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50歲的他放棄美國高管回國創業,本欲成馬雲第二,如今卻被踢出局

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 馬雲的阿裡巴巴創下了1600多億的成績, 劉強東的京東創下了1100億多億的成績。

如今的電商市場, 似乎已經是馬雲跟劉強東的雙人傳。 在昨天馬雲又宣佈224億入股大潤發。 阿裡跟京東憑藉著資本的優勢, 不僅完成了對線上的壟斷, 他們也開始了對線下的整合。

不過在五六年前, 當時的電商市場卻是一超多強的局面。

當時就是群雄割據, 除了馬雲、劉強東, 還有李國慶、張近東、沈亞等等, 當然我們還不能忘了一號店的於剛。

一號店曾經以網上超市著稱, 當時以百貨起家的他們, 在電商市場殺出了一條血路。 2011年, 一號車創下了27億的成交額, 成為了電商市場的一批黑馬。 一號店之後獲得了全球的零售業老大沃爾瑪的支持, 更是令人期待。 不過如今一號店已經被京東兼併, 命運令人唏噓。

一號店於剛在2008年創立的。

於剛並不同于馬雲跟劉強東, 他在創業之前, 已經是國際級別的專家。

于剛博士是中國國家級專家, 是中央千人計畫的創業人才獲得者。 他曾任天津政府的經濟顧問, 曾多次應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之邀作為國家重大專案的評審專家。 他曾在北大、清華、武大、上海交大、人大、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西安交大、浙大、華中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等擔任過特聘教授。

他在國際專業雜誌上發表過80多篇文章, 著書4部, 獲有三個美國專利。 他曾擔任5個國際雜誌編委和20多個雜誌的審委。

在回到中國創業之前, 於剛曾經在美國擔任亞馬遜全球供應鏈副總裁, 戴爾全球採購副總裁。 可以說, 于剛在創業之前, 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2008年, 50歲的他卻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 他搬出戴爾為其租的豪宅, 回國創業。 其實許多人在這個年紀可能不會再去做出太大的變化, 不過看著國內日益發展的互聯網, 於剛按耐不住自己激動的內心。

這一年他跟搭檔劉峻嶺一起聯合創建了1號店。 一號店當時的定位就是網上超市,

於剛在1號店上線之前, 花了3個月做了一本銷售目錄。 傳統的線下超市就是靠這一招推廣的, 於剛當時帶著全體的員工跟他的太太, 一起在上海的各個社區、地鐵站、寫字樓附近散發銷售目錄, 想像著訂單會像雪花一樣飄來。

這個國際級別的專家, 卻放棄了優越生活, 每天奔波在上海各個社區地鐵站發傳單, 於剛的勇氣令人佩服。

於剛後來想了一些辦法, 他找到了天涯網、還有新浪家居頻道等大流量網站合作, 這兩年他們非常辛苦的將年銷售額做到了8.05億元。

不過一號店切入的生活用品類目有著天然的劣勢, 生活用品SKU多, 客單價低、物流成本卻非常高。 於剛的1號店銷售額越大, 虧損就越多。

於剛跟搭檔劉峻嶺幾乎花光了自己的所有積蓄,僅僅靠著他們自己已經很難支援1號店的發展。2010年,正值電商的寒冬,同樣在垂直領域摸爬滾打的京東已經做到十幾億的流水,但估值只有四五億,劉強東融資也十分困難。蘇甯用自己的錢熬,當當網跑到美國上市融資。

這個時候,1號店也非常困難,於是平安集團趁機用8000萬元就換取了1號店80%的股份。以今天看來,當時的投資幾乎就是打劫。雖然1號店獲得了資金的支持,但是於剛等管理層也失去了大股東的地位,也給1號店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2011年,全球零售業老大沃爾瑪開始在全球尋找電商發展的機會,於是一號店就進入了沃爾瑪的法眼。2011年5月,沃爾瑪入股1號店,占了17.7%的股份。同時,沃爾瑪也向1號店派駐了大量總監級別的高管。

