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人教你如何避免成為一名油膩男,只需人生8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

馮唐文中說了很多中年油膩男人的特徵, 警告大家不要這個不要那個, 其實正馮唐自己陷入了中年恐懼症。 那如何告別中年恐懼症,

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男呢?小編認為應該學學古人, 過審美的生活, 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琴、棋、書、畫、詩、酒、花、茶, 人生八雅樣樣不差, 你的人生如何油膩?

《清夜琴興》

白居易

月出鳥棲盡, 寂然坐空林。

是時心境閑, 可以彈素琴。

清泠由木性, 恬澹隨人心。

心積和平氣, 木應正始音。

響餘群動息, 曲罷秋夜深。

正聲感元化, 天地清沉沉。

儒家哲學美學的核心是“盡善盡美”, 即樂與仁的統一, 樂與仁本質上是自然相通的, 其要領可以用“和”即“和諧”一詞概括。 “禮之敬文也, 樂之中和也“(《荀子•勸學篇》);“故樂天下之大齊也, 中和之紀也”(《荀子•樂論》);“大樂與天地同和,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記•樂記》)。

古琴的神韻意境, 是古琴曲中所蘊涵的含蓄的情感意象。 不可言傳之謂“神”, 餘味綿延之謂“韻”, 藝術家的主觀情感謂之“意”, 天地自然人間世象謂之“境”, 意與境合即“神與物遊”、“心境交融”、“神用象通”達到心與物合、主與客齊, 超越物質層面, “以虛涵實, 實中見虛”, 任想像力自由馳騁的精神境界, 音簡意長, 餘音繞梁。 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琴曲,

儘管曲意主旨不同, 曲式風格各異, 無不蘊涵深邃的意境, 其美學特徵為自然傳神, 韻味綿長, 天生化成, 情深意遠, 含蓄不盡, 令人回味無窮, 給人以至高的美感享受。

《圍棋》

葉顒

圍棋白日淨, 舉訣清風吹。

神機眾未識, 妙著時出奇。

我老天宇內, 白雪凝鬚眉。

坐閱幾輸贏, 厲觀迭興衰。

古今豪傑輩, 謀略正類棋。

終局一大笑, 驚起白雲飛。

“弈”單指圍棋, 而“博”指象棋, 班固《弈詣》裡有“博行於世而弈獨絕”的記載。 圍棋為策略性二人棋類遊戲, 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 圍棋起源於中國古代, 推測起源時間大約為西元前6世紀。 傳說堯的兒子丹朱頑劣, 堯發明圍棋以教育丹朱, 陶冶其性情。 圍棋的最早可靠記載見於春秋時期的《左傳》。 戰國時期的弈秋是見於史籍的第一位棋手。 圍棋規則簡單而變化無窮, 體現出鮮明的中國文化思想精髓。 圍棋博大精深, 玄妙無窮。 千古以來, 多少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市井布衣樂此不疲, 也演繹出多少傳奇佳話、美文詩賦,

乃至兵書演算法、治國方略, 成為中華文明史上一朵絢麗的奇葩。

《白鹿洞》

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 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尋。

中國是文明古國, 對讀書是很講究的, 焚香、沐浴、祭書就是典型儀規。 古代很多愛讀書的人, 在讀老、莊、孔、孟這些經典之前, 一定得先去洗個澡,換上一身潔淨的衣服,再向祖靈或孔子牌位敬獻幾炷香,行叩拜之禮。然後才端端正正坐下來,慢慢開始翻閱書卷。這樣做道理何在呢?在學而優則仕的社會,一般人要改變命運,只有靠寒窗苦讀。你行跪拜之禮,等於在表明心跡,進行一種莊嚴的宣誓,是以此鞭策自己。再者,文以載道,道為形而上,是行為指南,你在走近它時,應有虔敬之心,得恭恭敬敬,擺正自身位置,你才可能走進它。讀書是要講究心境的,在經過這一套程式後,你的心就會漸次安靜下來,進入一種神閒氣靜的狀態,就容易進入書的王國遨遊。讀書也能改變人的心境。對讀書人來說,焚香夜讀倒是一樁美事。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時候,無論是你忙碌了一天,還是你命運之舟出現了顛簸,當新月升上蒼穹時,沐浴更衣,然後坐到案幾前,點燃一炷香,泡上一壺茶,取出一本透著清涼味兒的書來捧在手上,一頁一頁慢慢翻著。這時,你只覺得周身放鬆,什麼疲勞了,憂傷苦悶了,便漸漸沒了蹤影。你就像獨自行走在溪畔,潺潺的流水、鳥兒的一兩聲啁啾,還有那青草的素香,都在浸潤著你撫慰著你。還有什麼比這更愉悅的嗎?

