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訪徐正:每日優鮮的新零售 大家都讓你走的那條路未必是最好的

文|朱曉培

2014年底, 16個人在北京的永泰九十九頂氈房喝了一頓大酒。 徐正酒量不錯, 但那天還是喝得找不到回房間的路。 心裡高興,

要幹一件大事了。

加上還在深圳出差的2個人, 他們就像當年湖畔花園的18羅漢一樣, 湊成18個人, 每日優鮮就宣告成立了。

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紅杉資本劉星問徐正。

“我確確實實看到了一個百年不遇的機會。 ”徐正說。 上世紀50年代美國消費升級有了沃爾瑪, 70年代日本消費升級有了7-11, 現在, 中國消費升級正在發生, 這裡蘊藏著一個大的機會。

創立每日優鮮前, 徐正在聯想控股做農業投資, 自己買農場、管農場, 幹得很辛苦。 聯想控股做農業的戰略是8個字, “兩頭佈局, 先上後下”, 他們覺得, 在生鮮的流通環節, 可以做一些事情, 就想在產業鏈條做佈局, 但把一定規模的生鮮電商掃描了一遍後, 分析結果並不理想:市面上的公司, 要麼有今天沒未來,

要麼有未來沒今天, 越看越覺得沒機會投。

乾脆, 自己創業做這麼一個公司好了。 2014年底, 徐正和搭檔曾斌從聯想集團離職, 一個一個的找人, 到年底開工的時候, 正好湊夠了18個人。 11個季度過去, 每日優鮮的員工增長到了1000+。

創業近3年, 每日優鮮的聲音既不頻繁也不轟動, 這可能也跟創始人徐正的性格有關。 幾個月前, 騰訊組織了一次被投公司CEO的活動, 有一項是賽艇, 馬化騰、劉熾平、美團點評王興、獵豹傅盛、水滴沈鵬等人都參加了, 但徐正卻選擇靜靜的在岸上觀看。 他說, 自己不喜歡熱鬧, 更願意和快手宿華聊聊科技。

但就是這個看起來“不熱鬧”的公司, 在2017年9月宣佈已於3月完成了2.3億美元C+輪融資。 “噱頭沒那麼重要。 我們做的生意是日常高頻,

用戶看上去好像沒有噱頭, 但我們做這種賣菜的生意, 就是做使用者身邊高頻的服務者, 這個很重要。 ”徐正說。

每日優鮮融資的消息, 對於看起來沉寂了一年多的生鮮電商行業來說, 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2014年, 在消費升級和資本熱潮的推動下, 垂直品類的電商, 比如母嬰、生鮮進入了一個空前高漲的時期, 但隨著資本熱潮回歸理性, 部分准獨角獸相繼遭遇了天花板:在銷量上, 增速逐漸趨緩;在資本市場上, 有天貓京東的壓制很難再進一步。

“這麼短時間能做到我們這個估值的目前看並不多。 ”徐正說。 每日優鮮快速成長的故事, 為電商行業提供了第三種案例。

在每日優鮮, 他們不怎麼說年,

都是按季度計算。 因為一說“年”就很遠, 說季度壓力會更大, 很多事情要加緊做。

機會:很多人沒打准

定這個目標, 因為徐正有自己的判斷。

還在聯想控股做調研的時候, 他們就發現, 2010年都沒到, 智慧手機都沒有, 就起來了一堆賣菜的門戶網站。

“那個時候, 上網的不買菜,

買菜的不上網。 上網又買菜屬於小人群, 小人群肯定就做不起來。 ”徐正覺得, 當做一件事是為了滿足一個需求、一個場景, 那麼為了生存, 為了現金流和生意, 公司的所有模式、組織人員的配置, 就是為了適應這個需求而設計的。 當真正的需求出現時, 如果需求發生了變化, 那麼之前很多事情是沒有意義的, 需要推倒重做。

15歲就進入中國科技大學的徐正, 喜歡用考試來舉例子。 他說, 十點的考試, 你就踏踏實實9:50到考場喝杯水開幹就好了, 非得兩點就到考場焦慮八個小時, 是沒意義的。

徐正認為, 生鮮流通管道的變革, 會發生在2015年-2025年這十年。 因為買菜的主流客戶是女性, 2015年開始, 80後、90後女性步入家庭, 開始高頻買菜, 而00後也慢慢進入這個階段。 當這三代以前從不買菜的人,開始從買菜的小增量人群變成主流人群的時候,這意味著一個產業的重大變革。因為這些人群的需求和上一代人不一樣了,他們需要的商品不一樣,需要的服務也不一樣。

