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天為她朗讀半小時,我收穫了一個不一樣的孩子

文 | 丹丹

美國綜合排名第一的威廉姆斯學院前招生主任湯姆·派克告訴焦慮的家長:“世界上最棒的SAT(美國高考)輔導課程就是在孩子們還小的時候,

為他們進行睡前朗讀。 ”

朗讀, 改變孩子一生

瑪利亞·湯瑪斯是美國一個普通母親, 卻有一個患有唐氏綜合征的女兒——珍妮佛。

珍妮佛兩個月大時, 醫生告訴瑪利亞, 這個孩子很可能全盲、耳聾, 而且嚴重智障。

但是, 瑪利亞沒有絕望, 從那一天起, 她和丈夫每天為女兒朗讀至少10本書, 從不間斷。 就連珍妮佛住院治療期間, 瑪利亞雖然無法親自讀給她聽, 但是會錄音交給護士播放。

4年後, 原本可能嚴重智障的珍妮佛在幼稚園入園測試中智商高達111;7年後, 珍妮佛順利升入小學, 閱讀成績總是滿分。

這一切都歸功於瑪利亞和丈夫堅持不懈地為女兒朗讀, 他們付出的努力聚沙成塔, 為珍妮佛積累了豐富的詞彙, 讓她從小就習得了閱讀理解能力。

珍妮佛也愛上了閱讀, 放學後仍在閱讀館徘徊。 回家後, 珍妮佛最喜歡的活動是和父母一起看書。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 源自美國閱讀推廣專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

一定要為孩子朗讀嗎?

朗讀為什麼如此神奇?

美國語言心理學家蘇珊·坎伯認為, 思維的縝密由兩方面的能力決定:詞彙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而增加詞彙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的最佳方法, 就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 就為他們朗讀。

一定要朗讀麼?益智遊戲不行麼?廣播不行麼?讓孩子自己看書不行麼?

不行。 因為孩子是通過模仿學習的, 他們的模仿對象首先就是家長, 而不是遊戲、廣播和書。 想要孩子愛上閱讀, 父母首先要做到。

網上有一個母親, 為了不讓孩子以後說:“你自己都沒做到的事憑什麼讓我做?!”硬是把三十年都沒做成的事做到了——減肥, 考研, 讀完100本書。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也是孩子模仿的物件。 所有為人父母者都有這樣的感覺, 所以, 不管曾經怎樣, 當成為父母時, 我們都會有強烈的願望:改變自己, 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所以, 為了孩子, 愛上閱讀吧, 大聲朗讀吧。

成為一個朗讀者

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和松居直的《我的圖畫書論》, 都是閱讀推廣人的必讀書目。 這兩本書中的大量實例和深度分析能夠説明家長成為合格的朗讀者,

值得反復閱讀、學習。

結合兩位專家的觀點, 我認為, 成為一個合格的朗讀者, 家長應該做到以下七點:

1.儘早開始為孩子朗讀。

越早開始為孩子朗讀效果越好。 在嬰兒出生前的三個月, 已經能夠聽到聲音, 嬰兒的哭聲甚至帶著父母的口音。 所以, 不用糾結孩子何時能聽懂, 從簡單的圖畫書開始, 為每一個胎兒朗讀吧。

2.建立閱讀的儀式感。

每天固定時間、時長進行朗讀, 朗讀前給孩子一點兒時間進入聆聽的狀態, 等TA安靜下來並坐好。 把朗讀當成一件重要的事來做。

3.做一個“引導者”。

朗讀的過程兼具情感教育和知識教育,父母必須做好“引導者”的角色,才能使孩子“渴望”閱讀。

首先,家長每次朗讀前都應該告知書名、作者、插畫作者等基本資訊。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理解能力,家長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背景知識,以便孩子更加容易的接受朗讀內容。

其次,家長朗讀時應該注意情緒、語速、表情等。消極的表現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比如,一本你非常討厭的書,沒有必要硬著頭皮給孩子讀,可以說明原因,然後換一本繼續。語速方面,大部分人朗讀時語速偏快,不利於聆聽、理解。

再次,不要測驗朗讀效果,要學會與孩子討論書本內容。帶著測驗的朗讀是功利性的,會直接破壞孩子的情緒。如果每本故事書後面都有無數個問題需要回答,孩子就會反感閱讀。相反,孩子在閱讀中如果有疑問,應該耐心解答,並與TA進行討論。因為朗讀是以孩子為中心的,而不是為了滿足家長的意願。

