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嶧城得名於這座山,這山下孔家女子修行建庵,文化深厚

一部《阿凡達》讓張家界的天柱山成為炙手可熱的旅遊景點, 而偌大的中國叫天柱山這個名字的山還有不少, 比較著名有在西元前106年, 漢武帝劉徹登臨天柱山封號“南嶽”, 道家將其列為第14洞天、57福地;三祖寺是佛教禪宗的發祥地之一的安徽安慶天柱山。 “一柱參天戴九重, 千峰俯地拜萬壽”的福建南安市天柱山等, 大都因為如一柱擎天, 渾身石骨, 嶙峋奇絕, 孤峰秀峙而得名, 棗莊境內的嶧城區也有一山名曰天柱山, 而且從古往今來的典籍中, 天柱山應該是有很多人文痕跡的。 在《明史》中, 天柱山是古嶧縣惟一被選載的一座山。

嶧城歷史悠久, 文化遺存豐富, 民風淳樸, 山川秀麗, 自夏朝在此建鄫國後的4000多年裡, 一直為州縣治所。 嶧城大沙河又名承水從城區由北向南穿城而過, 至城南外7公里處折了一個彎, 改由西向東流, 承水河將這裡沖積成一片廣袤的平原,

遠處的群山起伏, 近處的這碧波蕩漾的河水滋潤著這裡的土地, 初春時節已經有很多的農民來到田間, 翻土除草為春耕備播。 也就是這裡突兀著一座小山丘, 海拔高約200米, 從遠處看並無山脈與其相連, 其平地崛起, 卓立若筍, 屹然獨處, 不與群峰為伍, 因而被世人譽為“嶧縣之望山也”, 這就是天柱山, 儘管與我想像中巍峨挺拔相去甚遠, 但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嶧縣誌》的序言中寫道:“嶧因山得名, 其見於經傳也屢矣。 ”就是說這個嶧城的名字的來源是一座山, 有很多的經傳記載的, 這裡所說的經傳是指《尚書·禹貢》雲:“嶧陽孤桐”, 《詩經.魯頌.悶宮》雲:“保有鳧繹”這裡的山, 指的就是天柱山, 那時, 天柱山是叫葛嶧山的, 古書所載與實地考證是基本相符的。
嶧境內域西北有鳧山, 東南十五裡有葛嶧山(注釋謂“繹”與嶧”同), 與邳州的岠山和鄒城的嶧山共同爭一個“嶧陽孤桐”的傳說。 不管傳說是真是假, 也不管這座山到底是不是正宗的葛嶧山, 既然能躋身爭議之中, 自然也不是等閒之輩了。

天柱山的南面不遠處, 以白山為首的數座山峰列陣排開, 仿佛天地間在推演著一盤棋局。 北面姑嫂山、仙壇山、雲峰山呼應, 蜿蜒不絕, 似一道綠色屏障橫亙東西。

天柱山的近前, 東面是因山而得名的村莊, 村內阡陌交通, 屋舍儼然, 雞犬相聞, 一派寧靜祥和的山村景象, 村子的中央是一處著名的廢墟——貞修庵遺址;西南角一個小村落, 名叫兵防陣, 據說是當年岳飛抗金駐兵的地方;山頂上,

仍然是一處廢墟——元代大佛寺遺址。 天柱山向西, 還有一處丘陵, 當地人稱女媧峰, 這似乎讓人們很自然地聯想到遠古時期的那一場“天柱折, 地維絕, 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傳說。 有了這些, 就不難理解古嶧州為什麼會因這座山而得名了。

棗莊境內的很多歷史遺跡都是一樣, 建築慘敗破舊, 民房侵佔著原來的場地。 只是讓人更歎歷史的滄桑和當地人的無知與無畏。

嶧城境內新舊倒是有幾處寺廟的痕跡, 庵堂卻只有天柱山貞修庵這一處, 雖然破敗凋零, 但是卻讓人透過荒草亂石和半壁鼓樓感覺出一種恢弘的氣勢和不可抗拒的威嚴。 這氣氛, 明顯不與廟宇庵堂相符, 這也許正是貞修庵神秘的地方。

