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十年創新 鐵建智慧

本報編輯部

喜訊還在耳邊迴響:

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首獲國家技術發明獎, 新增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擁有國家級研發平臺……

創新就在我們身邊:

重大成果提升國家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煥發創造活力。 11月10日, 國務委員王勇在參觀央企創新成就展中國鐵建長沙磁浮快線、高鐵軌道安全服役狀態監測系統等展位元時, 對中國鐵建自主創新成果在交通運輸民生領域大顯身手、提升百姓生活品質給予了充分肯定。

作為全球最具實力和規模的特大型綜合建設集團之一, 中國鐵建充分發揮先行官作用,

為勾勒綜合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路的宏大藍圖貢獻智慧與方案。 填“空白”、暢“動脈”, 在鐵建人手中, 中國路穿越奇峻險阻迤邐成畫, 中國橋橫跨天塹巍然如詩, 中國站成為地標閃耀華夏, 中國隧潛龍在淵橫貫相通……

黃金時期大作為, 先行路上勇擔當。 這10年, 是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10年, 是鐵建智慧照耀前行的10年。

碩果累累, 支撐鐵建發展

科技實力決定企業命運。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 誰不重視科技, 誰就會被淘汰。

面對企業內部經濟結構不合理、品質和效益不高等突出問題, 面對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的新時代, 中國鐵建審時度勢, 作出響亮回答:企業競爭就是科技的競爭, 是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 真正的核心技術市場換不來、花錢買不到,

要想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必須緊緊把握世界科技發展趨勢, 加快自主創新, 增強企業競爭力!

10年來, 面對交通運輸發展必須由“總體緩解”向“基本適應”過渡的時代考題, 中國鐵建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凝心聚力、不辱使命。 中國鐵建廣大科技人員奮勇攀登, 潛心攻關, 基礎研究、前沿高新技術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發成果豐碩;自主創新為促進發展、改善民生作出了突出貢獻, 為中國鐵建贏得了尊嚴。

中國鐵建系統掌握了時速350公里高鐵的設計、施工成套核心技術, 掌握了高寒、高原、複雜山區、特殊地質等條件下的高速鐵路建造關鍵技術;作為國內水下隧道設計業績最多的企業,

中國鐵建是國內唯一能設計並擁有盾構法、沉管法、礦山法水下隧道修建工法實例的單位, 同時也是國內唯一擁有鐵路、公路、地鐵、電力、核電輸水等各領域水下隧道設計及施工業績的單位;建設了中國鐵建第一軌道工程實驗室, 開展了無砟軌道相關基礎理論和設計方法綜合技術研究, 形成了完備的無砟軌道設計技術體系, 保障了我國多條重大幹線鐵路建成運營;破解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世界難題, 中國鐵建在世界海拔最高地區修建了世界最長高原鐵路——青藏鐵路。 11項重大創新, 11年安全高效運營, 標誌著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原凍土鐵路勘察、設計、施工和養護技術達到世界最高水準……

今年7月, 中國鐵建設計施工的寶蘭高鐵正式開通。 作為中國高鐵網最長“一橫”的“最後一公里”, 寶蘭高鐵堪稱“四縱四橫”高鐵網的收官之作。 它的開通使西部地區終於納入全國高鐵網, 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不再是“高鐵孤島”, 東中西部高鐵運行實現了互聯互通。

截至2016年末, 中國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逾2.2萬公里, 形成了世界上運營規模最大的高速鐵路網。 其中, 中國鐵建獨家勘察設計的高鐵里程超過1.1萬公里, 占中國的一半、世界的三分之一, 中國高鐵建設標準中, 一半以上由中國鐵建制定。

支撐如此大規模運輸量的關鍵, 就是中國鐵建的自主創新實力。 從跨越大江大河到穿越山谷溶洞, 從有砟到無砟,

從有縫鋼軌到無縫鋼軌, 從追求建設完美到兼顧生態及文物保護……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建設者會遭遇如此複雜的設計挑戰。 中國鐵建能提供針對各種難題的、覆蓋各種速度等級的、從勘察設計到建設運營的全產業鏈服務, 是當之無愧的高鐵建設強企。

圍繞市場、協同創新, 中國鐵建科技創新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重大轉變, 支撐中國鐵建年新簽合同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年末資產總額分別增長了5.7倍、4.2倍、15.3倍和7.7倍;在世界500強中的排名從第

384位上升到第58位。

戰略創新, 釋放鐵建活力

從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出發, 中國鐵建作出了強化科技創新支撐發展、建設創新型企業的戰略決策, 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貫穿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

科研平臺體系初具規模。全系統基本形成了國家級-省部級-股份公司-集團公司-三級公司5個層級的科研平臺體系。目前,全系統擁有2個國家級研發平臺、9個省部級重點工程實驗室、12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股份公司工程實驗室;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7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92個;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2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9個;擁有省部級以上勞模創新工作室33個。

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中國鐵建設計施工總承包的長沙磁浮快線,運營一年多來,已連續安全運送旅客近300萬人;設計施工的佛山西站,作為我國鐵路改制後最先試點建設的新型城市綜合體車站,通過強化立體空間使用,充分挖掘了大型綜合交通樞紐所產生的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在全國率先開展市域鐵路研究,為我國交通提供了一種介於城際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之間的新型軌道交通系統,不僅能為中心城與新城之間提供快速、大容量、公交化交通服務,還能連接國家幹線鐵路實現互聯互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鐵銅鎂接觸網導線製造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建成先進的接觸網零部件裝備製造基地,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一半,並在韓國西部高鐵全線應用;自主研發的盾構機佔據國產市場的“半壁江山”,市場佔有率85%以上的TBM和大直徑盾構機成為國產第一品牌,被廣泛應用於國內30多個省市的地鐵、鐵路、煤礦和水利等重點工程。

