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漢玉:中國玉器史上的一座高峰

從生到死, 從公到私, 漢朝人對玉器的尊崇和喜愛, 可以滲透到每一個角落。

漢代王侯墓常用大量玉器隨葬, 當時流行的觀念是,

用玉器隨葬, 可以讓墓主精氣不散, 從而保住屍體不腐。 “君子無故, 玉不離身”的觀念深入人心。 現存漢墓都出土了大量玉器, 這其中又以河北滿城漢墓和廣州南越王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最為著名。 劉賀一生經歷王、帝、候三種身份, 他的隨葬品中, 玉器佔據了很大分量。

東漢 玉雕說唱舞人

提到漢代玉器, 最有名便是“漢八刀”、“遊絲毛刀”這兩大已經失傳的玉雕絕技。 古人在沒有機器, 沒有刻刀, 沒有參圖的情況下, 全憑技藝, 全憑想像雕刻出這樣的作品, 真的是讓人匪夷所思。 如今, 包括漢八刀這樣的諸多雕刻絕技早已失傳, 實乃玉雕界一大憾事。 (不排除民間有深藏不露的高人)。

西漢 青白玉立象

所謂的“漢八刀”, 其中, 漢是時間定詞, 指漢代。 清代中晚期, 江陰姓陳名性字原心的人寫過《玉紀》, 上面寫到:“更有古時含殮之器, 謂之琀玉。 不知者, 遇舊玉, 皆稱為琀玉者, 非。 更有音訛而呼為漢玉者, 尤非。 ”這其實與中國地方大, 人的口音麻煩有關。 而“八刀”並非指僅僅八刀雕琢而成, 只是用在玉蟬背部或者腹部的“八分背法”的工藝。 “漢八刀”其實就是“琀背刀”的訛讀。 由實物遺存角度說話, 它決不會僅僅局限於漢代。 而且我們所熟悉的玉翁仲、玉豬龍等, 其雕刻也是非常簡介, 因此稱之為說它具有殮葬玉蟬的“琀背刀”風格。

仿漢八刀制玉蟬

“漢八刀”, 刀法簡練, 神態逼真, 所以得此美名, 並不是說雕刻真的只需八刀而已。 如果把琢玉看成繪畫, 筆法簡練, 神態十足, 不失為一幅好畫, 而如果從繪畫角度來說, 就是簡筆劃法, 似乎可以看作是當時的偷工減料之作, 如用石頭代替玉的做法, 所以,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會偷工減料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 死人就需葬玉, 需要眾多的玉器作坊, 如果一件玉加工需要一年半載, 難以滿足當時的需求, 為了符合當時用玉現狀, 只有加快製作時間, 簡化製作工藝。 一些工藝精湛的玉工就製作出了造型簡單的玉器來滿足普通百姓的用玉問題, 後來逐漸被王公大臣們接受, 用料也開始越來越好, 所以在當時得以普及, 為後人留下了“漢八刀”的美名。

漢 青玉漢八刀豬(一對)

漢玉“遊絲工”,亦稱作“遊絲刻”、“遊絲毛雕”或“遊絲白描”,顧名思義是指玉工以一類細若遊絲的陰刻線表現玉器紋飾形構特徵的治玉技法。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漢代文獻中有關“遊絲工”的記載,目前所知對漢代“遊絲工”的描述,最早見於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卷14《燕閑清賞箋·論古玉器》:“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高氏觀摩精細、所述入微、盡得其妙,應系把玩過實物後的經驗之談。近世藏家提及“遊絲工”,多以高說為“母本”比附實物作人云亦云觀,而少見勘驗漢玉實物標本對上說作全面檢討者。

漢 螭虎紋遊絲毛雕雞心珮

“遊絲毛雕”技法之雛形見於春秋晚期,但當時線紋之長度及連貫性尚不及漢代。 “遊絲毛雕”根據線條粗細可分為兩種形式:

