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式相親花樣繁多:“一對一八分鐘相親”成功率不高

隨著時代發展, 相親的形式也在變化, 由此催生出一種現象——

獨特的“相親經濟”

不久前, 一則“中國式相親價目表”讓相親再度成為輿論焦點。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相親的形式古已有之, 隨著時代的發展, 相親的形式也與時俱進, 無論是親友、朋友、同事介紹的“被相親”, 還是自己通過相親交友平臺尋找另一半, 相親至今仍是解決單身男女婚戀問題的重要途徑, 由此也催生出了獨特的“相親經濟”。

互聯網相親公眾號“今日相親”不定期組織會員線下活動。 圖為參加的會員在做遊戲。 周明陽攝

“中國式相親”經久不衰

相較於早前的“先成家後立業”, 現在的年輕人似乎偏愛“先立業後成家”。 有調查資料顯示, 目前我國的單身人口約2億, 其中約有2000萬青年過著獨居生活。 有輿論認為, 新一輪的“單身潮”正在到來。

很多機構試圖揭示當代青年男女的婚戀狀況, 每到情人節、“520”、“七夕”等與愛情有關的時間節點,

相關的調查報告就紛紛出爐。 調查結果五花八門, 有一點卻出奇地一致:受過良好教育、工作和收入俱佳、對新鮮事物接受度較高的職場男女在婚戀問題上顯得很“傳統”, 對於相親並不排斥, 通過相親建立婚戀關係的成功率也很高。

全球最大的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聯合珍愛網發佈的《2017單身職場人調查報告》顯示, 職場單身男女脫單方式主要有5種:親朋介紹占31%, 比例最高, 其次是職場社交占23%、婚戀網站占20%、同學聚會占14%和相親活動占12%。 智聯招聘發佈的《2017中國職場情感現狀調查》顯示, 從職場白領認識異性的管道來看, 有68.73%的人群願意接受相親。

今年31歲的小鐘曾經是“相親大軍”的一員。 家境、外形條件良好,

工作學歷俱佳的他坦言, 工作以來給自己介紹物件的人流從未斷過, 前前後後見了幾十個, 最初他也有些排斥, 覺得見面很尷尬, 找不到話題, 後來慢慢地接受了這種形式, 平時工作很忙, 相親則“目的明確, 省時省力”。 見得多了, 小鐘也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相親攻略”, 見幾面、有針對性地問幾個問題, 便可以判斷是不是適合自己的人。 去年, 小鐘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現在的妻子, 倆人認識不足3個月便領證結婚了。 “覺得自己三十而立, 也不想再挑了, 剛好也遇見了合適的人, 一切順理成章。 ”小鐘說。

婚戀交友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現實問題。 相親也許是一種迫於“工作忙、圈子窄”的無奈選擇, 抑或是一種快速確立婚戀關係的“捷徑”。

人們對相親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 催生出不少專門從事相親服務的機構。 如今, 相親儼然已經成為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的產業了。

相親形式花樣繁多

按照相親活動發起人與被介紹人的關係, 相親可分為被動相親和主動相親。 親朋好友、同事同學介紹是典型的被動相親, 被介紹者本身處於被安排的位置, 有些是完全的“被介紹”, 本人並不知情, 甚至態度很反感。 有人戲稱, 被相親就是“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

公園裡的“相親角”獨具特色。 無論是在北京地壇公園、上海人民公園還是廣州天河公園, 都有不少父母夾著子女的徵婚簡歷, 三三兩兩聚在樹下, 相互試探, 既像招聘面試, 又像交易現場。 物質至上, 成了相親角最讓人詬病之處,