智慧財產權保護有力支撐。依託中國專利保護協會會長單位、國家專利運營試點企業、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企業等平臺優勢,中國鐵建積極承擔國家智慧財產權課題,加大智慧財產權開發、保護和轉化運用力度,圍繞高速鐵路、磁浮軌道交通、TBM、盾構、鐵路養護裝備,隧道及地(水)下工程、橋樑施工等優勢領域開展專利佈局,構建核心專利池;積極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依託工程項目開展“工程承包+裝備製造”訂單式研發生產TBM、盾構等裝備,實現裝備製造創新成果在工程項目轉化運用的無縫對接;和10所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定,與60多所高校簽訂產學研用科技協議。近3年來,中國鐵建共有134件專利技術許可轉讓,創造經濟效益超過3億元。

創新體制機制逐步健全。中國鐵建逐步完善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各類創新平臺為依託,與高校、科研院所和社會力量多方聯合的科技創新基本架構;以企業主管領導為首的科技創新領導決策體系,以及以總工程師為首的科技創新實施體系。中國鐵建初步建立了以股份公司為引導、集團公司為主體,政府、社會資金為補充的科技創新經費投入體系,明確各級創新投入責任和職責。中國鐵建明確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與配套措施,將科技創新指標納入子公司負責人績效考核體系,先後出臺20多項科技創新管理制度辦法,形成了“1個決定+N個辦法”的“1+N”科技創新制度體系。

人才隊伍實力穩步增強。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種子”。在實施人才強企戰略過程中,中國鐵建各級單位紛紛出臺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為人才搭建起大展宏圖的舞臺。老一輩專家老當益壯、志在千里,依然在各自的領域默默耕耘。青年才俊不斷湧現,日益成為創新創業的主力軍。擁有工程院院士1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8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1名、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49名……中國鐵建發展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人才彙聚、專家雲集。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大,吹響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新號角。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站在2020年建成“科技強國”“交通強國”的新高度,遠眺曾經翻過的重巒疊嶂,回想曾經蹚過的曲折泥濘,展望下一段雄關漫道的開始,中國鐵建將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引領自主創新、煥發創造活力,書寫出更加出彩的篇章。

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貫穿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

科研平臺體系初具規模。全系統基本形成了國家級-省部級-股份公司-集團公司-三級公司5個層級的科研平臺體系。目前,全系統擁有2個國家級研發平臺、9個省部級重點工程實驗室、12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股份公司工程實驗室;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7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92個;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2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9個;擁有省部級以上勞模創新工作室33個。

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中國鐵建設計施工總承包的長沙磁浮快線,運營一年多來,已連續安全運送旅客近300萬人;設計施工的佛山西站,作為我國鐵路改制後最先試點建設的新型城市綜合體車站,通過強化立體空間使用,充分挖掘了大型綜合交通樞紐所產生的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在全國率先開展市域鐵路研究,為我國交通提供了一種介於城際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之間的新型軌道交通系統,不僅能為中心城與新城之間提供快速、大容量、公交化交通服務,還能連接國家幹線鐵路實現互聯互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鐵銅鎂接觸網導線製造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建成先進的接觸網零部件裝備製造基地,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一半,並在韓國西部高鐵全線應用;自主研發的盾構機佔據國產市場的“半壁江山”,市場佔有率85%以上的TBM和大直徑盾構機成為國產第一品牌,被廣泛應用於國內30多個省市的地鐵、鐵路、煤礦和水利等重點工程。

智慧財產權保護有力支撐。依託中國專利保護協會會長單位、國家專利運營試點企業、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企業等平臺優勢,中國鐵建積極承擔國家智慧財產權課題,加大智慧財產權開發、保護和轉化運用力度,圍繞高速鐵路、磁浮軌道交通、TBM、盾構、鐵路養護裝備,隧道及地(水)下工程、橋樑施工等優勢領域開展專利佈局,構建核心專利池;積極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依託工程項目開展“工程承包+裝備製造”訂單式研發生產TBM、盾構等裝備,實現裝備製造創新成果在工程項目轉化運用的無縫對接;和10所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定,與60多所高校簽訂產學研用科技協議。近3年來,中國鐵建共有134件專利技術許可轉讓,創造經濟效益超過3億元。

創新體制機制逐步健全。中國鐵建逐步完善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各類創新平臺為依託,與高校、科研院所和社會力量多方聯合的科技創新基本架構;以企業主管領導為首的科技創新領導決策體系,以及以總工程師為首的科技創新實施體系。中國鐵建初步建立了以股份公司為引導、集團公司為主體,政府、社會資金為補充的科技創新經費投入體系,明確各級創新投入責任和職責。中國鐵建明確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與配套措施,將科技創新指標納入子公司負責人績效考核體系,先後出臺20多項科技創新管理制度辦法,形成了“1個決定+N個辦法”的“1+N”科技創新制度體系。

人才隊伍實力穩步增強。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種子”。在實施人才強企戰略過程中,中國鐵建各級單位紛紛出臺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為人才搭建起大展宏圖的舞臺。老一輩專家老當益壯、志在千里,依然在各自的領域默默耕耘。青年才俊不斷湧現,日益成為創新創業的主力軍。擁有工程院院士1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8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1名、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49名……中國鐵建發展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人才彙聚、專家雲集。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大,吹響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新號角。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站在2020年建成“科技強國”“交通強國”的新高度,遠眺曾經翻過的重巒疊嶂,回想曾經蹚過的曲折泥濘,展望下一段雄關漫道的開始,中國鐵建將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引領自主創新、煥發創造活力,書寫出更加出彩的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