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秦朔:時間開始了——歐遊心得(上)大視野

作者:秦朔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606篇原創首發文章

不少朋友問我寫“大視野”是不是很辛苦、能不能堅持, 因為每一篇都比較長,

而且基本上還是偏宏大的命題。 是的, 不容易, 有挑戰。 不過, 兩年裡能寫出上百篇“大視野”, 有一個原因, 是堅持行萬里路。 理論和思考並不是灰色的, 只要能被生活之樹滋養。

最近幾個月去了歐洲三次, 德國、英國和法國各一次。 在全球經濟中, 這三個國家的經濟總量是美國、中國、日本之後的四到六名。 從政經角度看, 它們也是歐洲最重要的國家。 歐洲歷史上戰亂頻仍, 一直有“統一夢”。 因為英國, 統一始終存在離心力;因為德國, 統一始終存在向心力;而法國往往決定歷史的鐘擺更偏向哪一方。 至於德意志精神, 英格蘭風度, 法蘭西文化, 在世界上也有很深影響。

根據世界銀行資料, 2016年德英法三國的經濟總量加起來為8.64萬億美元,

不到中國的80%, 而1978年, 僅前聯邦德國的經濟總量就是中國的3倍多。 我們常常說“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誠哉斯言!

三次歐洲之行, 雖是走馬觀花, 但累積起來, 由彼及此, 還是有些想法可以和大家分享。

“漆器藝術的搖籃”

上周, 我作為課程主任和一批商界精英參加“天鏈知識”組織的德國訪學團, 去了德國5個城市的10家公司、機構, 感受到德國公司在創造高價值方面的韌性和創新能力, 也感受到地方政府千方百計促進就業與投資的服務態度。 但最觸動我的, 是在西北部城市明斯特(Münster)的漆器藝術博物館。

明斯特有30萬人口, 其中五六萬是大學生, 城市有幾十萬輛自行車, 被稱為“大學城”和“自行車之都”。 我們去的漆器博物館(The Museum of Lacquer Art), 源于兩個收藏家的愛好, 後由化學巨頭巴斯夫彙聚資助, 20多年前對公眾開放。 這裡不僅有東亞、歐洲和伊斯蘭世界的2000多件漆器藝術品, 也是漆器研究中心, 有幾千本相關書籍。 我在這裡第一次感受到漆器藝術的精深, 也第一次知道1.3毫米的厚度竟然可以漆上上千層。

“中國是漆器藝術的搖籃”, 講解員說。 博物館收集的時間最早的藏品是西元前450年的中國墓穴的陪葬品, 一件帶蓋的容器。 這裡還有秦朝的酒卮, 元朝的雕漆盤, 宋朝的盞和重瓣菊式盤, 乾隆年間的題詩雕漆碗和九龍雕漆寶盒。 一個明萬曆十五年的五爪金龍櫃, 原是宮中物品, 流出來後把金龍的一隻爪子磨掉, 四爪不代表皇帝了, 這才運出國境。

| 戰國時期的中國漆器

日本漆器在唐代高僧鑒真東渡之後起步, 但青出於藍, 工藝更為複雜, 有種工藝是在未幹透的黑漆上噴撒金粉銀粉, 讓光澤的漆面和金色之間交互作用, 沉靜中跳出驚豔之美。

16世紀中期, 葡萄牙、荷蘭的遠航商人把中日漆器運到歐洲, 成為歐洲人倍加推崇的奢侈品。 由於漆樹在歐洲難以成活, 海運又很耗時間, 漆液很快會幹掉, 所以歐洲人開始研發自己的配方, 用油、樹脂和粘合劑造漆。 剛開始, 歐洲的漆器模仿東方的造型、紋樣和工藝, 延續了差不多200年, 18世紀才開始脫離東亞模式, 創出自己的風格、技術,表現獨特的主題如神話和英雄。