更有人稱這是赤裸裸的“愛情買賣”。

相對而言, 選擇主動相親的成功率則提高不少。 參加婚戀節目是近些年興起的交友形式, 最有代表性的當屬《非誠勿擾》。 節目開播之初, 因其新穎的形式和貼近現實的話題, 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 引發相親類節目紮堆出現的熱潮。 打開電視, 每個熱播頻道都有男女嘉賓在互相篩選。 不過, 由於嘉賓“作秀”成分較明顯, 並且傳達出的價值觀常流於庸俗, 節目的話題性大過實際徵婚交友的意義, 近年來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 相親也從線下走到了線上, “線上+線下”是大多數婚戀交友平臺通行的模式。 徵婚網站正成為不少都市男女解決婚戀問題的選擇。 世紀佳緣、百合網、珍愛網等網站的註冊會員人數均已破億。很多創業者建立起互聯網相親平臺、相親公眾號等,通過組織收費的線下活動,擴大單身男女的交友圈。一些相親平臺甚至做起了跨國婚戀生意,幫助會員將擇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小葉是一名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白領,迫於家庭壓力開始考慮個人問題。有朋友向她推薦了“北清緣”交友平臺,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參加了一場週末相親活動。“參加一場活動需要交100元入場費。當天參加人數大概有七八十人,兩男兩女坐在一個小茶座裡交流8分鐘,每個人手裡拿著自己的‘相親檔案’,上面寫著自己的基本情況和對另一半的要求。”小葉說,表格上的內容非常詳細,身高體重、學歷、戶籍、工作、年收入、購房購車情況等資訊一應俱全。

半天下來,小葉見了幾十個單身男孩。這些男孩以互聯網從業者為主,年齡偏大、不善言談、經濟狀況良好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她也加了幾個人的聯繫方式,但對這種相親形式,她的感覺並不好。“光介紹自己的工作內容就說了幾十遍,遇到健談的還能聊幾句,有些男孩特別悶,自己還要拼命找話題,場面很尷尬。”小葉說,不知道後續發展會如何,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自己再也不會來了。

“一對一八分鐘相親”是最流行的線下相親形式,優點是能在短時間內見大量的人,但容易在“魚龍混雜”的人堆裡“挑花眼”,結果是見了不少人但每個印象都不深,成功率不高。真正有迫切結婚需求的人往往會選擇價格更昂貴但針對性更強的付費VIP服務。多數婚戀交友機構都提供一對一紅娘服務,有專人為會員篩選滿足其要求的見面物件,甚至還提供專業的約會和戀愛指導。價格越高,服務越周到,務必保證會員“脫單成功”。

相親理念與時俱進

內有親友鄰里熱心張羅,外有同學聚會公司聯誼,閒時還能通過社交軟體自助交友,有如此多的“脫單”機會,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找不到物件?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傳統模式還是新興模式,“條件”是相親繞不過去的話題,也是這種模式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面對“結婚看條件”的社會現實,有些相親平臺順勢而為,將會員範圍縮小再縮小,抬高門檻,劃定精英圈子,從一開始便確保“門當戶對”;也有平臺反其道而行,將重點放在調整人們的個人預期上,弱化對經濟條件的強調,而是要“聊得來”。

在上海被媒體廣泛報導的Sparkle單身俱樂部創始人唐立奇,是畢業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海歸精英,基於一次不成功的感情經歷,他決定為出身名校的單身男女搭建相識平臺,定期組織單身聚會活動。參與者大多來自名校名企,其中不乏海歸和企業高管,Sparkle單身俱樂部因此被稱為“上海最牛相親圈”。面對“唯學歷論”的質疑,唐立奇表示,越是優秀的人做事的目的性越強,對人對己的要求越高,在擇偶上有很多不能妥協的硬性標準,搭建這個平臺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上為他們找到“符合標準”的人。

另一個相親公眾號“今日相親”的創辦者曾克也是位“學霸”,畢業於清華大學的他是個資深“月老”。曾克告訴記者,在家鄉江西宜春有個風俗就是樂於“做媒”,自己繼承了這個傳統,在清華求學期間,他就經常給別人介紹物件;畢業後在IBM工作10年,一直擔任工會主席,義務為別人介紹物件。2016年,他將這個業餘愛好發展成了職業,做起了專業婚戀相親平臺。

同為精英,曾克卻選擇弱化學歷、年齡、收入等因素在婚戀關係中的影響。“我們認為所有加入平臺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應該首先信任對方,成為朋友。每天我們都花很多時間同會員聊天,專業的紅娘在説明客戶找物件時,也説明他們調整對自我的認知,改變一些固有的想法。”曾克說,“今日相親”有句口號,叫作“愛情就是聊得來,婚姻就是過得去”。婚姻需要退讓和犧牲,要互相包容和理解,我們促成了很多姐弟戀和異地戀,這就是我們價值觀的體現。