“我們認為這十年才是好的。”徐正說,很多公司進入的時機就不對。

創業講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很重要,人更重要。人,就是團隊。

還在聯想做投資的時候,他們就發現,一些創業團隊沖進生鮮市場後,在幾萬億的市場裡做不到幾千億的規模,其實跟路邊擺攤一天賣幾百幾千塊錢的夫妻店沒有本質區別。

“你要做一個足夠大規模的生意,你的組織建設或者你的公司搭建跟蓋樓一樣,你準備蓋5層樓和50層樓打的地基是不同的。”徐正說,沒有底層規劃,公司組織每年都上半年打地基下半年蓋一層樓,那進展太慢了。

“沒做過大生意或者沒看過大生意怎麼做,開始建樓的方法就不對。因為管幾千萬的生意,和幾十億、幾百億有本質的不同。”他們之前在聯想控股,算是做過大生意的,所以他們知道哪裡不對。

2014年,他們去看專案,很多公司都成立三年以上,成立的時候都有獨特能力,對於剛進入市場的公司來說,是打開市場的優勢。但企業發展一定規模後,看的是整個鏈條的能力,使用者買的不僅是產品,還有服務、行銷,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我覺得,靠一種單項能力進到市場是可以的。但最後你變成全場競爭,一個球隊前鋒、後衛、中場,只有一個梅西別人都不行,恐怕也不成。”徐正覺得,如果一個團隊三年後核心還沒變化,要麼是創始人沒本事吸引到其他得能人巨匠,要麼是團隊沒有完成進化。

2017年7月份,主導過凡客體的許曉輝離開獵豹,選擇加入每日優鮮,出任合夥人兼CMO。

原本,許曉輝是被華創資本邀請過去給被投企業講品牌行銷的。但接觸下來,徐正覺得,又懂電商又懂行銷的,許曉輝是不二人選,就力邀他加入每日優鮮。而許曉輝覺得這個團隊很靠譜,又認同生鮮電商化的大趨勢,決定繼續殺回電商行業。

“我找的人,只要認准這個人在這兒是最合適的前三個人,硬搞也要搞過來。”徐正說。

但要想顛覆一個行業,最重要的還是商業模式。

徐正認為,市面上大部分的生鮮電商公司都是簡單的套用其他品類電商的做法。而已經成熟的品類,3C、服裝都是長尾銷售,大家的做法都是中心倉,江浙滬包郵通過快遞發貨,通過流量運營獲得用戶。但這種做法,放在生鮮行業並不合適。

模式:做生鮮還得接地氣

電商就是品類的生意。

亞馬遜的成長史《一網打盡:貝佐斯與亞馬遜時代》中,作者布拉德·斯通也充分論證了這一點,服裝、3C、母嬰、生鮮(美國叫做雜貨),不同的品類,有不同的經營之道,需要匹配不同的模式。

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生鮮電商一直都不好做。

亞馬遜在2007年就悄悄推出了亞馬遜生鮮服務,走的是精益創業的方式。最初,亞馬遜生鮮只在西雅圖幾個收入較高、居住密度比較高的社區提供生鮮快遞服務。這個模式測試5年之後,亞馬遜才進入第二個城市,洛杉磯,同樣只是覆蓋幾個社區。

亞馬遜生鮮嘗試了十年,依舊進展緩慢,消費者產品研究公司TABS Analytics的首席執行官Kurt Jetta甚至說它“正在衰落”。

在國內,生鮮電商發展的也很緩慢。

“電商還有最後一個堡壘就是生鮮,你拿下了生鮮就能拿下天下。”2015年,今日資本徐新在一場活動上說,互聯網風生水起,但只占了整個社會零售銷售總額的10%。那90%你還沒撈著呢,那90%就是生鮮。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感慨:京東做了12年的電商,電子產品、服裝、日用百貨、袋裝食品都做的非常好,增長非常快。“但是有一個品類,做了12年,嘗試了各種各樣的辦法,都覺得做不好的,就是生鮮,特別是低價值的生鮮。”

過去兩年,澳洲龍蝦、美國車厘子賣的都非常好,但是那只是高端的生鮮食品。黃瓜、番茄、蘿蔔怎麼做?一條活的鯽魚,一塊豬肉,這些東西是過去中國所有的電商都沒做好的。

“關鍵是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模式。”徐正說。

現在,消費者網上買包包都占到了箱包銷售量的20%,買包包到店裡逛逛還是有樂趣,而買菜應該是購物裡面最沒樂趣的,它的線上比例應該高才對。“絕對不是用戶沒有需求,而是供給側沒服務好。”

