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病,這個方都可治好!——神奇的防風通聖散

防風通聖散是劉河間《宣明論方》中的一張名方。 防風通聖散藥味眾多, 看似龐雜, 但配伍甚合章法。 方中防風、麻黃疏解在表之風邪, 使從汗而解;大黃、芒硝蕩滌在下之實熱, 使從大便而解, 共為主藥。 配以荊芥、薄荷協助防風、麻黃解表;又以連翹、梔子、黃芩、桔梗、石膏直接清瀉在裡的蘊熱;以滑石清利濕熱, 使之從小便而出, 均為輔藥。 加入川芎、 當歸、白芍以養血活血, 加白術健脾益氣, 使汗不傷表, 下不傷裡, 同為佐藥。 甘草調和諸藥為使。 本方實為汗、下、清三法並用, 上下分消, 表裡同治之劑。

一副防風通聖散,

卻可以治多種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疾病。 其中蘊含的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一起去看看大師何毅的體會吧!

本方的治療範圍相當廣泛, 凡能通常達變、靈活掌握, 可收到異病同治、一方多效之功。

我用本方進行加減治癒了多種疾病, 今摘要介紹於下。

例1:表裡實熱

潘某, 女, 18歲;1975年8月15日初診。 患者自述起病時發熱微惡風寒, 口渴喜飲, 大便秘, 小便黃, 在當地治療月餘不愈。 今少腹硬滿, 按之劇痛, 發熱無汗, 舌質紅、苔黃燥, 脈洪數, 辨屬表裡實熱證。 幸喜還未變化, 思《傷寒論》中有證未變而方亦不變的論述(如“太陽病, 脈浮緊, 無汗, 發熱, 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證仍在, 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 用防風通聖散加減治療。

防風9克, 荊芥9克, 薄荷9克, 大黃8克, 芒硝9克(兌服), 梔子9克, 連翹9克, 桔梗9克, 黃芩9克, 白芍12克, 當歸12克, 石膏30克, 滑石18克, 玄參20克, 生地20克, 麥冬20克, 甘草5克。 水煎服, 2劑。

8月18日二診:患者服上方後大便通暢, 瀉出燥屎甚多, 少腹硬滿隨之而消, 餘症亦減。 繼用葉氏養胃方善後。

按:本例患者為表裡實熱所致,

屬防風通聖散的正證。 因歷時已久, 津液損耗, 故在使用該方時特地去掉了麻黃、白術、川芎, 加入了玄參、生地與麥冬, 服後效若桴鼓。 由此可見, 《傷寒論》中對證未變而方亦不變的論述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例2:眩暈耳鳴

陳某, 男, 70歲, 1976年4月15日初診。 患者稟賦較強, 素食辛辣厚味, 偶病頭目眩暈, 如坐舟車, 耳鳴如蟬。 前醫僅憑高齡便認作虛損所致, 用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丸、楊氏還少丹、龜鹿二仙膠等方劑治療。 患者目前除頭目眩暈、耳鳴如蟬加劇外, 又增胸膈痞悶, 發熱口渴, 面赤如焚, 大便秘結。 診脈滑數, 舌苔黃燥。 此病初由素食辛辣厚味釀成痰熱所致, 加之前醫長期使用甘溫滋膩之藥, 甘溫能生熱, 滋膩聚濕又生痰, 痰熱太甚,

故病情加劇。 擬用防風通聖散與礞石滾痰丸合併醫治。

防風5克, 荊芥5克, 麻黃5克, 薄荷5克, 大黃6克(後下), 芒硝6克(兌服), 梔子6克, 連翹6克, 桔梗6克, 黃芩6克, 白芍9克, 當歸9克, 白術9克, 石膏25克, 滑石25克, 川芎6克, 甘草5克。 水煎送服礞石滾痰丸6克, 每日早晚各服1次, 連續服2劑。

4月20日二診:患者服上方後大便通暢, 諸恙均減。 因屬高齡, 中病即止, 囑食淡粥調養。

按:眩暈耳鳴有虛實之分, 虛則如《靈樞·海論》所說:“髓海不足, 則腦轉耳鳴。 ”實則如丹溪與河間所謂“無痰不眩、無火不暈”等。 本例患者屬高齡, 因痰火所致, 故在使用防風通聖散與礞石滾痰丸治療時, 中病後即停止服藥, 囑食淡粥調養。

例3:頑固頭痛

蔣某, 女, 48歲, 1979年5月10日診治。 患者三月前突然昏僕, 不省人事, 牙關緊閉,

口噤難開, 兩手握拳, 肢體強直。 前醫按中風搶救後雖脫險境, 但留下右側頭部與左側臉頰頻頻疼痛, 屢治不愈。 今又出現發熱口渴, 顏面潮紅, 大便秘結, 舌苔黃燥。 診脈洪數。 擬用防風通聖散治療。

