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世界問候日,今天你用家鄉話問候親人朋友了嗎?

世界問候日???

wtf???

又多了一個節日?

哈哈, 帶著疑問往下看吧!

1973年11月21日, 為促進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 澳大利亞的米切爾與姆可馬克自費印刷了大量有關問候的宣傳材料並寄給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及世界知名人士, 使他們明白了設立世界問候日的重要意義。 第一個世界問候日誕生了。

44年過去了, “世界問候日”的宗旨也由最初的通過寄發問候信, 呼籲和勸告有關領導人以和平方式解決分歧, 後來發展成為以促進人類相親相愛為主題。 聯合國還曾發行過一套“世界問候日”的郵票, 希望人們借助信件傳遞友愛, 給他人帶去一份好心情。 現在已有146個國家回應“世界問候日”, 宣導大家問候他人, 關愛他人。

我們不需要做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

只需要對我們身邊的人發出真摯的問候

亦或是傳遞一個甜美的微笑

就足夠了

這樣一個溫馨的節日

讓忙碌的人感受到關懷

讓孤獨的人感受到溫暖

讓整個世界處處充滿愛的氣息

所以不要害羞,

請不要吝嗇你的問候與微笑,

用一句“你好”溫暖這個冬天!

你知道山西11市見面都是怎麼問候的?

現在小編就告訴你!

太原市

太原話

“幹甚個呀?”

“去郎剛當?”

清徐話

小店話

“哪裡個呀?”

晉中市

榆次話

“去wang gang呀?”

“去啦兒跌了?”

祁縣話

晉城市

晉城話

“去nuo li?”

呂梁市

文水話

“那你重的呀也?”

大同市

大同話

“抓恰?”

忻州市

忻州話

“到lang ge yang?”

陽泉市

“你斟則麼隔來?”

陽泉話

長治市

長治話

“ke哪呀?”

臨汾市

“到哪裡隔離兒?”

臨汾話

運城市

運城話

“zou suo?”

朔州市

“氣哪裡呀?”

朔州話

瞭解完山西的問候方式,我們來看看不同國家的問候方式。

每個國家打招呼的方式各有不同、各有特點,今天就來看看到底哪個地方打招呼會吐口水?哪個地方最愛磨鼻子?哪個地方開口就問“秩序還好吧?

最愛討論天氣——英國

英國人愛談天氣,一開口多半先談天氣,“what a nice day!”甚至成了“聊天必備神器”。英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蕭伯納一天下午在街上散步,迎面走來一位老先生,對他說:“下午好,今天天氣很好不是麼!”,蕭伯納幽默地回答道:“哦,是啊。但是在過去的兩個小時裡,已經有20個人告訴過我了。”

英國的天氣就和英國人一樣,變化無常,哪怕天氣晴朗,英國人早上出去也還是會帶著雨傘。因為很有可能上午豔陽高照,下午就烏雲密佈,大雨傾盆。

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處於風暴軸末端。所以,久而久之談天氣成了一個永遠不過時的話題。

最佳“吃貨”——中國

“吃了嗎?”是中國人相互見面打招呼的最常用語,“吃了嗎”後面往往還會接著一句,“吃什麼”。這真是充分體現了我泱泱大國“以食為天”的本性。

為什麼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喜歡用這句話打招呼?背後的原因有些“辛酸”。在以前很長的時期內,中國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人們之間互相最關心的也是能否吃上飯的問題。

因此,人們在互相見面時最常詢問的就是:吃過飯沒有。久而久之,“吃了嗎?”競成了見面打招呼的普遍用語。

最愛“吐口水”——肯亞

肯亞位於非洲東部,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肯亞馬塞族人以“往對方身上吐口水”的方式“示好”。不僅如此,小孩出生時他們也要往小孩子的身上吐口水,並說一些壞話。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說壞話,才能夠養活這個小孩。

此外,與年長人握手之前,馬塞族人也要先往手上吐口手,以示對前輩的尊敬。

最愛“彎腰”——日本

日本人謙遜,見面多以“鞠躬”為禮,並說“請多多關照”。比較熟悉的人見面互相鞠躬以2~3秒鐘為宜;如果是好友,彎腰的時間則稍微長些;而遇到長輩的時候,得等長輩抬頭以後才可抬頭,有時甚至要鞠躬很多次。所以,“最愛彎腰”象徵著他們的謙遜、有禮。

