚安。

彭匈. " 八桂" 由來[J]. 人事天地, 2013 (002): 38-39.

林遠洲. 變化與適應: 再論民國廣西兩次遷省問題[J]. 欽州學院學報, 2015 (4): 94-100.

唐應創. 簡論唐景崇的邊防思想——以清末廣西省會遷移爭論為視角[J]. 大學教育, 2014 (2): 154-155.

張新洲. 略論清末民初廣西遷省問題[J]. 黑龍江史志, 2013, 19: 49-50.

李德漢. 毛主席主張廣西省會在南寧[J]. 傳承, 2013 (5): 21-21.

吳智剛. 清末廣西遷省之議及其人事糾葛[J]. 黑龍江史志, 2015, 1: 054.

唐鹹明. 試析民國以降廣西省會的三次遷移[J]. 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0, 24(2): 62-66.

劉家幸. 鑲嵌南國明珠——解放後廣西省會定址記[J]. 傳承, 1999 (3): 20-22.

張先辰. 廣西經濟地理[M]. 桂林:文化供應社,1949:218-220

明清兩代統治者選擇桂林作為省府主要是出於便於控制西南邊民的考慮。對於來自北方的統治者來說,西南地區民族混雜, 民情難以理解和控制。如果把省府放在廣西更居中的位置,則漢族軍民就會陷入被壯族瑤族等民族包圍。一旦民族矛盾激化,當地漢民難以自保,中央也救援不及。

廣西方言大致分佈

南寧長期以來處於中間地帶

而桂林是湘桂走廊的咽喉,控制桂林就能確保填充邊地的漢族軍民得到充分的補給和保護。如果西南發生民變,也能讓桂林成為少數民族進入楚地前的一道屏障。

歷史也印證了當時統治者的考量。宋代有交趾(越南)屠殺邕州(今南寧崇左等地)邊民的案例,明代則有所謂“瑤壯之禍”,需要“殫天下力而後鏟平之”(語出魏源《聖武記》)。在當時的人口管理水準和自然開發水準下,以桂林為省府徐圖西南,是最明智的選擇。

靈渠的建設

連接起了一條湖南至廣西腹地

的水運通道

但此一時彼一時也,在晚清的內憂外患中,桂林的省會位置飽受質疑。先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兩廣總督岑春煊和廣西巡撫林紹年上表朝廷,要求遷省于南寧,加強對法屬越南的邊防。

岑春煊已上線

清政府沒有同意這個請求,但是同意把廣西提督府遷入南寧,率先動搖了桂林的絕對統治地位。

清代廣西的桂林與南寧

一南一北

以及,廣西的海岸線屬於廣東...

清朝倒臺,隨之控制廣西的老桂系軍閥陸榮廷力主將省會遷到南寧,甚至煽動邕桂兩地議員大打出手。最後他靠著槍桿子把大批議員“請到”南寧,得到了中央政府的事後追認,終結了桂林的省會歷史。

陸榮廷已上線

隨之廣西省會在南寧和桂林間又反復搖擺,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後,由毛主席拍板、葉劍英元帥主持,才讓南寧確認成為了廣西省省會和後來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

南寧接班桂林成為廣西之首,讓桂林人感到不悅,他們不禁要問一句:憑什麼?

是啊,憑什麼?

三元燈火照南岸 月夜花洲賦北河

傳統的觀點認為,南寧動搖了桂林的省會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清末民初地方勢力的勾心鬥角。每個上臺的政治人物都想把好處往自己家鄉帶,最終造成了廣西省會無法確定的尷尬局面。

上文介紹過的晚清爭議中,主張省會西遷的兩廣總督岑春煊是西林縣人,此地位於廣西的最西端,和桂林幾乎沒有來往。老軍閥陸榮廷更直接就是南寧武鳴縣人士。而在晚清朝中反對岑春煊的唐景崇則是桂林人,在抗戰時期把省會遷回桂林的李宗仁白崇禧也都是桂林臨桂縣人。籍貫和確定省會之間的某種必然性很難讓人不產生合情合理的聯想。

