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區委書記在《重慶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談“統籌城鄉發展”

提示:點擊上方"大足微發佈"↑免費訂閱本微信

區縣、部門負責人系列筆談②

加快統籌城鄉發展步伐

周少政

大足區作為全市統籌城鄉發展的主戰場之一,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關鍵在於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 著力解決好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加快統籌城鄉發展步伐, 讓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著力改善城鄉基礎設施。 黨的十九大強調, 要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資訊、物流等基礎設施網路建設。 大足將積極對接全市交通建設“三年會戰”, 加快推動成渝中線高鐵、潼大榮高速、大足到四川內江高速建設,

抓好省縣幹道、鄉村道路“旅遊路、產業路、致富路”建設改造。 以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為契機, 加快推進勝天湖水庫擴建等工程, 完善城鄉提水、供水等工程網路。 著力提高鎮街汙水處理廠運行水準, 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農村垃圾收集處理模式。 謀劃實施“資訊大會戰”, 加快完善城鄉資訊基礎設施網路。

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產業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有力支撐。 大足將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 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進一步深化雙橋經開區、大足高新區、大足工業園區等八個產業園區建設,

著力引進一批環保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項目, 壯大市級環保產業基地。

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新型城鎮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 大足將以城市綜合體建設為抓手, 推動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組團城市之間錯位發展, 著力打造特色小鎮。 加快推動全國文明城區、國家衛生區、國家森林城市創建, 扎實推進全國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 加快公共設施建設, 投用“三館一中心”、西城體育公園。 深入開展環保“五大行動”, 全面推行“河長制”, 不斷改善生態環境。 以高速下道口為依託, 重點發展物流商貿、特色產業、農業休閒觀光等道口經濟, 打造一批集約發展、特色鮮明、帶動力強的特色小鎮。

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大足將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扎實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 推動供銷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民合作社“三位一體”, 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 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做大做強糧油、荷蓮、冬菜、黑山羊、芳香等特色產業,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推動“農商對接”“農超對接”。 堅持全域旅遊發展方向, 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 推動“原鄉·荷花村”“棠香人家”等美麗鄉村項目提質發展。

著力提高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 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工程。

大足將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八個更”的要求, 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提高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 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 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 堅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扎實辦好今年重點民生實事, 滾動策劃實施一批民生實事項目, 使城鄉群眾的獲得感更可持續。 深入推進戶籍、土地、就業、教育等制度聯動改革, 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著力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 大足將結合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和即將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把党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 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 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堅定“四個自信”。

全面落實“二十字”好幹部標準, 著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 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 加強村務公開平臺建設, 縱深推進《大足區基層黨員幹部親屬涉權事項報告制度》, 持續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 大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作者為中共重慶市大足區委書記)

用發展成效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餘長明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我們必須把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作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 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加快推動

黔江經濟社會發展, 以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堅定不移把党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始終堅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保持頭腦清醒、立場堅定。堅持把“四個意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時時處處事事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向黨中央決策部署看齊,保持堅如磐石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定力。堅決清除孫政才惡劣影響和“薄、王”思想遺毒,讓黔江廣大幹部明白“為什麼清、清什麼、怎麼清”。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第一時間傳達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堅決做到“四個服從”,確保中央政令暢通、決策落地生根。

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把中央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實在黔江大地上。在學懂上下功夫,堅持帶著信仰、帶著使命、帶著責任,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切實增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度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在弄通上下功夫,堅持“學”“悟”結合,堅持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把握“四個偉大”的實踐、把握黨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項戰略部署貫通起來,全面準確把握核心要義和思想精髓,在學思踐悟中不斷提高思想覺悟、政治覺悟和理論水準。在做實上下功夫,堅定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做好黔江各項工作的“定盤星”,在戰略部署上“扣扣子”,在責任履行上“擔擔子”,在任務落實上“釘釘子”,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推動黔江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

