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

隆化縣, 是全國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英勇獻身的地方, 位於承德市中部, 七老圖山脈西側。 北和東北與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相鄰, 南接雙灤區、灤平縣、承德縣, 西鄰豐寧滿族自治縣, 縣政府駐隆化鎮興州路115號。

主要景點:茅荊壩國家森林公園、董存瑞烈士陵園、張三營農業生態科技觀光園、七家溫泉等。

中文名稱

隆化縣

外文名稱

Longhua County

行政區類別

民族縣

所屬地區

河北省·承德市

下轄地區

隆化鎮、韓麻營鎮、中關鎮等

政府駐地

隆化鎮

電話區號

0314

郵政區碼

068150

地理位置

位於河北省北部

面 積

5497平方千米

人 口

37.2萬

方 言

普通話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茅荊壩國家森林公園、董存瑞烈士陵園、張三營農業生態科技觀光園

火車站

隆化火車站

車牌代碼

冀H

隆化縣

歷史沿革

夏朝

夏朝時這裡被稱為“鬼方”, 屬冀州。 據縣內出土的文物推測,

夏朝時居住在這一帶的是當時的土著民族, 主要是山戎。

商朝 西周

這一時期這裡仍是孤竹國的北境地。 山戎族居住在這裡, 從事狩獵和農、牧相結合的生產活動。

春秋戰國時期

戰國初期, 隆化屬於東胡地, 燕將秦開北征東胡, 東胡北退, 地歸於燕, 今縣境中部和東部, 屬燕右北平郡地, 西部的灤河沿岸屬漁陽郡地, 始築城於今隆化鎮北, 同時設立行政機構。 燕昭王時, 東胡出兵打敗燕國。 戰國後期, 秦開率兵打敗東胡, 使之北退千里之外。 燕國為鞏固北部邊界, 從造陽(今懷來一帶)到襄平(今遼陽一帶)修築了長城, 並從西向東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五郡, 同時建立行政機構進行有效的管理。 當時本縣處於漁陽郡和右北平郡之間,

大約以伊瑪圖河和灤河的分水嶺為界。 西部屬漁陽郡, 東部屬右北平郡。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 原燕國的漁陽、右北平郡仍沿襲舊制, 屬秦右北平郡和漁陽郡地。 因匈奴北退, 次一帶變為秦內地。 到秦朝末年, 這裡被匈奴民族勢力吞併, 為冒頓單于國, 屬匈奴左地。

西漢

西漢初期, 這裡一直屬於匈奴左賢王地。 西漢武帝擊潰匈奴後, 這裡劃歸當時與西漢王朝聯合在一起的烏桓民族。 仍屬右北平郡和漁陽郡地。 為防匈奴南下, 於今郭家屯三道營、堿房二道灣子、西廟宮城子村等地築城, 並以隆化鎮北的鮑家營戰國古城為中心, 建築了多路烽燧與各城相聯接。 從西漢元狩元年(前122年)至東漢初(西元25年),

烏桓族一直居於此地。

東漢

東漢初年, 這一帶是臣服于漢朝的烏桓、鮮卑兩個民族雜居的地方。 東漢和帝永元(西元89年)以後, 鮮卑人居於此。 東漢延熹元年(西元158年)為鮮卑中東部地區。 延熹九年(西元166年), 漢帝遣使持印綬封鮮卑首領檀石槐為王, 欲與之和親, 檀石槐不肯受, 自分三部(東、西、中部), 各置大人鎮守。 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二十多城邑為東部, 右北平以西至上穀為中部, 自上谷以西至敦煌烏蘇為西部, 當時隆化屬鮮卑中、東部地。

三國

這一時期隆化先後為烏桓和鮮卑東部大人領地。 三國末年, 附屬於拓跋部的鮮卑勢力有宇文、慕容、拓跋三部。 魏元帝景元二年(西元261年), 鮮卑索頭部大人拓跋力微派其子沙漠汗向魏進貢,