各大軍閥的老家們

但人情鬥爭僅僅只是省會遷移的一個表像因素。經濟實力和時代需求的變化,才是城市長期興衰的真正原因。南寧在近代化過程中逐漸取代桂林的原因有很多,在農業、交通、工商、軍事、行政各方面,都有可供分析的角度。

桂林受到漢文化輻射的時間較早,從秦漢時期就開始接收楚地傳來的先進農業技術。一直到清末,桂林都是廣西的農產大戶,擁有全省最高的糧食產量。但隨著清政府民族政策的改變,傳統的土司管理逐漸讓位于更明智的民族融合和共同開發,廣西西南的少數民族聚居地農業產能發生了巨大變化。

還有能吃能看的梯田

根據李炳東《廣西農業經濟史》,南寧地區自從清中期以後的玉米產量就能夠滿足桂西民眾半年甚至一年的口糧。南寧的農業經濟基礎今非昔比,已經具有了足夠的支撐力,直到解放前和桂林旗鼓相當。

南寧舊照

在交通方面,南寧和桂林各擅勝場。

桂林的省外交通能力較強,北上可經靈渠-湘江-洞庭湖-長江-京杭運河達京津地區,或溯漢江達關中地區。

原來桂林這麼重要....不止山水

但桂林省內水路能力有限,雖然可以在梧州中轉最遠到達左右江流域,但需要全程逆流而上。

南寧的省內溝通能力更強,向東可經邕江-郁江-潯江達梧州;西可溯左右江到達百色、崇左;東北方向的柳州和桂林也有水路中轉到達。比較遺憾的是南寧附近水系勾連的省外政區是經濟較落後的雲貴和在古代被中國附屬的越南。

廣西諸水系

由於西江上游分支極多

下圖省略大量支流

這樣的交通形勢,讓桂林在古代明顯更受統治者偏愛,而南寧只能在近代化以後展現潛力。

工商業方面,桂林由於起步早,很早就形成了傳統經濟的路徑依賴,一直到晚清都還沒有近代化的先聲出現。而南寧自光緒二十七年就成為了自開口岸,很快就形成了新的工商業體系,“四時電船可通”。

南寧的公私工廠和商鋪數目已經遠遠超過了桂林,是“執廣西手工業之牛耳”(白崇禧語)。

根據廣西師範大學林遠洲的統計

到了1930年代邕桂兩地的農產

工商業規模如下表所示

南寧已經明顯超過桂林

軍事方面的觀點則已經在上文岑春煊的奏章中出現過,桂林對桂西南的控制力太差,一旦越南有變往往救援不及。把軍事中心遷到南寧,就能更好地回應龍州等地發生的變化。

不過軍事優勢也不是一概而論的。抗戰時期,李宗仁白崇禧就以“一旦日軍航母編隊泊于廣州灣,地面部隊可從欽廉一線登陸直撲省會南寧,艦載機亦可起飛為其提供空中支援”為由把省會遷回了桂林。

廣西西南諸城

近海的南寧與內陸的桂林

政治方面的考慮則更具有綜合性。在古典農業時代過去之後,海洋和外貿逐漸成為了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地處內陸的桂林離海岸線太遠,對東南亞鄰國也不熟悉,很難承擔起近代化以後的省會職責。

由於廣西南部諸多山地的阻隔

廣西南部諸河流流向北海灣

中北部諸河流則成為西江-珠江的支流

而南寧不僅靠近海洋,還能參與越南事務。自從欽廉專區從廣東劃入廣西作為出海口以後,南寧的海洋價值就得到了凸顯。

中國-東盟博覽會和自貿區的開闢,也只能由一個靠近東南亞的省會來完成。若廣西首府不是南寧,那這個外貿好處就可能會被昆明摘走。這兩個優點或許是當年毛主席力主南寧作為省會的原因之一。

