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01: 太空漫遊》(1968):媲美阿波羅計畫

400萬年前, 一塊神秘黑石的出現, 啟發猿人的智慧大幅度躍進。 西元2001年, 黑石又指引人類升入太空, 與智慧生命做出進一步接觸。

作為一部科幻片, 《2001:太空漫遊》高度忠實於物理法則, 並對30多年後的未來世界做出全方位的想像:大到智慧電腦的無孔不入, 太空站的內飾, 飛船航行的寂靜無聲;小到位數更多的電話, 信用卡的廣泛使用, 語音辨識功能, 甚至能找到ipad的原型。 除了原著作者亞瑟·克拉克, 庫布裡克還聘請多位專家顧問, 不惜工本力求盡善盡美, 比如為了拍攝在環形飛船上繞圈跑的鏡頭, 專門打造了一個巨大的旋轉輪道, 至今仍是為了單個場景耗資不菲的典範。

《2001:太空漫遊》被後世稱道最多的, 是庫布裡克將對生命與智慧起源的哲學探索完美無瑕地融於諸多硬科 幻概念當中。 它優雅、睿智且深邃, 與傳統意義上的劇情片大異其趣。 影片僅有的通俗情節, 是宇航員與“發 現”號上的智慧電腦哈爾鬥智鬥勇的段落, 拍出了令人倒吸冷氣的戰慄, 被之後的無數太空驚悚片所效仿或戲擬。 影片結尾高度開放, 而冥冥中主宰一切的智慧生命也自始至終沒有現身。 事實上, 庫布裡克曾經試圖創造切實的外 星人形象,

但當時的特效水準無法支撐而放棄。 然而, 虛無的留白, 比起一切看得見摸得著的形體, 更具衝擊力。

庫布裡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科幻時代, 其採用微縮模型的拍攝方法成為CGI時代前大部分科幻片的標配。 而庫 布裡克甚至因《2001:太空漫遊》過於逼真的宇宙視效,

被不少人認為一手導演了1972年的阿波羅登月計畫——阿 姆斯特朗根本沒有真正登上月球, 一切只不過是電影。 當然這樣的揣測有點不著邊際, 但《2001:太空漫遊》的超 前與宏大足可媲美阿波羅計畫, 它是每一部後來的科幻片仰望的對象。

誰受過它的影響:所有硬科幻電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