伊斯蘭漆器藝術早於歐洲,是11世紀末開始的,多用在書封裝幀、漆筆盒等器物上,博物館展示的伊斯蘭漆器的主題多是葡萄樹、花、夜鶯等等。博物館認為,印度、波斯、土耳其的漆器是東亞和歐洲之間的橋樑。

同行的朋友說,中國的好東西都在大英博物館和類似這裡的地方。我去倫敦時專門到大英博物館參觀,自然有同感,但這一次,我想到了一些新的角度。

重新為世界建立標準

首先我想到的是,一個國家的強盛,最重要的標誌是為世界建立標準,也就是讓世界高度認同你的產品和服務,有高價值,有親和力。

中國曾經為世界建立過標準。16到18世紀,歐洲上流社會對中國茶葉、絲綢、陶器、傢俱、漆器等的追捧,就像今天中國人對愛馬仕、拉菲、百達翡麗、賓利、保時捷等等的追捧。那時,以中國文化和生活方式為內核的中國器物(made in China)是歐洲的奢侈品,中國“三件套”——茶葉、瓷器和絲綢是最強勢的商品,其地位遠勝於今天的iPhone、德國汽車、法國化妝品和義大利男裝。那時倫敦的茶葉店和歐洲國家的雜貨鋪,“中國新茶上市”是最具刺激性的告示,誰能更快地運來中國茶葉誰就能在商業中獲得優勢。競爭甚至推動了造船和航運技術,飛剪船(Clippers)的發展就是證明。

從商業文明角度看,中國不僅產品卓越,而且商人的商德良好,在對外貿易中守信用,按合約辦事,還會慷慨地將產品賒銷給資金乏力的外商。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曾說,“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在一切有關生活便利方面是顯著的,歐洲比較近代的幾種藝術的源流,卻已消失在蒙昧的時代之中”。

由於中國器物價格昂貴,歐洲包括後起的美國在和中國的貿易中長期逆差,英美最後是以鴉片作為武器。埃裡克•傑•羅林在《美國和中國最初的相遇》中指出,從1784年到1814的30年,近300只美國商船向廣州航行了618次,新英格蘭的花旗參、夏威夷群島的檀香木、西北太平洋沿岸的海獺幾乎絕跡,燕窩、魚翅、玳瑁、海參也險遭不測。即便如此,兩國貿易還是逆差,中國不僅是“歐洲白銀的墳墓”,美國白銀也有去無回。為扭轉不利,在美國首任駐廣州領事撒母耳•肖(Samuel Shaw)的建議下,美國船隻開始攜帶鴉片進入中國。因為英國壟斷了印度產的鴉片,美國花了很長時間才在土耳其找到鴉片,進入中國後被叫作“金花土”,雖然品質不如印度鴉片,但因為便宜很有市場,美國迅速成為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對華鴉片貿易國。為保護走私,“鴉片飛剪船”(Opium Clippers)還配備了重武器,如大炮和槍支。

回顧歷史不難看出,made in China的生活方式曾是那樣引領風氣,如果英美不用鴉片這一“陰招”完全無法和中國競爭。這就是高價值產品的威力。對於鴉片貿易的不合法性,美國政府也承認,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的第23款指出,“合眾國民人凡有擅自向別處不開關之港口私行貿易,及走私漏稅,或攜帶鴉片,及別項違禁貨物至中國者,聽中國地方官自行辦理治罪,合眾國官民均不得稍有袒護”。

近代工業化時代之後,中國逐步落伍。今天“中國製造”的面貌雖然大為改觀,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成為物美價廉的象徵,但其總體上的地位和十七、十八世紀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茶葉、瓷器和絲綢遠不能相比。我在南通聽說當地造的頂級紅木凳子,17萬元一個,令人咋舌,但專供愛馬仕之後,價格竟然超過50萬元,誰有品牌溢價不言而喻。日本、德國今天的陶瓷和漆器製造,在材料、工藝和設計上有不少創新,精益求精,在國際市場反而比中國產品昂貴很多。中國真正擁有定價權和話語權的產品屈指可數。

