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嘉湖細點

“嘉湖細點”一詞在人們口中並不常聽到,但從字義上去看這個詞,便可知道這是一種起源於嘉興、湖州兩地的精細點心。 而再往裡探究,便可發現早在同治《湖州府志·物產下》就有記載:“或粉或面,和糖製成糕餅,形色名目不一,用以佐茶,故統名茶食,亦曰茶點。 他處販鬻,稱嘉湖細點。 ”經這一解釋,就了然了。 原來我們平日茶餘飯後用來解饞的閑食——橘紅糕、雲片糕、芝麻酥糖、雪餃……統統都是嘉湖細點。

而嘉湖細點一詞中的“細”又不免令人想起周作人的一篇隨筆《南北的點心》,他在其中講到南北點心的差異:“我們只看北京人家做餃子餛飩面總是十分茁實,餡決不考究,面用芝麻醬拌,最好也只是炸醬;饅頭全是實心。

本來是代飯用的,只要吃飽就好,所以並不求精。 若是回過來走到東安市場,往五芳齋去叫了來吃,儘管是同樣名稱,做法便大不一樣,別說蟹黃包乾,雞肉餛飩,就是一碗三鮮湯麵,也是精細鮮美的。 ”從這一點,便可知南方人對於食物的一種講究了,北方人做點心為果腹,而南方人做點心卻為解饞。 他們認為,唯有吃得好,方能在別的事物上有所突破。

而嘉興人這種享受生活的心態在點心上得到了充分發揮,閑來無事,約幾個朋友到茶樓喝幾杯茶,配以“茶點”,分量不多,但種類繁多——桂花糖糕、米花糖、粽子薑糖等小甜點,是多少嘉興人童年特殊的記憶。

糯米粉中摻入少量的粳米粉,吃起來不易黏牙且易消化;大米經過炒制然後與熬好的麥芽糖混合而成,口感膨松香甜;生薑經過熬煮提煉薑汁混合紅糖,口感不過分辛辣甚至有一股薑的香味。 吃的次數多了,倒把人的嘴養刁了,往後再出門吃點心,不夠精美的不吃,不入味的不吃,太油膩的不吃。 這南方人的嘴啊就跟大廚的舌頭一般,好壞一嘗便知,因此,嘉湖的細點是越做越美觀,越做越細膩。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視頻,講的是如何做定勝糕,一道道工序看似簡單實則卻分毫不能差,百分之八十的糯米粉,百分之二十的粳米粉,加多少白砂糖攪拌,放多少水合適,就如同下棋一般,一招出錯,滿盤皆輸。

可也正是因為這等小心謹慎,做出的水點的味道才沁人心脾,口感柔滑,留有餘香。

關於定勝糕,民間傳說有很多,並且不盡相同。 一種記載出自《夢粱錄》一書。 說的是北宋時期,楊家將們出門遠征,百姓自發準備吃的喝的為軍士送行。 將士吃了這種糕點後,感覺美味異常,既可就酒,又可果腹,就問百姓這個糕是什麼,百姓希望楊家將們可以旗開得勝,於是就說它叫定勝糕。 楊家將聽後士氣大增,滿懷信心地出戰去了。

當這糕點配上了如此歷史典故,就越發令人神醉心往。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反而開始追求起慢節奏高品質的飲食方式,機器加工出來的形同一色,千篇一律的食物已然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

我們渴望握在手裡暖烘烘的食物,而不是冰冷的包裝袋。 我想,這也就是手工糕點始終受到人們追捧的原因了。

每到逢年過節,嘉興人都會自己做一些水點亦或者去外面買一些幹點以備招待客人之用,幹點易於保存,往往送予客人。 水點需現做現吃,倘若一時吃不完,主人便將其放置冰箱當作第二日的早餐,方便至極。

文學大家魯迅也愛在喝茶時吃點心,有一回,錢玄同到邑館來,大抵是在午後,談天一直到深夜回去。 晚飯後魯迅照例給倒上熱茶,還裝一盤點心放在旁邊。 錢說:“飯還剛落肚呢。 ”魯迅說:“一起消化,一起消化。 ”後錢玄同在《再和苦茶》中寫到當時的境況:“羊羹蛋餅同消化,不怕失眠盡喝茶。 ”

以上種種,皆是嘉湖細點呈現出來的悠長魅力……

看來,令人魂牽夢繞的不僅僅是江南細雨般的溫柔,還有色香味俱全的嘉湖細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