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書法好不好,用在哪也很關鍵

作者:範美俊

2017年的央視春晚, 五位書法名家的“五福”亮相, 沒想到竟遭到一番嬉笑怒駡。 其中, 不乏尖酸刻薄的評論, 如有人將其比作五座房子, 分別是木頭棍搭的簡易房、炸裂了露出鋼筋的樓房、茅草房、外牆抹水泥的土屋、缺幾塊板磚的平房……

書法名家的“五福臨門”, 百姓卻大呼看不懂, 專業圈也多少有些陰陽怪氣, 這是為何?在我看來, 這實際上是書法創作的個性書寫, 與舊民俗的節慶書寫及審美慣性的抵牾。 “福”字如何出現在春晚而不被吐槽?很簡單, 把書法的“五福”, 換成批發市場上的印刷品“五福”即可。

道理也很簡單, 百姓已司空見慣。

任何一本書法字典, 裡面所收的“福”字, 多出自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不會有草根書寫者“王大爺版”, 也不會有專門印製春聯等節慶張貼物的南方某廠美工“小張的電腦處理版”。 而老百姓家裡的春聯與福字, 大多是王大爺或者小張的“作品”。 換個角度說, 在民間書寫者的“字典”裡, 書聖的字也未必好使。 筆者小的時候, 在除夕前的某街道總會看到一些老爺爺在寫春聯。 因為要出售, 除了內容好, 還有某些民俗邏輯。 比如寫“福”, 就有不少的“規矩”, 例如:其一, “福”要寫得肥胖富態。 這標準有些怪, 估計是以前的人常餓肚子。 以該標準看, 五位書家僅李鐸、孫伯翔、蘇士澍的筆劃稍厚, 但也算不上富態。 其二,

“福”裡的“田”必須封口。 這標準也有些怪, 大概寓意福貴的肥水不外流, 以該標準看僅孫伯翔符合。 其三, 寫“福”可以添筆。 書法家創作的時候很少添筆, 電視上這五位元書家也均是一揮而就。 但民間寫“福”, 則有添筆的傳統, 大概取其諧音“添福”……

中國繪畫史有宮廷、宗教、民間、文人四大體系, 而書法史似乎僅是文人為主的體系, 甚至連水準不俗的漢隸與魏碑, 因多是工匠所為, 在某些學者眼裡也不入流。 民間的書寫, 往往有特定的應用場合與規矩。 比如端公畫符, 好多字都是“鬼”字旁, 像一群魑魅魍魎之類的鬼在開傳銷會, 而外面則是一個房子樣的包圍筆劃, 在加上一個繁體的“殺”字, 就這麼一寫一貼, 大鬼小鬼見了就得趕緊跑。 書寫符咒時迅疾潦草、筆劃細瘦。

而換成小學生的稚拙筆跡, 效果自然不同。

寫春聯和福字, 民間多選用易辨識的楷書或行楷, 不會用草書、篆書。 多是紅底金字, 文字大多結體工穩且筆劃飽滿圓潤。 為何要這樣?大過年的, 自然要圖個喜慶與圓滿:紅與金搭配, 顯得喜慶;字體飽滿圓潤, 則寓意家庭圓滿。 當然, 絕大部分是印刷品, 花色品種多而且價錢便宜, 上面還有精美的花卉、燈籠、胖娃娃等裝飾圖案。 而某些書家只求藝術效果不管應用環境, 比如用甲骨、金文、簡書、中山王、瘦金體寫春聯, 就很難獲得認可。

學者侯開嘉認為, 書史上的官書、俗書一直是雙線發展的。 無疑, 民間的書寫標準與審美慣性, 與現在基於展覽的精英書法所秉持的理念有巨大分歧。

而現在, 還有外文、鋼筆字、粉筆字、印刷體、展覽體等各種形式, 它們相遇必生齷齪。 即便是白謙慎肯定了“娟娟髮屋”的民間書寫, 那也還僅僅是一家之言, 未成共識。

在我看來, 各種書寫的場域、標準及形式都應尊重, 不要老是高高在上想著以書法史標準去改造或提高別的書寫方式。 某些書寫傳統, 一改造和提高就沒了。 這不是什麼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問題, 而是文化多元與多樣性保護的問題。 當然, 多元多樣之後, 各種坑蒙拐騙外加封建迷信的東西就會沾染, 這也是江湖書法層出不窮、書寫者互不買帳的根本原因。

春晚“五福”之所以引發爭議, 實際上是藝術個性很強的書法創作誤入民俗書寫及審美慣性後的失語,

一如昆曲高手在搖滾歌迷前獻唱的尷尬, 還真不是水準的問題。 而書寫的具體應用, 往往約定俗成。 比如, 政府機構的牌匾, 用龍飛鳳舞的草書甚至是江湖性的象形筆觸去寫, 恐怕還是沒有宋體字莊重。 所以, 不是任何書寫場域, 都需要天馬行空的藝術性書寫, 有時通俗、民俗式的書寫反而更容易被接受。 (範美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