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千年彝寨,傳統的“一顆印”院落,荒蕪的樂居村

在昆明, 網上查到一個樂居村, 是個有上百年的古村, 想探個究竟。 招車開了約半個多小時, 路越開越小, 終於到了樂居村。

一棟棟土坯房以最原始的姿態,

順山就勢錯落著綿延到山頂, 綠樹青瓦在陽光的照射下相互輝映, 數不清多少條的青色石板連接著老屋, 走在長滿綠草的石階上, 腳步難免輕緩, 偶爾拐角一簇怒放的野花給人以驚喜。

樂居村隸屬于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團結鎮龍潭村委會行政村屬於半山區。

距離村委會3 公里, 距離鎮3公里。 國土面積10.59畝, 海拔2200米, 年平均氣溫13.2 ℃, 年降水量920毫米。

村口的一台巨大石磨重達42噸, 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公認為世界上最大的石磨。 矗立在旁的, 還有一個巨大石碾, 有著600多年的建村史。

村前的介紹

截止2008年底,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06畝(其中:田34畝, 地972畝)人均耕地1.24畝, 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14505畝, 其中經濟林果地250畝, 人均經濟林果地0.31畝, 主要種植蘋經濟林果, 水面面積70畝, 其中養殖面積70畝;無草地、荒山荒地。

該村截止2008年底, 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 無路燈。 全村有194戶通自來水。 有194戶通電, 有194戶通有 線電視, 擁有電視機農戶19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92戶, 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93戶(分別占總數的98%和100%)。

這張清楚點,最大的石磨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 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77輛,拖拉機2輛,摩托車44輛。

樂居村有600多年的建村歷史,伸向天空的大樹、青灰的瓦片、剝落的土牆坯、還在出水的龍潭、繞村的護寨河,樂居村用畫卷般的方式,無聲地訴說著它600多年的建村史。房屋是村子的靈魂,在這裡,滿目清一色的"一顆印",其中30多棟老屋已有200多年歷史,40棟老屋超過100年。中國傳統建築難以保存,但樂居村居然得以完整地呈現於人們眼前,不得不讓人驚歎。

防蟲子咬而掛起來的玉米

中午我們就在這兒吃點吧,主人殺了只雞,三人吃了200元,一隻雞就占了160元。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43戶;沒有小水窖口;沒有 "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86畝,有效灌溉率為8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8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2 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走進老村

老房子了

小心進了拍攝了一下

老房子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7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37萬元,占總收入的6.3%;畜牧業收入152萬元,占總收入的3.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92頭,肉牛10頭,肉羊126頭);漁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2.8%;林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0.15 %;第二、三產業收入4406萬元,占總收入的81%;工資性收入50萬元,占總收入的0.42%。農民人均純收入5591元,農民收入以第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2人(占勞動力的3.7%),在省內務工42人。

從佈滿青苔的石階來看,應該是極少有人來往於這裡的。

小心點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山砂銷售、運輸、旅遊。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9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2.9%。該村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21人,主要銷售往省內。

隨時有危險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194戶,共鄉村人口812人,其中男性452人,女性360人。其中農業人口812人,勞動力569人該村以彝族,白族族為主(是彝族,白族混居地),其中彝族793人, 白族3人,其他民族 16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03人,占人口總數的9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812人,參合率100 %;享受低保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該村有公廁,建有7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龍潭小學就讀,中學生就讀到團結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0.5公里,距離中學3公里,截止2008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2人,其中小學生108人,中學生34人。

該村建有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

65年前,李子一出生在這裡的一個大戶人家。祖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更是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10年前,他從當地中學退休賦閑在家,是村裡少數懂漢話的老人。在他看來,大樂居村是一片不折不扣的風水寶地。大樂居村的先人總結這裡的地理環境:“上有天池,下有地海;左獅右象,七星伴月亮。”