中國-東盟博覽會

蒼蒼森八桂 茲地在湘南

道理說了一大堆,桂林人可能還是不服氣。不僅桂林人不服氣,歷史上有過爭奪省會機會的其他城市大概也不怎麼服氣。

距離廣西省會最近的協力廠商參選者柳州就是一個例子。柳州是民國後興起的工業城市,作為新桂系建設模範省的視窗被投入了重金和大量人力。1930年代的柳州,擁有廣西第一路魚峰路、廣西第一會展中心,甚至造出了廣西第一架戰鬥機,是頗受關注的重鎮。

柳州圖組

解放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柳州憑藉自己的工業底蘊,仍然保持著超過邕桂兩地的經濟總量和經濟增速。途徑柳州的公路系統也是外省進入廣西腹地的唯一通道。建國後省人民政府主席張雲逸就曾向毛主席抱怨:“每次到北京或廣州開會後返回南寧,都要在柳州轉乘汽車。”可見柳州的交通樞紐地位。

柳州的地理位置也不錯,比桂林更靠近全省腹地,城郊荒地多適合城市擴張。

相比南寧

柳州更靠近廣西的幾何中心

離廣東也更近些

因此,當1949年底廣西省委在武漢成立時,就有人提出選擇柳州為省會。這個意見一直被保留,全國解放後原桂系統戰人士黃紹竑還在政務會議上提議過柳州方案,沒有得到回應。一直到1958年初,省人民政府主席韋國清最後一次提議遷省柳州,方便統籌全省發展。但這個意見被毛主席巧妙駁回,從此柳州方案再沒有被拿出來討論。

一直在廣西省內保持經濟龍頭地位的梧州也有過參選的機會。

梧州從晚清到民國,都一直是廣西經濟第一強市。梧州的主要優勢,是作為廣西主要水系西江水系的彙聚之地,占盡了交通方面的便利。

梧州是廣西中北部諸多河流的總匯合

並一路向東

但是梧州的位置太偏,對桂西南的控制力和桂林差不多。經濟上的影響力很難擴張到邊境,不算地理上的好選擇。再加上梧州通行粵語,是粵文化的老祖母,對桂地一直沒什麼認同感,所以很快就退出了省會的競爭。

曾經作為遠古郡治的貴港則沒有足夠的經濟和交通底氣叫板這四位候選人,只能和玉林、來賓一起在不同時期支持桂林或柳州方案。至於桂西的百色、河池、崇左等地區,則一開始就選擇了與南寧抱團。

這朋友圈挺複雜

近代以來廣西的省府之爭混雜著民族治理、邊防軍事、經濟發展、人情親疏,是觀察近代廣西的一個重要的視窗。邕桂兩城的競爭,混雜著柳州、梧州等各具特色城市的亂入,讓八桂大地在這一百年裡突然變得熱鬧了起來。

但既然大局已定,各城市就不宜再為了一個名分問題爭得面紅耳赤。只要南寧能起到省內經濟龍頭的作用,在中國-東南亞新格局中扮演好中流砥柱的角色,就是一個好省會。而桂林、柳州等城市,大可以沿著先輩的光榮傳統,創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明天。

最後我們來吃

不。我們來看看桂林米粉

還有。梧州的牛腩粉

好的。看完晚安。

彭匈. " 八桂" 由來[J]. 人事天地, 2013 (002): 38-39.

林遠洲. 變化與適應: 再論民國廣西兩次遷省問題[J]. 欽州學院學報, 2015 (4): 94-100.

唐應創. 簡論唐景崇的邊防思想——以清末廣西省會遷移爭論為視角[J]. 大學教育, 2014 (2): 154-155.

張新洲. 略論清末民初廣西遷省問題[J]. 黑龍江史志, 2013, 19: 49-50.

李德漢. 毛主席主張廣西省會在南寧[J]. 傳承, 2013 (5): 21-21.

吳智剛. 清末廣西遷省之議及其人事糾葛[J]. 黑龍江史志, 2015, 1: 054.

唐鹹明. 試析民國以降廣西省會的三次遷移[J]. 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0, 24(2): 62-66.

劉家幸. 鑲嵌南國明珠——解放後廣西省會定址記[J]. 傳承, 1999 (3): 20-22.

張先辰. 廣西經濟地理[M]. 桂林:文化供應社,1949:218-220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