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把“換頭術”視為“科學怪人”

兩年前, 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塞爾吉·卡納瓦羅就曾宣佈:兩年內將完成首例人類頭顱移植手術。 而就在不久前, 在任曉平教授的指導下, 世界首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完成, 手術是在一具遺體上進行的, 總共持續了18個小時, 連接了切斷的脊椎、神經、組織和血管。 任曉平教授將這項手術命名為“異體頭身重建術”。 (11月20日央廣網)

“換頭術”看起來嚇人, 其實並不陌生, 很多人都聽說過, 在我國古典文學裡, 比如《搜神記》、《幽明錄》、《聊齋志異》等奇談怪志, 就有描寫“換頭術”的故事, 腦洞之大, 令人大開眼界。 近代科幻小說、科幻電影裡,

關於“換頭術”的情節, 亦不勝枚舉。 當然了, 從傳說故事、科幻劇情走到現實手術, 則是雲泥之別, “換頭術”的發展歷程可謂萬分艱辛, 所受到的爭議亦非常之大。

任曉平此次指導的“換頭術”乃是遺體換頭, 並非真實意義的活體換頭, 還不能稱之為首例成功“換頭術”。 不過, 此次手術“連接了切斷的脊椎、神經、組織和血管”, 也屬於突破性進展, 基於其手術的複雜性和精准度, 仍然值得高度稱讚。 因此, 此次所謂的“異體頭身重建術”, 可以視為活體換頭的前期實踐, 在手術完成度高的情況下, 未來不斷完善進步, 經過充分的動物實驗, 以及嚴謹的科學評估, 活體換頭或許真的能夠成為現實。

事實上, 實施“換頭術”的真正難點並非是技術障礙,

而是法律關和倫理關。 從科技發展的歷史來看, 很多重大科技專案都會經歷反復的挫折失敗, 持續完善後取得進步、突破, 卻因觸及到法律和社會倫理問題, 而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質疑, 甚至迎來巨大的反對聲音, 特別是在醫學領域, 比如器官移植、試管嬰兒、克隆等。

而“換頭術”這一顛覆性的技術, 突破普通人的認知, 即便手術成熟, 也會面臨法律困境和倫理道德問題, 諸如“換頭術”的手術許可、合法性、供體來源、術後身份確認、遺傳基因、延續生命還是違背自然規律等一系列問題, 都充滿了激烈的矛盾衝突。 顯然, 科學家在研發“換頭術”時, 不可一味追求技術發展, 要重視對法律及倫理道德的挑戰, 應主動面對公眾的質疑,

向公眾解釋清楚“換頭術”的科學價值及社會意義, 以換取公眾的認可與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 “換頭術”是一項嚴謹的科學研究, 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能夠救治癱瘓者、延續生命, 並非如部分民眾所想像的那般無稽、荒誕, 不宜用怪異的眼光去看待, 更不必將“換頭術”視為製作“科學怪人”。 而且, “換頭術”涉及到法律和倫理道德等複雜問題, 需要在充分的討論、評估下找到解決之道, 並非短期可以達成, 但科學發展就是如此, 很多重大技術就是在突破現實社會禁區的情況下, 才得以實現, 並最終造福人類社會。 (江德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