全面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用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旅遊大區、城市靚區“三大建設”,加快建設材料、紡織、環保“三大產業園”,提速建設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2021年建成渝東南工業核心集聚區和產業聚集中心;圍繞打造30A全域旅遊格局,牽頭成立武陵山旅遊聯盟,辦好中國山地馬拉松賽,年內成功創建1個5A、3個4A級景區,2021年建成武陵山區旅遊集散中心、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著名休閒旅遊城市、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鞏固“創國衛”成果,確保今年獲得全國文明城區提名資格,按期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區、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深入實施“五大環保行動”,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打響黔江“綠色中國·傑出綠色生態城市”“中國清新清涼峽谷城”品牌,加快建成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努力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深度脫貧攻堅統攬“三農”工作,加快易地扶貧搬遷、特色效益農業、田園綜合體發展,積極創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區,讓綠水青山變成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謀劃實施好建區20周年重大項目,抓好各項民生實事,引進主城優質教育、醫療資源來黔合作,2021年建成3家三甲醫院,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醫療服務,讓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作者為中共重慶市黔江區委書記)

聚力鄉村振興 留住美麗鄉愁

辛國榮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七大戰略之一,為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主攻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巴南幅員面積1825平方公里,農村面積占95%以上,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一、堅持融合發展,促進農村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關鍵和重點是產業振興。我們將採取農戶自主經營、農民合作經營、企業帶動經營以及田園綜合體等方式,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要結合脫貧攻堅,扶持全區128個“空殼村”“薄弱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明年要見到實效。要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一產打基礎、二產做加工、三產增收入”的思路,推動茶葉、果蔬、漁業、糧油四大支柱產業朝優質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培育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生態康養、民宿度假、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延伸農產品價值鏈,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優化村莊環境,促進農村生態宜居。“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我們將按照“抓點示範、統籌提升”的思路,對涉農資金進行有效整合、打捆使用,加快雲篆山、天坪山等農旅融合發展重點區域、重點示範專案基礎設施建設,既要完善“吃、住、行、遊、購、娛”等鄉村旅遊要素,補齊鄉村發展短板,又要注重鄉土味道,留住鄉愁記憶、農耕文明。將國家衛生城區創建活動向農村延伸,充分發揮農戶主體作用,抓好鄉村環境整治,對鄉村旅遊景點沿線進行綠化、美化、亮化、硬化,實現“村村是美景、處處留鄉愁”。

三、提升農民素質,促進農村鄉風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我們要堅持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利用“家風潤萬家”“百姓名嘴”“農民詩社”等特色宣教品牌,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要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村規民約,努力把不良風氣壓下去,把新風正氣樹起來。

四、打牢基層基礎,促進農村治理有效。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我們要進一步突出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功能,大力發揮農村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積極發揮婦聯、共青團、社會志願者和新鄉賢的作用,鼓勵農民積極參與村務管理,進一步暢通民意訴求表達管道,及時、就地解決農民群眾反映的訴求,實現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新型鄉村治理模式。

五、增進民生福祉,促進農民生活富裕。“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圍繞“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十二個字,對標對表黨的十九大部署要求,把“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各項措施落實到位,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優化農村創業環境,引導農民融入鄉村旅遊產業鏈,利用閒置農房開辦高標準、高品位的農家樂、漁家樂,讓農民在“進城打工”和“在家務農”之外,找到又一條致富路徑。在引導城市資本下鄉發展的過程中,要切實保障農民的房屋土地等財產收益、務工經商等勞務收益、醫療養老等社保收益,實現“群眾得實惠、企業得效益、政府得民心”。(作者為中共重慶市巴南區委書記)

學在深處、幹在實處,推動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唐小平

銅梁將把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貫穿全部工作的一條主線,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舉旗引路,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到學在深處、幹在實處,推動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努力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和經濟生態,把十九大精神扎扎實實落實在銅梁大地上。

堅持以“一盤棋”思路推動一體化發展。堅持一切工作都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找方位、找定位,找思路、找方法,找遵循、找依據。堅持把銅梁置於全國、全市“一盤棋”大局下思考謀劃,既立足銅梁看銅梁,又跳出銅梁看銅梁,自覺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成渝城市群等國家戰略中找准發展定位、謀定產業方向。精准對接兩江新區、重慶自貿區等國家級平臺,強化區域功能分擔,積極推進兩江新區銅梁協作產業園、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川渝合作示範區建設,在推動國家戰略中加快發展自己。