日本人的鞠躬不同的角度表示不同的程度:

90°的鞠躬:禮節性最高,表示特別的感謝、特別的道歉;45°的鞠躬:一般用於初次見面,也應用於飯店或商場等服務員對顧客的歡迎;30°的鞠躬:一般用於打招呼的時候,比如早上遇到同事的時候,也可以用於關係比較親密的朋友之間。15°左右的鞠躬,表示致謝。

最習慣“雙手合十”——泰國

“薩瓦迪卡”是泰國人見面打招呼的常用語,即“你好”。但是,泰國人還會配合相應的姿勢:雙手合十,男性將雙手放置於臉部前方,女性則置於胸前。此外,與泰國打招呼姿勢相似的還有印度。印度當地人打招呼時,同樣是雙手合掌,兩眼注視對方,還有個固定名稱叫“Namaste”。

其實,東南亞國家多信奉“佛教”,“雙手合十”即“合十禮”,又稱“合掌禮”,是屬於佛教禮節。

奧巴馬來到泰國也“入鄉隨俗”做起了“合十禮”;2007年,泰國的鄔汶樂公主與李連傑見面時,李連傑也是“雙手合十”表示對對方的敬意。

最愛“磨鼻子”——紐西蘭

紐西蘭土著毛利人屬於棕色人種,他們在歡迎來訪者時,往往會採用自己的傳統禮節,其中最聞名遐邇的就是“碰鼻禮”。

雙方碰鼻子的時間越長,就說明客人所受的禮遇越高。為了讓孩子鼻子長得高大一些,以方便行禮,毛利人的母親還常常用雙膝夾孩子的鼻子。

唱歌、跳舞、赤膊、持矛、吐舌頭也是毛利族迎賓時的最高禮遇。

最有“貴族范兒”——法國

作為曾經輝煌一時的“法蘭西帝國”,法國人從骨子裡就有著“高貴”的特質。“吻手禮”流行於法國的上層社會,表達了男士對已婚女士的尊敬和禮節。據瞭解,“吻手禮”來自於維京人(他們生活在8至10世紀)。

因為這個禮節本身帶有的“貴族專享”特點,再加上法國人骨子裡獨特的“高貴”特質,讓這個“打招呼”變得極具“貴族范兒”。

最關心“秩序”——德國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做什麼事情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觸碰。在一些人的眼中,德國人是呆板的,缺乏靈活性的,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

而德國人在打招呼問候中,也不乏發揮這種“認真的勁頭”。德國人見面時候,常會問道:“秩序還好吧?”。所以,德國人到底是有多關心秩序?

最“五花八門”——美國

“How are you?”“I am fine.And you?”別天真了,那是中國式課本上“臆想”的“美國打招呼”。其實,美國之間打招呼的方式,最五花八門。

作為一個多元化、多民族的國家,美國在打招呼上也是個“大熔爐”。“Hey what's up!”“Hey man”“How are you doing,dude”“How's everything going?”句式多變,稱呼也多樣。在姿勢動作上也更為豐富、開放,朋友、甚至是初次碰到的人之間可以發生握手、撞肩、擊掌等肢體上的碰撞。

↑在臺北市動物園,大熊貓寶寶“圓仔”對著鏡頭打招呼。新華社發(臺北市動物園 提供)

一句問候,

大概可以作為任何一個故事的開始。

人們用各種各樣的肢體語言表示問候:揮手、擁抱、握手、吻手、吻臉、碰鼻……有時候甚至不需要特定的動作,一個鬼臉、一個眼神就可以表達“嘿,很高興你也在這呢!”

即使相隔千里,人們也會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傳遞問候與思念。書信,電話,手機視頻……距離隔不斷人們之間溫暖的感情,一聲聲問候、一點點思念隨著不同的載體,從一顆心傳遞到另一顆心。

↑伊犁邊防支隊吐古青邊防派出所護邊員努爾丹·別克(右)和派出所警官一起為牧民送郵政包裹。

↑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和平鄉中心校,學生在給家人打電話。

↑中國第四支駐賴比瑞亞維和員警防暴隊隊員劉月富在賴比瑞亞維和任務區通過手機與妻子、女兒視頻。

一位心理學教授說,無論是陌生人,還是親人間、鄰里間、朋友間,輕輕的一聲問候,帶來的往往是財富所不能比擬的親切和關懷,它讓人感到被尊重、感到人存在的價值,能轉化成巨大的精神動力。

所以呢,大家還是要多多問候——萬一打招呼認錯了人也不要尷尬,至少,你給這個世界增加了一個笑臉,一點歡樂嘛!

