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縣區」國家級合肥濱湖新區有了最新消息!省發改委回應……

近日有網友在合肥市12345政民直通車上留言:合肥濱湖新區國家級新區?什麼進程了?今年會批嗎?

合肥市發改委回復稱, 2016年11月, 合肥濱湖新區總體方案通過國家發改委司局協調會討論, 方案中相關內容正進行微調。 截止目前, 國家級合肥濱湖新區尚未得到國務院正式批復。

詳細內容如下:

點擊查看大圖

報告指出, 爭取國家級合肥濱湖新區早日獲批。

大湖之濱, 逐夢十一載。

十一年前, 市區東南郊,

目光所及, 一片荒蕪。

2006年11月15日,

隨著陣陣機器轟鳴聲,

這塊“荒蕪之地”拉開了大建設的序幕,

開始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春天。

11年前, 濱湖新區打下第一根樁基

濱臨巢湖, 城市新區, 是為濱湖新區!

從一片泥濘中拔地而起,

以無中生有的勇氣與決心,

十一載風雨兼程,

濱湖新區終於造就了一片風光旖旎。

濱湖新區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多年來, 濱湖新區始終堅持“群眾利益優先, 基礎設施優先, 社會人氣優先, 聚集人氣優先”這一建設本底, 把規劃藍圖變成發展現實, 既契合了黨委政府意圖, 又順應了人民群眾期盼。

今天的濱湖新區, 已經成為全省開工面積最大、在建工程最多、人口聚集最快、生態環境最優、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最快的新區。

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 以基礎設施為突破, 以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引擎, 濱湖新區朝著“城市新視窗、安徽新中心”闊步邁進, 足音鏗鏘, 行穩致遠。

新區建設——

基礎設施先行 夯實發展之基

初冬時節, 乍寒還暖。

鳥瞰濱湖大地, 一片生機勃勃。 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 來回穿梭的建設機器, 繁忙奮戰的建設工人……一個個項目工地, 勾勒出濱湖新區自我加壓、跨越趕超的動人場景。

新區要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是前提。 不論是市政道路, 還是水電氣熱等配套設施, 濱湖新區都是超前建設, 一次到位。

安徽首條BRT快速公交專線, 全省首條地鐵線, 我省最大的高速公路出入口……一個個地標性交通項目先後在濱湖新區建成, 拉近了老城區及周邊地區與新區的時空距離。

合肥地鐵一號線貫通南北

如今, 市民從老城區到巢湖岸邊, 車程不到30分鐘。 半小時之內, 現代都市的人文景觀、傳統田園的自然景致等盡收眼底。

徽州大道、包河大道、錦繡大道……“六橫六縱”主幹路網的形成, 一舉奠定濱湖新區四通八達的內部交通格局,

為轄區居民出行提供了更大便捷。

大濱湖大交通

不僅僅是交通項目, 濱湖新區在生態環保項目建設上進行了探索:日處理3.5萬噸的塘西河再生水廠投入運行, 再生水全部作為城市景觀用水, 實現了汙水處理後全回用;

日處理5萬噸的十五裡河汙水處理廠和日處理3萬噸的北澇圩汙水處理廠已經投入運行;

塘西河水質提升、方興湖公園和金鬥公園景觀提升等, 打造新區重要的濱水開放空間和景觀廊道;

……

濱臨巢湖, 生態環保至關重要。 作為合肥通江達海的門戶, 濱湖新區持續秉承生態優先的理念, 著力打造城湖共生的生態格局。

城湖共生

一組資料足以說明:與2006年相比,巢湖西半湖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和總磷等主要污染物指標,分別下降了49.7%、66.2%和87.3%。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近五年來,濱湖新區建設發展投資額已從733.95億元增長到2470.57億元,建成區面積從25.04平方公里拓展到44.62平方公里,市政道路從119.9公里增加到180.7公里,綠化總面積從9.64平方公里拓展到11.71平方公里……

基礎設施先行,夯實了發展基礎。

城市形象——

產城一體 職住平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基礎設施、產業集聚、城市建設三位一體,這是推進新區發展的關鍵所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濱湖新區建設發展的重要遵循。“產城一體化”,現已成為濱湖新區建設的主流模式。

從零開始,無中生有。濱湖新區堅持大招商、招大商,以金融、文化創意、旅遊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正在快速崛起。

合肥國際金融後臺基地

中國工商銀行(合肥)後臺中心,2009年4月開工建設,2013年6月22日投產,三期、四期專案正在規劃中,全部建成後,從業人口將達1萬人。

中國銀行集團(合肥)客服中心,2011年6月開工建設,一期已於2015年底投入運營,整個項目建成後,可提供近萬個就業機會。

……

一個個金融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濱湖大地。目前,濱湖國際金融後臺服務基地已吸引17家金融機構設立總行級後臺服務基地,總建築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總投資額約280億元,預計3~5年內相關從業人口將達到10-15萬。

