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台集村的“春天”——記民和縣大莊鄉台集村“第一書記”王斌雲

王斌雲到貧困戶張德仁家中查看牛羊生長情況。 本報記者 尹耀增 攝

深秋, 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

雨涼颼颼地下了一整天, 冬天的感覺已經越來越濃了。

我們採訪的王斌雲, 個頭不高, 說話輕聲細語, 看起來像個書生。 從見到他開始, 他一直彎著腰, 走路很慢。 後來才知道, 他剛做完膽結石手術。

本來王斌雲是在樂都的家裡養病, 當知道我們要採訪時, 他便趕到了民和縣城, 一路顛簸, 和我們慢慢驅車來到了他駐村扶貧的大莊鄉台集村。

民和縣大莊鄉台集村地處乾旱山區, 這裡山大溝深, 自然環境嚴酷, 貧困的陰影始終籠罩著這裡的每一寸土地, 迫於生活的壓力, 全村原有的168戶村民中近一半農戶異地另謀生路, 留在村裡的還有89戶467人。

2015年10月, 精准扶貧的暖風吹進了台集村, 海東市廣播電視臺新聞部副主任王斌雲和他的同事張洪福,

帶著組織賦予的脫貧攻堅使命, 以駐村“第一書記”的角色扛起台集村脫貧攻堅的大旗。

“作為第一書記, 我深感責任重大, 在駐村前培訓時, 我們觀看了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的短片, 他的事蹟鼓舞著我走進了這個貧困村。 ”

在印象中, 回族同胞善於做生意, 生活應該相對優越, 而這個回族村落為什麼是一個貧困村呢?王斌雲帶著這些困惑來到了村裡。

理清思路 觀念脫貧

駐村第一天, 王斌雲站在台集村的山梁上俯瞰, 他們幫扶的這個村子, 除了蜿蜒的山梁, 便是交錯的溝壑, 只有零星散落的幾十戶村民在這裡艱辛地生活著。

面對如此嚴酷的自然條件, 怎樣才能讓生活在這裡的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呢?王斌雲思謀。

做好精准扶貧的第一項任務是精准識別。 王斌雲和他的搭檔張洪福按照“五必看”要求, 逐戶走訪, 挨家摸底。 “剛開始老百姓的門難進, 臉難看, 好幾天都是被堵在門外, 登記造冊時大家以窮為榮, 爭先恐後地哭窮、喊窮、比窮, 無法精准識別。 ”

但是, 王斌雲在工作實踐中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五戶求證法”, 即:在入戶摸底調查的基礎上, 對每一戶的識別最少向5戶本村農戶求證, 最後精准識別出貧困戶64戶336人, 識別結果和村民大會投票的結果基本一致, 在後來的扶貧政策落實中沒有出現上訪、告狀的現象, 以至於在今年的整改中沒動一戶沒變一人。

但這只是第一步。 針對發現的生產發展滯後、致富思路不明、勞務輸出困難、務工勞力不足等因素,

王斌雲帶領工作隊進行全面梳理, 找出扶貧駐村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系統謀劃幫扶措施, 找准可持續發展路徑, 最大限度地提升群眾滿意度。

最終以 “三個結合”(與鄉鎮、村、戶、民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 與黨中央精准扶貧政策結合起來, 與老百姓的致富發展意願結合起來), 確定出了台集村精准扶貧生產發展方案——產業發展61戶297人;低保兜底3戶9人。

駐村期間, 王斌雲發現台集村除了窮, 還有一個怪現象, 女孩上學到初中就開始大面積輟學, 等著嫁人, 男孩初中沒畢業就結婚, 村內婦女從不外出務工, 就守著一畝三分地和三五隻羊過日子。

為了讓群眾的“腦袋”先脫貧, 王斌雲對村裡的大小事情都要開會,

或村兩委會、或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大會, 會議除了研究所要解決的事情之外, 大多數時間就是講政策、說道理, 組織黨員開展“固定黨日”活動, 落實“三會一課”制度, 讓村民明白脫貧致富關鍵還得靠自身努力。

“平常串門時, 該村一些家庭婦女衣服亂堆, 庭院不衛生, 對這些陋習提醒和糾正, 甚至有時現場批評, 通過抓點點滴滴小事和細節, 群眾的觀念改變了, 隨之而來的就是種種行為方式的轉變, 一下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

“藥罐書記” 搞產業促脫貧

“剛到村子時, 王斌雲有胃疼的毛病, 他就吃一些奧美拉唑等西藥來止疼。 可是, 去年6月到8月期間, 村裡正是危房改造和農忙的時候, 也是他病情最嚴重的時候, 有時候疼得他豆大的汗珠往下掉, 只能吃一小碗黑芝麻糊,或者一碗不要辣油的毛細拉麵。再到後來,他自己買了個砂鍋,開始熬起了中藥,就是這樣他也沒有請假,沒有離開村子,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有了‘藥罐書記’的別稱。”張洪福說。