徐正認為,對的模式應該具備四個特點:高留存率,高頻次,能盈利,高增長。整個2015年,每日優鮮都在不停的驗證尋找商業模式。

最終,每日優鮮確定了全品類精選、前置倉配送的模式。2015年夏天,每日優鮮在望京建了第一個前置倉,服務于周圍半徑三公里。

為什麼用前置倉?原因很簡單。徐正說,讓一個用戶高頻在你這兒買,你的送貨就得快,品質要好,而且超市買得到的,你這裡都能送得到。你有肉、可是蛋送不了,消費者還得去超市,那不行。而要快,只有貨離他近才能快,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他旁邊建一個倉。“這是倒過來想的邏輯,也是基於使用者需求過來的。”

徐正看了資料,從公司創業開始算前置倉,用了三個季度,完成了單點模型驗證,又用了三個季度完成了單一城市的驗證。

到現在,每日優鮮完成了全國主要城市的論證,鋪了十幾個城市,做了更多城市的測試,有發達一點像南京這樣的,有遠一點,濟南500公里配送半徑。這些城市做完,中國主要300個城市,生意能做到哪兒,心裡就有底了。

“我覺得‘低價生鮮不好做’的判斷有些武斷。”徐正說,你去超市見過只買兩毛錢的薑出來的嗎?我們一個使用者一單都會買10個左右SKU,我們從來沒有一單只送過兩毛錢的薑,都是100塊錢的單裡包含薑。

一些電商平臺習慣的是,一張訂單一般平均一到兩個SKU,用戶一年買10到12次。但是,在每日優鮮,普通用戶一年買40次,會員用戶買60、70次,一次是10個SKU左右,等於一年買600、700件貨。“所以做用戶一年只買20件商品的生意,和買600、700件商品的生意,分析邏輯是有本質區別的,肯定是算的不一樣的帳。”

“做生鮮還是要接地氣。你說普通家庭誰會經常去買帝王蟹,現在女性客戶買個帝王蟹回家,不得打一打架才能做出來。”徐正覺得,賣場應該解決的是用戶的高頻需求,菜籃子工程從來都是問豬肉貴不貴、雞蛋什麼價格了,沒人會問帝王蟹,這跟廣大人民群眾脫離的太遠了。

“買菜應該是所有購物裡體驗最不快樂的,不快樂的事情就要讓它變的有效率,只要認識到了這個使用者痛點,能去盡力減少用戶的不快樂,提高效率,就擊穿了這個痛點。”徐正說。

不一樣:不要小看10%

11月1日,每日優鮮正式宣佈推出優享會員。資料顯示,每日優鮮商城營收的60%來自于現有會員,因此“做會員”是一次水到渠成的升級。

為了做好升級,每日優鮮準備了大半年的時間,在局部區域做了多輪閉環測試。“我們有40%的用戶是付費會員。就是什麼也沒買,先交這個錢才有會員。我覺得這是最好的,你的利潤不是偶爾買你產品的人產生的。”徐正說。

除了會員,在商品的選擇採購上,每日優鮮也有自己的一套。首先是賣什麼?每日優鮮決定做全品類精選,意味著家裡日常做飯,吃的東西基本上全涵蓋了。在這個結構下,每日優鮮選擇直接跟生產者溝通,這樣成本也就更低。

“月複合增長率是20%,意味著一年翻八倍,我認為增速還可以。”徐正說,人與人連接的生意,人與資訊的連接,增長會更快,像騰訊做的很多產品,行業集中度本身就高,傳播速度也會更快。但人與商品的連接自古就慢。BAT裡,A(阿裡)其實是起得最慢的,成長週期最長的。

增長背後,還是要回歸商業的本質,看用戶體驗、成本效率。

2015年的夏天,望京的第一個前置倉建好後,一開始的損耗到了50%,一半的物品都爛掉了。

“從第一個倉開始,一個倉該建200平米、500平米還是100平米,怎麼組合,怎麼管理,該賣什麼商品,這裡面很多坑。”很多公司也是試了才知道生鮮的損耗率這麼高,一看爛50%,就撤了不搞了。但徐正覺得,一開始損耗率高沒關係,關鍵是怎麼讓損耗率降下來。

爛50%的原因很簡單,有備貨沒銷量。第一天開門做生意,只做了8單。“你要判斷清楚,沒人知道你這個模式,沒人買,擺多少貨品都是爛,模式再好都是爛。所以核心是先讓用戶知道我們。”

因為前置倉只能送三公里,在精准獲客上,開始的時候地推比廣告更有效。“我們就去做,慢慢的,大家知道你這樣模式,我們就看使用者是什麼樣,等到訂單密度出來自然就不爛了。”