最後,家長要喜歡閱讀。要讓孩子看到,你在朗讀之外自己也會看書,也能從閱讀中獲得興趣,讓他知道朗讀是可以做一輩子的事。

4.朗讀有技巧。

朗讀不是照著書本去讀每一個字,而是要讓孩子聽懂,要考慮書面語和口語的不同之處,對書本內容進行一些微調再轉述給孩子。另外,可以設計一些書本相關的小活動,比如在讀完《好餓的毛毛蟲》之後給孩子一塊兒小蛋糕,以此來強化孩子的閱讀體驗。

5.父親應該參與其中。

父親的參與對男孩兒的閱讀習慣養成非常重要。如果只把朗讀當成是母親的任務,那麼男孩兒會覺得朗讀屬於女性,對於男人而言不重要。這也是男孩兒閱讀成績普遍低於女孩兒的原因所在。

6.準備幾本“應急書”。

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備幾本故事書,用來打發比較長的等待時間,這比玩兒遊戲有意思多了。

7.不要把朗讀同獎勵或懲罰聯繫到一起。

不管是作為獎勵,還是作為懲罰,功利化的事物都會影響孩子的興趣和習慣養成。不要說“不聽話就不給你讀故事書”之類的話。

當下,不只孩子需要培養閱讀興趣,大人也逐漸回歸閱讀。

成人閱讀多是無關興趣的功利性閱讀,比如拆書幫等。因為大部分人沒有養成“渴望”閱讀的習慣,但是為了工作賺錢,不得不借助拆書等方式快速閱讀大量書籍。

閱讀應當是追求快樂的活動,也是一種技能,熟能生巧。從小朗讀給孩子聽,就是讓孩子在快樂中熟練閱讀的技巧,這比一年上萬的輔導班強多了,因為這是孩子在聆聽中自然而然習得的能力,是具有生命力的閱讀能力。

3.做一個“引導者”。

朗讀的過程兼具情感教育和知識教育,父母必須做好“引導者”的角色,才能使孩子“渴望”閱讀。

首先,家長每次朗讀前都應該告知書名、作者、插畫作者等基本資訊。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理解能力,家長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背景知識,以便孩子更加容易的接受朗讀內容。

其次,家長朗讀時應該注意情緒、語速、表情等。消極的表現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比如,一本你非常討厭的書,沒有必要硬著頭皮給孩子讀,可以說明原因,然後換一本繼續。語速方面,大部分人朗讀時語速偏快,不利於聆聽、理解。

再次,不要測驗朗讀效果,要學會與孩子討論書本內容。帶著測驗的朗讀是功利性的,會直接破壞孩子的情緒。如果每本故事書後面都有無數個問題需要回答,孩子就會反感閱讀。相反,孩子在閱讀中如果有疑問,應該耐心解答,並與TA進行討論。因為朗讀是以孩子為中心的,而不是為了滿足家長的意願。

最後,家長要喜歡閱讀。要讓孩子看到,你在朗讀之外自己也會看書,也能從閱讀中獲得興趣,讓他知道朗讀是可以做一輩子的事。

4.朗讀有技巧。

朗讀不是照著書本去讀每一個字,而是要讓孩子聽懂,要考慮書面語和口語的不同之處,對書本內容進行一些微調再轉述給孩子。另外,可以設計一些書本相關的小活動,比如在讀完《好餓的毛毛蟲》之後給孩子一塊兒小蛋糕,以此來強化孩子的閱讀體驗。

5.父親應該參與其中。

父親的參與對男孩兒的閱讀習慣養成非常重要。如果只把朗讀當成是母親的任務,那麼男孩兒會覺得朗讀屬於女性,對於男人而言不重要。這也是男孩兒閱讀成績普遍低於女孩兒的原因所在。

6.準備幾本“應急書”。

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備幾本故事書,用來打發比較長的等待時間,這比玩兒遊戲有意思多了。

7.不要把朗讀同獎勵或懲罰聯繫到一起。

不管是作為獎勵,還是作為懲罰,功利化的事物都會影響孩子的興趣和習慣養成。不要說“不聽話就不給你讀故事書”之類的話。

當下,不只孩子需要培養閱讀興趣,大人也逐漸回歸閱讀。

成人閱讀多是無關興趣的功利性閱讀,比如拆書幫等。因為大部分人沒有養成“渴望”閱讀的習慣,但是為了工作賺錢,不得不借助拆書等方式快速閱讀大量書籍。

閱讀應當是追求快樂的活動,也是一種技能,熟能生巧。從小朗讀給孩子聽,就是讓孩子在快樂中熟練閱讀的技巧,這比一年上萬的輔導班強多了,因為這是孩子在聆聽中自然而然習得的能力,是具有生命力的閱讀能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