置身村中仔細端詳,位於山頂的池塘是全村的飲用水源,還滋潤著村民賴以為生的農田。清晨,山腳的出水龍潭和成片的農田在霧氣的籠罩下,宛如地海;環顧四周,村子左右兩側的山脈,極像一隻雄獅和一個巨型的大象鼻子。兩座山綿延出去的五個山頭,環抱著整個村莊。夜晚,勞作一天的村民可坐在自家的天井裡,欣賞山色美景。

有個道館

從道館向下看

但在李子一老人的記憶裡,帶給他最多歡樂的還是環繞整個村莊的“護寨河”。護寨河大名叫永勝河,沿著龍潭壩子的南山腳流淌至大樂居村前,受地勢阻擋,來了個大轉彎,環繞村莊一路向北而去,匯入螳螂川。老人記得,童年時,每逢豔陽高照,便跟村裡的小夥伴三五成群地下河游泳、摸魚。

幾乎每個大樂居村民的童年,都繞不開這條護寨河。李子一記得,河上共有兩座石橋,橋面由4塊長約10米,寬約1米的長條石板組成,直通村子。每座石橋上都建有一個瞭望樓,在不太平的年月,村裡每戶人家都要輪流到樓上放哨。

據村裡老人口口相傳,大樂居村民是從拓東城遷移而來的。拓東城,即現今昆明城區東至五裡多、西至得勝橋盤龍江岸的一帶。

西元765年,第三任雲南王閣羅鳳派他的長子鳳伽異周密調查,認為昆明南邊一帶“山河可以作屏障,川陸可以養人民”。於是便用兩年的時間築起了拓東城。

關於拓東城被棄置的原因,則說法不一。有人說是因逃避民間騷亂而遷到大樂居,後來流寇又來,見大樂居靠山面水,易守難攻,就把村民趕進山林,放火燒了他們的家園,只留下互成犄角的三座房子自住。後來官兵追到大樂居村,趕走流寇,村民才重回家園。

而一直關注研究大樂居村文化歷史的楊嘉穀則有不同的說法。楊嘉谷是雲南神工實業集團公司的高級工程師,自2008年該企業參與樂居村保護開發後,他一直致力研究這個古老的彝族村落。2011年7月,他還帶領昆明理工大學30多名學生,在大樂居村考察了兩個多月。他的結論是,元末明初,中原政權入主昆明,開始大規模屯兵墾荒。大量移民遷至昆明城後,擠佔了原住居民的生存空間。某年的6月24日,彝族原住民與其他民族發生一次規模不小的械鬥,原住民戰敗,連夜點著火把逃向昆明城郊。這種說法能夠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地方的彝族火把節是在每年的6月25日,而大樂居村的火把節則是每年的6月24日。

該村有一幢最長的連體建築——曾居住著7戶人家的21間房屋,同梁不同柱的聯排“一顆印”,獨一無二。

隨著外來者遷入大樂居,定居並形成村落,當時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及漢族居住房屋的建築形式也隨之在龍潭壩子生根發芽。

“一顆印”這種始於明代,成熟、定型於清代早期的民居建築,與福建的圍龍屋、陝西的窯洞、北京的四合院以及廣西的杆闌式建築,並稱中國的“五大明星”傳統建築。而歷史上,雲南彝族的建築形式為“土掌房”。大樂居村彝族“一顆印”的建築,是彝族傳統的“土掌房”與漢族民居相結合的產物。而“一顆印”建築移至大樂居村後,形成了更為獨特的村落建築形式。形式小巧,適應性強,很適合當地氣候和農村生產生活的需要。

站在村口向小山上望去,可見鱗次櫛比的土坯房,一座座“一顆印”、“半顆印”民居清楚地呈現在眼前,而李子一家的房屋保存得更是完好。在他的帶領下,都市時報記者走進了塵封已經10多年的老屋。