數學專業出身的徐正,從第一天開始,就堅持系統演算法。系統要去算很多關聯的係數,比如有天氣的係數,有星期的係數,有歷史加權,有品類促銷關聯的係數等。每天用演算法計算出來每個前置倉的補貨值,嚴格執行,不做人工干擾。堅持了足夠長的時間之後,缺貨率和滯銷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隨著訂單量的提升,損耗率也在不斷下降,每日優鮮的資料顯示,現在的損耗率降到了1%,遠低於傳統超市的30%。根據徐正的說法,現在每日優鮮一個前置倉一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相當於三家7-11。“我生意額比他大,我們一定比他們做得好。”

與每日優鮮的前置倉不同,一些生鮮電商在嘗試前店後倉的模式。

2015年加入亞馬遜的供應鏈顧問Brittain Ladd,曾在一篇名為《一個拯救富豪斯的妙計》的論文裡提到了這樣的超市,顧客們在一樓流覽農產品、麵包以及其他新鮮的食品,而在樓上的倉庫裡給擺放整齊的面巾紙、罐頭食品以及麥片。“這樣一家店有能力滿足在店裡一定範圍內下單的顧客。”

從形勢看,盒馬鮮生,掌魚生鮮,亞馬遜生鮮實體店都差不多是這樣的模式。但是,徐正卻認為,前店後倉是一個偽命題。

“前店後倉做不成事情,店是店,倉是倉。”徐正說,

倉是倉的庫存,店是店的庫存,很難共用。如果共用庫存,假如現在有8棵白菜在轉,店裡用戶拿了白菜放在籃子上還沒結帳,你怎麼知道它在貨架上還是在購物車裡?如果不知道線上下單怎麼買?一定會遇到這種情況:只剩1棵白菜的時候,線上下單的用戶你賣不賣給他?賣給他,可能恰好又被店裡的用戶拿走了。

要麼多預備出10%的損耗,要麼線上用戶會經常遭遇下完單又缺貨的情況。如果長期遇到這種情況,你下的訂單沒有貨,可能用五次就會撞一次,這意味著用戶的留存率為零。“客戶體驗很重要,不要小看10%,他是高頻累計的。”

“其實要有一個主導,你是希望用戶到家,還是希望用戶到店,還是希望用戶一會兒到家,一會兒到店,你得有一個清晰的策略,什麼都做恐怕很尷尬。”徐正說。

不確定性:創業就是一場取經

《岡仁波齊》熱映的時候,徐正去看了。看完後,他特別有感觸,創業就是一場朝聖。

“人就是那樣一種狀態,你一路走下去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如果一直是一種忍受狀態會很痛苦,而你如果可以去享受,那就舒服多了。”徐正說,創業兩年多,自己打算創業的時候就有一個好的心態。“我要做這麼一個大事情,要走很多路,九九八十一難都不會少。”

創業就是一種取經,你運氣好,運氣差,八十一難都不會少。

創業第一天,就不斷的有人質疑,說看不懂每日優鮮模式的人也有,說徐正選了一個笨方法的人也有。徐正也沒少見投資人,拒絕每日優鮮的投資人,也比投資的人多。但徐正骨子裡是一個有底層自信的人,每天晚上他也都會想一想,被投資人拒絕的原因在哪裡,但反思完了,他覺得自己還是對的。

該幹的就繼續幹,該改的就改。

北京模式驗證完畢後,每日優鮮開始擴張到了上海、廣州等地。這個時候,有投資人建議徐正把北京打透了再拓展。徐正不同意,覺得應該先拓展六個主要城市。

回頭看,徐正覺得自己的堅持是對的。

如果當時只在北京做,中國這麼多人創業,這麼多人和錢在那浮躁著,每日優鮮在北京做出名了,人家可能上來就有抄了。哪兒都有人抄,做生意最煩的是有個抄襲者在下面跟著,徐正覺得,所有的行業老二特舒服,老大幹什麼咱們就幹什麼,頂著他,他拿錢咱們就拿錢,他幹嘛我們就幹嘛,他吃肉我們就喝湯,把行業攪合的亂七八糟。但每日優鮮選擇了先擴張城市,也就堵死了抄襲者的道路。

“這是有重大爭論的,路線問題。你回頭看,當時如果只做北京是對還是錯,不知道,因為沒做過。但我們選擇了今天的這條路,創業就是這樣,有時候不要太糾結。”