成為魏之臣國。

西晉

這裡為鮮卑宇文氏地。

東晉

東晉初為鮮卑段氏地。 晉成帝咸康四年(西元338年)莫容氏吞併段氏, 轉為前燕地。 穆帝永和六年(西元350年), 前燕將范陽郡的方城縣徙至於今隆化鎮北鮑家營戰國故城。 前秦滅燕後, 一度歸屬幽州。 東晉廢帝司馬奕太和五年(西元370年)以後, 屬於前秦苻堅的平洲。 孝武帝太元九年(西元384年)慕容垂複國以後, 又屬後燕。 安帝義熙五年(西元409年), 轉屬北燕馮跋地。

南北朝

北魏延和元年(西元432年), 太武帝拓跋燾伐北燕, 在今隆化鎮北土城子置益州, 領安樂、密雲、廣陽三郡, 同時是燕樂縣治所在地。 太平真君二年(西元441年)改益州為廣陽郡。 獻文帝黃興二年(西元468年)設置安州。 北魏永熙三年(西元534年), 即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北魏棄安州, 當地轉為庫莫奚族居地,北齊天保三年(西元552年),文宣帝高洋又複安州至於故地。生活在這一帶的居民主要是鮮卑族、奚族。西元497至555年,安州一帶為鮮卑、奚、漢、突厥等民族雜居之地。

隋朝

為臣服于隋的庫莫奚族居地,此時庫莫奚已改稱為奚,當地州縣俱廢。

唐代

唐統一後,此地屬饒樂都督府,隸屬營州,奚族仍居於此。唐太宗時,奚等數十部落叛離東突厥歸附于唐。貞觀二十二年(西元648年)奚帥可度者內附于唐王朝,唐于奚地置饒樂都督府,封奚王為都督賜名李顯慶,今隆化一帶屬之。

五代

這一時期,今隆化一帶屬耶律氏契丹政權轄地。

遼代

契丹主耶律阿保機征服奚族以後,于神策元年(西元916年)稱帝,建立契丹政權。當時隆化一帶屬契丹。遼聖宗時,將戰爭中俘獲的冀幽州各地漢人,遷至安州故城,置北安州,屬中京道。今隆化為中京道北安州治所在地。

這一時期隆化為北京大定府興州治及興化縣、利民縣地。天輔六年(西元1122年),金將完顏宗翰攻克遼北安州。金廢北安州存興化縣,後又設興州,屬北京路。

蒙古太祖十年(西元1215年),派史天祥討興州,興州入於蒙古,元建國後,這裡是上都路興州地。

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這裡為興州五衛地,後為蒙古族遊牧地。明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明副將軍常遇春進攻大興州,敗元守兵,並設興州五衛,屬永平府。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明朝廢燕山以北諸州縣,原地劃歸蒙古諾音衛轄,改興州為五衛地。永樂初年,興州五衛治所南遷,將當地居民徙往燕山以南,當地成了無人居住的軍事禁區。隨著明勢力的逐漸南撤,隆化一帶成為蒙古族遊牧地。

清初,為京畿地。康熙四十五年(西元1706年),在唐三營建總管衙門。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設立熱河廳。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設立波羅河屯協唐三營守備署。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置承德直隸州,隆化地均受其管轄。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建四旗廳於土城子(今豐寧鳳山鎮),設波羅河屯巡檢司,為四旗廳察哈爾正藍旗地。設郭家屯巡檢司,為四旗廳察哈爾正白旗地。乾隆七年(西元1742年)罷承德州,仍為熱河廳。並于張三營設巡檢司,屬熱河理事廳。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改熱河廳為承德府,改四旗廳為豐寧縣,隆化縣大部分屬豐寧縣地,張三營巡檢司則屬承德府地。宣統二年(西元1910年)建隆化縣時,將原屬豐寧縣的波羅河屯、郭家屯巡檢司所轄的二百牌,和原屬承德府的張三營巡檢司所轄的三保二十四甲劃為隆化縣地,設縣治于唐三營。