村裡的老人也說不清楚這個貞修庵是何年何月建的, 但他們都知道造成今天這樣的殘敗的原因, 就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破四舊之前雖然經歷戰亂、年久失修但這裡依然有相當規模的, 大殿的屋頂是琉璃瓦鋪頂, 飛簷彩拱, 殿內10棵石柱, 殿內供奉觀音大士, 文殊、普賢菩薩及侍童塑像。院內蒼松翠柏,綠蔭遮天。兩側石碑林立,解放後,貞修庵仍居住著三四位尼姑,到了1955年還有一位尼姑,名圓理。文化大革命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次空前絕後的災難,即使在這小山村裡的貞修庵也沒能倖免,經過那一次的浩劫,貞修庵徹底的衰敗了。當時大殿立著的這些大柱子也險些被破壞,這些年來好在有村委會的保護才沒有被人盜走或買走。然而1992年大殿又遭遇了一場大火,對於這場大火,大殿后一戶農家的大娘認為是“壞種”故意點燃殿內堆放的柴火造成的,在東山牆上還有一截被大火燒黑了的木梁,大火過後大殿僅存岌岌可危的東西山牆和這些矗立的石柱,這才讓我們能有機會來感受一下這座古庵的神秘色彩。

大殿被焚毀了,大火過後,石柱留了下來,同時殘留的還有東西兩道山牆。石柱屹立不倒似乎可以解釋,可是兩道薄薄的山牆竟然在風雨中站立了十八年,確實令人驚歎。戰戰兢兢地靠近去看,原因找到了。原來山牆是夾層的,山牆的中間橫豎著粗壯結實的原木,磚石其外,骨木其中,牆壁自然傾而不倒,這樣的設計構思和建築風格,確實體現了建築者的高超技藝和獨具匠心。

村裡的一位老者很熱心的給我講解著,他說的版本跟我之前瞭解的是很有出處的,他講述到:孔子的第幾代孫女,從孔府遠嫁至南方,大概徐州一帶,路經此地,突然傳來男方病逝的消息,無奈之下,留在此地。同行的其兄也同留在此,並在村西北的山上修建了大佛寺,山下修建了貞修庵,兄妹倆一同出家修行。相傳,修建大佛寺與貞修庵是由唐朝開國大將胡敬德作監工。貞修庵住持孔善人,樂善好施,深得村人的崇敬。老人所說的修建年代應該是武則天時期,並且為了證明他的觀點,他還告訴我,這座庵裡的石柱上,鳳是在上,龍是在下的,這正是武則天當皇帝時候的一個特徵。

這和《嶧縣誌》記載不同,《嶧縣誌》是這樣記載的,天柱山下有一個孔善人,樂善好施。他有一女兒,聰明伶俐,聽讀佛經後即能理解大意。到了始嫁的年齡,而誓不嫁人,一心向佛,於是削髮為尼,法號“性訓”。居茅屋上香誦經,種地化緣,早晚操勞。盡數十年積蓄,先後創建了大殿、千佛閣、庵院。由於其樂善好施,廣結善緣,庵裡香火旺盛,成為魯南名刹。

這裡的老者講的唐朝開國大將胡敬德親自做監工,可見這個地方是當時的唐朝中央政府很看重的,距離唐朝都城遙遙幾千里以外的小山村的一座庵的建設為什麼會得到中央政府的如此重視,這個問題實在是沒有辦法理解的。

因為以我淺薄的知識來判斷的話,這個開國大將胡敬德就應該是尉遲恭,尉遲恭很有名吧,我們都把他當作了門神了,一千多年來一直可以在家家戶戶的大門上見到那個形象。為什麼尉遲恭叫胡敬德呢?尉遲恭(西元585年 — 658年),男,字敬德,祖籍於闐(今新疆和田市),朔州鄯陽(今山西朔城區)人,唐朝大將,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傳說其面如黑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尉遲敬德與秦叔寶(秦瓊)是“門神”的原型。就因為是面如黑炭,像“糊”了似的,故叫胡敬德,還有種說法是因為尉遲恭是胡人,因此叫胡敬德。也就是說其實胡敬德和尉遲敬德就是一個人。唐朝的中央能夠讓如此重要的一位人物來此建工可見其重視程度,但是理由是什麼呢?

還有就是如果真是尉遲恭做監工,那他那些滾龍柱就沒有辦法解釋,要是因為是武則天的原因的話,那只能說尉遲恭有料事如神的本領,因為他死的時候是西元658年,而在他死後的32年以後也就是西元690年武則天才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也許就是這個時候又增添的這些滾龍柱?