世紀佳緣、百合網、珍愛網等網站的註冊會員人數均已破億。很多創業者建立起互聯網相親平臺、相親公眾號等,通過組織收費的線下活動,擴大單身男女的交友圈。一些相親平臺甚至做起了跨國婚戀生意,幫助會員將擇偶的範圍擴大到全世界。

小葉是一名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白領,迫於家庭壓力開始考慮個人問題。有朋友向她推薦了“北清緣”交友平臺,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參加了一場週末相親活動。“參加一場活動需要交100元入場費。當天參加人數大概有七八十人,兩男兩女坐在一個小茶座裡交流8分鐘,每個人手裡拿著自己的‘相親檔案’,上面寫著自己的基本情況和對另一半的要求。”小葉說,表格上的內容非常詳細,身高體重、學歷、戶籍、工作、年收入、購房購車情況等資訊一應俱全。

半天下來,小葉見了幾十個單身男孩。這些男孩以互聯網從業者為主,年齡偏大、不善言談、經濟狀況良好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她也加了幾個人的聯繫方式,但對這種相親形式,她的感覺並不好。“光介紹自己的工作內容就說了幾十遍,遇到健談的還能聊幾句,有些男孩特別悶,自己還要拼命找話題,場面很尷尬。”小葉說,不知道後續發展會如何,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自己再也不會來了。

“一對一八分鐘相親”是最流行的線下相親形式,優點是能在短時間內見大量的人,但容易在“魚龍混雜”的人堆裡“挑花眼”,結果是見了不少人但每個印象都不深,成功率不高。真正有迫切結婚需求的人往往會選擇價格更昂貴但針對性更強的付費VIP服務。多數婚戀交友機構都提供一對一紅娘服務,有專人為會員篩選滿足其要求的見面物件,甚至還提供專業的約會和戀愛指導。價格越高,服務越周到,務必保證會員“脫單成功”。

相親理念與時俱進

內有親友鄰里熱心張羅,外有同學聚會公司聯誼,閒時還能通過社交軟體自助交友,有如此多的“脫單”機會,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找不到物件?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傳統模式還是新興模式,“條件”是相親繞不過去的話題,也是這種模式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面對“結婚看條件”的社會現實,有些相親平臺順勢而為,將會員範圍縮小再縮小,抬高門檻,劃定精英圈子,從一開始便確保“門當戶對”;也有平臺反其道而行,將重點放在調整人們的個人預期上,弱化對經濟條件的強調,而是要“聊得來”。

在上海被媒體廣泛報導的Sparkle單身俱樂部創始人唐立奇,是畢業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海歸精英,基於一次不成功的感情經歷,他決定為出身名校的單身男女搭建相識平臺,定期組織單身聚會活動。參與者大多來自名校名企,其中不乏海歸和企業高管,Sparkle單身俱樂部因此被稱為“上海最牛相親圈”。面對“唯學歷論”的質疑,唐立奇表示,越是優秀的人做事的目的性越強,對人對己的要求越高,在擇偶上有很多不能妥協的硬性標準,搭建這個平臺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上為他們找到“符合標準”的人。

另一個相親公眾號“今日相親”的創辦者曾克也是位“學霸”,畢業於清華大學的他是個資深“月老”。曾克告訴記者,在家鄉江西宜春有個風俗就是樂於“做媒”,自己繼承了這個傳統,在清華求學期間,他就經常給別人介紹物件;畢業後在IBM工作10年,一直擔任工會主席,義務為別人介紹物件。2016年,他將這個業餘愛好發展成了職業,做起了專業婚戀相親平臺。

同為精英,曾克卻選擇弱化學歷、年齡、收入等因素在婚戀關係中的影響。“我們認為所有加入平臺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應該首先信任對方,成為朋友。每天我們都花很多時間同會員聊天,專業的紅娘在説明客戶找物件時,也説明他們調整對自我的認知,改變一些固有的想法。”曾克說,“今日相親”有句口號,叫作“愛情就是聊得來,婚姻就是過得去”。婚姻需要退讓和犧牲,要互相包容和理解,我們促成了很多姐弟戀和異地戀,這就是我們價值觀的體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