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他們救了世界,毀了電影

《正義聯盟》口碑撲街, 它代表的DC漫畫宇宙依舊逃不出漫威的陰影, 在企圖趕超漫威的路上步履艱難。

這完全在我們今天的槍手徐元的意料之中。

隱藏在DC與漫威這場角逐背後的, 是什麼?擅長發現世界電影業潛規律的徐元, 將為你梳理、解析。

複聯、正聯的軍備競賽, 正在毀掉好萊塢文|徐元

作者簡介:供職過多家電影媒體, 做過記者、編輯、主編。 但是看片量低得成為辦公室笑話。

很巧合, 上個週末開畫的兩部美國電影, 《正義聯盟》和《恐襲波士頓》, 都用了老演員J.K·西蒙斯(J.K. Simmons), 他演的角色也是同一款:老員警。

老戲骨J.K·西蒙斯分別在《正義聯盟》(左)與《恐襲波士頓》(右)中飾演了員警。

可這兩部電影完全不同款。 前者製作成本高達3億美元, 是當下好萊塢最熱門、最主流的“超級英雄大電影”;而後者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紀實劇情片, 製片費用4500萬美元, 雖然可以歸類為警匪、犯罪,

但既沒有燒腦的劇情, 也沒有火爆的場面和華麗的特效。

或者換用那種粗淺的分類, 可以說《正聯》是一部movie(片兒)、是產品;而《恐襲》是一部film(電影)、是作品——當然, film並不比movie更高級, 產品和作品也各有使命。 但現在的情況是, movie太多又太濫, 而且還大大地搶佔了flim的資源和市場, 這就成了問題。

特別是具體到《正聯》和《恐襲》這兩出戲, 前者平庸弱智, 後者粗糲動人, 以電影本身的標準評判, 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可是《正聯》全球賣座, 而《恐襲》在美國本土就叫好不叫座, 更缺乏出口的實力(比如時隔一年才能以買斷片形式在中國上映)。

如果把“美國電影”當作生意經, 或許這個局面無可厚非。 但“電影”又實在不僅僅是一門生意:“美國電影”不但是美利堅民族的智慧結晶,

也是世界電影裡成就最大影響最廣的一支, 如此劣幣驅逐良幣, 也就不能令人樂觀了。

它們的出品公司也是兩種路子, 《正義聯盟》是好萊塢六大公司之一的華納, 而《恐襲波士頓》則是獨立電影界後起之秀的獅門。 這也很堪玩味:老牌的華納, 創立之初就以黑幫犯罪片為特色, 所以多年來旗下明星主要是亨弗萊·鮑嘉、保羅·紐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梅爾·吉布森這類雄性荷爾蒙樣板(尤其是硬漢了50年的伊斯特伍德, 更是把這一輩子事業都交待給了華納——他至今為止執導了36部電影, 有29部是華納出品)。

從左至右:亨弗萊·鮑嘉、保羅·紐曼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他們都是華納公司力捧的演員。

甚至到了1990年代,

華納用拍大片的規格拍出了此後30年“超級英雄”電影的開山作《蝙蝠俠》, 很大程度上也是源於原著漫畫的黑幫/犯罪氣質。 別忘了, 所謂DC漫畫, 即Detective Comics, 直譯就是“偵探漫畫”。

DC漫畫, 蝙蝠俠與超人是永恆的主角。

而獅門影業, 則是1997年在加拿大成立的“獨立電影”企業, 在新世紀聲名鵲起, 主要憑藉的是一批重口味文藝片和更重口味的恐怖片(典型如《電鋸驚魂》系列), 近些年更以全球賣座的《饑餓遊戲》和《敢死隊》系列, 成長為業績接近“六大”的中型電影公司。

《電鋸驚魂》劇照,獅門影業靠此片聲名鵲起。

然而,世易時移,現如今,反而是以怪力亂神著稱的獅門,拍出了社會寫實流的《恐襲波士頓》,而一貫長於犯罪類型的華納,卻炮製了關公戰秦瓊趣味的《正義聯盟》——連濃眉大眼的都叛變革命了,怎能不說是天變了。

當然,華納也是迫不得已。誰叫漫威-迪士尼開發的“漫威宇宙”劇場版連續劇這麼風光無兩呢?