作為全國最大的文化旅遊項目之一的萬達文化旅遊城,總投資約320億元,日接待遊客量最高可達10萬人次,直接創造3萬個就業崗位。

萬達文旅城

沿湖觀光帶,西部田園生態農業體驗區(牛角大圩)、東部濱湖森林濕地生態觀光區,都市休閒生態區、購物娛樂旅遊區、文化認知體驗區……“一帶、兩翼、三區”格局的形成,進一步整合資源,集聚文化旅遊產業,極大地提升了濱湖新區的吸引力。

文化場館群

目前,濱湖新區文化旅遊綜合年收入超過50億元,年納稅5億元,大大增強了新區文化旅遊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國際化水準,助推合肥躍升為中國重要的文化旅遊名城和目的地。

合肥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聚集區建成運營,先後吸引一批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入駐,為濱湖新區乃至合肥建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鳥瞰新城

金融商務、行政辦公、文體旅遊、生活服務、研發創意、要素交易“六大中心”的形成,標誌著著一個“產城一體、職住平衡”的中心城區已經躍然眼前。

十年磨一劍。

歷經十一年的發展,濱湖新區大步邁向精品城區的發展道路。今年5月,濱湖新區先行先試,在全區推行城市色彩設計,為新區建設發展注入“靈魂”,著力打造一座具有徽風皖韻基因的現代化新城。

民計民生——

共建共用 鑄就輝煌

老百姓的滿意程度,是檢驗城市新區建設發展成效的重要標準。

缺乏人氣,成為當下城市新區建設發展的一個通病。然後,在濱湖新區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景象。

“走,到濱湖新區去買房!”這句口頭禪,不僅反映了濱湖新區的發展空間,更體現了民心所向。

近年來,濱湖新區在建設發展中始終恪守“群眾利益優先”,真正做到了改革發展成果讓百姓共用,以實際行動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奔向春天

五年來,濱湖新區建成並交付使用的安置社區3個,總建築面積128.3萬平方米,已安置1.46萬戶;已建成尚未安置的社區1個,總建築面積87萬平米,可安置0.99萬戶;在建的安置社區共有4個,總建築面積180.4萬平米,可安置2.04萬戶;擬建的安置社區共有2個,總建築面積140萬平米,可安置1.76萬戶。

目前,濱湖沁園、濱湖潤園等保障房項目正在抓緊建設中。走進濱湖潤園項目工地,人們最大的感受就是少了遍地的建築垃圾、刺耳的施工噪音以及忙碌的施工場面。

與傳統建設方式不同,濱湖潤園等保障房專案全部實施住宅產業化。採用住宅產業化,不僅能加快建設進度,提升房屋品質,還能避免二次結構施工帶來的環保問題,讓廣大老百姓生活得更為舒適。

為民服務

這些安置社區建成後,可安置濱湖新區所有拆遷居民。此外,濱湖新區還重點解決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問題,把配套最全、就業最便捷、生活成本最低的優質地段用來規劃建設保障房專案,實現了“少有所教、中有所業、老有所養”。

資料代表成就,資料彰顯溫度。自啟動建設以來,濱湖新區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極大支持,從未出現因征地拆遷而發生的集體性上訪事件。

社會事業與城市建設同頻共振。目前,濱湖新區已建成18所中小學校和19所幼稚園,招生規模超過7萬人。同時,在全國首創社區中心一體化建設模式,實現城市規劃和城市行政管理功能一體化,為周邊的居民提供公共安全、社區辦公、娛樂休閒、社區金融、公共衛生、老年福利、群眾體育和文化教育等八大服務。

幸福濱湖

不論是老濱湖人,還是新居民,都在這裡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短短11年,濱湖新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常住人口超過40萬人的新城區。

綜合:合肥線上、濱湖新區、江淮晨報

城湖共生

一組資料足以說明:與2006年相比,巢湖西半湖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和總磷等主要污染物指標,分別下降了49.7%、66.2%和87.3%。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近五年來,濱湖新區建設發展投資額已從733.95億元增長到2470.57億元,建成區面積從25.04平方公里拓展到44.62平方公里,市政道路從119.9公里增加到180.7公里,綠化總面積從9.64平方公里拓展到11.71平方公里……

基礎設施先行,夯實了發展基礎。

城市形象——

產城一體 職住平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基礎設施、產業集聚、城市建設三位一體,這是推進新區發展的關鍵所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濱湖新區建設發展的重要遵循。“產城一體化”,現已成為濱湖新區建設的主流模式。