不過,當我在明斯特的漆器藝術博物館佇足時,我對中國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前景並不悲觀。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經濟復興後必然帶動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力提升,重新建立世界標準並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民粹主義不可取,但中國文化的精粹、國粹的發揚,可能水到渠成。在德國工作的朋友告訴我,他2000年剛來的時候,德國電視裡播的中國還像是清朝的中國,而現在,原來非常大眾化的中餐已經有高檔化跡象,在柏林阿德龍大飯店的中國餐廳,一隻北京烤鴨的售價是400歐元,德國人很喜歡。這是正面的“原產地效應”,即隨著“中國”這一原產地的實力和形象的攀升,貼上中國商標、具有中國特質的產品的對外影響力越來越強,越來越積極。

再有二三十年,當中國的發展更加均衡,公共文明(比如公廁文明、垃圾處理文明、公共場所禮儀文明)普遍提高一大截,軟實力更強,產品品質更好,我相信中國會有一些產品和服務會被世界看作美學和時尚的象徵,甚至重現歷史上的地位。

虛懷若谷才有真正復興

在漆器藝術博物館,我想到的另一問題是,我們展望中國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全球範圍的復興,絕不是魯迅先生所說的“我們的祖上比你們闊”的那種精神安慰,以及凡中國的都是好的、“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是正路”的那種勝利法。

拿漆器藝術來說,中國確實是搖籃,但日本、印度、阿拉伯、歐洲後來都發展出有自己風格的藝術,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最後都看不出中國的痕跡,而好像是一片森林中的不同樹種,各有所長,它們有些樹種甚至比中國的還好看,還有生氣。所以我們很難說,世界漆器藝術的中心就是中國,一部漆器史就是中國漆器向外界的輻射史。

而近年來關於民族、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許多研究都證明,“中心-邊緣”的文明擴散論往往不符合歷史事實。今天我們頭腦中的疆域好像都是固定的,哪裡是中心哪裡是邊緣往往由政治話語確定,但今人腦子裡的地圖和歷史上真實的地圖一樣嗎?不一樣。比如我們認為雲南是中國的邊陲,但歷史上雲南也是一個中心,是印度文化、藏文化、漢文化交織衝撞的中心。中國歷史不是由一個中心寫的,而是由無數地方的創造共寫的。這中間當然有某些區域在某些時間向外部進行文化擴散的一面,但更有相互影響的一面,也有異域“反客為主”的一面。中心和邊緣是相對的,關係是流動的,有時是互融的,互相轉化的。而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有強大的吸收消化能力,她不向外拓殖,但能吸收外力、進而化之。所以有學者說中華文明是一種absorb的文明,也就是說吸納力特別強。

中國近代史上有兩次重要的開放。1843年上海開埠,是被動開放,當時上海人口數量只有20萬,在全國城市中排第12,並不領先,但由於上海從內河時代走向海洋時代,成為冒險家的樂園,各種資源源源不斷而至,到1900年人口躍居全國第一,達到100萬。第二次開放是改革開放,是主動開放,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城市是1980年正式建立特區的深圳。預計深圳將在2038年左右超過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大經濟城市,也就是說,一個邊陲漁村可以用不到60年的時間成為全中國城市之最。

上海和深圳在它們開放的那個時點都不是中心,但後來都成了中心。而中國歷史上的很多中心,比如王朝之都,今天都“泯然眾人矣”。這說明了什麼?說明當時空環境出現重大變化,時代座標發生重要位移後,會為新中心的快速形成提供機遇,而自以為是的中心,固守陳舊中心思維的中心,不再吸納、不再變革、不再進化的中心,很快就會被後來者超越,甚至邊緣化。

漆器藝術的演進給我的啟示是,世界文明的創造是多路徑探索的匯合,每一種探索都構成了文明的來源。在不同時點上,發展或有先後,但最終不會定於一尊。正如我相信中餐的國際地位會逐步提高,但日本料理、法國大餐、義大利美食也仍將各領風騷。

