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別了,灞橋熱電廠與西郊熱電廠:將搬離出西安市區!

瞭解更多西安請關注 西安城記

為頭頂那片藍天

前言 | Preface

備受市民關注的灞橋熱電廠和西郊熱電廠, 將要搬離西安主城區。 至此,

懸在西安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 即將遠離西安市民。

這兩大熱電廠, 見證了西安工業和城市化時代。 它們所處位置, 也從郊區變成了主城區。 當今, 環境引發的矛盾越發尖銳, 它考量規劃的遠見和“壯士斷腕”的決心。 西安“鐵腕治霾”, 被無數西安人關注的搬遷問題, 終於有了明確的時間表。

為拍攝到這張灞橋熱電廠, 城記君曾爬到半坡十字的一棟樓的樓頂上。 熱電廠, 周邊已完全被城市居民區包圍。

西郊熱電廠, 巨大煙囪的濃煙遮天蔽日。 城市化的迅速推進, 周邊分佈著眾多居民區。 (圖/所欲隨心, 華商論壇)

灞橋熱電廠, 已成為大城東和滻灞生態區之間的“一顆雷”。 西郊熱電廠, 是橫在高新區、城西和灃東新城之間的“攔路虎”。 瞭解它們的前世今生, 才知道告別已迫在眉睫。 為了腳下這座城, 西安城記一直都在路上。

你不瞭解的故事 | STORY

灞橋熱電廠的前世今生

灞橋熱電廠, 你能看到很多居民區。 (圖/網路)

灞橋熱電廠, 始建於1951年, “一五”時期蘇聯援建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 目前, 是陝西省最大的熱力生產基地。 它的歷程, 見證了西安工業化的變遷:

1953年11月, 蘇制凝汽式機組竣工投產, 西北首座現火力發電廠

1957年, 二期投產發電, 配套建設供熱管道, 西北第一片熱力網

1958-1960年, 三期工程組建成投產, 成為陝西電網最大調峰廠

1988年, 四期全面投產, 完成了“中溫中壓”變成“高溫高壓”轉變。

1996年5月, 五期全部建成歷時七年多, 立項到建成則超過十年。

目前, 它擁有國內第一、亞洲第二的大管徑供熱管道。 承擔著西安市東部地區軍工、航太、科研、紡織、醫藥、學校、醫院等132家企事業單位的生產、生活用汽和近15萬戶居民冬季採暖及部分使用者夏季集中制冷任務,

佔據西安集中供熱市場半壁江山。

2002年12月, 五大發電集團應運而生, 灞橋熱電廠正式歸屬中國大唐集團公司。

灞橋熱電廠治汙歷程

灞橋熱電廠, 很多居民區就在煙囪之下(圖/聶海峰)。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 該熱電廠企業機爐多、容量小,裝備老、能耗高,污染重,產能低下。當時國家環保政策沒有強制性標準要求,電力生產環保技術落後,污染難以避免,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新千年。

2004年7月,全面啟動六期技改工程工作

2006年下半年,全國電力工業最大的一次電力工業結構調整行動

2007年3月7日,召開“陝西省電力工業節能減排暨上大壓小工作會議”,當天對小火電機組廠房實施爆破拆除,是陝西省關停小火電機組的“第一槍”。

那麼,你知道它帶來的城市污染嗎?

貼士1:2016年2月,一市民投訴灞橋熱電廠

“我們社區20米遠的地方是灞橋熱電廠,每天24小時不間斷發出噪音。冬天,晚上睡覺關門關窗;夏天就更不用提了,簡直是不敢開窗開門,空氣污染嚴重,地上一層灰,噪音讓我們非常煩躁不安,這個問題周邊居民已經反映過很多次。”——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

貼士2:灞橋熱電廠周圍土壤重金屬污染研究

2011年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盧新衛、陳燦燦與周小龍《西安灞橋熱電廠周圍土壤重金屬污染研究》:

“煤炭富集了多種有害微量元素,燃煤發電過程中,部分粉煤灰以灰塵形式沉積于電廠周圍環境。因此,燃煤發電可能會引起電廠周圍環境重金屬的污染。採集西安灞橋熱電廠周圍表層土壤樣品,結果表明:灞橋熱電廠周圍土壤中Cu、Pb、Co、Cr、V、Zn、Mn和Ni的含量均高於陝西表層土壤背景值。”

西郊熱電廠 | STORY

西郊熱電廠的前世今生

西安西郊熱電廠實景(來源/人民網)

西安城西,過去是重工業聚集地。二十餘年前,城西區域煙囪林立、煙氣遮日。

為治理城西區大氣環境,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西安市政府決定在西郊籌建集中供熱專案,西安熱電由此誕生。1999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城區建設無燃煤區和改煤區,全面拆除市區燃煤鍋爐。時任市委書記的栗戰書同志強調,“拔不掉煙囪摘烏紗,拆不掉爐子搬位子”。西郊集中供熱二期專案工程,開工建設。

在供熱方面,主要承擔西安城西區、高新區和灃東新城部分區域以及大興新區部分區域60多平方公里、30家大中型工業企業、270家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社區、2258萬平方米的集中供熱任務,同時常年為42個工商業企業用戶提供生產用熱。

西郊熱電廠治汙歷程

西郊熱電廠與城市居民區(圖/所欲隨心,華商論壇)

2013年以來,國家環保政策愈加嚴格,設計落後、環保設施不健全,西郊熱電廠成為污染物排放大戶。這年,西安市環保局的通知及處罰決定書多達11份。

2013年12月底改造工程正式動工建設,於2014年7月、9月分別完成二期公司三台鍋爐改造任務。關停了一期兩台因環保設計標準低、環保設施不健全、且改造價值低、排放超標,已運行二十餘年的燃煤鍋爐。

一期鍋爐關停後,對外影響供熱面積450萬平米。2014年6月,開工建設了天然氣清潔能源項目,同年11月完成建設並投運供熱,實現當年建設當年投產。至此,成為陝西省內第一家執行特別排放限值標準的發電企業。

那麼,你知道西郊熱電廠帶來的城市污染嗎?

據測算,西安熱電一期關停和二期改造後,年總計可減少煙塵排放868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6436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5404.9噸,約占西安市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

“鐵腕治霾”背後的期待 | PROTECT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現代化的產業以及大量人口的聚集,對生態環境有著更高的要求。工業時代的化工廠、熱電廠等,遷出主城區已是必然。

城記君一直這樣說:西安南有秦嶺、北有九嵕山,中有關中平原和八水環繞。而且,相比很多城市從污染的河流裡取水,西安人可以說喝上了北中國最乾淨的飲用水——黑河水。如果,霧霾沒有那麼嚴重的話,西安一定會回到千年前的“天府之國”美譽。

西安人喝著來自秦嶺的黑河水(圖/網路)

我們期望,經常見到沒有霧霾的西安(圖/網路)

2017年3月10日,西安市政府發佈2017年“鐵腕治霾·保衛藍天”“1+1+9”組合方案,明確了西安市2017年治霾的目標、任務、措施和要求。

由西安市發改委牽頭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淘汰剩餘落後產能,全年萬元GDP能耗降低3.3%。逐步將灞橋熱電廠、西郊熱電廠以發電為主調整為以供熱為主;積極協調省有關部門,長遠將其搬出西安城區。2017年6月底前完成方案調整,年底前提出搬遷規劃。

同時,全面整治燃煤污染:由西安市發改委牽頭全面整治燃煤污染,全年完成170萬噸煤炭削減總量任務,西安市周邊100公里範圍內不再新建、擴建燃煤設施,從嚴查處違規新建項目。10月底前100蒸噸/小時以上集中供熱燃煤鍋爐完成改造。積極推進散煤治理,全年建成區內(除集中供熱外)基本實現“無煤化”,清潔能源替代率力爭達到100%。