很多人不明白於剛為何會任由自己的股權一再被稀釋,他當時特別撰文談了自己的想法:“用股權換資金。如果融資結果是把公司做成,那不在乎我股權多少。正如馬雲,他持有阿裡巴巴的股份也不高,但沒有人懷疑他的貢獻。”

在得到了沃爾瑪的支援之後,一號店獲得了不錯的發展。不過可惜由於生活用品的切入點天然的缺失,一號店別說給阿裡對抗,甚至被京東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

2014年京東成功上市,後來阿裡巴巴又成功入股了蘇甯,電商大戰大局已定。1號店沒有捉住最後的機會,這一年1號店的銷售額只有京東的10分之一,而且物流上已經落後京東太多了。

隨著沃爾瑪進一步對於1號店的增持,管理層團隊的股權被進一步稀釋。2015年,於剛從1號店離職,離開了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去年京東以5%的股份兼併了1號店。這家運營了將近10年的公司,告別了中國的電商市場。

其實於剛的失敗,主要是因為他缺少了劉強東的韌性,作為一個專家型的企業家,他可能過於理性。平安入股之前,1號店的資金鏈並沒有耗完,如果於剛有賭性,再撐幾個月,現在的結局也許會截然不同。

另外1號店引入了大股東沃爾瑪也是一個保守的公司,1年100多億的投入,讓沃爾瑪慌了。如果于剛也像劉強東一樣得到徐新這樣的投資女王的支援,可能結局又是不一樣。

可以歷史沒有假設,如今電商已經成馬雲跟劉強東的二人轉,于剛也重新去創業。

於剛跟搭檔劉峻嶺幾乎花光了自己的所有積蓄,僅僅靠著他們自己已經很難支援1號店的發展。2010年,正值電商的寒冬,同樣在垂直領域摸爬滾打的京東已經做到十幾億的流水,但估值只有四五億,劉強東融資也十分困難。蘇甯用自己的錢熬,當當網跑到美國上市融資。

這個時候,1號店也非常困難,於是平安集團趁機用8000萬元就換取了1號店80%的股份。以今天看來,當時的投資幾乎就是打劫。雖然1號店獲得了資金的支持,但是於剛等管理層也失去了大股東的地位,也給1號店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2011年,全球零售業老大沃爾瑪開始在全球尋找電商發展的機會,於是一號店就進入了沃爾瑪的法眼。2011年5月,沃爾瑪入股1號店,占了17.7%的股份。同時,沃爾瑪也向1號店派駐了大量總監級別的高管。

很多人不明白於剛為何會任由自己的股權一再被稀釋,他當時特別撰文談了自己的想法:“用股權換資金。如果融資結果是把公司做成,那不在乎我股權多少。正如馬雲,他持有阿裡巴巴的股份也不高,但沒有人懷疑他的貢獻。”

在得到了沃爾瑪的支援之後,一號店獲得了不錯的發展。不過可惜由於生活用品的切入點天然的缺失,一號店別說給阿裡對抗,甚至被京東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

2014年京東成功上市,後來阿裡巴巴又成功入股了蘇甯,電商大戰大局已定。1號店沒有捉住最後的機會,這一年1號店的銷售額只有京東的10分之一,而且物流上已經落後京東太多了。

隨著沃爾瑪進一步對於1號店的增持,管理層團隊的股權被進一步稀釋。2015年,於剛從1號店離職,離開了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去年京東以5%的股份兼併了1號店。這家運營了將近10年的公司,告別了中國的電商市場。

其實於剛的失敗,主要是因為他缺少了劉強東的韌性,作為一個專家型的企業家,他可能過於理性。平安入股之前,1號店的資金鏈並沒有耗完,如果於剛有賭性,再撐幾個月,現在的結局也許會截然不同。

另外1號店引入了大股東沃爾瑪也是一個保守的公司,1年100多億的投入,讓沃爾瑪慌了。如果于剛也像劉強東一樣得到徐新這樣的投資女王的支援,可能結局又是不一樣。

可以歷史沒有假設,如今電商已經成馬雲跟劉強東的二人轉,于剛也重新去創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