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外賣生意難做但趨勢難擋,外賣運營該如何精細化?

從2018年1月1日起, 食藥總局出臺的《網路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將正式施行, 其核心內容是要求外賣商戶應“開實體店持證”(應當具有實體經營門店, 並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 這意味著外賣的市場已足夠大, 已經到了政府出規範的程度了。

把時間撥回到10多年前, 外賣還被稱為“訂餐”, 那時, 網站訂餐開始取代電話訂餐, 一到飯點網站就會彈出訂餐消息, 這足夠讓上班族興奮, 網路訂餐也以其效率優勢, 秒殺電話訂餐, 彼時的商戶不會想到今天的外賣會紅透半邊天。

接著, 電腦端的網站訂餐進化為移動端的手機APP訂餐,

從2014年開始, 外賣O20市場開始活躍, 各大外賣平臺開始砸錢燒市場, 補貼商戶和用戶。

截至2016年12月, 我國網上外賣使用者規模達到2.09億, 2017年第3季度, 我國外賣市場整體交易規模達582.7億元人民幣, 微信訂餐、自平臺訂餐等各種形式也層出不窮。

終於, 在美團、餓了麼等平臺的努力下, 外賣已成為第三種常規的就餐方式, 而且使用者對外賣平臺粘度越來越深, 即便要被平臺搜刮“民脂民膏”, 商家出於獲客、品牌曝光的目的也都會上外賣。

筷玩思維認為, 即便外賣平臺看起來坐擁數以億計的用戶和商戶, 即便看起來“很有錢”, 也是一種薄利業務, 使用者運營、商戶服務、智慧調度都需要砸錢, 因此外賣平臺仍需通過精細化運營來控制成本,

同理, 商戶端也是一樣。

平臺側——用戶運營

補貼發給誰、怎麼發, 都由大資料說了算

發放福利是最簡單粗暴的行銷方式, 但效果是不可控的, 可能淪為“純福利” , 也可能形成新的價值, 因此, 如何提高轉化率是永恆的難題。

對靠補貼起家的外賣平臺來說,

補貼、紅包現在仍是平臺常用的行銷手段, 沒有人會拒絕福利, 只是, 要思考這個福利是不是用戶所想?能不能為用戶所用?補貼怎麼發才能價值最大化?下麵以美團外賣為例。

1)、為了獲客拉新, 補貼該怎麼發?

過去為了補貼用戶, 美團採取的政策如推出一元吃大餐, 新客第一次在平臺點外賣可以減25元, 這筆費用對個人來說不足掛齒, 但對平臺來說, 就是一筆龐大的支出。

現在, 美團外賣會根據使用者的自動轉化意願和留存率來尋找補貼對象:針對那些不給補貼自己就願意留在平臺的使用者, 就不需要多此一舉去補貼了;針對那些發了紅包就留下, 不發就流失的用戶, 也沒有補貼的必要, 這類用戶屬於“薅羊毛”型,

平臺若一直補貼, 會一直虧下去。

因此平臺會去識別, 那些給了紅包就可以一直留在平臺的用戶。

因為之前的管道可能不足以讓他接觸到美團外賣, 或者因為使用美團外賣有一些門檻, 如需要完成支付門檻、需要建立帳號等, 這類用戶有潛在的留存價值, 只是因為一些疑慮而沒有進平臺, 當平臺給其適當的補貼後, 就可以成功轉化。

這類自動轉化意願低、留存率高的使用者就是平臺的補貼物件, 這樣的獲客拉新方式成本低、效果佳, 但這一目標的實現, 需要大資料去挖掘。

2)、為了促進消費, 補貼該怎麼發?

騰訊在提連接, 阿裡巴巴也在提連接, “萬物皆聯”這個概念想想都讓人熱血沸騰, 但實際情況是, 連接並不好做。

以外賣平臺為例, 平臺把商戶和用戶放在一個平臺上, 只是連接的第一步, 要想實現緊密相連, 讓用戶最快看到自己喜愛的商戶, 讓商戶精准服務到自己的使用者群, 並不容易。

比如, 有的用戶只喜歡在工作日點外賣, 週末選擇自己做飯或在外堂食;有的用戶只喜歡在週末點外賣, 工作日在公司附近堂食或吃食堂;也有的用戶是夜貓子類型的,只喜歡在晚上點外賣。