當然,搬遷後的熱電廠是否簡單一拆了之呢?從前文可以看到,熱電廠對於土地已產生了污染,且熱電廠周圍已變成居民區。所以,我們建議:

1、搬遷後,原址設工業遺產公園:城市化的發展,曾經的工業區已變成城區,聚集著大量的居民。將其改造成工業遺址公園,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改善城市環境,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城市中心綠地。

2、建築上,創意化改造工業建築:這些建築,有一定的工業遺產價值,比如一些廠房,可以就地改造為運動或者展覽館等;比如那些高聳的煙囪,甚至可以成為城市樂園,包括城市中心的溫度計等。

巨大的煙囪,可以與廠區一起改造成主題樂園。

巨大的煙囪“變身”溫度計,既實用又有創意。

霧霾,已是城市發展“攔路虎”,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熱電廠搬離主城區,這是現代化城市的必然舉措。

追本溯源、回歸本質,這是治霾和治城的根本。當然,由於熱電廠本身有“工業遺跡、城市污染”等多重因素,我們支持這幾個熱電廠搬離,更要注重搬離後的環保處理。城記君的這些建議,搬遷前後對廠區的處理,反映出我們對工業遺產的態度。

《西安城記》獨家環境專題:

文=聶海峰

與西安城記一起,相信改變的2017年

該熱電廠企業機爐多、容量小,裝備老、能耗高,污染重,產能低下。當時國家環保政策沒有強制性標準要求,電力生產環保技術落後,污染難以避免,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新千年。

2004年7月,全面啟動六期技改工程工作

2006年下半年,全國電力工業最大的一次電力工業結構調整行動

2007年3月7日,召開“陝西省電力工業節能減排暨上大壓小工作會議”,當天對小火電機組廠房實施爆破拆除,是陝西省關停小火電機組的“第一槍”。

那麼,你知道它帶來的城市污染嗎?

貼士1:2016年2月,一市民投訴灞橋熱電廠

“我們社區20米遠的地方是灞橋熱電廠,每天24小時不間斷發出噪音。冬天,晚上睡覺關門關窗;夏天就更不用提了,簡直是不敢開窗開門,空氣污染嚴重,地上一層灰,噪音讓我們非常煩躁不安,這個問題周邊居民已經反映過很多次。”——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

貼士2:灞橋熱電廠周圍土壤重金屬污染研究

2011年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盧新衛、陳燦燦與周小龍《西安灞橋熱電廠周圍土壤重金屬污染研究》:

“煤炭富集了多種有害微量元素,燃煤發電過程中,部分粉煤灰以灰塵形式沉積于電廠周圍環境。因此,燃煤發電可能會引起電廠周圍環境重金屬的污染。採集西安灞橋熱電廠周圍表層土壤樣品,結果表明:灞橋熱電廠周圍土壤中Cu、Pb、Co、Cr、V、Zn、Mn和Ni的含量均高於陝西表層土壤背景值。”

西郊熱電廠 | STORY

西郊熱電廠的前世今生

西安西郊熱電廠實景(來源/人民網)

西安城西,過去是重工業聚集地。二十餘年前,城西區域煙囪林立、煙氣遮日。

為治理城西區大氣環境,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西安市政府決定在西郊籌建集中供熱專案,西安熱電由此誕生。1999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城區建設無燃煤區和改煤區,全面拆除市區燃煤鍋爐。時任市委書記的栗戰書同志強調,“拔不掉煙囪摘烏紗,拆不掉爐子搬位子”。西郊集中供熱二期專案工程,開工建設。

在供熱方面,主要承擔西安城西區、高新區和灃東新城部分區域以及大興新區部分區域60多平方公里、30家大中型工業企業、270家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社區、2258萬平方米的集中供熱任務,同時常年為42個工商業企業用戶提供生產用熱。

西郊熱電廠治汙歷程

西郊熱電廠與城市居民區(圖/所欲隨心,華商論壇)