一、粗線條。在放大到六十倍的情況下觀察:線槽邊沿規整,不見崩口,僅在彎轉之處偶見歧出線紋;為多條短凹槽連接而成的陰線痕跡,每道凹槽皆作兩頭尖淺、中間寬深的棗核形,故同條長線紋的寬窄略有不同,槽底為既相連接又大致等長弧形磨砂痕跡,這是微觀見到的典型砣痕。根據微痕推測,此式應由小型勾砣以濕砂為介質砣出,此處的勾砣是一種形制較小的鐵質砣輪,製作時先碾出多條短斷線,再於間隙處補砣,接短成長,從而形成了這般斷續相連,遒勁自然,綿、長、飄、勁的線紋形態。

戰國 玉勾雲紋(遊絲毛雕)劍珌

二、細線條。在放大到六十倍的情況下觀察:線槽邊緣有鋸齒狀崩口,且出現作不規則歧出的細毛刺;槽底深淺不一,有多道細絲狀劃痕。使用的金剛石、水晶和燧石等尖狀硬性刻具琢出後,再加以修磨而成,線紋纖毫畢現,道勁連貫,宛如一氣呵成,其邊緣有毛茬。

西漢 雞骨白遊絲毛雕觿

漢八刀、遊絲毛雕不僅體現漢代雕工技藝的爐火純青,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漢代對玉的喜愛。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各地勘查和發掘的漢墓達30000餘座,既有規模宏大的王侯陵墓,亦有官宦財主的墓地,也有庶民百姓的荒家墳墓。首先,王陵制度本身有著森然的等級規定。漢時,諸侯王和列侯是朝廷官員中有食邑的兩大等級,且漢時又實行外任諸侯“同制京師”,這就使得諸侯王墓不僅有國葬特徵,而且具備一定的數量。其二,真正的漢代帝陵至今並未發掘,而諸侯王墓已經大量被盜掘或發掘出來。

西漢 青玉帶皮雕高足杯

據統計,目前我國已發掘公佈的諸侯王墓有40餘座,分佈在河北、山東、湖南、江西、江蘇、北京、廣東、陝西、河南等省市。如此大片國土之上出土的王墓玉器,符合當時的國家禮制,能夠全面反映當時全國範圍的用玉習俗。王侯漢墓出土之玉器類別齊全、技藝精湛、分布面廣,而且規格極高,所以是漢玉風貌的最好實證。

除了海昏侯墓,此前曾大量出土玉器較多的漢墓有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廣東廣州象崗西漢南越王趙昧墓、山東長青雙乳山西漢濟北王劉寬墓、河北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北京大葆台西漢廣陽王劉建夫婦墓、河北定州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夫婦墓、河南淮陽東漢封列侯墓等等。

東漢 玉鳥

雖然大型隨葬物有金屬製品和車馬等,但主棺內外,主要耳室、墓主全身,幾乎都是以玉器為主角。這些王侯大墓,無一不是極盡奢侈的地下宮殿,墓室內部處處可見以玉為主的佈局,大的玉具諸如“鎮玉漆棺”、“金縷玉衣”、“九竅玉塞”等大型玉具;小的玉器則有裝飾玉、器用玉、印信玉等生活實用玉器。

西漢 青白玉臥熊

漢代玉雕作為中國玉雕史上的開山鼻祖,深深的影響了後代的玉雕匠人們。時至今日,我們也能在現代玉雕作品裡看到諸多的仿古作品。

這是現代玉雕匠人對先輩精神的傳承,也是對中國玉雕歷史的尊重!