從零開始,無中生有。濱湖新區堅持大招商、招大商,以金融、文化創意、旅遊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正在快速崛起。

合肥國際金融後臺基地

中國工商銀行(合肥)後臺中心,2009年4月開工建設,2013年6月22日投產,三期、四期專案正在規劃中,全部建成後,從業人口將達1萬人。

中國銀行集團(合肥)客服中心,2011年6月開工建設,一期已於2015年底投入運營,整個項目建成後,可提供近萬個就業機會。

……

一個個金融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濱湖大地。目前,濱湖國際金融後臺服務基地已吸引17家金融機構設立總行級後臺服務基地,總建築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總投資額約280億元,預計3~5年內相關從業人口將達到10-15萬。

作為全國最大的文化旅遊項目之一的萬達文化旅遊城,總投資約320億元,日接待遊客量最高可達10萬人次,直接創造3萬個就業崗位。

萬達文旅城

沿湖觀光帶,西部田園生態農業體驗區(牛角大圩)、東部濱湖森林濕地生態觀光區,都市休閒生態區、購物娛樂旅遊區、文化認知體驗區……“一帶、兩翼、三區”格局的形成,進一步整合資源,集聚文化旅遊產業,極大地提升了濱湖新區的吸引力。

文化場館群

目前,濱湖新區文化旅遊綜合年收入超過50億元,年納稅5億元,大大增強了新區文化旅遊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國際化水準,助推合肥躍升為中國重要的文化旅遊名城和目的地。

合肥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聚集區建成運營,先後吸引一批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入駐,為濱湖新區乃至合肥建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鳥瞰新城

金融商務、行政辦公、文體旅遊、生活服務、研發創意、要素交易“六大中心”的形成,標誌著著一個“產城一體、職住平衡”的中心城區已經躍然眼前。

十年磨一劍。

歷經十一年的發展,濱湖新區大步邁向精品城區的發展道路。今年5月,濱湖新區先行先試,在全區推行城市色彩設計,為新區建設發展注入“靈魂”,著力打造一座具有徽風皖韻基因的現代化新城。

民計民生——

共建共用 鑄就輝煌

老百姓的滿意程度,是檢驗城市新區建設發展成效的重要標準。

缺乏人氣,成為當下城市新區建設發展的一個通病。然後,在濱湖新區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景象。

“走,到濱湖新區去買房!”這句口頭禪,不僅反映了濱湖新區的發展空間,更體現了民心所向。

近年來,濱湖新區在建設發展中始終恪守“群眾利益優先”,真正做到了改革發展成果讓百姓共用,以實際行動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奔向春天

五年來,濱湖新區建成並交付使用的安置社區3個,總建築面積128.3萬平方米,已安置1.46萬戶;已建成尚未安置的社區1個,總建築面積87萬平米,可安置0.99萬戶;在建的安置社區共有4個,總建築面積180.4萬平米,可安置2.04萬戶;擬建的安置社區共有2個,總建築面積140萬平米,可安置1.76萬戶。

目前,濱湖沁園、濱湖潤園等保障房項目正在抓緊建設中。走進濱湖潤園項目工地,人們最大的感受就是少了遍地的建築垃圾、刺耳的施工噪音以及忙碌的施工場面。

與傳統建設方式不同,濱湖潤園等保障房專案全部實施住宅產業化。採用住宅產業化,不僅能加快建設進度,提升房屋品質,還能避免二次結構施工帶來的環保問題,讓廣大老百姓生活得更為舒適。

為民服務

這些安置社區建成後,可安置濱湖新區所有拆遷居民。此外,濱湖新區還重點解決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問題,把配套最全、就業最便捷、生活成本最低的優質地段用來規劃建設保障房專案,實現了“少有所教、中有所業、老有所養”。

資料代表成就,資料彰顯溫度。自啟動建設以來,濱湖新區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極大支持,從未出現因征地拆遷而發生的集體性上訪事件。

社會事業與城市建設同頻共振。目前,濱湖新區已建成18所中小學校和19所幼稚園,招生規模超過7萬人。同時,在全國首創社區中心一體化建設模式,實現城市規劃和城市行政管理功能一體化,為周邊的居民提供公共安全、社區辦公、娛樂休閒、社區金融、公共衛生、老年福利、群眾體育和文化教育等八大服務。

幸福濱湖

不論是老濱湖人,還是新居民,都在這裡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短短11年,濱湖新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常住人口超過40萬人的新城區。

綜合:合肥線上、濱湖新區、江淮晨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