請對身邊的老師朋友微笑,說聲早安;

給遠方父母打個電話,叮囑天冷加衣;

給許久不見的朋友發個消息,道句掛念;

對路上那些陌生的面孔,也不妨問聲您好。

“一起把溫暖,說給世界聽”

綜合:綜合新華社、山西晚報、萬年曆、知請祝福

編輯:曉貳

榆次話

“去wang gang呀?”

“去啦兒跌了?”

祁縣話

晉城市

晉城話

“去nuo li?”

呂梁市

文水話

“那你重的呀也?”

大同市

大同話

“抓恰?”

忻州市

忻州話

“到lang ge yang?”

陽泉市

“你斟則麼隔來?”

陽泉話

長治市

長治話

“ke哪呀?”

臨汾市

“到哪裡隔離兒?”

臨汾話

運城市

運城話

“zou suo?”

朔州市

“氣哪裡呀?”

朔州話

瞭解完山西的問候方式,我們來看看不同國家的問候方式。

每個國家打招呼的方式各有不同、各有特點,今天就來看看到底哪個地方打招呼會吐口水?哪個地方最愛磨鼻子?哪個地方開口就問“秩序還好吧?

最愛討論天氣——英國

英國人愛談天氣,一開口多半先談天氣,“what a nice day!”甚至成了“聊天必備神器”。英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蕭伯納一天下午在街上散步,迎面走來一位老先生,對他說:“下午好,今天天氣很好不是麼!”,蕭伯納幽默地回答道:“哦,是啊。但是在過去的兩個小時裡,已經有20個人告訴過我了。”

英國的天氣就和英國人一樣,變化無常,哪怕天氣晴朗,英國人早上出去也還是會帶著雨傘。因為很有可能上午豔陽高照,下午就烏雲密佈,大雨傾盆。

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處於風暴軸末端。所以,久而久之談天氣成了一個永遠不過時的話題。

最佳“吃貨”——中國

“吃了嗎?”是中國人相互見面打招呼的最常用語,“吃了嗎”後面往往還會接著一句,“吃什麼”。這真是充分體現了我泱泱大國“以食為天”的本性。

為什麼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喜歡用這句話打招呼?背後的原因有些“辛酸”。在以前很長的時期內,中國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人們之間互相最關心的也是能否吃上飯的問題。

因此,人們在互相見面時最常詢問的就是:吃過飯沒有。久而久之,“吃了嗎?”競成了見面打招呼的普遍用語。

最愛“吐口水”——肯亞

肯亞位於非洲東部,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肯亞馬塞族人以“往對方身上吐口水”的方式“示好”。不僅如此,小孩出生時他們也要往小孩子的身上吐口水,並說一些壞話。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說壞話,才能夠養活這個小孩。

此外,與年長人握手之前,馬塞族人也要先往手上吐口手,以示對前輩的尊敬。

最愛“彎腰”——日本

日本人謙遜,見面多以“鞠躬”為禮,並說“請多多關照”。比較熟悉的人見面互相鞠躬以2~3秒鐘為宜;如果是好友,彎腰的時間則稍微長些;而遇到長輩的時候,得等長輩抬頭以後才可抬頭,有時甚至要鞠躬很多次。所以,“最愛彎腰”象徵著他們的謙遜、有禮。

日本人的鞠躬不同的角度表示不同的程度:

90°的鞠躬:禮節性最高,表示特別的感謝、特別的道歉;45°的鞠躬:一般用於初次見面,也應用於飯店或商場等服務員對顧客的歡迎;30°的鞠躬:一般用於打招呼的時候,比如早上遇到同事的時候,也可以用於關係比較親密的朋友之間。15°左右的鞠躬,表示致謝。

最習慣“雙手合十”——泰國

“薩瓦迪卡”是泰國人見面打招呼的常用語,即“你好”。但是,泰國人還會配合相應的姿勢:雙手合十,男性將雙手放置於臉部前方,女性則置於胸前。此外,與泰國打招呼姿勢相似的還有印度。印度當地人打招呼時,同樣是雙手合掌,兩眼注視對方,還有個固定名稱叫“Namaste”。