眼下,不論是傳統零售業,還是電商,都在談論新零售。徐正覺得,新不新不重要,好不好才重要。

用戶足不出戶買菜,省兩個小時,這是新。賣蔬菜賣得更好,用戶也吃的放心,這就是新。更便宜了,這就是新。“如果看上去一堆高科技,但特麻煩,我覺得那就不是新。”徐正認為,供給側的成本或者效率,有改善,就是好東西,如果這兩個都沒有,那就是瞎扯。

一直以來,每日優鮮堅持精兵強將的戰略,2015年公司員工不超過100人,2016年沒超過300人,今年控制在1000人左右。“我們用人是戰功赫赫打出來的,德才兼備我們才提拔。因為我們選人用人慎重了後面就穩,你油門踩住了不用總踩刹車,就怕一腳油一腳刹。”

從創業公司到大公司,都在佈局無人貨架,切辦公室場景。徐正覺得,除了供應鏈優勢,每日優鮮在市場拓展上也有優勢。地推,作為觸達B端的手段,是非常單一,500強企業根本地推進不去,要靠聯想的那套大客戶銷售方式。

每日優鮮已經放了8000個點位元出去,根據計畫,到明年上半年會放到10-15萬左右。“我們已經給這個業務撥了3億。”

2014年到2015年間,很多創業並一度風生水起的生鮮電商已經逐漸沉寂了。徐正說,一個偉大的企業都得經歷過無數次資本週期 ,企業的生命週期如果跨不出資本週期,那你還說什麼。資本週期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物競天擇,是物種演進的一個必然環境。正因為有春夏秋冬,才會讓優質物種活下來。

“錢四條腿,人兩條腿,天天想追熱點,追也追不到,你就踏踏實實自己做自己的事,把你自己做起來就好了。”徐正感慨,哪一行業都能做出狀元,娃哈哈賣礦泉水能做到1000億。每個人在不同的位置看事的角度也不同,看到的路徑和機會也不同。“我從窄門口往外看,覺得外面很精彩,他從外面往窄門看,覺得這個怎麼那麼小。創業有時候,要堅持走窄門的,大家都讓你走的那條路未必是最好的路。”

創業,本身就是會時刻面臨很多的不確定性,徐正說自己是天生樂觀的人,挺享受這種不確定性的。

當這三代以前從不買菜的人,開始從買菜的小增量人群變成主流人群的時候,這意味著一個產業的重大變革。因為這些人群的需求和上一代人不一樣了,他們需要的商品不一樣,需要的服務也不一樣。

“我們認為這十年才是好的。”徐正說,很多公司進入的時機就不對。

創業講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很重要,人更重要。人,就是團隊。

還在聯想做投資的時候,他們就發現,一些創業團隊沖進生鮮市場後,在幾萬億的市場裡做不到幾千億的規模,其實跟路邊擺攤一天賣幾百幾千塊錢的夫妻店沒有本質區別。

“你要做一個足夠大規模的生意,你的組織建設或者你的公司搭建跟蓋樓一樣,你準備蓋5層樓和50層樓打的地基是不同的。”徐正說,沒有底層規劃,公司組織每年都上半年打地基下半年蓋一層樓,那進展太慢了。

“沒做過大生意或者沒看過大生意怎麼做,開始建樓的方法就不對。因為管幾千萬的生意,和幾十億、幾百億有本質的不同。”他們之前在聯想控股,算是做過大生意的,所以他們知道哪裡不對。

2014年,他們去看專案,很多公司都成立三年以上,成立的時候都有獨特能力,對於剛進入市場的公司來說,是打開市場的優勢。但企業發展一定規模後,看的是整個鏈條的能力,使用者買的不僅是產品,還有服務、行銷,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我覺得,靠一種單項能力進到市場是可以的。但最後你變成全場競爭,一個球隊前鋒、後衛、中場,只有一個梅西別人都不行,恐怕也不成。”徐正覺得,如果一個團隊三年後核心還沒變化,要麼是創始人沒本事吸引到其他得能人巨匠,要麼是團隊沒有完成進化。

2017年7月份,主導過凡客體的許曉輝離開獵豹,選擇加入每日優鮮,出任合夥人兼CMO。

原本,許曉輝是被華創資本邀請過去給被投企業講品牌行銷的。但接觸下來,徐正覺得,又懂電商又懂行銷的,許曉輝是不二人選,就力邀他加入每日優鮮。而許曉輝覺得這個團隊很靠譜,又認同生鮮電商化的大趨勢,決定繼續殺回電商行業。