2013年以來,國家環保政策愈加嚴格,設計落後、環保設施不健全,西郊熱電廠成為污染物排放大戶。這年,西安市環保局的通知及處罰決定書多達11份。

2013年12月底改造工程正式動工建設,於2014年7月、9月分別完成二期公司三台鍋爐改造任務。關停了一期兩台因環保設計標準低、環保設施不健全、且改造價值低、排放超標,已運行二十餘年的燃煤鍋爐。

一期鍋爐關停後,對外影響供熱面積450萬平米。2014年6月,開工建設了天然氣清潔能源項目,同年11月完成建設並投運供熱,實現當年建設當年投產。至此,成為陝西省內第一家執行特別排放限值標準的發電企業。

那麼,你知道西郊熱電廠帶來的城市污染嗎?

據測算,西安熱電一期關停和二期改造後,年總計可減少煙塵排放868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6436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5404.9噸,約占西安市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

“鐵腕治霾”背後的期待 | PROTECT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現代化的產業以及大量人口的聚集,對生態環境有著更高的要求。工業時代的化工廠、熱電廠等,遷出主城區已是必然。

城記君一直這樣說:西安南有秦嶺、北有九嵕山,中有關中平原和八水環繞。而且,相比很多城市從污染的河流裡取水,西安人可以說喝上了北中國最乾淨的飲用水——黑河水。如果,霧霾沒有那麼嚴重的話,西安一定會回到千年前的“天府之國”美譽。

西安人喝著來自秦嶺的黑河水(圖/網路)

我們期望,經常見到沒有霧霾的西安(圖/網路)

2017年3月10日,西安市政府發佈2017年“鐵腕治霾·保衛藍天”“1+1+9”組合方案,明確了西安市2017年治霾的目標、任務、措施和要求。

由西安市發改委牽頭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淘汰剩餘落後產能,全年萬元GDP能耗降低3.3%。逐步將灞橋熱電廠、西郊熱電廠以發電為主調整為以供熱為主;積極協調省有關部門,長遠將其搬出西安城區。2017年6月底前完成方案調整,年底前提出搬遷規劃。

同時,全面整治燃煤污染:由西安市發改委牽頭全面整治燃煤污染,全年完成170萬噸煤炭削減總量任務,西安市周邊100公里範圍內不再新建、擴建燃煤設施,從嚴查處違規新建項目。10月底前100蒸噸/小時以上集中供熱燃煤鍋爐完成改造。積極推進散煤治理,全年建成區內(除集中供熱外)基本實現“無煤化”,清潔能源替代率力爭達到100%。

當然,搬遷後的熱電廠是否簡單一拆了之呢?從前文可以看到,熱電廠對於土地已產生了污染,且熱電廠周圍已變成居民區。所以,我們建議:

1、搬遷後,原址設工業遺產公園:城市化的發展,曾經的工業區已變成城區,聚集著大量的居民。將其改造成工業遺址公園,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改善城市環境,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城市中心綠地。

2、建築上,創意化改造工業建築:這些建築,有一定的工業遺產價值,比如一些廠房,可以就地改造為運動或者展覽館等;比如那些高聳的煙囪,甚至可以成為城市樂園,包括城市中心的溫度計等。

巨大的煙囪,可以與廠區一起改造成主題樂園。

巨大的煙囪“變身”溫度計,既實用又有創意。

霧霾,已是城市發展“攔路虎”,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熱電廠搬離主城區,這是現代化城市的必然舉措。

追本溯源、回歸本質,這是治霾和治城的根本。當然,由於熱電廠本身有“工業遺跡、城市污染”等多重因素,我們支持這幾個熱電廠搬離,更要注重搬離後的環保處理。城記君的這些建議,搬遷前後對廠區的處理,反映出我們對工業遺產的態度。

《西安城記》獨家環境專題:

文=聶海峰

與西安城記一起,相信改變的2017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