一進大門,“三間四耳倒八尺”的格局赫然在目:門內設倒座,大門正對面是三間正房,兩側各有兩間耳房。正房兩側各有一把樓梯,把該正房和耳房連為一個整體。中間形成一個四方天井,地面鋪著方形石板。

房子雖然有過翻新,但基本保持原貌。上至二樓,全木的地板和牆壁已略顯破舊,但依然穩固結實。整棟建築全是就地取材,土、木、石、草、谷糠等作為建築材料,成為獨特的鄉村景觀。這種引用、借鑒內地建築方式,再根據本土的特點創造出的獨特房屋,正是大樂居村先人的智慧結晶。如今仍坐落在村子最上方的土主廟,就是人們對祖先崇拜的場所。

老屋前,就是該村最長的連體建築——曾居住著7戶人家的21間房屋,同梁不同柱的聯排“一顆印”,獨一無二。雖然其間有些房屋已經破舊不堪、甚至倒塌,但昔日和睦的鄰里生活印記仍依稀可見。大樂居村小組書記金能介紹,整個大樂居村的連片古建築有80多棟,其中30多棟的歷史已達百年,就連橫豎在這些老房子間的50多條石板路,也是歷經滄桑。

長有青苔的石板小路,曾是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李子一記得,他小時候還能看到從楚雄、祿豐、羅茨等地遠道而來的馬幫。那些馱著大米和煤的馬幫到達大樂居村時,已是人困馬乏。進入昆明城之前,他們都會在這個古道驛站住上一夜。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高歌猛進,都市里的昆明人大多已不知“一顆印”——這種滇池流域居民創造的傳統建築了。只有在大樂居村,它依然保留著一份沉默的記憶。

從不與外界通婚到嫁娶自由,“清明相親”的習俗也不再有了。古村正經歷著劇烈的變化。

說起大樂居村的輝煌,村民李貴忠津津有味地憶起了那些時光。據說,他家現存的房屋就是歷經流寇火燒而倖存的三棟房屋之一。他說不清這些房子究竟存在多少年了,只記得“還很小的時候,我奶奶就住在裡面”。

那時,每家人的住房都非常寬裕,分為“祖宗房”、“小姐房”、“公子房”等,家中最年長的住在正房,小姐住在吊腳樓的廂房,每個人都要按祖上習俗的規定來住。每天晚上,房子上還掛起燈籠,全家人都會到正房的客廳去給祖宗請安。每逢傳統佳節,村裡更是熱鬧非凡。

傳統上,大樂居村的節慶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月半、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等節日為主。這些和昆明周邊的其他村落並無太大差別。而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大樂居村每年只在農曆七月半上一次墳,而清明節則是村裡青年男女聚會,創造戀愛機會的節日。

每年清明節要來的時候,村裡的同齡男女青年,一般以屬相為記號。三五個都屬龍,或者都屬虎的適婚男女青年相約,在村裡的某處空地或小河邊搭個帳篷,各自從家裡拿些食物去野炊。年輕人就可以借相互幫忙、品嘗食物等機會相互熟悉、聊天,對上眼的,就開始談情說愛。

同樣年長的村民金忠成老人記得,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擁有上百戶人家的大樂居村居民全是彝族,用彝語交流,不和外人通婚。而到了80年代,不與外界通婚的習俗逐漸被打破。“外面的姑娘嫁進來,村裡也有小夥出去打工,做上門女婿了。”

在大樂居村的傳統婚俗裡,新郎把新娘接到家門口後,就獨自進屋,然後會有10個小夥子(當地稱“十兄弟”)攔在門口,不讓新娘和前來送親的娘家人進屋。這時,一場被稱為“擠新娘”的大戲就開始了。新娘和送親者使勁往新郎家裡擠,“十兄弟”則賣力地把住新郎家大門。有時候會把新郎擠在中間進退不得。這種擠人大戰,如果碰上勢均力敵的雙方,可能延續上一兩個小時。當然,戰鬥的結果,往往是以新娘一方順利進屋結束。

