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巰嘌呤、魚精蛋白、青黴胺……“救命藥”為何頻頻短缺?

新京報快訊備受關注的“白血病患兒遭遇廉價國產藥短缺”一事有了最新進展。 記者今日(11月21日)從國家衛生計生委獲悉, 白血病患兒的短缺藥品巰嘌呤目前已恢復供應, 並於昨日陸續發貨, 市場供應已經得到保障。

追問1:哪些藥品容易短缺?

實際上, 這並非是白血病用藥首次面臨“藥荒”。 早在2011年, 白血病骨髓移植手術用藥“白舒非”就曾大面積缺貨長達半年。

不僅如此, 近年來, 數種價格低廉但臨床必需的藥品時常陷入斷貨的窘境。 如心臟手術用藥魚精蛋白、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常用藥“優甲樂”、青光眼手術必用藥絲裂黴素。

追問2:藥品短缺為何頻現?

藥品短缺作為全球性難題, 成因複雜, 國家衛生計生委官員曾在多種場合就此作出回應。

“與此前我國缺醫少藥帶來的藥品大面積短缺不同, 如今藥品短缺大多由某些局部、個別因素導致。 如魚精蛋白, 原料藥取自鮭魚, 供應有很強的季節性, 可能會造成短缺。 ”今年6月,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曾益新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說。

去年11月, 針對全國多地常用廉價藥短缺的現象, 國家衛生計生委體改司副司長姚建紅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除藥品原材料供應缺乏造成的暫時性短缺外, 更多的是因為利益機制調節不平衡。 “藥品生產企業是市場主體, 藥品不賺錢, 企業生產積極性不高。 還有罕見病用藥, 用藥數量很小, 企業如果生產這些藥成本就比較高。 ”

追問3:藥品短缺該如何解決?

因藥品短缺頻現,

一場圍繞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改革正在進行中。

去年9月, 我國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和分級應對體系建立。 據介紹, 在目前每個省份佈局不少於15個監測哨點的基礎上, 聯通藥品研發註冊、生產流通、採購使用等重點環節, 逐步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監測網路體系和預警機制。 綜合分析我國疾病譜變化、重點人群臨床用藥需求、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需求、藥品及其原料藥生產審批等情況, 合理界定臨床必需藥品短缺標準。

對短缺藥品進行定點生產也是應對舉措之一。 去年11月, 針對全國多地常用廉價藥短缺的現象, 國家衛生計生委提出將採取納入目錄管理、建立綜合執行資訊系統、定點生產、改革價格管理等措施逐步解決藥品短缺問題。

新京報記者從國家衛生計生委獲悉, 下一步, 我國還將建立國家、省兩級短缺藥品清單管理制度。 國家衛生計生委藥政司副司長張鋒透露, 下一步, 國家衛計委將制定發佈國家短缺藥品清單管理辦法, 並按辦法規定的程式制定發佈短缺藥品清單, 指導地方建立省級短缺藥品清單管理制度。 根據短缺原因、短缺程度、影響範圍等, 及時啟動國家或省級應對機制, 健全完善短缺藥品資訊發佈制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