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江陰城西中心校博聯動之把課堂搬進博物館

中國江蘇網11月21日無錫訊(徐倩倩 劉彩虹)“我們在博物館裡觸摸歷史, 聆聽故事、彩繪逐漸遠去的時代, 博物館裡的展品與我們相視而笑。 ”江陰市城西中心小學的學生這樣來描述自己在博物館上課的體驗, 這是江陰市城西中心小學與江陰博物館第二次牽手將平面課堂與生動歷史結合起來, 潤物無聲地滋養著城西中心小學的每一位學子。

展品之美

本次把課堂搬進博物館的第一站就是參觀“金輝玉蘊”展覽。 展品多出自宋代名門望族和明代開過功臣家族墓中, 從日常用器、陳設擺件, 到婦女飾物、文人清玩,

甚至隨葬冥幣, 範圍極廣, 用途多樣。 這些隨葬器物材質高貴, 工藝精巧, 造型別致, 樣式多變, 從杯盞到盤碟, 從發簪到帶飾, 無不華美秀麗, 洋溢著奢華之色, 體現了宋明兩代王公貴族典雅精緻的生活風貌。 特別是明代金玉器的裝飾題材、造型設計及工藝技法等已經達到相當完美的程度。

在參觀的過程中, 孩子們驚歎連連:這麼小的發簪上, 是怎麼做出這麼精美的花紋的?玉帶上這麼多玉片有什麼講究呢?每個人都有玉帶嗎?銀渣壺是不是就是煙灰缸呢?這些都是真的嗎?古人為什麼要把這些都埋葬起來呢?

看展品, 聽講解, 釋疑問, 孩子們的第一堂課有滋有味, 收穫頗豐。

博物館老師留給孩子們的思考題是;明代的金玉器上都有精美的紋樣,

有的是花紋, 有的是動物, 為什麼要以它們作為紋樣呢?是不是無論什麼都可以作為紋樣呢?

故事之趣

“老師, 好多金飾玉器都是出自沐家。 沐家是幹什麼的, 怎麼這麼有錢呢?”細心的孩子參觀展覽後提出了疑問。 這就進入了本次把博物館搬進課堂的第二環節:聽故事。

這節課由學校老師來主持。 老師講述了沐家祖先沐英的軼事。 原來, 沐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義子, 是一員驍勇善戰的武將, 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老師用兒童化的語言講述歷史故事, 幽默詼諧的語言, 使難懂的歷史變得鮮活生動。 從沐英改姓到沐英巧破象陣, 再到沐家大義滅親。 老師用一個個小問題引導孩子們積極互動, 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將沐家呈現在孩子們面前, 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不時發出陣陣驚歎。

從故事中, 大家認識了一個有勇有謀、文武雙全的沐英, 他開荒種地, 發展農業;他開通河道, 發展商業;他創辦學堂, 發展教育……原本對沐家一無所知的孩子們,

心中瞬間有了沐英高大偉岸的形象。

學校老師又通過留下問題, 大家喜歡上了沐英, 想知道沐英的其他故事嗎?沐家的事呢?沐家背後的明朝呢?一系列的問題引導著學生繼續在明代歷史的路上, 探尋和思考。

繪畫之美

本次課程的第三個環節就是學繪畫。

美術老師簡單介紹了明代飾物、用器上的紋樣, 轉入到一個小小的著眼點——明代青花瓷。 青花瓷始創于唐代, 到明、清兩代為高峰。 它藍白相映, 怡然成趣, 晶瑩明快, 美觀雋久。 老師出示的一些圖案紋樣, 很快抓住了孩子們的眼球。

永樂時期青花紋飾既保留傳統圖案, 又有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圖案, 以花卉、瓜果等植物類為主, 人物、蟲鳥、龍鳳圖案較少。 特別是青花大盤, 有折枝、纏枝蓮花、菊花、瓜果, 花紋變化較多, 有三、四、五、六朵花卉的不同紋飾。 邊看, 邊比較, 邊演示, 老師的講解剛結束, 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創作起來, 一根根生動的枝條在他們筆下誕生, 一朵朵活潑的花兒在他們手中綻放, 一個個奇特的想法在他們腦海乍現。 一個孩子們心目中明代的畫面,在他們的筆下慢慢呈現……

博悟之思

“博悟”系列課程有意打破學科壁壘,同一題材的課程內容中強調多學科知識的交叉運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在展廳內,博物館的老師通過介紹展品的特色,把孩子帶進歷史的進程中;在思品課上,老師通過展品的來源講解沐家的相關歷史知識,挖掘沐家祖先沐英的人格魅力;在美術課上,美術老師從展品精美的紋樣入手,介紹紋樣的選擇、蘊含的意義、以及時代的特徵,同時在動手繪畫的過程中引導孩子發現紋飾的美,探索紋樣的規律。在這樣的看、聽、畫的活動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去探尋歷史,發現文化的脈絡,感念生命的美好。

而雙師制是每一次博悟課程能夠完滿完成的有力保障。雙師制,是指館內專家制(校外導師制)和校內專任制。在每一次教學過程中,博物館老師完成展廳內的授課任務,教學內容以説明學生尋找、發現、探索為主;學校老師完成課堂內的授課任務,教學內容以總結、歸納、體驗為主。確保兩段教學內容相互呼應、互為補充。

博物館裡收藏著人類歷史發展的痕跡,收藏著文化、文明蛻變和行走的痕跡,同時也記錄著每一個時代山河人事變遷的痕跡。城西中心小學與江陰市博物館的聯手,旨在充分利用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組織參展瞭解歷史,還有正在探索打造的“悟空博物院”,為學生構建一個立體化的教育網路,讓學生看似稚嫩的思考和探索與醇厚的歷史和精神碰撞出火花,在博物到博悟的過程中,促進孩子對家鄉文化的瞭解、融合與弘揚,同時更好地傳承歷史給我們留下的無價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獲得無價的精神財富。

一個孩子們心目中明代的畫面,在他們的筆下慢慢呈現……

博悟之思

“博悟”系列課程有意打破學科壁壘,同一題材的課程內容中強調多學科知識的交叉運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在展廳內,博物館的老師通過介紹展品的特色,把孩子帶進歷史的進程中;在思品課上,老師通過展品的來源講解沐家的相關歷史知識,挖掘沐家祖先沐英的人格魅力;在美術課上,美術老師從展品精美的紋樣入手,介紹紋樣的選擇、蘊含的意義、以及時代的特徵,同時在動手繪畫的過程中引導孩子發現紋飾的美,探索紋樣的規律。在這樣的看、聽、畫的活動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去探尋歷史,發現文化的脈絡,感念生命的美好。

而雙師制是每一次博悟課程能夠完滿完成的有力保障。雙師制,是指館內專家制(校外導師制)和校內專任制。在每一次教學過程中,博物館老師完成展廳內的授課任務,教學內容以説明學生尋找、發現、探索為主;學校老師完成課堂內的授課任務,教學內容以總結、歸納、體驗為主。確保兩段教學內容相互呼應、互為補充。

博物館裡收藏著人類歷史發展的痕跡,收藏著文化、文明蛻變和行走的痕跡,同時也記錄著每一個時代山河人事變遷的痕跡。城西中心小學與江陰市博物館的聯手,旨在充分利用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組織參展瞭解歷史,還有正在探索打造的“悟空博物院”,為學生構建一個立體化的教育網路,讓學生看似稚嫩的思考和探索與醇厚的歷史和精神碰撞出火花,在博物到博悟的過程中,促進孩子對家鄉文化的瞭解、融合與弘揚,同時更好地傳承歷史給我們留下的無價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獲得無價的精神財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