如今,大樂居村的許多傳統習俗都已消失,清明節也不再有三五成群的年輕人相約去相親。時代變遷中的大樂居村,正在一日千里的變化中逐漸失去原有的模樣。

雖然名字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但這份榮譽並不能切實改變村子的命運。村民們正在積極謀變,重拾往昔的風情。

眼見古老的民俗傳統不再,著急的不止村裡的老人。

2000年,當地政府部門提出了保護、開發百年古村的設想。隨後還有一個浙江老闆前來考察,嘗試投資開發。為了保護這些老房子,大樂居村經上級有關部門的逐級審批,準備給村民們重新劃地建房,要求村民們建好房後搬入新房,把老房子完整地留下來,並以入股的方式把老房子交給村委會統一規劃、維修,開發成旅遊村。

沒想到,2001年村民們全部搬出老房子後,原本答應投資的老闆卻不辭而別,保護、開發的計畫完全落空。2003年起,無人居住的老房子開始倒塌,尤其近幾年,每當雨季來臨,倒塌的老房子越來越多。起初,搬進新房的老人還會回去看看,尋找記憶;後來回家的人越來越少,古老的村寨無可挽回地破落了。

2012年4月,由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聯合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全國匯總的數字表明,中國現存的具有傳統性質的村落近1.2萬個。今年9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佈了第二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樂居村榜上有名。

但這份榮譽並不能切實改變村子的命運。雲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近日公佈:雲南共向國家登記上報傳統村落1371個,占全國傳統村落上報總數的12%,位居全國之首。其中294個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占全國國家級傳統村落總數的20%,同樣位居全國第一。可數量優勢的背後,卻潛藏著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現代文化的衝擊、自然災害的摧殘、歷史舊賬的影響,一些傳統村落淪落到了“斷壁殘垣”的境地。

讓人感到些許安慰的是,2008年就開始決定投資400萬元保護開發樂居村的神工集團近期又與雲南康輝旅遊攜手,決定成立昆明樂居古彝村景區旅遊開發公司,投資4000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打造樂居彝族風情旅遊度假區。

“目前我們正在制定施工修繕計畫。”楊嘉穀稱,再等一年,厭倦城市生活的遊客就可到大樂居景區租間房子,享受劈柴喂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了。

與此同時,大樂居村民也在積極展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村裡還成立了由3名大樂居村老人組成的文化傳承小組;今年8月,一個展出面積近百平方米的樂居村彝族文化陳列室也初具規模,裡面展示彝家風俗習慣、生活習俗、生產方式、文化傳統的300餘件展品,依稀重現了村子厚重的歷史。

古村能再度復興嗎?

這張清楚點,最大的石磨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 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77輛,拖拉機2輛,摩托車44輛。

樂居村有600多年的建村歷史,伸向天空的大樹、青灰的瓦片、剝落的土牆坯、還在出水的龍潭、繞村的護寨河,樂居村用畫卷般的方式,無聲地訴說著它600多年的建村史。房屋是村子的靈魂,在這裡,滿目清一色的"一顆印",其中30多棟老屋已有200多年歷史,40棟老屋超過100年。中國傳統建築難以保存,但樂居村居然得以完整地呈現於人們眼前,不得不讓人驚歎。

防蟲子咬而掛起來的玉米

中午我們就在這兒吃點吧,主人殺了只雞,三人吃了200元,一隻雞就占了160元。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43戶;沒有小水窖口;沒有 "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86畝,有效灌溉率為8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8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2 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走進老村

老房子了

小心進了拍攝了一下

老房子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7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37萬元,占總收入的6.3%;畜牧業收入152萬元,占總收入的3.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92頭,肉牛10頭,肉羊126頭);漁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2.8%;林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0.15 %;第二、三產業收入4406萬元,占總收入的81%;工資性收入50萬元,占總收入的0.42%。農民人均純收入5591元,農民收入以第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2人(占勞動力的3.7%),在省內務工42人。