“我找的人,只要認准這個人在這兒是最合適的前三個人,硬搞也要搞過來。”徐正說。

但要想顛覆一個行業,最重要的還是商業模式。

徐正認為,市面上大部分的生鮮電商公司都是簡單的套用其他品類電商的做法。而已經成熟的品類,3C、服裝都是長尾銷售,大家的做法都是中心倉,江浙滬包郵通過快遞發貨,通過流量運營獲得用戶。但這種做法,放在生鮮行業並不合適。

模式:做生鮮還得接地氣

電商就是品類的生意。

亞馬遜的成長史《一網打盡:貝佐斯與亞馬遜時代》中,作者布拉德·斯通也充分論證了這一點,服裝、3C、母嬰、生鮮(美國叫做雜貨),不同的品類,有不同的經營之道,需要匹配不同的模式。

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生鮮電商一直都不好做。

亞馬遜在2007年就悄悄推出了亞馬遜生鮮服務,走的是精益創業的方式。最初,亞馬遜生鮮只在西雅圖幾個收入較高、居住密度比較高的社區提供生鮮快遞服務。這個模式測試5年之後,亞馬遜才進入第二個城市,洛杉磯,同樣只是覆蓋幾個社區。

亞馬遜生鮮嘗試了十年,依舊進展緩慢,消費者產品研究公司TABS Analytics的首席執行官Kurt Jetta甚至說它“正在衰落”。

在國內,生鮮電商發展的也很緩慢。

“電商還有最後一個堡壘就是生鮮,你拿下了生鮮就能拿下天下。”2015年,今日資本徐新在一場活動上說,互聯網風生水起,但只占了整個社會零售銷售總額的10%。那90%你還沒撈著呢,那90%就是生鮮。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感慨:京東做了12年的電商,電子產品、服裝、日用百貨、袋裝食品都做的非常好,增長非常快。“但是有一個品類,做了12年,嘗試了各種各樣的辦法,都覺得做不好的,就是生鮮,特別是低價值的生鮮。”

過去兩年,澳洲龍蝦、美國車厘子賣的都非常好,但是那只是高端的生鮮食品。黃瓜、番茄、蘿蔔怎麼做?一條活的鯽魚,一塊豬肉,這些東西是過去中國所有的電商都沒做好的。

“關鍵是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模式。”徐正說。

現在,消費者網上買包包都占到了箱包銷售量的20%,買包包到店裡逛逛還是有樂趣,而買菜應該是購物裡面最沒樂趣的,它的線上比例應該高才對。“絕對不是用戶沒有需求,而是供給側沒服務好。”

徐正認為,對的模式應該具備四個特點:高留存率,高頻次,能盈利,高增長。整個2015年,每日優鮮都在不停的驗證尋找商業模式。

最終,每日優鮮確定了全品類精選、前置倉配送的模式。2015年夏天,每日優鮮在望京建了第一個前置倉,服務于周圍半徑三公里。

為什麼用前置倉?原因很簡單。徐正說,讓一個用戶高頻在你這兒買,你的送貨就得快,品質要好,而且超市買得到的,你這裡都能送得到。你有肉、可是蛋送不了,消費者還得去超市,那不行。而要快,只有貨離他近才能快,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他旁邊建一個倉。“這是倒過來想的邏輯,也是基於使用者需求過來的。”

徐正看了資料,從公司創業開始算前置倉,用了三個季度,完成了單點模型驗證,又用了三個季度完成了單一城市的驗證。

到現在,每日優鮮完成了全國主要城市的論證,鋪了十幾個城市,做了更多城市的測試,有發達一點像南京這樣的,有遠一點,濟南500公里配送半徑。這些城市做完,中國主要300個城市,生意能做到哪兒,心裡就有底了。

“我覺得‘低價生鮮不好做’的判斷有些武斷。”徐正說,你去超市見過只買兩毛錢的薑出來的嗎?我們一個使用者一單都會買10個左右SKU,我們從來沒有一單只送過兩毛錢的薑,都是100塊錢的單裡包含薑。

一些電商平臺習慣的是,一張訂單一般平均一到兩個SKU,用戶一年買10到12次。但是,在每日優鮮,普通用戶一年買40次,會員用戶買60、70次,一次是10個SKU左右,等於一年買600、700件貨。“所以做用戶一年只買20件商品的生意,和買600、700件商品的生意,分析邏輯是有本質區別的,肯定是算的不一樣的帳。”

“做生鮮還是要接地氣。你說普通家庭誰會經常去買帝王蟹,現在女性客戶買個帝王蟹回家,不得打一打架才能做出來。”徐正覺得,賣場應該解決的是用戶的高頻需求,菜籃子工程從來都是問豬肉貴不貴、雞蛋什麼價格了,沒人會問帝王蟹,這跟廣大人民群眾脫離的太遠了。

