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火熜,取暖用的器具

這是長期在粵東地區傳教的基督教巴色差會麥威廉牧師攝于1904-1920年的一幅影像。 三位元站在一起的小男孩, 影像的重點是他們手上都提著半月形提環的篾火熜,

外形仿佛一隻小扁鼓, 這是一種已經從我們的生活中淡出, 江南、華南地區早年取暖用的器具。

江南和江南以南的地區, 冬天的寒冷那是一種滲到骨髓裡去的陰冷, 屋裡屋外一樣。 那時家家戶戶燒的是柴火灶, 於是就有了“火熜”。 熜大致有微熱取暖意思。 在火熜內先放入冷的草木灰墊底, 然後放入剛熄火的碳燼, 上面鋪上礱糠、木屑或木炭, 蓋上鏤空的蓋子, 在半缺氧條件下使其慢慢燃燒產生熱能, 取暖的火熜就生成了。

按製作的材料不同, 過去常見的火熜有篾火熜、銅火熜。 篾火熜的內胎大多是個陶土燒制的缽, 外包篾片和篾絲編織的篾殼, 配上一條藤條編織的拱柄把手, 形似一隻花籃,

漆上桐油或土漆, 精湛漂亮;銅火熜的製作材料是黃銅, 精緻的銅火熜大多雕琢龍鳳呈祥、梅蘭竹菊、花鳥圖案或名人詩題, 用手觸摸銅壁傳出的熱量, 也常捂在懷裡暖身, 天長日久, 銅火熜表面被擦得鋥亮。

火熜曾是姑娘出嫁必備的紅妝, 除了有生活紅火、傳宗接代的寓意, 火熜還有另一種實用功能, 待有了小孩, 遇上陰雨潮濕天, 用它來烘乾小孩尿布救急, 這是體現一種人本的關懷和體貼的器物。 小孩子天真愛動, 有了火熜會不安穩起來, 最常做的就是煨羅漢豆、糯穀或年糕片。 用竹爿撥開炭灰, 把羅漢豆、糯穀或年糕片煨在炭火裡, 待豆子爆裂, 穀子劈劈啪啪爆出米花, 年糕片冒出撲鼻的奇香, 樂融融搶著吃, 那是童年時在冬天裡的樂趣,

溫馨的享受, 火熜使一個個漫長的冬天變得溫馨起來。

翻看Gamble 1918年在杭州拍攝的影像, 三位元站在一起的小男孩, 手上也是提著半月形提環的銅火熜。 與前一張影像幾乎攝於同一時期, 相同的視角, 恍如孿生。

天越來越凍, 回念起暖暖的火熜,

眷戀起漸行將遠, 現今極少見著的火熜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