從佈滿青苔的石階來看,應該是極少有人來往於這裡的。

小心點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山砂銷售、運輸、旅遊。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9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2.9%。該村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21人,主要銷售往省內。

隨時有危險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194戶,共鄉村人口812人,其中男性452人,女性360人。其中農業人口812人,勞動力569人該村以彝族,白族族為主(是彝族,白族混居地),其中彝族793人, 白族3人,其他民族 16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03人,占人口總數的9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812人,參合率100 %;享受低保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該村有公廁,建有7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龍潭小學就讀,中學生就讀到團結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0.5公里,距離中學3公里,截止2008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2人,其中小學生108人,中學生34人。

該村建有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

65年前,李子一出生在這裡的一個大戶人家。祖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更是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10年前,他從當地中學退休賦閑在家,是村裡少數懂漢話的老人。在他看來,大樂居村是一片不折不扣的風水寶地。大樂居村的先人總結這裡的地理環境:“上有天池,下有地海;左獅右象,七星伴月亮。”

置身村中仔細端詳,位於山頂的池塘是全村的飲用水源,還滋潤著村民賴以為生的農田。清晨,山腳的出水龍潭和成片的農田在霧氣的籠罩下,宛如地海;環顧四周,村子左右兩側的山脈,極像一隻雄獅和一個巨型的大象鼻子。兩座山綿延出去的五個山頭,環抱著整個村莊。夜晚,勞作一天的村民可坐在自家的天井裡,欣賞山色美景。

有個道館

從道館向下看

但在李子一老人的記憶裡,帶給他最多歡樂的還是環繞整個村莊的“護寨河”。護寨河大名叫永勝河,沿著龍潭壩子的南山腳流淌至大樂居村前,受地勢阻擋,來了個大轉彎,環繞村莊一路向北而去,匯入螳螂川。老人記得,童年時,每逢豔陽高照,便跟村裡的小夥伴三五成群地下河游泳、摸魚。

幾乎每個大樂居村民的童年,都繞不開這條護寨河。李子一記得,河上共有兩座石橋,橋面由4塊長約10米,寬約1米的長條石板組成,直通村子。每座石橋上都建有一個瞭望樓,在不太平的年月,村裡每戶人家都要輪流到樓上放哨。

據村裡老人口口相傳,大樂居村民是從拓東城遷移而來的。拓東城,即現今昆明城區東至五裡多、西至得勝橋盤龍江岸的一帶。

西元765年,第三任雲南王閣羅鳳派他的長子鳳伽異周密調查,認為昆明南邊一帶“山河可以作屏障,川陸可以養人民”。於是便用兩年的時間築起了拓東城。

關於拓東城被棄置的原因,則說法不一。有人說是因逃避民間騷亂而遷到大樂居,後來流寇又來,見大樂居靠山面水,易守難攻,就把村民趕進山林,放火燒了他們的家園,只留下互成犄角的三座房子自住。後來官兵追到大樂居村,趕走流寇,村民才重回家園。

而一直關注研究大樂居村文化歷史的楊嘉穀則有不同的說法。楊嘉谷是雲南神工實業集團公司的高級工程師,自2008年該企業參與樂居村保護開發後,他一直致力研究這個古老的彝族村落。2011年7月,他還帶領昆明理工大學30多名學生,在大樂居村考察了兩個多月。他的結論是,元末明初,中原政權入主昆明,開始大規模屯兵墾荒。大量移民遷至昆明城後,擠佔了原住居民的生存空間。某年的6月24日,彝族原住民與其他民族發生一次規模不小的械鬥,原住民戰敗,連夜點著火把逃向昆明城郊。這種說法能夠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地方的彝族火把節是在每年的6月25日,而大樂居村的火把節則是每年的6月24日。