不過,這些都是些民間的傳說,是不可能全部都是真的。

貞修庵坐北朝南,南門的位置被村民建了房子,從房子後面到有柱子立著的大殿是一片荒地,現在看來好像是一片垃圾場一樣,那以前就是貞修庵的院子了。院子東首,一隻無頭的石龜,其實駝碑的應該叫贔屭,趴在地上,樣子狼狽不堪甚是可憐,幸好附近另有半截雕龍石碑與其作伴,才不至顯得過於孤單寂寞。這截石碑是這塊碑的碑額,雕刻精美的雙龍戲珠可以說明這塊石碑的來歷一定不小,因為在古代,能用這種碑的地方都是御筆親書或御賜興建的,仔細看那石碑,碑文已經模糊,但是憑氣勢,相信這就是傳說中明朝的崇禎皇帝和清朝的順治皇帝親題的龜駝碑。在棗莊境內這應該是不多見的。兩位皇帝不可能題刻一塊石碑,另一塊呢?院子的西邊被一農戶佔據了,透過鐵門,看見另一隻石龜半埋在農戶的院子裡,同時被圈在院子裡的,是石龜後面的一座鼓樓。 鼓樓裡面儘管空空蕩蕩的,但那畢竟是貞修庵唯一留下並暫時收藏著歷史回音的地方。

鐘樓在東,大殿著火的時候鐘樓被燒毀,沒有了,鼓樓在西,上下兩層,青磚青瓦,樓頂已坍塌一半,上面長滿了野草岌岌可危,似乎淋上幾場雨就會塌掉,院子的最高處就是貞修庵現在可以看到的殘敗的大殿了,以前在殿內的石柱現在全部裸露在自然天地間了,而且只有四棵浮雕盤龍柱及三棵八棱柱,盤龍柱(正式的名稱應該叫滾龍柱,古代建築柱子上盤有雕龍的叫做“滾龍柱”。山東曲阜孔廟的雕龍柱可為滾龍柱的代表。)上的浮雕二龍戲珠,吞雲吐霧,一派生氣,鳳凰展翅依然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其圖案構思之巧妙,雕刻工藝之精湛,堪與孔廟大成殿之盤龍柱相媲美。相傳這些柱子是在修建貞修庵時從孔府運來的。再加上依稀可辨的兩座皇帝親筆禦書碑文的龜駝碑,讓人對貞修庵莫名地懷起了崇敬和好奇的念頭。

貞修庵裡為什麼會有兩位不同朝代的皇帝親自為其禦書碑文,我問了好幾位村裡的老人,他們說不清楚,在我能找到的文獻資料裡也見不到這方面的記述,在今天這個看似偏僻的小山村裡的這座小庵為和可以達到這樣的待遇?再看石柱,柱高六米,直徑五十公分,其中四根石柱雕有精美絕倫的盤龍和鳳凰圖案,隱隱透出皇家貴胄的威儀。據我淺薄的知識,龍的造型歷史上分為:夔龍期、應龍期、黃龍期、回歸期,這個滾龍柱上的龍的造型應該是回歸期的特徵,清末龍紋喜歡襯以火寶珠、火焰紋、朵雲、花卉等,這四根滾龍柱基本符合此特徵,並且那個時候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可能會造成,鳳在上龍在下的這種造像式樣,但在清末社會動盪,而且沒有記載在這一時期貞修庵重修的記錄。

貞修庵的大殿裡為什麼會有這些滾龍柱呢?這些滾龍柱又是何年何月來到這裡來的?貞修庵到底是什麼來頭?難道真是傳說中的那樣,和孔聖人的家族有關嗎?抑或是貞修庵裡隱藏著一個關於皇家的秘密?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處嶧城境內唯一將民間傳說與歷史古跡交匯在一起的神奇之地為何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村裡的老人只能告訴我,文化大革命給這個嶧城境內唯一一座庵的致命的打擊,當然我們還可以想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經過的連年戰火也讓這裡年久失修了,但他們卻不能告訴文化大革命已遠離我們30餘年了,而且這裡還有可以與孔廟那些龍柱媲美的石柱在矗立著,在大力提倡保護文物,保護城市歷史遺產的今天,在積極招商開發這一景區過程中,這裡卻沒有得到任何的保護,