軍閥混戰時期(1912年-1932年)

民國元年(1912年)仍舊制,民國2年(1913年)置熱河特別區域,民國3年(1914年)設熱河道,“隸都統,轄縣十五,隆化一也”。

民國5年(1916年),縣署從唐三營遷至皇姑屯。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奉、皖三系,整個熱河歸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統治。民國11年(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系大敗,隆化仍歸直系軍閥統治。民國13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奉軍獲勝,隆化歸奉軍佔領。民國14年(1925年),馮玉祥部的宋哲元占了熱河,這裡又成了直系軍閥控制之地。

偽滿統治時期(1933年3月-1945年8月)

這一時期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統治時期。

民國22年(1933年)3月,日本侵略軍入侵熱河。不久,隆化全境被日軍佔領。地方豪紳組成偽國民維護會,暫理隆化縣政事務。4月,建偽縣公署。隆化為熱河省21個縣中的1縣。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民國34年(1945年)8月28日,隆化縣第一個人民政府成立,9月末,中共隆化縣委建立(當時稱政治處),隸屬熱河省熱西地委和熱西專屬領導,接著,各區、村的民主政權和人民武裝也相繼建立,隆化人民獲得第一次解放。民國35年(1946年),蔣介石發動大規模內戰。8月28日,國民黨13軍侵佔承德。8月29日,隆化被國民黨軍隊佔領。為開展對敵鬥爭,民國36年(1947年)1月,隆化以伊遜河為界劃分縣,河東為隆東縣,河西為隆化(隆西)縣。民國36年(1947年)11月,隆東縣與承北縣合併成立承隆縣。民國37年(1948年)3月,以郭家屯工委為中心,將豐甯所轄蘇家店子區以及圍場所轄一部分地區劃出成立灤河縣。同年5月25日,隆化全境徹底解放。6月和12月,承隆縣和灤河縣先後撤銷,原隆化縣所轄區域全部劃歸隆化縣,隸屬熱河省,縣政府設在隆化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995年)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置隆化縣,隸屬於熱河省。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建立河北省承德專區,隆化屬之。1960年5月3日,撤銷承德專區,隆化縣劃歸承德市管轄。1961年5月,恢復承德專區建制,隆化縣仍歸河北省承德專區專員公署管轄。1993年,承德地市合併,地區建制撤銷,隆化縣隸屬河北省承德市。

1997年,隆化縣面積5497平方千米,人口40.2萬,轄10個鎮、10個鄉、5個民族鄉:隆化鎮、郭家屯鎮、藍旗鎮、張三營鎮、七家鎮、唐三營鎮、湯頭溝鎮、韓麻營鎮、中關鎮、步古溝鎮、廟子溝鄉、偏坡營滿族蒙古族鄉、山灣鄉、八達營蒙古族鄉、蒙古族鄉、舊屯滿族鄉、白虎溝鄉、茅荊壩鄉、荒地鄉、尹家營鄉、韓家店鄉等。縣政府駐隆化鎮。

2016年底,隆化縣總面積5475.30平方千米,人口37.20萬。轄10個鎮、7個鄉、8個民族鄉,8個社區、362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隆化鎮興州路115號。

旅遊景點

董存瑞烈士陵園

董存瑞烈士陵園

1954年經原熱河省政府批准,在隆化縣清康熙皇帝波洛河屯行宮的舊址上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園。董存瑞烈士陵園占地75000平方米,主體紀念建築十一項,平面佈局為中軸對稱式,在長369米的中央主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是大門、牌樓、塑像、紀念碑、墓。在牌樓側後47米的兩條副軸線上,是相對稱的董存瑞碑亭和革命烈士碑亭;董存瑞烈士紀念館和國防教育紀念館;還有兩座題詞碑廊,整個建築群體構成了較為完整的紀念體系。