一周有7天,一天有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這5個可能產生外賣訂單的時間段,再加上用戶口味、喜愛的品類、消費能力都千差萬別,所以,平臺發放補貼沒有效果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要精細化運營,最理想的情況是:平臺能掌握用戶畫像,從而預測到每個用戶何時有外賣的需求,提前1-2分鐘精准推送一個契合度最高的紅包,比如一個夜貓子,剛好打開外賣平臺,剛好平臺為他推送了一個他愛吃的燒烤店的紅包,這種體驗就會比較好。

獲客拉新也好、促進消費也好,都需要平臺掌握對使用者的精准畫像,比如年齡、婚姻狀況、收入水準、消費習慣、住址、偏好等等。

平臺側——服務商家

流量轉化效率最大化,平臺收益才會最大化

外賣平臺興起之時,屬於野蠻擴張期,一切行為的目標導向都是要擴大容量,最大化地爭奪商戶和用戶,把池子做大,因此會力求使所有受眾都在其射程之內。但當平臺上的外賣商戶、用戶基數足夠大時,要在商戶和用戶之間更好地搭橋鋪路,就要對商戶進行篩選,在運營上也追求精細化了。

平臺的商業邏輯是:流量是有限的,只有加強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匹配度,流量轉化效率才能最大化,平臺收益才會最大化。以餓了麼為例,具體的實現方式如下:

1)、通過商戶品類細分、用戶分層,增強轉化率

首先,平臺會對用戶進行分層,如使用者屬性是白領使用者、學生用戶還是社區居民?如口味偏好,是喜辣還是嗜甜?以及根據一系列使用者特徵構建起更加精准的用戶畫像。

其次,平臺會對商戶端進行品類和運營時段的細分。

在商戶和用戶細分的基礎之上,為了供給更好地匹配需求、需求更好地契合供給,平臺會對商戶進行智慧推薦,如針對川菜的商戶,會推薦喜辣的顧客,而非推薦吃甜品、奶茶的用戶。

當資訊多如牛毛,不同的使用者該看到什麼樣的商戶,不同的商戶該怎麼吸引到其品類需要的使用者,這就是一個轉化率的問題,也是平臺努力的大方向。

2)、對商戶的生命週期,進行系統管理

平臺上的商戶有自己的生命週期,從新商戶的“亮相”到平穩增長、成熟直至衰退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週期。

實際上,當商戶還線上下,還沒有成為平臺商戶的時候,商戶就已經作為一條資料,被平臺所關注了,通過商戶在常態餐飲服務中的資料,獲取其線下服務品質、交易額等情況。

對中小商戶來說,不同的品類有7天的成長期,如果在這段時間商家未達標,就說明引流出了問題,平臺會通過線上流量支持和線下活動運作挽救商戶。

而對於跑贏基準線的明星商戶,因為他們自有一套獲客方式,平臺只需在配送效率上為其提供更好的服務。

3)、以分時段運營為切口,為商家賦能

除了傳統的中餐、晚餐,早餐、晚餐、下午茶的外賣增速迅猛,不少用戶會在不同的時間段分別下單,除去速食便當之外,還會訂諸如下午茶、水果、生活用品等,在餓了麼最近發起的辦公樓送早餐的活動中,也有不少用戶報名參與。

因為時間寶貴、交通氣候等原因不便出門,“懶宅文化”愈發發達,用戶端全時段的點餐行為慢慢形成。

因此,平臺形成了一種分時段運營的模式,以夜宵屬性明顯的品類“燒烤”為例,如果某一個商戶身上被打上了燒烤品類的標籤,但卻長時間在夜宵時段沒產生訂單,平臺會監測到這一資料,會去思考這個商戶是否被平臺有效促進了,如果沒有會採取相關措施來挽救。

結語

據估測,2020年外賣使用者規模將達到6個億,外賣商家規模將達到540萬。

當前的外賣O2O已經從野蠻生長階段進化到了精細化運營的階段,外賣平臺對商戶和用戶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不斷在用戶畫像上深挖,並且通過各種方式為商家賦能...總的來說,外賣O2O越來越成熟了。

但,其一,外賣平臺上的運營主體不只有平臺一方,還有商戶一側;其二和平臺發生關聯的,除了用戶和商戶,還有騎手。外賣O2O整個生態的構建,需要平臺、物流、商戶三方共同發力。