《畫》

高鼎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中國畫以心觀景。畫家以“見心之所見”來觀察事物,有意識地進行藝術上的追求和取捨,經過主觀的概括、分析、提煉形成意象,然後加工成藝術形象,即所謂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以心觀景,以心思物。所以中國畫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形似,而是“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韻味。“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這兩三枝就足以表現出萬千春色。“遺貌取神”是中國畫的傳統,見飛簷一角如聞寺廟清鐘,看孤帆一片便覺世路遙迢。以心觀景,使畫家獲得了無限的自由,所以中國畫的意境也寄寓深遠。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就是指此而言。

《論詩絕句》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秀麗的山川孕育出詩的靈氣,樸實的人民培育出詩的魂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詩詞向來是以其陽春白雪式的唯美典雅,吸引了無數虔誠的追隨者,尤其是那些集作者思想、感情、智慧、創造力於一身的千古名句,雖歷經千載滄桑仍熠熠生輝,儘管在現代文明的嘈雜與喧囂中獨自起舞,卻從未被後人遺忘。再次沉浸在詩詞的國度裡,眼前浮現的是“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的空靈山水,耳邊回蕩著“目送歸鴻,手揮五弦”時的天籟之音!那低首徘徊的,莫不是那“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的過來人;那姍姍來遲的,莫不是那“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所有這些震鑠古今的千古絕唱,曾令無數炎黃子女為之折服!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 相期邈雲漢。

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酒就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祭祀祖先和聚會宴飲的必需品,並從此伴隨中華民族的發展,演繹了數千年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從政治到經濟,從軍事到文化,每一個領域都閃耀著酒的光輝;正是有了酒,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才那麼搖曳生姿,豐富多彩。酒能撥動靈感,亢奮精神,敏捷思維,引道藝術家進入一個超凡脫俗的境界。因醉酒而獲得藝術狀態,這是古老中國的藝術家解脫束縛獲得藝術創造力的重要途徑。

一個沒有詩畫藝術的民族是沒有靈感、沒有想像、沒有創造精神的民族,是不可能長久生存的民族;詩酒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最耀眼的五色光彩--酒,激起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朵朵浪花,酒,蘊含了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魂,酒,演繹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

《菊花》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中國人自古愛花,視花為美,與花媲美。因此視花為美的化身,美好幸福的象徵。當然,中國人對花的認識和情感並不僅限於此,而是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濃厚的情感。在中國人看來,花是有靈之物。人們賞花,除了常識它那靜態的外部形態美之外,還善於觀察欣賞它那動態的生命變化之趣。此外,中國人還認為花是有情之物,不僅娛人感官,更撩人情思,能寄以心曲。中國人對花的看法和情感是觀花之後 由悟性而得來的一種藝術境界。對花產生了更深一層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寄託。 因此,中國人世世代代愛花賞花就是認為花能使人賞心悅目,花能暢神達意,花能陶冶情操。花中蘊含著文化,花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品德和節氣。

《兩碗茶》

白居易

食罷一覺睡, 起來兩碗茶;

舉頭看日影, 已複西南斜;

樂人惜日促, 憂人厭年賒;

無憂無樂者, 長短任生涯。

中國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華。儒家從茶道中發現了興觀群怨、修齊治平的大法則,用以表現自己的政治觀、社會觀,佛家體味茶的苦寂,以茶助禪、明心見性,而道家則把空靈自然的觀點貫徹其中,甚至,墨子思想也被吸收進來,中國茶文化把思想精神與物質結合,歷代茶人對茶的性能製作都研究得十分具體,墨子崇尚真,這正是墨家求真觀念的體現。可謂茶與中國傳統思想緊密相連。

推薦

[作者]流珠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清詞的世界,不止一個納蘭性德

©內容簡介:本書選取了從清代順治年間到道光年間的十三位詞人的傳世佳作加以評析。作者以醇雅深秀的語言解讀清代詞人的兒女情、風雲氣,充分展示了清詞傾城傾國,不遜兩宋的風華。品讀清詞,瞭解從順治到道光年間最具性情、最富才華、最有特色、你最想知道的十三位詞人的傳奇人生。

©作者簡介:流珠 ,古典文學發燒友。尋卷問軼,弄墨舞文。弦歌雅樂,由來推崇;人世況味,亦其所歡。蒹葭蒼蒼,夢縈故國何須醒;雲山幽幽,心馳書史誓不歸。已出版長篇小說《海上嬋娟待伊人》、《九日女王》,清詞品讀《誰將冰心盛玉壺》。

一定得先去洗個澡,換上一身潔淨的衣服,再向祖靈或孔子牌位敬獻幾炷香,行叩拜之禮。然後才端端正正坐下來,慢慢開始翻閱書卷。這樣做道理何在呢?在學而優則仕的社會,一般人要改變命運,只有靠寒窗苦讀。你行跪拜之禮,等於在表明心跡,進行一種莊嚴的宣誓,是以此鞭策自己。再者,文以載道,道為形而上,是行為指南,你在走近它時,應有虔敬之心,得恭恭敬敬,擺正自身位置,你才可能走進它。讀書是要講究心境的,在經過這一套程式後,你的心就會漸次安靜下來,進入一種神閒氣靜的狀態,就容易進入書的王國遨遊。讀書也能改變人的心境。對讀書人來說,焚香夜讀倒是一樁美事。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時候,無論是你忙碌了一天,還是你命運之舟出現了顛簸,當新月升上蒼穹時,沐浴更衣,然後坐到案幾前,點燃一炷香,泡上一壺茶,取出一本透著清涼味兒的書來捧在手上,一頁一頁慢慢翻著。這時,你只覺得周身放鬆,什麼疲勞了,憂傷苦悶了,便漸漸沒了蹤影。你就像獨自行走在溪畔,潺潺的流水、鳥兒的一兩聲啁啾,還有那青草的素香,都在浸潤著你撫慰著你。還有什麼比這更愉悅的嗎?