開放的市場與互動的價值

我們這次在德國受到了很好的接待,有的跨國公司如工業4.0的領先者FESTO,其中國區總經理專門飛回德國介紹情況,讓我們看了最先進的4.0生產線是怎麼運行的。他們當然不是“活雷鋒”,而是看重中國市場,FESTO一套4.0設備的引進要一兩千萬歐元,用於培訓和教學的類比微型設備也要五六百萬歐元,附加值很高。德國1/7的就業靠汽車產業,汽車業最依靠的就是中國市場,有人說“沒有中國市場,德國經濟會崩潰”。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恰恰是要更加開放。更開放,就有更高水準的“引進來”。只要引進來,就有外溢效應、人才效應,外企獲利,中國的得益會更綜合和長久。我們要努力讓中國成為八面來風的世界風口,千萬不要有八方來朝的心態,何況我們很多方面還有不少差距。就是要對全世界的好東西、高技術、人才、各種模式(包括教育、醫療、文化等)開放,讓他們因中國市場而受益而發展。只要和世界最先進的東西同行,又有強大的學習消化吸收胃口,我們就有更大可能去滿足人民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果不開放,覺得自己很牛了,而沒有借開放創新升級,中國今天的競爭優勢(如勞動力成本)也會慢慢消失的。如果未來是機器競爭的時代,我們的優勢很快就會變得不明顯。

在歐洲期間,我經常想到中國領導人多次講過的幾句話,“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從經濟角度我的理解是,中國是因為改革開放才煥發了她的空間規模優勢、人口數量優勢、文化傳統優勢,改革開放是綻放中國潛力的“時間維度”,是超級杠杆。

中國的空間、人口、文化條件一直都在,但只有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些條件才轉化成磅礴之力,幾十年時間濃縮了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兩百年。但是,中國人真的就比別人聰明嗎?就像馬雲馬化騰這一代就比柳傳志張瑞敏那一代聰明?不是。我的答案是,形勢比人強,外部環境的牽引、市場競爭的壓力、爭奪顧客的壓力,倒逼著中國人前進。勤勞、勇敢、敬業、靈活,這些特質並不是在任何制度和政策環境下都會自動發揮作用的,但當中國擁抱了全球市場,決心通過和平貿易方式、用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去奠定民族復興的基礎時,這些特質會被激發,被加強。馬雲馬化騰不是神仙聖人,而是在不斷回應顧客需求、希望留住顧客、為顧客創造價值的互動過程中,變得一天比一天聰明,不能不聰明,不能不創新。最後,中國海量的博大造就了他們的博大。

所以,當我們談到某些價值,當越來越多人都在讚美中國價值和中國模式時,我們切勿以為價值是先驗的,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是命定的。不是這樣的!價值,是在互動、實踐和關係中呈現與發展出來的。價值,是主動選擇的結果,你選擇什麼,就成為什麼。

我們的幸運在於,在這幾十年的中國大地上,時間開始了!由於對現代化、現代性的選擇,對開放的選擇,“時間”的維度和內涵發生了改變,變成了適合每個人自由發展、全面發展的時機與時勢!這個大時代才是民族復興的風口。

在中國歷史上,同樣的時間,有的像加號有的像減號,有的像乘號有的像除號,有的像平方有的像平方根。我們祖先、祖輩、父輩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時間特徵所決定。人生不滿百,就這幾十年,如果能夠生活在符合人類進步潮流方向、可以自由綻放生命價值的乘法時代,何其幸運!

時間開始了!改革開放就是偉大的中國“時間”!