“買菜應該是所有購物裡體驗最不快樂的,不快樂的事情就要讓它變的有效率,只要認識到了這個使用者痛點,能去盡力減少用戶的不快樂,提高效率,就擊穿了這個痛點。”徐正說。

不一樣:不要小看10%

11月1日,每日優鮮正式宣佈推出優享會員。資料顯示,每日優鮮商城營收的60%來自于現有會員,因此“做會員”是一次水到渠成的升級。

為了做好升級,每日優鮮準備了大半年的時間,在局部區域做了多輪閉環測試。“我們有40%的用戶是付費會員。就是什麼也沒買,先交這個錢才有會員。我覺得這是最好的,你的利潤不是偶爾買你產品的人產生的。”徐正說。

除了會員,在商品的選擇採購上,每日優鮮也有自己的一套。首先是賣什麼?每日優鮮決定做全品類精選,意味著家裡日常做飯,吃的東西基本上全涵蓋了。在這個結構下,每日優鮮選擇直接跟生產者溝通,這樣成本也就更低。

“月複合增長率是20%,意味著一年翻八倍,我認為增速還可以。”徐正說,人與人連接的生意,人與資訊的連接,增長會更快,像騰訊做的很多產品,行業集中度本身就高,傳播速度也會更快。但人與商品的連接自古就慢。BAT裡,A(阿裡)其實是起得最慢的,成長週期最長的。

增長背後,還是要回歸商業的本質,看用戶體驗、成本效率。

2015年的夏天,望京的第一個前置倉建好後,一開始的損耗到了50%,一半的物品都爛掉了。

“從第一個倉開始,一個倉該建200平米、500平米還是100平米,怎麼組合,怎麼管理,該賣什麼商品,這裡面很多坑。”很多公司也是試了才知道生鮮的損耗率這麼高,一看爛50%,就撤了不搞了。但徐正覺得,一開始損耗率高沒關係,關鍵是怎麼讓損耗率降下來。

爛50%的原因很簡單,有備貨沒銷量。第一天開門做生意,只做了8單。“你要判斷清楚,沒人知道你這個模式,沒人買,擺多少貨品都是爛,模式再好都是爛。所以核心是先讓用戶知道我們。”

因為前置倉只能送三公里,在精准獲客上,開始的時候地推比廣告更有效。“我們就去做,慢慢的,大家知道你這樣模式,我們就看使用者是什麼樣,等到訂單密度出來自然就不爛了。”

數學專業出身的徐正,從第一天開始,就堅持系統演算法。系統要去算很多關聯的係數,比如有天氣的係數,有星期的係數,有歷史加權,有品類促銷關聯的係數等。每天用演算法計算出來每個前置倉的補貨值,嚴格執行,不做人工干擾。堅持了足夠長的時間之後,缺貨率和滯銷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隨著訂單量的提升,損耗率也在不斷下降,每日優鮮的資料顯示,現在的損耗率降到了1%,遠低於傳統超市的30%。根據徐正的說法,現在每日優鮮一個前置倉一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相當於三家7-11。“我生意額比他大,我們一定比他們做得好。”

與每日優鮮的前置倉不同,一些生鮮電商在嘗試前店後倉的模式。

2015年加入亞馬遜的供應鏈顧問Brittain Ladd,曾在一篇名為《一個拯救富豪斯的妙計》的論文裡提到了這樣的超市,顧客們在一樓流覽農產品、麵包以及其他新鮮的食品,而在樓上的倉庫裡給擺放整齊的面巾紙、罐頭食品以及麥片。“這樣一家店有能力滿足在店裡一定範圍內下單的顧客。”

從形勢看,盒馬鮮生,掌魚生鮮,亞馬遜生鮮實體店都差不多是這樣的模式。但是,徐正卻認為,前店後倉是一個偽命題。

“前店後倉做不成事情,店是店,倉是倉。”徐正說,

倉是倉的庫存,店是店的庫存,很難共用。如果共用庫存,假如現在有8棵白菜在轉,店裡用戶拿了白菜放在籃子上還沒結帳,你怎麼知道它在貨架上還是在購物車裡?如果不知道線上下單怎麼買?一定會遇到這種情況:只剩1棵白菜的時候,線上下單的用戶你賣不賣給他?賣給他,可能恰好又被店裡的用戶拿走了。

要麼多預備出10%的損耗,要麼線上用戶會經常遭遇下完單又缺貨的情況。如果長期遇到這種情況,你下的訂單沒有貨,可能用五次就會撞一次,這意味著用戶的留存率為零。“客戶體驗很重要,不要小看10%,他是高頻累計的。”