其實,漫威是DC的小字輩,迪士尼也是華納的小老弟。但是,有了20世紀福克斯的《X戰警》、索尼的《蜘蛛俠》打響前哨,漫威從自營的《鋼鐵俠》開始,“下了很大一盤棋”,統一風格、統一品質、統一角色、統一故事,以所謂“漫威宇宙”之名,量產了一批熱門電影,既賺得盆滿缽滿,更改寫了好萊塢大片的產銷工藝。

而且,漫威漫畫被迪士尼全資收購為子公司之後,如虎添翼,“漫威英雄”就如同米老鼠、維尼熊,已然成了今天地球公民共用的常識。

漫威諸仙,法力無邊。

雖然其名下的超人和蝙蝠俠的影響力更廣、美國味更濃,但DC漫畫卻缺乏長期一貫的影視劇/衍生品體系,於是相形之下黯淡了許多。因為和DC同屬時代華納集團的華納兄弟影業,多年來基於自家特色,主要耕耘的是“現實主義”的蝙蝠俠題材,而且強調的是暗黑酷烈的成人趣味,在衍生品經營上也就忽略了最肥厚的兒童青少年領域。

此消彼長,等到漫威模式如日中天,華納方面才猛醒,亦步亦趨打造起了自己的“DC宇宙”,讓蝙蝠俠和超人開戰、再匆匆把神奇女俠、閃電俠等銀幕新丁扔到了前臺。而劣質胡鬧的《正義聯盟》,正是這種軍備競賽思維下的急就章。

1918年即開張的華納兄弟,在百歲之際卻要孤注一擲地邯鄲學步,不得不說也是相當的可憐可哀了。

《正義聯盟》讓人失望。

在好萊塢百年歷史上,唯有迪士尼一直獨善其身,從一家動畫作坊,慢慢演進成了國際傳媒娛樂寡頭。而昔年“八大”公司的其他家,有的早就湮滅,留下來的也都紛紛被兼併收購,成了大集團的影視事業部。

不過造化弄人,恰恰是最根正苗紅的迪士尼,長期瞄準小朋友的荷包,然後一再嬗變,成了好萊塢最商業最直接的專賣店。近些年來並購漫威漫畫、皮克斯動畫、盧卡斯影業(《星戰》版權方),上下打通、綜合績效,“一切以銷售為目的”,打下了涵蓋影視、教育、玩具、授權商品、遊樂場、度假村的鐵桶江山。更以“公主系列”和“漫威系列”兩大法寶,分別掌控了女孩和男孩的審美和消費,真真正正坐穩了全球文傳娛樂業頭號寡頭之位。

迪士尼製造了《冰雪奇緣》,贏得了全世界的少女心。

只是,這對“電影”本身真不是一件好事。創意無限的皮克斯被迫拍出了一集又一集《汽車總動員》《玩具總動員》,而漫威更是把青少年宅男粗鄙意淫的漫畫趣味,推到了輻射全球全民的主流文化境界。特別在於,他們以炮製電視劇的手段,製作了一出又一出的超級英雄電影,甚至已經在動搖電影——這種100分鐘敘事的獨特視聽藝術門類——的創作根基。

從前的好萊塢,儘管也看重票房,但也必須承認,出於各種體面、道義、趣味、惰性、眼界等構成的模糊傳統,大製片廠的產品和作品,大體上能夠實現某種程度的平衡。因此,一百年來,《亂世佳人》《卡薩布蘭卡》《音樂之聲》《賓虛》《雌雄大盜》《教父》《辛德勒名單》《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這些最賣座的好萊塢影片,也不愧有著相當的人類文明精華的成分,同時也是美國的民族志、當代史。

由上至下依次是《亂世佳人》《卡薩布蘭卡》《阿甘正傳》,它們都是足以彰顯美國民族志的電影。

可是,現如今,“漫威-迪士尼”所代表的這種極致的、綜效的、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正在消解這一切。《飛越瘋人院》《肖申克的救贖》甚至是《搏擊俱樂部》這類現實主義質感影片,因為沒有特效、沒有爆炸、不夠搞笑、不夠簡單,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日益被邊緣化(叫好不叫座的《恐襲波士頓》就是一個鮮活的案例)。相反,最主要、最主流的電影,正在變成一部又一部的《速度與激情》《復仇者聯盟》《蝙蝠俠》《變形金剛》,這是美國電影的悲劇,也是全球觀眾的悲劇。

世界是平的,標準是統一的,大資料是被收集的,而代價就是我們的靈魂,也正在被一一關進各式各樣的囚籠裡。

《電鋸驚魂》劇照,獅門影業靠此片聲名鵲起。

然而,世易時移,現如今,反而是以怪力亂神著稱的獅門,拍出了社會寫實流的《恐襲波士頓》,而一貫長於犯罪類型的華納,卻炮製了關公戰秦瓊趣味的《正義聯盟》——連濃眉大眼的都叛變革命了,怎能不說是天變了。

當然,華納也是迫不得已。誰叫漫威-迪士尼開發的“漫威宇宙”劇場版連續劇這麼風光無兩呢?