堅持以差異化路徑推動引領型發展。按照十九大關於“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部署要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環視周邊、吃透區情,弄清銅梁“有什麼、缺什麼、能夠幹什麼”,努力走出一條差異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之路,變追趕型發展為引領型發展。

堅持以互聯網思維推動跨越式發展。按照十九大關於“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部署要求,既用好互聯網技術,又樹立萬物互聯理念,促進各類資源要素聚合融合,產生乘數效應。以智慧化為引領,推動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相結合,重點發展智慧家電、個性化定制,打造智慧製造產業集群。聯手市農委、市商委、市農行與京東集團,合力打造重慶市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農業大資料中心、農村電商人才培訓中心,培育生態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促進農業“接二連三”。推進“互聯網+單一視窗”建設,推動行政審批職能集成創新,建好用好高新區企業服務中心,讓企業“只進一家門、只跑一次路、辦成一切事”,著力打造卓越營商環境。

堅持以集群化戰略推動高品質發展。按照十九大關於“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的部署要求,針對規劃缺位、產業佈局小散亂等粗放發展模式,突出問題導向,走集群化、集約化、綠色化、迴圈化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因地制宜打造軌道交通製造、汽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智慧製造、生態農產品加工等“六大產業集群”,積極創建國家級高新區。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計畫,以“三變”改革為切入點,把推動土地流轉、盤活集體資產、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壯大規模經營、發展品牌效益農業、促進農業“接二連三”結合起來,推動農村生產力二次解放,真正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堅決打好農村環境污染整治攻堅戰,形成共抓綠色產業、共築綠色屏障、共建綠色家園、共用綠色惠民、共促綠色治理的良性機制。堅持差異化發展全域旅遊,因地制宜,推進農旅、文旅融合,做優“一線四區”旅遊功能區,打造中國鄉愁旅遊目的地和戶外運動康養基地。

堅持以優良政治生態推動實打實發展。按照十九大關於“全面淨化黨內政治生態”的部署要求,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在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上旗幟特別鮮明、立場特別堅定、行動特別堅決。著眼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堅持“二十字”好幹部標準,規範選用程式,讓幹部“看得懂、不用猜,專心幹、不用找”,努力把好幹部選出來、用出來、管出來、帶出來。夯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破立並舉,徹底清除孫政才惡劣影響和“薄、王”思想遺毒,把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党見諸實效,切實以優良的政治生態保障和促進健康的經濟生態。(作者為中共重慶市銅梁區委書記)

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到老百姓心坎上

曾菁華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潼南區將擁抱新時代、踐行新思想、實現新作為,切實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到老百姓心坎上,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把十九大精神落實到老百姓心坎上,必須辦好民生實事。堅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工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著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快路、水、電、訊、房和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如期高品質打贏脫貧攻堅戰。竭力辦好民生實事,加快人民醫院、中醫院創“三甲”,如期創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加快推進城鄉統籌,堅持公益性質、政府主導、特色發展,不斷深化醫聯體建設,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準;深入實施城鄉供水排水體制機制改革,讓農村群眾喝上和城市同源、同網、同質的放心水。

把十九大精神落實到老百姓心坎上,必須推動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將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五個特色小鎮”“五大名山”“五個田園綜合體”“七個特色產業”為載體,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突出產業特色、文化內涵,打造雙江旅遊小鎮、柏梓檸檬小鎮、太安美食小鎮、崇龕睡養小鎮、田家產業小鎮,促進“產、城、人、文”有機融合;發揮自然生態優勢,打造龍馬山、馬鞍山、羅盤山、天臺山、五桂山等五大名山,發展壯大生態休閒旅遊;依託產業基礎和自然風光,打造崇龕、太安—柏梓、龍形、塘壩、古溪田園綜合體,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大力發展糧油、蔬菜、檸檬、生豬、漁業、特色經果、中藥材七大產業,提升農業供給品質和效益。強化人才支撐,實施“千名鄉村振興人才計畫”,引導新型農民返鄉、本土人才回鄉、技術人員下鄉,培養造就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把十九大精神落實到老百姓心坎上,必須創新社會治理。我們將以“三個鞏固”“三個創建”為抓手,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準。鞏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成果,全面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增強群眾安全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聚焦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發展、政策落地見效,增強群眾獲得感;鞏固國家衛生區創建成果,推進城市管理標準化、一體化、精細化、智慧化,增強市民幸福感。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增強文明素養,提升美譽度;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宜居度;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促進軍政軍民融合,提升和諧度。