其實,東南亞國家多信奉“佛教”,“雙手合十”即“合十禮”,又稱“合掌禮”,是屬於佛教禮節。

奧巴馬來到泰國也“入鄉隨俗”做起了“合十禮”;2007年,泰國的鄔汶樂公主與李連傑見面時,李連傑也是“雙手合十”表示對對方的敬意。

最愛“磨鼻子”——紐西蘭

紐西蘭土著毛利人屬於棕色人種,他們在歡迎來訪者時,往往會採用自己的傳統禮節,其中最聞名遐邇的就是“碰鼻禮”。

雙方碰鼻子的時間越長,就說明客人所受的禮遇越高。為了讓孩子鼻子長得高大一些,以方便行禮,毛利人的母親還常常用雙膝夾孩子的鼻子。

唱歌、跳舞、赤膊、持矛、吐舌頭也是毛利族迎賓時的最高禮遇。

最有“貴族范兒”——法國

作為曾經輝煌一時的“法蘭西帝國”,法國人從骨子裡就有著“高貴”的特質。“吻手禮”流行於法國的上層社會,表達了男士對已婚女士的尊敬和禮節。據瞭解,“吻手禮”來自於維京人(他們生活在8至10世紀)。

因為這個禮節本身帶有的“貴族專享”特點,再加上法國人骨子裡獨特的“高貴”特質,讓這個“打招呼”變得極具“貴族范兒”。

最關心“秩序”——德國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做什麼事情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觸碰。在一些人的眼中,德國人是呆板的,缺乏靈活性的,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

而德國人在打招呼問候中,也不乏發揮這種“認真的勁頭”。德國人見面時候,常會問道:“秩序還好吧?”。所以,德國人到底是有多關心秩序?

最“五花八門”——美國

“How are you?”“I am fine.And you?”別天真了,那是中國式課本上“臆想”的“美國打招呼”。其實,美國之間打招呼的方式,最五花八門。

作為一個多元化、多民族的國家,美國在打招呼上也是個“大熔爐”。“Hey what's up!”“Hey man”“How are you doing,dude”“How's everything going?”句式多變,稱呼也多樣。在姿勢動作上也更為豐富、開放,朋友、甚至是初次碰到的人之間可以發生握手、撞肩、擊掌等肢體上的碰撞。

↑在臺北市動物園,大熊貓寶寶“圓仔”對著鏡頭打招呼。新華社發(臺北市動物園 提供)

一句問候,

大概可以作為任何一個故事的開始。

人們用各種各樣的肢體語言表示問候:揮手、擁抱、握手、吻手、吻臉、碰鼻……有時候甚至不需要特定的動作,一個鬼臉、一個眼神就可以表達“嘿,很高興你也在這呢!”

即使相隔千里,人們也會運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傳遞問候與思念。書信,電話,手機視頻……距離隔不斷人們之間溫暖的感情,一聲聲問候、一點點思念隨著不同的載體,從一顆心傳遞到另一顆心。

↑伊犁邊防支隊吐古青邊防派出所護邊員努爾丹·別克(右)和派出所警官一起為牧民送郵政包裹。

↑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和平鄉中心校,學生在給家人打電話。

↑中國第四支駐賴比瑞亞維和員警防暴隊隊員劉月富在賴比瑞亞維和任務區通過手機與妻子、女兒視頻。

一位心理學教授說,無論是陌生人,還是親人間、鄰里間、朋友間,輕輕的一聲問候,帶來的往往是財富所不能比擬的親切和關懷,它讓人感到被尊重、感到人存在的價值,能轉化成巨大的精神動力。

所以呢,大家還是要多多問候——萬一打招呼認錯了人也不要尷尬,至少,你給這個世界增加了一個笑臉,一點歡樂嘛!

請對身邊的老師朋友微笑,說聲早安;

給遠方父母打個電話,叮囑天冷加衣;

給許久不見的朋友發個消息,道句掛念;

對路上那些陌生的面孔,也不妨問聲您好。

“一起把溫暖,說給世界聽”

綜合:綜合新華社、山西晚報、萬年曆、知請祝福

編輯:曉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