轉載自:史夫子說

漢 青玉漢八刀豬(一對)

漢玉“遊絲工”,亦稱作“遊絲刻”、“遊絲毛雕”或“遊絲白描”,顧名思義是指玉工以一類細若遊絲的陰刻線表現玉器紋飾形構特徵的治玉技法。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漢代文獻中有關“遊絲工”的記載,目前所知對漢代“遊絲工”的描述,最早見於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卷14《燕閑清賞箋·論古玉器》:“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高氏觀摩精細、所述入微、盡得其妙,應系把玩過實物後的經驗之談。近世藏家提及“遊絲工”,多以高說為“母本”比附實物作人云亦云觀,而少見勘驗漢玉實物標本對上說作全面檢討者。

漢 螭虎紋遊絲毛雕雞心珮

“遊絲毛雕”技法之雛形見於春秋晚期,但當時線紋之長度及連貫性尚不及漢代。 “遊絲毛雕”根據線條粗細可分為兩種形式:

一、粗線條。在放大到六十倍的情況下觀察:線槽邊沿規整,不見崩口,僅在彎轉之處偶見歧出線紋;為多條短凹槽連接而成的陰線痕跡,每道凹槽皆作兩頭尖淺、中間寬深的棗核形,故同條長線紋的寬窄略有不同,槽底為既相連接又大致等長弧形磨砂痕跡,這是微觀見到的典型砣痕。根據微痕推測,此式應由小型勾砣以濕砂為介質砣出,此處的勾砣是一種形制較小的鐵質砣輪,製作時先碾出多條短斷線,再於間隙處補砣,接短成長,從而形成了這般斷續相連,遒勁自然,綿、長、飄、勁的線紋形態。

戰國 玉勾雲紋(遊絲毛雕)劍珌

二、細線條。在放大到六十倍的情況下觀察:線槽邊緣有鋸齒狀崩口,且出現作不規則歧出的細毛刺;槽底深淺不一,有多道細絲狀劃痕。使用的金剛石、水晶和燧石等尖狀硬性刻具琢出後,再加以修磨而成,線紋纖毫畢現,道勁連貫,宛如一氣呵成,其邊緣有毛茬。

西漢 雞骨白遊絲毛雕觿

漢八刀、遊絲毛雕不僅體現漢代雕工技藝的爐火純青,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漢代對玉的喜愛。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各地勘查和發掘的漢墓達30000餘座,既有規模宏大的王侯陵墓,亦有官宦財主的墓地,也有庶民百姓的荒家墳墓。首先,王陵制度本身有著森然的等級規定。漢時,諸侯王和列侯是朝廷官員中有食邑的兩大等級,且漢時又實行外任諸侯“同制京師”,這就使得諸侯王墓不僅有國葬特徵,而且具備一定的數量。其二,真正的漢代帝陵至今並未發掘,而諸侯王墓已經大量被盜掘或發掘出來。

西漢 青玉帶皮雕高足杯

據統計,目前我國已發掘公佈的諸侯王墓有40餘座,分佈在河北、山東、湖南、江西、江蘇、北京、廣東、陝西、河南等省市。如此大片國土之上出土的王墓玉器,符合當時的國家禮制,能夠全面反映當時全國範圍的用玉習俗。王侯漢墓出土之玉器類別齊全、技藝精湛、分布面廣,而且規格極高,所以是漢玉風貌的最好實證。

除了海昏侯墓,此前曾大量出土玉器較多的漢墓有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廣東廣州象崗西漢南越王趙昧墓、山東長青雙乳山西漢濟北王劉寬墓、河北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北京大葆台西漢廣陽王劉建夫婦墓、河北定州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夫婦墓、河南淮陽東漢封列侯墓等等。

東漢 玉鳥

雖然大型隨葬物有金屬製品和車馬等,但主棺內外,主要耳室、墓主全身,幾乎都是以玉器為主角。這些王侯大墓,無一不是極盡奢侈的地下宮殿,墓室內部處處可見以玉為主的佈局,大的玉具諸如“鎮玉漆棺”、“金縷玉衣”、“九竅玉塞”等大型玉具;小的玉器則有裝飾玉、器用玉、印信玉等生活實用玉器。

西漢 青白玉臥熊

漢代玉雕作為中國玉雕史上的開山鼻祖,深深的影響了後代的玉雕匠人們。時至今日,我們也能在現代玉雕作品裡看到諸多的仿古作品。

這是現代玉雕匠人對先輩精神的傳承,也是對中國玉雕歷史的尊重!

轉載自:史夫子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