文殊、普賢菩薩及侍童塑像。院內蒼松翠柏,綠蔭遮天。兩側石碑林立,解放後,貞修庵仍居住著三四位尼姑,到了1955年還有一位尼姑,名圓理。文化大革命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次空前絕後的災難,即使在這小山村裡的貞修庵也沒能倖免,經過那一次的浩劫,貞修庵徹底的衰敗了。當時大殿立著的這些大柱子也險些被破壞,這些年來好在有村委會的保護才沒有被人盜走或買走。然而1992年大殿又遭遇了一場大火,對於這場大火,大殿后一戶農家的大娘認為是“壞種”故意點燃殿內堆放的柴火造成的,在東山牆上還有一截被大火燒黑了的木梁,大火過後大殿僅存岌岌可危的東西山牆和這些矗立的石柱,這才讓我們能有機會來感受一下這座古庵的神秘色彩。

大殿被焚毀了,大火過後,石柱留了下來,同時殘留的還有東西兩道山牆。石柱屹立不倒似乎可以解釋,可是兩道薄薄的山牆竟然在風雨中站立了十八年,確實令人驚歎。戰戰兢兢地靠近去看,原因找到了。原來山牆是夾層的,山牆的中間橫豎著粗壯結實的原木,磚石其外,骨木其中,牆壁自然傾而不倒,這樣的設計構思和建築風格,確實體現了建築者的高超技藝和獨具匠心。

村裡的一位老者很熱心的給我講解著,他說的版本跟我之前瞭解的是很有出處的,他講述到:孔子的第幾代孫女,從孔府遠嫁至南方,大概徐州一帶,路經此地,突然傳來男方病逝的消息,無奈之下,留在此地。同行的其兄也同留在此,並在村西北的山上修建了大佛寺,山下修建了貞修庵,兄妹倆一同出家修行。相傳,修建大佛寺與貞修庵是由唐朝開國大將胡敬德作監工。貞修庵住持孔善人,樂善好施,深得村人的崇敬。老人所說的修建年代應該是武則天時期,並且為了證明他的觀點,他還告訴我,這座庵裡的石柱上,鳳是在上,龍是在下的,這正是武則天當皇帝時候的一個特徵。

這和《嶧縣誌》記載不同,《嶧縣誌》是這樣記載的,天柱山下有一個孔善人,樂善好施。他有一女兒,聰明伶俐,聽讀佛經後即能理解大意。到了始嫁的年齡,而誓不嫁人,一心向佛,於是削髮為尼,法號“性訓”。居茅屋上香誦經,種地化緣,早晚操勞。盡數十年積蓄,先後創建了大殿、千佛閣、庵院。由於其樂善好施,廣結善緣,庵裡香火旺盛,成為魯南名刹。

這裡的老者講的唐朝開國大將胡敬德親自做監工,可見這個地方是當時的唐朝中央政府很看重的,距離唐朝都城遙遙幾千里以外的小山村的一座庵的建設為什麼會得到中央政府的如此重視,這個問題實在是沒有辦法理解的。

因為以我淺薄的知識來判斷的話,這個開國大將胡敬德就應該是尉遲恭,尉遲恭很有名吧,我們都把他當作了門神了,一千多年來一直可以在家家戶戶的大門上見到那個形象。為什麼尉遲恭叫胡敬德呢?尉遲恭(西元585年 — 658年),男,字敬德,祖籍於闐(今新疆和田市),朔州鄯陽(今山西朔城區)人,唐朝大將,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傳說其面如黑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尉遲敬德與秦叔寶(秦瓊)是“門神”的原型。就因為是面如黑炭,像“糊”了似的,故叫胡敬德,還有種說法是因為尉遲恭是胡人,因此叫胡敬德。也就是說其實胡敬德和尉遲敬德就是一個人。唐朝的中央能夠讓如此重要的一位人物來此建工可見其重視程度,但是理由是什麼呢?

還有就是如果真是尉遲恭做監工,那他那些滾龍柱就沒有辦法解釋,要是因為是武則天的原因的話,那只能說尉遲恭有料事如神的本領,因為他死的時候是西元658年,而在他死後的32年以後也就是西元690年武則天才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也許就是這個時候又增添的這些滾龍柱?

