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龍門縣:紅色堡壘豐坑村立碑

“紅色堡壘——— 豐坑村”石碑揭幕。

活動當天, 村裡人頭湧動, 不少村民趁著清明節緬懷先烈。

“南昆山下豐坑村, 革命艱辛奉青年。 三十一人打遊擊, 四人英烈獻忠魂。 今天幸福來不易, 全靠英雄扭乾坤。 不忘初心承永記, 高擎主義向前奔。 ”這是一首頌揚豐坑村民在革命年代建立的功勳的詩詞。

4月2日下午, 龍門縣永漢鎮鶴湖村豐坑村民小組紅旗飄揚, 村頭鞭炮齊鳴、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逾千名村民及鄉賢代表、革命後代代表等齊聚一堂, “紅色堡壘———豐坑村”石碑立碑揭幕。

豐坑村民小組小組長李戰廣介紹, 豐坑革命老區有這樣的光榮傳統, 村民要緬懷革命先烈、發揚前輩的革命精神, 教育好子孫後代團結一致, 建設美好、幸福的小康新豐坑村。

“豐坑村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 是紅色堡壘村。 ”龍門縣老區建設促進會、龍門縣老戰士聯誼會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豐坑村革命遺址建成, 既是歷史的見證, 又是後人的遺產, 對於發揚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凝聚革命老區人民的精神和力量、加快革命老區永漢鎮經濟社會建設步伐、促進老區經濟跨越式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相關連結

全村31人加入共產黨

據龍門縣有關資料記載,

1938年廣州淪陷後, 龍門縣亦遭日寇進犯。 永漢圩被日軍飛機轟炸, 變成一片焦土, 人民大眾悲慘苦難的情景激發了愛國青年和社會人士的抗日熱情。 1940年, 豐坑村青年李藻華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 開展抗日救亡統戰工作;村民李應標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 變賣家中稻穀、田地購買5支槍支, 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革命鬥爭中成為豐坑村人媳婦的李少英, 是1940年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派到龍門的“革命種子”。 在李藻華、李應標、李少英的帶動下, 豐坑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 共有31人加入共產黨組織, 參加抗日戰爭或解放戰爭的共產黨遊擊隊武裝隊伍。

據龍門縣黨史記載, 豐坑村為李、郭兩姓結拜兄弟共住一村,

同一個祠堂。 全村有26戶、126人。

豐坑村31名共產黨革命隊伍成員有:李藻華、李應標、李少英、李坤、李春華、李榮華、李佰漢、李良、郭漢、郭標、李玉榮、李王全、李壽揚、李耀、李端、李維容、李英俊、李英、李達珠、郭月、李壽彭、李瓊華、李石流、陳廖采、李玉釵、李佰影、李朝揚、李鑒平、李維羆、李根、李機。 其中, 李瓊華、李石流、陳廖采、李機4名同志在解放戰爭時期犧牲。

豐坑村後山的半山腰, 有一個大石洞, 人們稱它“大廳下石屋”, 面積約130平方米, 內有簡單的石枱、石凳。 當年共產黨遊擊隊主要領導人王達宏、陳李中、鐘達明、李紹宗等, 經常住進這個石屋大廳, 或開會研究工作、或短暫休息。 李壽彭、李達珠組織了20多名民兵組成常備隊, 每逢遊擊隊領導到石屋大廳落腳,

就為他們站崗放哨。 解放戰爭時期, 石屋大廳成為共產黨遊擊隊的“家”。

文/圖 記者黃宇翔 特約通訊員黃偉光 通訊員劉鐵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