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朱禮好:“被羞辱”是農機“中國造”的必經之路

武漢國際農機展落幕沒幾天, 國內很多企業就又遠赴德國漢諾威, 去參加兩年一度的全球性農機展會。 有人覺得國內企業到漢諾威去參展是接受“羞辱”, 不知道參加的企業有沒有這種感覺?

儘管筆者不太贊同某些企業花鉅資、弄幾台設備去參加並沒有多少實效的漢諾威農機展, 特別是目前農機行業不景氣的年份。 在筆者看來, 企業組團去看看、學學, 還是很好的選擇。

資料圖

對於國內企業的這種敢於走出去、去向先進水準展示自我、加強與先進水準學習的精神, 筆者是非常認可的。 敢於出去接受“羞辱”, 也體現了一種正視發展差距的勇氣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同時, 也可以讓比中國農機工業水準更低的國家觀眾看到中國農機工業的進步、選擇性價比高的中國農機產品。 因此, 對這些走出走的企業總體上是需要鼓勵的。 當然, 參不參展,

全由自便, 那是自由, 又不花看客的錢。

經過多年發展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的市場化競爭的洗禮, 國內農機工業取得翻天覆地的進步也是不爭的事實。 特別是在一個市場之手伸得較長、好多地方的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兌付期一拖就是數年的週邊環境中, 中國農機工業取得今天的成就, 不異於一種奇跡。

十年前, 偌大中國有幾家企業造得出10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有幾家企業能造出可靠性較高的玉米機?何況, 即便在中央提倡依法治國的今天, 國內企業的生存環境, 較之一些市場化程度更高、制度建設更完善的發達國家, 其生存與競爭環境不知要嚴酷幾許!

如果有些人說, 中國農機市場環境整體上浮躁、對技術創新與產品品質的追求不力,

這倒也是不爭的事實。 特別是前些年, 在補貼政策的刺激下, 投機性企業不在少數。 但是, 我們不能否認, 隨著市場經濟的洗禮、市場發展階段的不斷走高, 目前不少中國農機企業, 是真心想把技術不斷提檔升級、把產品品質做得更好的。 我們有自己的國情, 對於一家一心想做強做大的企業來說, 不管內心如何想進步, 但是總脫離不了週邊環境的影響。

中國農機企業, 跟世界先進水準相比, 確實有很大的差距, 但這並不是農機行業本身的的過錯, 也不是農機行業一家的“羞辱”。 從縱向上看, 構成農機產品本身的原材料基礎工業就要比國外先進水準低了很多。 同樣做犁做耙, 國內部分產品用的鋼材就要比國外的差一些,

環境使然, 就不是國內農機具企業不爭氣了。 從橫向上看, 以目前中國機械工業的十幾個子行業, 有幾個比得上國外先進水準呢?汽車、儀器儀錶、工程機械、內燃機、機床, 有哪一個算得了國際領先?即便是讓中國人深感自豪的航太工業, 發動機照樣得用“外國製造”。

實際上, 從當前的形勢觀之, 改革開放後便進入中國市場、已經在華發展了二三十年的外資農機企業, 在中國市場同樣鮮有稱得上成功的案例。

如果說中國農機市場混亂, 這也是必經的發展階段。 可別忘了, 以巍巍中華之大, 接近整個歐洲的面積, 而我國的人口甚至達到歐洲的兩倍。 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歷程與市場機制, 與已經發展了上百年的歐洲相比,

時間段上可能還是個少年。 企業多、人口多, 是時下中國的必然現狀, 國內有哪一個實體領域同行企業不多、產能不過剩?以歷史為鏡,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我國臺灣省內便有四五十家烘乾機製造企業, 可後來經過市場的洗牌, 只剩下以“三久”為代表的極少數優秀霸主了。 同樣, 國內自走式小麥聯合收穫機領域, 記得筆者參加工作的頭幾年, 國內少說也有二三十家, 但是經過十多年的競爭, 目前小麥收割機市場已經基本演變為“穀神”與“谷王”的雙雄之爭, 二三線品牌寥寥可數。 從國內水稻收穫機的格局來看, 目前市場也呈現集中度不斷走高的趨勢, 預計明後年還有幾家要退出市場之爭。

同樣一所大學、同一個專業的畢業生,有的人去了新華社、人民日報,而有的人去只能去沒幾個人聽說過的“華聲線上”。同樣是舉全國之力,我國的女排、女足都曾經取得過非同一般的輝煌,而男足卻一直是扶不走的阿斗。

在農機領域,歐美農機企業在水田機械方面的表現就遠遠不如日本,在華發展的全球農機巨頭,在玉米機銷量上遜于勇猛機械等國內企業也是不爭的事實。至少說明他們在同類機型上缺乏足夠的比較優勢。“好”的產品,除了好品質,還要與時下的市場消費環境大體契合,不然,再“好”的機械在市場上賣不了幾台、企業入不敷出,又有什麼意義?每個國家、每家企業都有其比較優勢,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做自己擅長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路徑選擇,正所謂“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筆者撰寫此文,並非想否認國內農機工業與全球先進水準的差距,而是不提倡對中國農機工業的求全責備甚至集體“汙名化”。對國內農機企業,我們更應該以客觀的態度去面對、以寬容的心態去審視、以務實而理性的心態發表建設性言論。新中國農機工業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真正的發展起點還要從改革開放之後算起,比發達國家起碼晚了半個世紀。飯要一口一口吃,如果一味“怒其不爭”,不啻為民族農機工業的負能量。弘揚行業正能量才是符合國情、行情,才是利於行業、社會發展的聲音。

原創聲明:

本文原創作者:大田傳媒|農機360網 《農機新觀察》 特約評論員 朱禮好 ,轉載請注明出處!

同樣一所大學、同一個專業的畢業生,有的人去了新華社、人民日報,而有的人去只能去沒幾個人聽說過的“華聲線上”。同樣是舉全國之力,我國的女排、女足都曾經取得過非同一般的輝煌,而男足卻一直是扶不走的阿斗。

在農機領域,歐美農機企業在水田機械方面的表現就遠遠不如日本,在華發展的全球農機巨頭,在玉米機銷量上遜于勇猛機械等國內企業也是不爭的事實。至少說明他們在同類機型上缺乏足夠的比較優勢。“好”的產品,除了好品質,還要與時下的市場消費環境大體契合,不然,再“好”的機械在市場上賣不了幾台、企業入不敷出,又有什麼意義?每個國家、每家企業都有其比較優勢,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做自己擅長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路徑選擇,正所謂“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筆者撰寫此文,並非想否認國內農機工業與全球先進水準的差距,而是不提倡對中國農機工業的求全責備甚至集體“汙名化”。對國內農機企業,我們更應該以客觀的態度去面對、以寬容的心態去審視、以務實而理性的心態發表建設性言論。新中國農機工業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真正的發展起點還要從改革開放之後算起,比發達國家起碼晚了半個世紀。飯要一口一口吃,如果一味“怒其不爭”,不啻為民族農機工業的負能量。弘揚行業正能量才是符合國情、行情,才是利於行業、社會發展的聲音。

原創聲明:

本文原創作者:大田傳媒|農機360網 《農機新觀察》 特約評論員 朱禮好 ,轉載請注明出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