堅持信念與虛懷若谷可以並行不悖,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才能利人利己,用現代化這一代表著先進性的時間維度來引領前進方向,不僅追求物質的現代化,更追求制度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則中國大未來,人人有為,亦人人可期。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閱讀原文” 即可入學 “秦朔書院”

收聽“中美商業文明通史”

創出自己的風格、技術,表現獨特的主題如神話和英雄。

伊斯蘭漆器藝術早於歐洲,是11世紀末開始的,多用在書封裝幀、漆筆盒等器物上,博物館展示的伊斯蘭漆器的主題多是葡萄樹、花、夜鶯等等。博物館認為,印度、波斯、土耳其的漆器是東亞和歐洲之間的橋樑。

同行的朋友說,中國的好東西都在大英博物館和類似這裡的地方。我去倫敦時專門到大英博物館參觀,自然有同感,但這一次,我想到了一些新的角度。

重新為世界建立標準

首先我想到的是,一個國家的強盛,最重要的標誌是為世界建立標準,也就是讓世界高度認同你的產品和服務,有高價值,有親和力。

中國曾經為世界建立過標準。16到18世紀,歐洲上流社會對中國茶葉、絲綢、陶器、傢俱、漆器等的追捧,就像今天中國人對愛馬仕、拉菲、百達翡麗、賓利、保時捷等等的追捧。那時,以中國文化和生活方式為內核的中國器物(made in China)是歐洲的奢侈品,中國“三件套”——茶葉、瓷器和絲綢是最強勢的商品,其地位遠勝於今天的iPhone、德國汽車、法國化妝品和義大利男裝。那時倫敦的茶葉店和歐洲國家的雜貨鋪,“中國新茶上市”是最具刺激性的告示,誰能更快地運來中國茶葉誰就能在商業中獲得優勢。競爭甚至推動了造船和航運技術,飛剪船(Clippers)的發展就是證明。

從商業文明角度看,中國不僅產品卓越,而且商人的商德良好,在對外貿易中守信用,按合約辦事,還會慷慨地將產品賒銷給資金乏力的外商。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曾說,“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在一切有關生活便利方面是顯著的,歐洲比較近代的幾種藝術的源流,卻已消失在蒙昧的時代之中”。

由於中國器物價格昂貴,歐洲包括後起的美國在和中國的貿易中長期逆差,英美最後是以鴉片作為武器。埃裡克•傑•羅林在《美國和中國最初的相遇》中指出,從1784年到1814的30年,近300只美國商船向廣州航行了618次,新英格蘭的花旗參、夏威夷群島的檀香木、西北太平洋沿岸的海獺幾乎絕跡,燕窩、魚翅、玳瑁、海參也險遭不測。即便如此,兩國貿易還是逆差,中國不僅是“歐洲白銀的墳墓”,美國白銀也有去無回。為扭轉不利,在美國首任駐廣州領事撒母耳•肖(Samuel Shaw)的建議下,美國船隻開始攜帶鴉片進入中國。因為英國壟斷了印度產的鴉片,美國花了很長時間才在土耳其找到鴉片,進入中國後被叫作“金花土”,雖然品質不如印度鴉片,但因為便宜很有市場,美國迅速成為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對華鴉片貿易國。為保護走私,“鴉片飛剪船”(Opium Clippers)還配備了重武器,如大炮和槍支。

回顧歷史不難看出,made in China的生活方式曾是那樣引領風氣,如果英美不用鴉片這一“陰招”完全無法和中國競爭。這就是高價值產品的威力。對於鴉片貿易的不合法性,美國政府也承認,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的第23款指出,“合眾國民人凡有擅自向別處不開關之港口私行貿易,及走私漏稅,或攜帶鴉片,及別項違禁貨物至中國者,聽中國地方官自行辦理治罪,合眾國官民均不得稍有袒護”。

近代工業化時代之後,中國逐步落伍。今天“中國製造”的面貌雖然大為改觀,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成為物美價廉的象徵,但其總體上的地位和十七、十八世紀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茶葉、瓷器和絲綢遠不能相比。我在南通聽說當地造的頂級紅木凳子,17萬元一個,令人咋舌,但專供愛馬仕之後,價格竟然超過50萬元,誰有品牌溢價不言而喻。日本、德國今天的陶瓷和漆器製造,在材料、工藝和設計上有不少創新,精益求精,在國際市場反而比中國產品昂貴很多。中國真正擁有定價權和話語權的產品屈指可數。