不過,這些都是些民間的傳說,是不可能全部都是真的。

貞修庵坐北朝南,南門的位置被村民建了房子,從房子後面到有柱子立著的大殿是一片荒地,現在看來好像是一片垃圾場一樣,那以前就是貞修庵的院子了。院子東首,一隻無頭的石龜,其實駝碑的應該叫贔屭,趴在地上,樣子狼狽不堪甚是可憐,幸好附近另有半截雕龍石碑與其作伴,才不至顯得過於孤單寂寞。這截石碑是這塊碑的碑額,雕刻精美的雙龍戲珠可以說明這塊石碑的來歷一定不小,因為在古代,能用這種碑的地方都是御筆親書或御賜興建的,仔細看那石碑,碑文已經模糊,但是憑氣勢,相信這就是傳說中明朝的崇禎皇帝和清朝的順治皇帝親題的龜駝碑。在棗莊境內這應該是不多見的。兩位皇帝不可能題刻一塊石碑,另一塊呢?院子的西邊被一農戶佔據了,透過鐵門,看見另一隻石龜半埋在農戶的院子裡,同時被圈在院子裡的,是石龜後面的一座鼓樓。 鼓樓裡面儘管空空蕩蕩的,但那畢竟是貞修庵唯一留下並暫時收藏著歷史回音的地方。

鐘樓在東,大殿著火的時候鐘樓被燒毀,沒有了,鼓樓在西,上下兩層,青磚青瓦,樓頂已坍塌一半,上面長滿了野草岌岌可危,似乎淋上幾場雨就會塌掉,院子的最高處就是貞修庵現在可以看到的殘敗的大殿了,以前在殿內的石柱現在全部裸露在自然天地間了,而且只有四棵浮雕盤龍柱及三棵八棱柱,盤龍柱(正式的名稱應該叫滾龍柱,古代建築柱子上盤有雕龍的叫做“滾龍柱”。山東曲阜孔廟的雕龍柱可為滾龍柱的代表。)上的浮雕二龍戲珠,吞雲吐霧,一派生氣,鳳凰展翅依然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其圖案構思之巧妙,雕刻工藝之精湛,堪與孔廟大成殿之盤龍柱相媲美。相傳這些柱子是在修建貞修庵時從孔府運來的。再加上依稀可辨的兩座皇帝親筆禦書碑文的龜駝碑,讓人對貞修庵莫名地懷起了崇敬和好奇的念頭。

貞修庵裡為什麼會有兩位不同朝代的皇帝親自為其禦書碑文,我問了好幾位村裡的老人,他們說不清楚,在我能找到的文獻資料裡也見不到這方面的記述,在今天這個看似偏僻的小山村裡的這座小庵為和可以達到這樣的待遇?再看石柱,柱高六米,直徑五十公分,其中四根石柱雕有精美絕倫的盤龍和鳳凰圖案,隱隱透出皇家貴胄的威儀。據我淺薄的知識,龍的造型歷史上分為:夔龍期、應龍期、黃龍期、回歸期,這個滾龍柱上的龍的造型應該是回歸期的特徵,清末龍紋喜歡襯以火寶珠、火焰紋、朵雲、花卉等,這四根滾龍柱基本符合此特徵,並且那個時候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可能會造成,鳳在上龍在下的這種造像式樣,但在清末社會動盪,而且沒有記載在這一時期貞修庵重修的記錄。

貞修庵的大殿裡為什麼會有這些滾龍柱呢?這些滾龍柱又是何年何月來到這裡來的?貞修庵到底是什麼來頭?難道真是傳說中的那樣,和孔聖人的家族有關嗎?抑或是貞修庵裡隱藏著一個關於皇家的秘密?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處嶧城境內唯一將民間傳說與歷史古跡交匯在一起的神奇之地為何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村裡的老人只能告訴我,文化大革命給這個嶧城境內唯一一座庵的致命的打擊,當然我們還可以想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經過的連年戰火也讓這裡年久失修了,但他們卻不能告訴文化大革命已遠離我們30餘年了,而且這裡還有可以與孔廟那些龍柱媲美的石柱在矗立著,在大力提倡保護文物,保護城市歷史遺產的今天,在積極招商開發這一景區過程中,這裡卻沒有得到任何的保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