茅荊壩森林公園

茅荊壩森林公園

茅荊壩森林公園,位於兩省區(內蒙古、河北省)四旗縣(喀喇沁旗、寧城縣、隆化縣、圍場縣)交界處。地勢在海拔1300-1700米之間。

茅荊壩森林公園屬大陸性季風型燕北山地氣候,公園內資源豐富,既有喬灌木百餘種,又有藤本、菊科、禾本等草本植物數百種。既有狼、豹、野豬、麅子等走獸,又有鷹、山雞等多種飛禽。

當地轉為庫莫奚族居地,北齊天保三年(西元552年),文宣帝高洋又複安州至於故地。生活在這一帶的居民主要是鮮卑族、奚族。西元497至555年,安州一帶為鮮卑、奚、漢、突厥等民族雜居之地。

隋朝

為臣服于隋的庫莫奚族居地,此時庫莫奚已改稱為奚,當地州縣俱廢。

唐代

唐統一後,此地屬饒樂都督府,隸屬營州,奚族仍居於此。唐太宗時,奚等數十部落叛離東突厥歸附于唐。貞觀二十二年(西元648年)奚帥可度者內附于唐王朝,唐于奚地置饒樂都督府,封奚王為都督賜名李顯慶,今隆化一帶屬之。

五代

這一時期,今隆化一帶屬耶律氏契丹政權轄地。

遼代

契丹主耶律阿保機征服奚族以後,于神策元年(西元916年)稱帝,建立契丹政權。當時隆化一帶屬契丹。遼聖宗時,將戰爭中俘獲的冀幽州各地漢人,遷至安州故城,置北安州,屬中京道。今隆化為中京道北安州治所在地。

這一時期隆化為北京大定府興州治及興化縣、利民縣地。天輔六年(西元1122年),金將完顏宗翰攻克遼北安州。金廢北安州存興化縣,後又設興州,屬北京路。

蒙古太祖十年(西元1215年),派史天祥討興州,興州入於蒙古,元建國後,這裡是上都路興州地。

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這裡為興州五衛地,後為蒙古族遊牧地。明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明副將軍常遇春進攻大興州,敗元守兵,並設興州五衛,屬永平府。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明朝廢燕山以北諸州縣,原地劃歸蒙古諾音衛轄,改興州為五衛地。永樂初年,興州五衛治所南遷,將當地居民徙往燕山以南,當地成了無人居住的軍事禁區。隨著明勢力的逐漸南撤,隆化一帶成為蒙古族遊牧地。

清初,為京畿地。康熙四十五年(西元1706年),在唐三營建總管衙門。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設立熱河廳。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設立波羅河屯協唐三營守備署。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置承德直隸州,隆化地均受其管轄。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建四旗廳於土城子(今豐寧鳳山鎮),設波羅河屯巡檢司,為四旗廳察哈爾正藍旗地。設郭家屯巡檢司,為四旗廳察哈爾正白旗地。乾隆七年(西元1742年)罷承德州,仍為熱河廳。並于張三營設巡檢司,屬熱河理事廳。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改熱河廳為承德府,改四旗廳為豐寧縣,隆化縣大部分屬豐寧縣地,張三營巡檢司則屬承德府地。宣統二年(西元1910年)建隆化縣時,將原屬豐寧縣的波羅河屯、郭家屯巡檢司所轄的二百牌,和原屬承德府的張三營巡檢司所轄的三保二十四甲劃為隆化縣地,設縣治于唐三營。

軍閥混戰時期(1912年-1932年)

民國元年(1912年)仍舊制,民國2年(1913年)置熱河特別區域,民國3年(1914年)設熱河道,“隸都統,轄縣十五,隆化一也”。

民國5年(1916年),縣署從唐三營遷至皇姑屯。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奉、皖三系,整個熱河歸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統治。民國11年(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系大敗,隆化仍歸直系軍閥統治。民國13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奉軍獲勝,隆化歸奉軍佔領。民國14年(1925年),馮玉祥部的宋哲元占了熱河,這裡又成了直系軍閥控制之地。