《畫》

高鼎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中國畫以心觀景。畫家以“見心之所見”來觀察事物,有意識地進行藝術上的追求和取捨,經過主觀的概括、分析、提煉形成意象,然後加工成藝術形象,即所謂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以心觀景,以心思物。所以中國畫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形似,而是“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韻味。“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這兩三枝就足以表現出萬千春色。“遺貌取神”是中國畫的傳統,見飛簷一角如聞寺廟清鐘,看孤帆一片便覺世路遙迢。以心觀景,使畫家獲得了無限的自由,所以中國畫的意境也寄寓深遠。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就是指此而言。

《論詩絕句》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秀麗的山川孕育出詩的靈氣,樸實的人民培育出詩的魂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詩詞向來是以其陽春白雪式的唯美典雅,吸引了無數虔誠的追隨者,尤其是那些集作者思想、感情、智慧、創造力於一身的千古名句,雖歷經千載滄桑仍熠熠生輝,儘管在現代文明的嘈雜與喧囂中獨自起舞,卻從未被後人遺忘。再次沉浸在詩詞的國度裡,眼前浮現的是“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的空靈山水,耳邊回蕩著“目送歸鴻,手揮五弦”時的天籟之音!那低首徘徊的,莫不是那“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的過來人;那姍姍來遲的,莫不是那“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所有這些震鑠古今的千古絕唱,曾令無數炎黃子女為之折服!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 相期邈雲漢。

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酒就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祭祀祖先和聚會宴飲的必需品,並從此伴隨中華民族的發展,演繹了數千年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從政治到經濟,從軍事到文化,每一個領域都閃耀著酒的光輝;正是有了酒,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才那麼搖曳生姿,豐富多彩。酒能撥動靈感,亢奮精神,敏捷思維,引道藝術家進入一個超凡脫俗的境界。因醉酒而獲得藝術狀態,這是古老中國的藝術家解脫束縛獲得藝術創造力的重要途徑。

一個沒有詩畫藝術的民族是沒有靈感、沒有想像、沒有創造精神的民族,是不可能長久生存的民族;詩酒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最耀眼的五色光彩--酒,激起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朵朵浪花,酒,蘊含了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魂,酒,演繹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

《菊花》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中國人自古愛花,視花為美,與花媲美。因此視花為美的化身,美好幸福的象徵。當然,中國人對花的認識和情感並不僅限於此,而是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濃厚的情感。在中國人看來,花是有靈之物。人們賞花,除了常識它那靜態的外部形態美之外,還善於觀察欣賞它那動態的生命變化之趣。此外,中國人還認為花是有情之物,不僅娛人感官,更撩人情思,能寄以心曲。中國人對花的看法和情感是觀花之後 由悟性而得來的一種藝術境界。對花產生了更深一層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寄託。 因此,中國人世世代代愛花賞花就是認為花能使人賞心悅目,花能暢神達意,花能陶冶情操。花中蘊含著文化,花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品德和節氣。

《兩碗茶》

白居易

食罷一覺睡, 起來兩碗茶;

舉頭看日影, 已複西南斜;

樂人惜日促, 憂人厭年賒;

無憂無樂者, 長短任生涯。

中國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華。儒家從茶道中發現了興觀群怨、修齊治平的大法則,用以表現自己的政治觀、社會觀,佛家體味茶的苦寂,以茶助禪、明心見性,而道家則把空靈自然的觀點貫徹其中,甚至,墨子思想也被吸收進來,中國茶文化把思想精神與物質結合,歷代茶人對茶的性能製作都研究得十分具體,墨子崇尚真,這正是墨家求真觀念的體現。可謂茶與中國傳統思想緊密相連。

推薦

[作者]流珠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清詞的世界,不止一個納蘭性德

©內容簡介:本書選取了從清代順治年間到道光年間的十三位詞人的傳世佳作加以評析。作者以醇雅深秀的語言解讀清代詞人的兒女情、風雲氣,充分展示了清詞傾城傾國,不遜兩宋的風華。品讀清詞,瞭解從順治到道光年間最具性情、最富才華、最有特色、你最想知道的十三位詞人的傳奇人生。

©作者簡介:流珠 ,古典文學發燒友。尋卷問軼,弄墨舞文。弦歌雅樂,由來推崇;人世況味,亦其所歡。蒹葭蒼蒼,夢縈故國何須醒;雲山幽幽,心馳書史誓不歸。已出版長篇小說《海上嬋娟待伊人》、《九日女王》,清詞品讀《誰將冰心盛玉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