不過,當我在明斯特的漆器藝術博物館佇足時,我對中國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前景並不悲觀。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經濟復興後必然帶動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力提升,重新建立世界標準並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民粹主義不可取,但中國文化的精粹、國粹的發揚,可能水到渠成。在德國工作的朋友告訴我,他2000年剛來的時候,德國電視裡播的中國還像是清朝的中國,而現在,原來非常大眾化的中餐已經有高檔化跡象,在柏林阿德龍大飯店的中國餐廳,一隻北京烤鴨的售價是400歐元,德國人很喜歡。這是正面的“原產地效應”,即隨著“中國”這一原產地的實力和形象的攀升,貼上中國商標、具有中國特質的產品的對外影響力越來越強,越來越積極。

再有二三十年,當中國的發展更加均衡,公共文明(比如公廁文明、垃圾處理文明、公共場所禮儀文明)普遍提高一大截,軟實力更強,產品品質更好,我相信中國會有一些產品和服務會被世界看作美學和時尚的象徵,甚至重現歷史上的地位。

虛懷若谷才有真正復興

在漆器藝術博物館,我想到的另一問題是,我們展望中國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全球範圍的復興,絕不是魯迅先生所說的“我們的祖上比你們闊”的那種精神安慰,以及凡中國的都是好的、“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是正路”的那種勝利法。

拿漆器藝術來說,中國確實是搖籃,但日本、印度、阿拉伯、歐洲後來都發展出有自己風格的藝術,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最後都看不出中國的痕跡,而好像是一片森林中的不同樹種,各有所長,它們有些樹種甚至比中國的還好看,還有生氣。所以我們很難說,世界漆器藝術的中心就是中國,一部漆器史就是中國漆器向外界的輻射史。

而近年來關於民族、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許多研究都證明,“中心-邊緣”的文明擴散論往往不符合歷史事實。今天我們頭腦中的疆域好像都是固定的,哪裡是中心哪裡是邊緣往往由政治話語確定,但今人腦子裡的地圖和歷史上真實的地圖一樣嗎?不一樣。比如我們認為雲南是中國的邊陲,但歷史上雲南也是一個中心,是印度文化、藏文化、漢文化交織衝撞的中心。中國歷史不是由一個中心寫的,而是由無數地方的創造共寫的。這中間當然有某些區域在某些時間向外部進行文化擴散的一面,但更有相互影響的一面,也有異域“反客為主”的一面。中心和邊緣是相對的,關係是流動的,有時是互融的,互相轉化的。而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有強大的吸收消化能力,她不向外拓殖,但能吸收外力、進而化之。所以有學者說中華文明是一種absorb的文明,也就是說吸納力特別強。

中國近代史上有兩次重要的開放。1843年上海開埠,是被動開放,當時上海人口數量只有20萬,在全國城市中排第12,並不領先,但由於上海從內河時代走向海洋時代,成為冒險家的樂園,各種資源源源不斷而至,到1900年人口躍居全國第一,達到100萬。第二次開放是改革開放,是主動開放,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城市是1980年正式建立特區的深圳。預計深圳將在2038年左右超過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大經濟城市,也就是說,一個邊陲漁村可以用不到60年的時間成為全中國城市之最。

上海和深圳在它們開放的那個時點都不是中心,但後來都成了中心。而中國歷史上的很多中心,比如王朝之都,今天都“泯然眾人矣”。這說明了什麼?說明當時空環境出現重大變化,時代座標發生重要位移後,會為新中心的快速形成提供機遇,而自以為是的中心,固守陳舊中心思維的中心,不再吸納、不再變革、不再進化的中心,很快就會被後來者超越,甚至邊緣化。

漆器藝術的演進給我的啟示是,世界文明的創造是多路徑探索的匯合,每一種探索都構成了文明的來源。在不同時點上,發展或有先後,但最終不會定於一尊。正如我相信中餐的國際地位會逐步提高,但日本料理、法國大餐、義大利美食也仍將各領風騷。