偽滿統治時期(1933年3月-1945年8月)

這一時期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統治時期。

民國22年(1933年)3月,日本侵略軍入侵熱河。不久,隆化全境被日軍佔領。地方豪紳組成偽國民維護會,暫理隆化縣政事務。4月,建偽縣公署。隆化為熱河省21個縣中的1縣。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民國34年(1945年)8月28日,隆化縣第一個人民政府成立,9月末,中共隆化縣委建立(當時稱政治處),隸屬熱河省熱西地委和熱西專屬領導,接著,各區、村的民主政權和人民武裝也相繼建立,隆化人民獲得第一次解放。民國35年(1946年),蔣介石發動大規模內戰。8月28日,國民黨13軍侵佔承德。8月29日,隆化被國民黨軍隊佔領。為開展對敵鬥爭,民國36年(1947年)1月,隆化以伊遜河為界劃分縣,河東為隆東縣,河西為隆化(隆西)縣。民國36年(1947年)11月,隆東縣與承北縣合併成立承隆縣。民國37年(1948年)3月,以郭家屯工委為中心,將豐甯所轄蘇家店子區以及圍場所轄一部分地區劃出成立灤河縣。同年5月25日,隆化全境徹底解放。6月和12月,承隆縣和灤河縣先後撤銷,原隆化縣所轄區域全部劃歸隆化縣,隸屬熱河省,縣政府設在隆化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995年)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置隆化縣,隸屬於熱河省。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建立河北省承德專區,隆化屬之。1960年5月3日,撤銷承德專區,隆化縣劃歸承德市管轄。1961年5月,恢復承德專區建制,隆化縣仍歸河北省承德專區專員公署管轄。1993年,承德地市合併,地區建制撤銷,隆化縣隸屬河北省承德市。

1997年,隆化縣面積5497平方千米,人口40.2萬,轄10個鎮、10個鄉、5個民族鄉:隆化鎮、郭家屯鎮、藍旗鎮、張三營鎮、七家鎮、唐三營鎮、湯頭溝鎮、韓麻營鎮、中關鎮、步古溝鎮、廟子溝鄉、偏坡營滿族蒙古族鄉、山灣鄉、八達營蒙古族鄉、蒙古族鄉、舊屯滿族鄉、白虎溝鄉、茅荊壩鄉、荒地鄉、尹家營鄉、韓家店鄉等。縣政府駐隆化鎮。

2016年底,隆化縣總面積5475.30平方千米,人口37.20萬。轄10個鎮、7個鄉、8個民族鄉,8個社區、362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隆化鎮興州路115號。

旅遊景點

董存瑞烈士陵園

董存瑞烈士陵園

1954年經原熱河省政府批准,在隆化縣清康熙皇帝波洛河屯行宮的舊址上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園。董存瑞烈士陵園占地75000平方米,主體紀念建築十一項,平面佈局為中軸對稱式,在長369米的中央主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是大門、牌樓、塑像、紀念碑、墓。在牌樓側後47米的兩條副軸線上,是相對稱的董存瑞碑亭和革命烈士碑亭;董存瑞烈士紀念館和國防教育紀念館;還有兩座題詞碑廊,整個建築群體構成了較為完整的紀念體系。

茅荊壩森林公園

茅荊壩森林公園

茅荊壩森林公園,位於兩省區(內蒙古、河北省)四旗縣(喀喇沁旗、寧城縣、隆化縣、圍場縣)交界處。地勢在海拔1300-1700米之間。

茅荊壩森林公園屬大陸性季風型燕北山地氣候,公園內資源豐富,既有喬灌木百餘種,又有藤本、菊科、禾本等草本植物數百種。既有狼、豹、野豬、麅子等走獸,又有鷹、山雞等多種飛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