該村有一幢最長的連體建築——曾居住著7戶人家的21間房屋,同梁不同柱的聯排“一顆印”,獨一無二。

隨著外來者遷入大樂居,定居並形成村落,當時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及漢族居住房屋的建築形式也隨之在龍潭壩子生根發芽。

“一顆印”這種始於明代,成熟、定型於清代早期的民居建築,與福建的圍龍屋、陝西的窯洞、北京的四合院以及廣西的杆闌式建築,並稱中國的“五大明星”傳統建築。而歷史上,雲南彝族的建築形式為“土掌房”。大樂居村彝族“一顆印”的建築,是彝族傳統的“土掌房”與漢族民居相結合的產物。而“一顆印”建築移至大樂居村後,形成了更為獨特的村落建築形式。形式小巧,適應性強,很適合當地氣候和農村生產生活的需要。

站在村口向小山上望去,可見鱗次櫛比的土坯房,一座座“一顆印”、“半顆印”民居清楚地呈現在眼前,而李子一家的房屋保存得更是完好。在他的帶領下,都市時報記者走進了塵封已經10多年的老屋。

一進大門,“三間四耳倒八尺”的格局赫然在目:門內設倒座,大門正對面是三間正房,兩側各有兩間耳房。正房兩側各有一把樓梯,把該正房和耳房連為一個整體。中間形成一個四方天井,地面鋪著方形石板。

房子雖然有過翻新,但基本保持原貌。上至二樓,全木的地板和牆壁已略顯破舊,但依然穩固結實。整棟建築全是就地取材,土、木、石、草、谷糠等作為建築材料,成為獨特的鄉村景觀。這種引用、借鑒內地建築方式,再根據本土的特點創造出的獨特房屋,正是大樂居村先人的智慧結晶。如今仍坐落在村子最上方的土主廟,就是人們對祖先崇拜的場所。

老屋前,就是該村最長的連體建築——曾居住著7戶人家的21間房屋,同梁不同柱的聯排“一顆印”,獨一無二。雖然其間有些房屋已經破舊不堪、甚至倒塌,但昔日和睦的鄰里生活印記仍依稀可見。大樂居村小組書記金能介紹,整個大樂居村的連片古建築有80多棟,其中30多棟的歷史已達百年,就連橫豎在這些老房子間的50多條石板路,也是歷經滄桑。

長有青苔的石板小路,曾是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李子一記得,他小時候還能看到從楚雄、祿豐、羅茨等地遠道而來的馬幫。那些馱著大米和煤的馬幫到達大樂居村時,已是人困馬乏。進入昆明城之前,他們都會在這個古道驛站住上一夜。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高歌猛進,都市里的昆明人大多已不知“一顆印”——這種滇池流域居民創造的傳統建築了。只有在大樂居村,它依然保留著一份沉默的記憶。

從不與外界通婚到嫁娶自由,“清明相親”的習俗也不再有了。古村正經歷著劇烈的變化。

說起大樂居村的輝煌,村民李貴忠津津有味地憶起了那些時光。據說,他家現存的房屋就是歷經流寇火燒而倖存的三棟房屋之一。他說不清這些房子究竟存在多少年了,只記得“還很小的時候,我奶奶就住在裡面”。

那時,每家人的住房都非常寬裕,分為“祖宗房”、“小姐房”、“公子房”等,家中最年長的住在正房,小姐住在吊腳樓的廂房,每個人都要按祖上習俗的規定來住。每天晚上,房子上還掛起燈籠,全家人都會到正房的客廳去給祖宗請安。每逢傳統佳節,村裡更是熱鬧非凡。

傳統上,大樂居村的節慶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月半、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等節日為主。這些和昆明周邊的其他村落並無太大差別。而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大樂居村每年只在農曆七月半上一次墳,而清明節則是村裡青年男女聚會,創造戀愛機會的節日。