把十九大精神落實到老百姓心坎上,必須加快發展步伐。潼南經濟總量偏小、人均財力薄弱,首要任務就是加快發展。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突出“四個做大做強”,不斷增強發展活力。做大做強做優以工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積極升級建設國家高新區;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突出發展休閒食品、高檔紙業、時尚箱包等大眾消費品工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做大做強做綠現代農業,突出多功能、大循環、綠色化,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重慶、成都的“菜籃子”“米袋子”“後花園”。做大做強做美宜居城市,按照“一尊重、五統籌”要求,補齊短板、美化環境,打造休閒旅遊的花園城市、現代宜居的濱江城市、綠色養生的田園城市。做大做強做活旅遊產業,確立“旅遊+”發展導向,重點在農旅、城旅、文旅融合上下功夫,打造養眼養心、養顏養生、養氣養福的“六養聖地”。(作者為中共重慶市潼南區委書記)

譜寫建設美麗中國的墊江畫卷

蒲彬彬

黨的十九大報告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全縣上下堅決把認真學習宣傳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堅決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黨的十九大精神在墊江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美麗中國。這對地處長江上游腹地的墊江,既是重大責任又是重大機遇,我們一定譜寫好建設美麗中國的墊江畫卷。

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理論科學論斷,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思想基礎和生動詮釋。我們要堅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守住生態底線,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決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決不走守著綠水青山苦熬的窮路,決不走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增長的歪路,既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堅定不移共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強調,要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我們要統籌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共同把“母親河”建成美麗中國“綠腰帶”。實現生態美。堅持優化生態屏障保護功能,築牢維護生態安全“綠色長城”,確保一河碧水匯入長江,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清新。實現產業興。堅持追求綠色GDP,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構建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現代經濟體系。實現百姓富。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幸福源泉,讓更多人民群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上生態飯、掙上生態錢,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我們要堅持以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在生態建設上做好“建治管改”。建: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做到“應綠盡綠”。推進水庫、濕地建設,不斷增強水源涵養。治: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強化水污染防治,實現所有鄉鎮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和所有集鎮污水全部收集處理,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92%以上,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成率100%。管:全面落實“河長制”,龍溪河水質穩定達到Ⅲ類並持續向好。加強生態環境執法,確保不發生重大環境事件。改:開展“康養墊江·清潔家園”“康養墊江·綠色田園”等農村環境整治行動,實現所有鄉村生產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理。在綠色發展上做好“加減乘除”。加: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等綠色經濟,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帶來“金山銀山”。減: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鞏固取締水庫投肥養魚成果,禁養區養殖場全部搬遷關閉,非禁養區全部治理達標,全面關閉水泥和“地條鋼”企業,形成綠色發展方式。乘: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推動旅遊與相關產業融合,全力打造“牡丹故里·康養墊江”品牌,建成重慶休閒旅遊目的地。除:充分發揮制度除數效應,健全環境保護考核體系,發揮考核“綠色指揮棒”作用。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作者為中共重慶市墊江縣委書記)

大家都在看

堅定不移把党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始終堅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保持頭腦清醒、立場堅定。堅持把“四個意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時時處處事事向黨中央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向黨中央決策部署看齊,保持堅如磐石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定力。堅決清除孫政才惡劣影響和“薄、王”思想遺毒,讓黔江廣大幹部明白“為什麼清、清什麼、怎麼清”。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第一時間傳達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堅決做到“四個服從”,確保中央政令暢通、決策落地生根。