防風5克, 荊芥5克, 麻黃5克, 薄荷5克, 大黃8克(後下), 芒硝8克(兌服), 梔子8克, 連翹8克, 桔梗8克, 黃芩8克, 川芎15克, 白芍15克, 當歸15克, 白術10克, 石膏30克, 滑石30克, 甘草5克。 水煎服, 2劑。

5月13日二診:患者服上方後不但發熱口渴、顏面潮紅、大便秘結等症狀消除外, 頭痛痼疾也隨之獲愈。 繼用調理脾胃藥收功。

按:頭痛的病因比較複雜, 《東垣十書》將它分為兩大類, 即外感與內傷。 本例患者因中風所致, 而中風一證在西醫學稱為腦出血, 血溢脈外, 阻滯頭部經絡, 遂導致頭痛始終不愈。 診時患者除頭痛外,還具備實熱的徵象。我用防風通聖散一箭雙雕,既除實熱又活血化瘀(加重方中川芎、當歸、芍藥的用量增強活血化瘀之力),實踐證明,效果良好。

例4:慢性耳膿

朱某,男,53歲,1984年12月5日初診。患著自述起病時發熱微惡寒,口渴頭痛,繼則兩耳作痛,隨後耳內流出稀膿。開始時請西醫治療,不見效,後又改服中藥醫治,仍不能愈,至今已有年餘,最近還出現夜間口苦,大便秘,小便黃。診脈弦數,舌質紅,苔黃燥。擬用防風通聖散加減內服,並用外治法輔佐醫治。

內服藥:防風8克,荊芥8克,薄荷8克,柴胡12克,龍膽草12克,大黃6克(後下),芒硝6克(兌服),梔子10克,連翹10克,桔梗10克,黃芩10克,白術10克,赤芍10克,當歸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石膏30克,滑石30克,甘草5克。水煎服,3劑。

外用藥:鮮田螺1個洗淨,冰片少許。制用法:先將冰片放入田螺之內,須臾間田螺會冒出水來,然後將此水裝入淨瓶內,每日用此水滴耳2至3次。

12月10日二診:患者按法醫治後耳內流膿停止,口苦、小便黃、大便秘等症狀也消失,囑再服上方2劑以掃餘邪,外治法停止使用。

按:耳內流膿在西醫為中耳發炎所致。因足少陽膽經之脈絡環繞耳際,且膽為相火,寄居肝內,若肝膽火邪偏旺,上擾於耳,則使耳內發炎流膿。我用防風通聖散去麻黃加柴胡、龍膽草,意欲偏瀉肝膽火邪;變白芍為赤芍,再加白芷,是為增強活血排膿之效而設。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無閑齋醫案醫話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何毅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悅讀中醫”(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中唯一一個醫藥類公眾號),每日推送,及時獲取中醫藥知識和養生常識。

診時患者除頭痛外,還具備實熱的徵象。我用防風通聖散一箭雙雕,既除實熱又活血化瘀(加重方中川芎、當歸、芍藥的用量增強活血化瘀之力),實踐證明,效果良好。

例4:慢性耳膿

朱某,男,53歲,1984年12月5日初診。患著自述起病時發熱微惡寒,口渴頭痛,繼則兩耳作痛,隨後耳內流出稀膿。開始時請西醫治療,不見效,後又改服中藥醫治,仍不能愈,至今已有年餘,最近還出現夜間口苦,大便秘,小便黃。診脈弦數,舌質紅,苔黃燥。擬用防風通聖散加減內服,並用外治法輔佐醫治。

內服藥:防風8克,荊芥8克,薄荷8克,柴胡12克,龍膽草12克,大黃6克(後下),芒硝6克(兌服),梔子10克,連翹10克,桔梗10克,黃芩10克,白術10克,赤芍10克,當歸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石膏30克,滑石30克,甘草5克。水煎服,3劑。

外用藥:鮮田螺1個洗淨,冰片少許。制用法:先將冰片放入田螺之內,須臾間田螺會冒出水來,然後將此水裝入淨瓶內,每日用此水滴耳2至3次。

12月10日二診:患者按法醫治後耳內流膿停止,口苦、小便黃、大便秘等症狀也消失,囑再服上方2劑以掃餘邪,外治法停止使用。

按:耳內流膿在西醫為中耳發炎所致。因足少陽膽經之脈絡環繞耳際,且膽為相火,寄居肝內,若肝膽火邪偏旺,上擾於耳,則使耳內發炎流膿。我用防風通聖散去麻黃加柴胡、龍膽草,意欲偏瀉肝膽火邪;變白芍為赤芍,再加白芷,是為增強活血排膿之效而設。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無閑齋醫案醫話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何毅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悅讀中醫”(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中唯一一個醫藥類公眾號),每日推送,及時獲取中醫藥知識和養生常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