每年清明節要來的時候,村裡的同齡男女青年,一般以屬相為記號。三五個都屬龍,或者都屬虎的適婚男女青年相約,在村裡的某處空地或小河邊搭個帳篷,各自從家裡拿些食物去野炊。年輕人就可以借相互幫忙、品嘗食物等機會相互熟悉、聊天,對上眼的,就開始談情說愛。

同樣年長的村民金忠成老人記得,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擁有上百戶人家的大樂居村居民全是彝族,用彝語交流,不和外人通婚。而到了80年代,不與外界通婚的習俗逐漸被打破。“外面的姑娘嫁進來,村裡也有小夥出去打工,做上門女婿了。”

在大樂居村的傳統婚俗裡,新郎把新娘接到家門口後,就獨自進屋,然後會有10個小夥子(當地稱“十兄弟”)攔在門口,不讓新娘和前來送親的娘家人進屋。這時,一場被稱為“擠新娘”的大戲就開始了。新娘和送親者使勁往新郎家裡擠,“十兄弟”則賣力地把住新郎家大門。有時候會把新郎擠在中間進退不得。這種擠人大戰,如果碰上勢均力敵的雙方,可能延續上一兩個小時。當然,戰鬥的結果,往往是以新娘一方順利進屋結束。

如今,大樂居村的許多傳統習俗都已消失,清明節也不再有三五成群的年輕人相約去相親。時代變遷中的大樂居村,正在一日千里的變化中逐漸失去原有的模樣。

雖然名字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但這份榮譽並不能切實改變村子的命運。村民們正在積極謀變,重拾往昔的風情。

眼見古老的民俗傳統不再,著急的不止村裡的老人。

2000年,當地政府部門提出了保護、開發百年古村的設想。隨後還有一個浙江老闆前來考察,嘗試投資開發。為了保護這些老房子,大樂居村經上級有關部門的逐級審批,準備給村民們重新劃地建房,要求村民們建好房後搬入新房,把老房子完整地留下來,並以入股的方式把老房子交給村委會統一規劃、維修,開發成旅遊村。

沒想到,2001年村民們全部搬出老房子後,原本答應投資的老闆卻不辭而別,保護、開發的計畫完全落空。2003年起,無人居住的老房子開始倒塌,尤其近幾年,每當雨季來臨,倒塌的老房子越來越多。起初,搬進新房的老人還會回去看看,尋找記憶;後來回家的人越來越少,古老的村寨無可挽回地破落了。

2012年4月,由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聯合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全國匯總的數字表明,中國現存的具有傳統性質的村落近1.2萬個。今年9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佈了第二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樂居村榜上有名。

但這份榮譽並不能切實改變村子的命運。雲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近日公佈:雲南共向國家登記上報傳統村落1371個,占全國傳統村落上報總數的12%,位居全國之首。其中294個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占全國國家級傳統村落總數的20%,同樣位居全國第一。可數量優勢的背後,卻潛藏著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現代文化的衝擊、自然災害的摧殘、歷史舊賬的影響,一些傳統村落淪落到了“斷壁殘垣”的境地。

讓人感到些許安慰的是,2008年就開始決定投資400萬元保護開發樂居村的神工集團近期又與雲南康輝旅遊攜手,決定成立昆明樂居古彝村景區旅遊開發公司,投資4000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打造樂居彝族風情旅遊度假區。

“目前我們正在制定施工修繕計畫。”楊嘉穀稱,再等一年,厭倦城市生活的遊客就可到大樂居景區租間房子,享受劈柴喂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了。

與此同時,大樂居村民也在積極展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村裡還成立了由3名大樂居村老人組成的文化傳承小組;今年8月,一個展出面積近百平方米的樂居村彝族文化陳列室也初具規模,裡面展示彝家風俗習慣、生活習俗、生產方式、文化傳統的300餘件展品,依稀重現了村子厚重的歷史。

古村能再度復興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