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把中央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實在黔江大地上。在學懂上下功夫,堅持帶著信仰、帶著使命、帶著責任,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切實增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度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在弄通上下功夫,堅持“學”“悟”結合,堅持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把握“四個偉大”的實踐、把握黨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項戰略部署貫通起來,全面準確把握核心要義和思想精髓,在學思踐悟中不斷提高思想覺悟、政治覺悟和理論水準。在做實上下功夫,堅定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做好黔江各項工作的“定盤星”,在戰略部署上“扣扣子”,在責任履行上“擔擔子”,在任務落實上“釘釘子”,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推動黔江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

全面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用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旅遊大區、城市靚區“三大建設”,加快建設材料、紡織、環保“三大產業園”,提速建設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2021年建成渝東南工業核心集聚區和產業聚集中心;圍繞打造30A全域旅遊格局,牽頭成立武陵山旅遊聯盟,辦好中國山地馬拉松賽,年內成功創建1個5A、3個4A級景區,2021年建成武陵山區旅遊集散中心、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著名休閒旅遊城市、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鞏固“創國衛”成果,確保今年獲得全國文明城區提名資格,按期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區、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深入實施“五大環保行動”,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打響黔江“綠色中國·傑出綠色生態城市”“中國清新清涼峽谷城”品牌,加快建成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努力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深度脫貧攻堅統攬“三農”工作,加快易地扶貧搬遷、特色效益農業、田園綜合體發展,積極創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區,讓綠水青山變成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謀劃實施好建區20周年重大項目,抓好各項民生實事,引進主城優質教育、醫療資源來黔合作,2021年建成3家三甲醫院,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醫療服務,讓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作者為中共重慶市黔江區委書記)

聚力鄉村振興 留住美麗鄉愁

辛國榮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七大戰略之一,為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主攻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巴南幅員面積1825平方公里,農村面積占95%以上,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一、堅持融合發展,促進農村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關鍵和重點是產業振興。我們將採取農戶自主經營、農民合作經營、企業帶動經營以及田園綜合體等方式,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要結合脫貧攻堅,扶持全區128個“空殼村”“薄弱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明年要見到實效。要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一產打基礎、二產做加工、三產增收入”的思路,推動茶葉、果蔬、漁業、糧油四大支柱產業朝優質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培育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生態康養、民宿度假、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延伸農產品價值鏈,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優化村莊環境,促進農村生態宜居。“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我們將按照“抓點示範、統籌提升”的思路,對涉農資金進行有效整合、打捆使用,加快雲篆山、天坪山等農旅融合發展重點區域、重點示範專案基礎設施建設,既要完善“吃、住、行、遊、購、娛”等鄉村旅遊要素,補齊鄉村發展短板,又要注重鄉土味道,留住鄉愁記憶、農耕文明。將國家衛生城區創建活動向農村延伸,充分發揮農戶主體作用,抓好鄉村環境整治,對鄉村旅遊景點沿線進行綠化、美化、亮化、硬化,實現“村村是美景、處處留鄉愁”。

三、提升農民素質,促進農村鄉風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我們要堅持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利用“家風潤萬家”“百姓名嘴”“農民詩社”等特色宣教品牌,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要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村規民約,努力把不良風氣壓下去,把新風正氣樹起來。

四、打牢基層基礎,促進農村治理有效。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我們要進一步突出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功能,大力發揮農村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積極發揮婦聯、共青團、社會志願者和新鄉賢的作用,鼓勵農民積極參與村務管理,進一步暢通民意訴求表達管道,及時、就地解決農民群眾反映的訴求,實現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新型鄉村治理模式。

五、增進民生福祉,促進農民生活富裕。“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圍繞“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十二個字,對標對表黨的十九大部署要求,把“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各項措施落實到位,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優化農村創業環境,引導農民融入鄉村旅遊產業鏈,利用閒置農房開辦高標準、高品位的農家樂、漁家樂,讓農民在“進城打工”和“在家務農”之外,找到又一條致富路徑。在引導城市資本下鄉發展的過程中,要切實保障農民的房屋土地等財產收益、務工經商等勞務收益、醫療養老等社保收益,實現“群眾得實惠、企業得效益、政府得民心”。(作者為中共重慶市巴南區委書記)

