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公眾參與低碳生活熱情高

綠色出行受大眾歡迎

每一個公眾、每一個家庭都是造就低碳社會的根本驅動力。 瞭解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識水準,説明公眾便捷地踐行低碳生活,是中國發展低碳社會的起點。

日前,中國氣候傳播專案中心發佈的《2017年中國公眾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認知狀況調研報告》顯示,中國公眾對氣候變化認知度保持高水準,同時,參與低碳生活的熱情度不斷提高。

《2017年中國公眾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認知狀況調研報告》是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繼2012年開展全國範圍公眾氣候認知調研後的第二次公眾調研。 調研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調查方式完成,樣本量為4025人,覆蓋中國內地332個地級行政單位和4個直轄市。

本次調研從“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知度”、“公眾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認知度”、“公眾對氣候變化應對的認知度”、“公眾對氣候變化政策的認知度”、“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執行度”及“氣候傳播效力效果評價”6個方面展開。

中國氣候傳播專案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鄭保衛介紹:“5年間國內和國際發生了很多變化,我們希望通過新一輪調研更新和完善相關資料,為相關政府部門、學術界以及其他機構多維度地瞭解和認識中國公眾的氣候變化認知狀況提供一些有用的資訊。 ”

本次調研負責人、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聯合發起人王彬彬博士介紹說:“與5年前相比,更多公眾認同氣候變化正在發生,而且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對氣候變化的擔心度提高了2個百分點,認為自己經歷過氣候變化影響的人數提高了15%。 這說明隨著近兩年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公眾對氣候變化影響有了更現實的理解;同時,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發展議題上的公眾傳播工作也很有成效。

94%受訪者支持中國落實《巴黎協定》,96.8%的受訪者支援中國政府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本次調研的另一個發現是,近半數受訪者使用過共用單車,超九成公眾支援共用單車出行,超半數受訪者知道家庭和單位安裝太陽能光伏板發電的用處。

專家分析,5年前我國公眾就有比較高的氣候認知度,但在採取行動方面只有節約等傳統方法可以選擇。 5年後可以看到,共用經濟和技術創新為公眾採取實際行動參與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的可能,這也為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治理體系貢獻了鮮活案例。

目前,公眾瞭解和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意願是明確的,未來的關鍵是如何將意願轉化成更多行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