開放的市場與互動的價值

我們這次在德國受到了很好的接待,有的跨國公司如工業4.0的領先者FESTO,其中國區總經理專門飛回德國介紹情況,讓我們看了最先進的4.0生產線是怎麼運行的。他們當然不是“活雷鋒”,而是看重中國市場,FESTO一套4.0設備的引進要一兩千萬歐元,用於培訓和教學的類比微型設備也要五六百萬歐元,附加值很高。德國1/7的就業靠汽車產業,汽車業最依靠的就是中國市場,有人說“沒有中國市場,德國經濟會崩潰”。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恰恰是要更加開放。更開放,就有更高水準的“引進來”。只要引進來,就有外溢效應、人才效應,外企獲利,中國的得益會更綜合和長久。我們要努力讓中國成為八面來風的世界風口,千萬不要有八方來朝的心態,何況我們很多方面還有不少差距。就是要對全世界的好東西、高技術、人才、各種模式(包括教育、醫療、文化等)開放,讓他們因中國市場而受益而發展。只要和世界最先進的東西同行,又有強大的學習消化吸收胃口,我們就有更大可能去滿足人民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果不開放,覺得自己很牛了,而沒有借開放創新升級,中國今天的競爭優勢(如勞動力成本)也會慢慢消失的。如果未來是機器競爭的時代,我們的優勢很快就會變得不明顯。

在歐洲期間,我經常想到中國領導人多次講過的幾句話,“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從經濟角度我的理解是,中國是因為改革開放才煥發了她的空間規模優勢、人口數量優勢、文化傳統優勢,改革開放是綻放中國潛力的“時間維度”,是超級杠杆。

中國的空間、人口、文化條件一直都在,但只有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些條件才轉化成磅礴之力,幾十年時間濃縮了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兩百年。但是,中國人真的就比別人聰明嗎?就像馬雲馬化騰這一代就比柳傳志張瑞敏那一代聰明?不是。我的答案是,形勢比人強,外部環境的牽引、市場競爭的壓力、爭奪顧客的壓力,倒逼著中國人前進。勤勞、勇敢、敬業、靈活,這些特質並不是在任何制度和政策環境下都會自動發揮作用的,但當中國擁抱了全球市場,決心通過和平貿易方式、用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去奠定民族復興的基礎時,這些特質會被激發,被加強。馬雲馬化騰不是神仙聖人,而是在不斷回應顧客需求、希望留住顧客、為顧客創造價值的互動過程中,變得一天比一天聰明,不能不聰明,不能不創新。最後,中國海量的博大造就了他們的博大。

所以,當我們談到某些價值,當越來越多人都在讚美中國價值和中國模式時,我們切勿以為價值是先驗的,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是命定的。不是這樣的!價值,是在互動、實踐和關係中呈現與發展出來的。價值,是主動選擇的結果,你選擇什麼,就成為什麼。

我們的幸運在於,在這幾十年的中國大地上,時間開始了!由於對現代化、現代性的選擇,對開放的選擇,“時間”的維度和內涵發生了改變,變成了適合每個人自由發展、全面發展的時機與時勢!這個大時代才是民族復興的風口。

在中國歷史上,同樣的時間,有的像加號有的像減號,有的像乘號有的像除號,有的像平方有的像平方根。我們祖先、祖輩、父輩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時間特徵所決定。人生不滿百,就這幾十年,如果能夠生活在符合人類進步潮流方向、可以自由綻放生命價值的乘法時代,何其幸運!

時間開始了!改革開放就是偉大的中國“時間”!

堅持信念與虛懷若谷可以並行不悖,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才能利人利己,用現代化這一代表著先進性的時間維度來引領前進方向,不僅追求物質的現代化,更追求制度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則中國大未來,人人有為,亦人人可期。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閱讀原文” 即可入學 “秦朔書院”

收聽“中美商業文明通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