其實,漫威是DC的小字輩,迪士尼也是華納的小老弟。但是,有了20世紀福克斯的《X戰警》、索尼的《蜘蛛俠》打響前哨,漫威從自營的《鋼鐵俠》開始,“下了很大一盤棋”,統一風格、統一品質、統一角色、統一故事,以所謂“漫威宇宙”之名,量產了一批熱門電影,既賺得盆滿缽滿,更改寫了好萊塢大片的產銷工藝。

而且,漫威漫畫被迪士尼全資收購為子公司之後,如虎添翼,“漫威英雄”就如同米老鼠、維尼熊,已然成了今天地球公民共用的常識。

漫威諸仙,法力無邊。

雖然其名下的超人和蝙蝠俠的影響力更廣、美國味更濃,但DC漫畫卻缺乏長期一貫的影視劇/衍生品體系,於是相形之下黯淡了許多。因為和DC同屬時代華納集團的華納兄弟影業,多年來基於自家特色,主要耕耘的是“現實主義”的蝙蝠俠題材,而且強調的是暗黑酷烈的成人趣味,在衍生品經營上也就忽略了最肥厚的兒童青少年領域。

此消彼長,等到漫威模式如日中天,華納方面才猛醒,亦步亦趨打造起了自己的“DC宇宙”,讓蝙蝠俠和超人開戰、再匆匆把神奇女俠、閃電俠等銀幕新丁扔到了前臺。而劣質胡鬧的《正義聯盟》,正是這種軍備競賽思維下的急就章。

1918年即開張的華納兄弟,在百歲之際卻要孤注一擲地邯鄲學步,不得不說也是相當的可憐可哀了。

《正義聯盟》讓人失望。

在好萊塢百年歷史上,唯有迪士尼一直獨善其身,從一家動畫作坊,慢慢演進成了國際傳媒娛樂寡頭。而昔年“八大”公司的其他家,有的早就湮滅,留下來的也都紛紛被兼併收購,成了大集團的影視事業部。

不過造化弄人,恰恰是最根正苗紅的迪士尼,長期瞄準小朋友的荷包,然後一再嬗變,成了好萊塢最商業最直接的專賣店。近些年來並購漫威漫畫、皮克斯動畫、盧卡斯影業(《星戰》版權方),上下打通、綜合績效,“一切以銷售為目的”,打下了涵蓋影視、教育、玩具、授權商品、遊樂場、度假村的鐵桶江山。更以“公主系列”和“漫威系列”兩大法寶,分別掌控了女孩和男孩的審美和消費,真真正正坐穩了全球文傳娛樂業頭號寡頭之位。

迪士尼製造了《冰雪奇緣》,贏得了全世界的少女心。

只是,這對“電影”本身真不是一件好事。創意無限的皮克斯被迫拍出了一集又一集《汽車總動員》《玩具總動員》,而漫威更是把青少年宅男粗鄙意淫的漫畫趣味,推到了輻射全球全民的主流文化境界。特別在於,他們以炮製電視劇的手段,製作了一出又一出的超級英雄電影,甚至已經在動搖電影——這種100分鐘敘事的獨特視聽藝術門類——的創作根基。

從前的好萊塢,儘管也看重票房,但也必須承認,出於各種體面、道義、趣味、惰性、眼界等構成的模糊傳統,大製片廠的產品和作品,大體上能夠實現某種程度的平衡。因此,一百年來,《亂世佳人》《卡薩布蘭卡》《音樂之聲》《賓虛》《雌雄大盜》《教父》《辛德勒名單》《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這些最賣座的好萊塢影片,也不愧有著相當的人類文明精華的成分,同時也是美國的民族志、當代史。

由上至下依次是《亂世佳人》《卡薩布蘭卡》《阿甘正傳》,它們都是足以彰顯美國民族志的電影。

可是,現如今,“漫威-迪士尼”所代表的這種極致的、綜效的、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正在消解這一切。《飛越瘋人院》《肖申克的救贖》甚至是《搏擊俱樂部》這類現實主義質感影片,因為沒有特效、沒有爆炸、不夠搞笑、不夠簡單,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日益被邊緣化(叫好不叫座的《恐襲波士頓》就是一個鮮活的案例)。相反,最主要、最主流的電影,正在變成一部又一部的《速度與激情》《復仇者聯盟》《蝙蝠俠》《變形金剛》,這是美國電影的悲劇,也是全球觀眾的悲劇。

世界是平的,標準是統一的,大資料是被收集的,而代價就是我們的靈魂,也正在被一一關進各式各樣的囚籠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