工作日在公司附近堂食或吃食堂;也有的用戶是夜貓子類型的,只喜歡在晚上點外賣。

一周有7天,一天有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這5個可能產生外賣訂單的時間段,再加上用戶口味、喜愛的品類、消費能力都千差萬別,所以,平臺發放補貼沒有效果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要精細化運營,最理想的情況是:平臺能掌握用戶畫像,從而預測到每個用戶何時有外賣的需求,提前1-2分鐘精准推送一個契合度最高的紅包,比如一個夜貓子,剛好打開外賣平臺,剛好平臺為他推送了一個他愛吃的燒烤店的紅包,這種體驗就會比較好。

獲客拉新也好、促進消費也好,都需要平臺掌握對使用者的精准畫像,比如年齡、婚姻狀況、收入水準、消費習慣、住址、偏好等等。

平臺側——服務商家

流量轉化效率最大化,平臺收益才會最大化

外賣平臺興起之時,屬於野蠻擴張期,一切行為的目標導向都是要擴大容量,最大化地爭奪商戶和用戶,把池子做大,因此會力求使所有受眾都在其射程之內。但當平臺上的外賣商戶、用戶基數足夠大時,要在商戶和用戶之間更好地搭橋鋪路,就要對商戶進行篩選,在運營上也追求精細化了。

平臺的商業邏輯是:流量是有限的,只有加強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匹配度,流量轉化效率才能最大化,平臺收益才會最大化。以餓了麼為例,具體的實現方式如下:

1)、通過商戶品類細分、用戶分層,增強轉化率

首先,平臺會對用戶進行分層,如使用者屬性是白領使用者、學生用戶還是社區居民?如口味偏好,是喜辣還是嗜甜?以及根據一系列使用者特徵構建起更加精准的用戶畫像。

其次,平臺會對商戶端進行品類和運營時段的細分。

在商戶和用戶細分的基礎之上,為了供給更好地匹配需求、需求更好地契合供給,平臺會對商戶進行智慧推薦,如針對川菜的商戶,會推薦喜辣的顧客,而非推薦吃甜品、奶茶的用戶。

當資訊多如牛毛,不同的使用者該看到什麼樣的商戶,不同的商戶該怎麼吸引到其品類需要的使用者,這就是一個轉化率的問題,也是平臺努力的大方向。

2)、對商戶的生命週期,進行系統管理

平臺上的商戶有自己的生命週期,從新商戶的“亮相”到平穩增長、成熟直至衰退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週期。

實際上,當商戶還線上下,還沒有成為平臺商戶的時候,商戶就已經作為一條資料,被平臺所關注了,通過商戶在常態餐飲服務中的資料,獲取其線下服務品質、交易額等情況。

對中小商戶來說,不同的品類有7天的成長期,如果在這段時間商家未達標,就說明引流出了問題,平臺會通過線上流量支持和線下活動運作挽救商戶。

而對於跑贏基準線的明星商戶,因為他們自有一套獲客方式,平臺只需在配送效率上為其提供更好的服務。

3)、以分時段運營為切口,為商家賦能

除了傳統的中餐、晚餐,早餐、晚餐、下午茶的外賣增速迅猛,不少用戶會在不同的時間段分別下單,除去速食便當之外,還會訂諸如下午茶、水果、生活用品等,在餓了麼最近發起的辦公樓送早餐的活動中,也有不少用戶報名參與。

因為時間寶貴、交通氣候等原因不便出門,“懶宅文化”愈發發達,用戶端全時段的點餐行為慢慢形成。

因此,平臺形成了一種分時段運營的模式,以夜宵屬性明顯的品類“燒烤”為例,如果某一個商戶身上被打上了燒烤品類的標籤,但卻長時間在夜宵時段沒產生訂單,平臺會監測到這一資料,會去思考這個商戶是否被平臺有效促進了,如果沒有會採取相關措施來挽救。

結語

據估測,2020年外賣使用者規模將達到6個億,外賣商家規模將達到540萬。

當前的外賣O2O已經從野蠻生長階段進化到了精細化運營的階段,外賣平臺對商戶和用戶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不斷在用戶畫像上深挖,並且通過各種方式為商家賦能...總的來說,外賣O2O越來越成熟了。

但,其一,外賣平臺上的運營主體不只有平臺一方,還有商戶一側;其二和平臺發生關聯的,除了用戶和商戶,還有騎手。外賣O2O整個生態的構建,需要平臺、物流、商戶三方共同發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