“其實要有一個主導,你是希望用戶到家,還是希望用戶到店,還是希望用戶一會兒到家,一會兒到店,你得有一個清晰的策略,什麼都做恐怕很尷尬。”徐正說。

不確定性:創業就是一場取經

《岡仁波齊》熱映的時候,徐正去看了。看完後,他特別有感觸,創業就是一場朝聖。

“人就是那樣一種狀態,你一路走下去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如果一直是一種忍受狀態會很痛苦,而你如果可以去享受,那就舒服多了。”徐正說,創業兩年多,自己打算創業的時候就有一個好的心態。“我要做這麼一個大事情,要走很多路,九九八十一難都不會少。”

創業就是一種取經,你運氣好,運氣差,八十一難都不會少。

創業第一天,就不斷的有人質疑,說看不懂每日優鮮模式的人也有,說徐正選了一個笨方法的人也有。徐正也沒少見投資人,拒絕每日優鮮的投資人,也比投資的人多。但徐正骨子裡是一個有底層自信的人,每天晚上他也都會想一想,被投資人拒絕的原因在哪裡,但反思完了,他覺得自己還是對的。

該幹的就繼續幹,該改的就改。

北京模式驗證完畢後,每日優鮮開始擴張到了上海、廣州等地。這個時候,有投資人建議徐正把北京打透了再拓展。徐正不同意,覺得應該先拓展六個主要城市。

回頭看,徐正覺得自己的堅持是對的。

如果當時只在北京做,中國這麼多人創業,這麼多人和錢在那浮躁著,每日優鮮在北京做出名了,人家可能上來就有抄了。哪兒都有人抄,做生意最煩的是有個抄襲者在下面跟著,徐正覺得,所有的行業老二特舒服,老大幹什麼咱們就幹什麼,頂著他,他拿錢咱們就拿錢,他幹嘛我們就幹嘛,他吃肉我們就喝湯,把行業攪合的亂七八糟。但每日優鮮選擇了先擴張城市,也就堵死了抄襲者的道路。

“這是有重大爭論的,路線問題。你回頭看,當時如果只做北京是對還是錯,不知道,因為沒做過。但我們選擇了今天的這條路,創業就是這樣,有時候不要太糾結。”

眼下,不論是傳統零售業,還是電商,都在談論新零售。徐正覺得,新不新不重要,好不好才重要。

用戶足不出戶買菜,省兩個小時,這是新。賣蔬菜賣得更好,用戶也吃的放心,這就是新。更便宜了,這就是新。“如果看上去一堆高科技,但特麻煩,我覺得那就不是新。”徐正認為,供給側的成本或者效率,有改善,就是好東西,如果這兩個都沒有,那就是瞎扯。

一直以來,每日優鮮堅持精兵強將的戰略,2015年公司員工不超過100人,2016年沒超過300人,今年控制在1000人左右。“我們用人是戰功赫赫打出來的,德才兼備我們才提拔。因為我們選人用人慎重了後面就穩,你油門踩住了不用總踩刹車,就怕一腳油一腳刹。”

從創業公司到大公司,都在佈局無人貨架,切辦公室場景。徐正覺得,除了供應鏈優勢,每日優鮮在市場拓展上也有優勢。地推,作為觸達B端的手段,是非常單一,500強企業根本地推進不去,要靠聯想的那套大客戶銷售方式。

每日優鮮已經放了8000個點位元出去,根據計畫,到明年上半年會放到10-15萬左右。“我們已經給這個業務撥了3億。”

2014年到2015年間,很多創業並一度風生水起的生鮮電商已經逐漸沉寂了。徐正說,一個偉大的企業都得經歷過無數次資本週期 ,企業的生命週期如果跨不出資本週期,那你還說什麼。資本週期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物競天擇,是物種演進的一個必然環境。正因為有春夏秋冬,才會讓優質物種活下來。

“錢四條腿,人兩條腿,天天想追熱點,追也追不到,你就踏踏實實自己做自己的事,把你自己做起來就好了。”徐正感慨,哪一行業都能做出狀元,娃哈哈賣礦泉水能做到1000億。每個人在不同的位置看事的角度也不同,看到的路徑和機會也不同。“我從窄門口往外看,覺得外面很精彩,他從外面往窄門看,覺得這個怎麼那麼小。創業有時候,要堅持走窄門的,大家都讓你走的那條路未必是最好的路。”

創業,本身就是會時刻面臨很多的不確定性,徐正說自己是天生樂觀的人,挺享受這種不確定性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