學在深處、幹在實處,推動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唐小平

銅梁將把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貫穿全部工作的一條主線,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舉旗引路,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到學在深處、幹在實處,推動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努力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和經濟生態,把十九大精神扎扎實實落實在銅梁大地上。

堅持以“一盤棋”思路推動一體化發展。堅持一切工作都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找方位、找定位,找思路、找方法,找遵循、找依據。堅持把銅梁置於全國、全市“一盤棋”大局下思考謀劃,既立足銅梁看銅梁,又跳出銅梁看銅梁,自覺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成渝城市群等國家戰略中找准發展定位、謀定產業方向。精准對接兩江新區、重慶自貿區等國家級平臺,強化區域功能分擔,積極推進兩江新區銅梁協作產業園、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川渝合作示範區建設,在推動國家戰略中加快發展自己。

堅持以差異化路徑推動引領型發展。按照十九大關於“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部署要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環視周邊、吃透區情,弄清銅梁“有什麼、缺什麼、能夠幹什麼”,努力走出一條差異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之路,變追趕型發展為引領型發展。

堅持以互聯網思維推動跨越式發展。按照十九大關於“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部署要求,既用好互聯網技術,又樹立萬物互聯理念,促進各類資源要素聚合融合,產生乘數效應。以智慧化為引領,推動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相結合,重點發展智慧家電、個性化定制,打造智慧製造產業集群。聯手市農委、市商委、市農行與京東集團,合力打造重慶市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農業大資料中心、農村電商人才培訓中心,培育生態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促進農業“接二連三”。推進“互聯網+單一視窗”建設,推動行政審批職能集成創新,建好用好高新區企業服務中心,讓企業“只進一家門、只跑一次路、辦成一切事”,著力打造卓越營商環境。

堅持以集群化戰略推動高品質發展。按照十九大關於“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的部署要求,針對規劃缺位、產業佈局小散亂等粗放發展模式,突出問題導向,走集群化、集約化、綠色化、迴圈化發展道路,堅定不移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因地制宜打造軌道交通製造、汽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智慧製造、生態農產品加工等“六大產業集群”,積極創建國家級高新區。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計畫,以“三變”改革為切入點,把推動土地流轉、盤活集體資產、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壯大規模經營、發展品牌效益農業、促進農業“接二連三”結合起來,推動農村生產力二次解放,真正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堅決打好農村環境污染整治攻堅戰,形成共抓綠色產業、共築綠色屏障、共建綠色家園、共用綠色惠民、共促綠色治理的良性機制。堅持差異化發展全域旅遊,因地制宜,推進農旅、文旅融合,做優“一線四區”旅遊功能區,打造中國鄉愁旅遊目的地和戶外運動康養基地。

堅持以優良政治生態推動實打實發展。按照十九大關於“全面淨化黨內政治生態”的部署要求,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在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上旗幟特別鮮明、立場特別堅定、行動特別堅決。著眼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堅持“二十字”好幹部標準,規範選用程式,讓幹部“看得懂、不用猜,專心幹、不用找”,努力把好幹部選出來、用出來、管出來、帶出來。夯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破立並舉,徹底清除孫政才惡劣影響和“薄、王”思想遺毒,把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党見諸實效,切實以優良的政治生態保障和促進健康的經濟生態。(作者為中共重慶市銅梁區委書記)

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到老百姓心坎上

曾菁華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潼南區將擁抱新時代、踐行新思想、實現新作為,切實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到老百姓心坎上,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把十九大精神落實到老百姓心坎上,必須辦好民生實事。堅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工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著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快路、水、電、訊、房和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如期高品質打贏脫貧攻堅戰。竭力辦好民生實事,加快人民醫院、中醫院創“三甲”,如期創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加快推進城鄉統籌,堅持公益性質、政府主導、特色發展,不斷深化醫聯體建設,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準;深入實施城鄉供水排水體制機制改革,讓農村群眾喝上和城市同源、同網、同質的放心水。

把十九大精神落實到老百姓心坎上,必須推動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將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五個特色小鎮”“五大名山”“五個田園綜合體”“七個特色產業”為載體,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突出產業特色、文化內涵,打造雙江旅遊小鎮、柏梓檸檬小鎮、太安美食小鎮、崇龕睡養小鎮、田家產業小鎮,促進“產、城、人、文”有機融合;發揮自然生態優勢,打造龍馬山、馬鞍山、羅盤山、天臺山、五桂山等五大名山,發展壯大生態休閒旅遊;依託產業基礎和自然風光,打造崇龕、太安—柏梓、龍形、塘壩、古溪田園綜合體,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大力發展糧油、蔬菜、檸檬、生豬、漁業、特色經果、中藥材七大產業,提升農業供給品質和效益。強化人才支撐,實施“千名鄉村振興人才計畫”,引導新型農民返鄉、本土人才回鄉、技術人員下鄉,培養造就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把十九大精神落實到老百姓心坎上,必須創新社會治理。我們將以“三個鞏固”“三個創建”為抓手,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準。鞏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成果,全面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增強群眾安全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聚焦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發展、政策落地見效,增強群眾獲得感;鞏固國家衛生區創建成果,推進城市管理標準化、一體化、精細化、智慧化,增強市民幸福感。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增強文明素養,提升美譽度;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宜居度;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促進軍政軍民融合,提升和諧度。

把十九大精神落實到老百姓心坎上,必須加快發展步伐。潼南經濟總量偏小、人均財力薄弱,首要任務就是加快發展。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突出“四個做大做強”,不斷增強發展活力。做大做強做優以工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積極升級建設國家高新區;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突出發展休閒食品、高檔紙業、時尚箱包等大眾消費品工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做大做強做綠現代農業,突出多功能、大循環、綠色化,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重慶、成都的“菜籃子”“米袋子”“後花園”。做大做強做美宜居城市,按照“一尊重、五統籌”要求,補齊短板、美化環境,打造休閒旅遊的花園城市、現代宜居的濱江城市、綠色養生的田園城市。做大做強做活旅遊產業,確立“旅遊+”發展導向,重點在農旅、城旅、文旅融合上下功夫,打造養眼養心、養顏養生、養氣養福的“六養聖地”。(作者為中共重慶市潼南區委書記)

譜寫建設美麗中國的墊江畫卷

蒲彬彬

黨的十九大報告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全縣上下堅決把認真學習宣傳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堅決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黨的十九大精神在墊江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美麗中國。這對地處長江上游腹地的墊江,既是重大責任又是重大機遇,我們一定譜寫好建設美麗中國的墊江畫卷。

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理論科學論斷,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思想基礎和生動詮釋。我們要堅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守住生態底線,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決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決不走守著綠水青山苦熬的窮路,決不走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增長的歪路,既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堅定不移共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強調,要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我們要統籌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共同把“母親河”建成美麗中國“綠腰帶”。實現生態美。堅持優化生態屏障保護功能,築牢維護生態安全“綠色長城”,確保一河碧水匯入長江,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清新。實現產業興。堅持追求綠色GDP,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構建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現代經濟體系。實現百姓富。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幸福源泉,讓更多人民群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上生態飯、掙上生態錢,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我們要堅持以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在生態建設上做好“建治管改”。建: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做到“應綠盡綠”。推進水庫、濕地建設,不斷增強水源涵養。治: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強化水污染防治,實現所有鄉鎮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和所有集鎮污水全部收集處理,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92%以上,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成率100%。管:全面落實“河長制”,龍溪河水質穩定達到Ⅲ類並持續向好。加強生態環境執法,確保不發生重大環境事件。改:開展“康養墊江·清潔家園”“康養墊江·綠色田園”等農村環境整治行動,實現所有鄉村生產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理。在綠色發展上做好“加減乘除”。加: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等綠色經濟,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帶來“金山銀山”。減: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鞏固取締水庫投肥養魚成果,禁養區養殖場全部搬遷關閉,非禁養區全部治理達標,全面關閉水泥和“地條鋼”企業,形成綠色發展方式。乘: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推動旅遊與相關產業融合,全力打造“牡丹故里·康養墊江”品牌,建成重慶休閒旅遊目的地。除:充分發揮制度除數效應,健全環境保護考核體系,發揮考核“綠色指揮棒”作用。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作者為中共重慶市墊江縣委書記)

大家都在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