直到村子裡都忙完了,王斌雲才請假到省醫院做了檢查,結果是嚴重的糜爛性胃炎和膽結石,醫生建議要住院治療。但他顧不上住院治療,因為台集村還有許多事情在牽動著他的心。

要實現群眾穩定脫貧,關鍵要有產業支撐。台集村有106.67多公頃乾旱山地,王斌雲決定走農牧聯動發展之路。

此後的日子裡,王斌雲為台集村村民的早日脫貧奔波忙碌著,發展養殖業是他選擇扶持的主導扶貧產業。

吃農家飯,幹農家活,謀農家事。

自從擔任第一書記以來,王斌雲汽車上的里程表從23000公里增長到了76000公里。“群眾住的分散,我的身體又不好,所以搞入戶調查、瞭解情況、開會等都要開車去。”

在張得真家的飯桌上,王斌雲得到了一組資料:一隻母羊一年產兩胎,共四隻羊羔,飼草料成本花費1000元,一隻羊羔出欄時可賣500元。一隻母羊一年的純收入就是1000元。同時用上自家種植的玉米秸稈,養羊成本會大幅降低,收入也就增加了。

王斌雲把這筆經濟賬算給群眾,算通了群眾思路,村內發展養殖產業也得到村民一致贊同,在50萬元農村互助資金的支持下,他們從甘肅武威購進西門塔爾良種肉牛飼養,從去年7月開始,全村就掀起一股建設家庭牧場的熱潮,61戶貧困戶申請建設家庭牧場,部分已經開始進羊飼養,羊飼養量達1300多隻,比前年翻了一番;牛飼養量118頭,比上年增加近2倍,朝著“一村一品”的方向發展。

王斌雲說,全村全膜玉米種植面積達73.33公頃,占到耕地面積的68.75%,這樣餵養牛羊的草料就不需要再花錢買了,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收益。

兩年的變化

比幾十年的變化大

在精准扶貧工作中,王斌雲搶抓建設高原美麗鄉村的難得機遇,為台集村爭取到了總投資120萬元的高原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危房改造、新建大門基本實現常駐家庭全覆蓋。

同時,投資40萬元新建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投資65萬元新建1500平方米的群眾活動廣場。王斌雲還從自己所在單位和高原美麗鄉村建設對口幫扶單位爭取幫扶資金10萬元,彌補了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為了修建出農戶滿意的大門,他還到周邊其他地方考察,拍了上百張莊廓大門圖片讓村民們參考選擇,大門顏色、樣式選定後,他又帶著村民代表到大門製作商商談價格為每戶節省了近1000元。

看到有農戶看不上電視,向單位申請配備適當數量的電視機,為15戶貧困戶發放液晶屏小電視,有一家的電視機出現毛病,王斌雲就把自己看的電視機換給農戶。

村裡每年都會有一些人到民和縣的工業園區打工,他們都是騎著摩托車從狹窄的土路走,遇到雨雪天氣很麻煩也很危險。王斌雲瞭解後,向民和縣交通局申請修建的一條6.8公里長的出村公路即將完工,將會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

為了切實轉變群眾的思想觀念,王斌雲組織村兩委班子召開會議,設立了台集村大學生獎學金,凡是考上大學的學生獎勵2000元;人比德行,牛羊比大小,每年舉行一次“好人、牛王、美羊大賽”。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為困難群眾申請救濟麵粉4噸;舉辦農民趣味運動會,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扶貧政策的支持,駐村幹部的操勞,全村群眾的努力,2年時間,台集村真的發生了很大變化。看著眼前的巨變,村民張德仁感慨說:“王斌雲書記來了後,村裡這兩年的變化,比幾十年的變化大。”

“親人一樣的王書記”

在台集村採訪期間,記者發現一個細節,所有的村民看到王書記時都會上前來寒暄問好,有的雖然幹活,他也會放下手裡的活,來到王書記跟前握手,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熱絡的感情,仿佛看到了親人一樣。

村民白旭正在粉刷院牆,見到了王書記一個勁地問王書記身體好些了沒,熱情地把王書記拉到了屋裡。

別看他們現在這麼親熱,剛開始可是像仇人一樣呢。

原來,白旭在2015年的時候評上了村裡的低保戶,才享受了一年。結果王書記來了之後,發現白旭家裡的勞力有5個,不符合享受低保的政策,這樣他的低保就被取消了。

白旭的心裡很鬱悶,有很多怨言。“我每天都到鄉政府去找他的麻煩,甚至想打他一頓,那時候我就把他當做仇人了。”回憶當時的情景,白旭有些不好意思地繼續說到,“王書記脾氣好,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他總是細緻耐心地給我們講道理、講政策,從來不跟我們發脾氣;辦事情講究透明、公平公開公正,慢慢地就樹立起了威信,我們願意相信他。”

“他家裡雖然有勞力,但是由於歷史欠債比較多,家裡只有三間土坯房,也很困難,所以就把他放成了精准扶貧戶,現在他家裡的條件也慢慢好起來了,我們的感情也變得更好了。”王斌雲笑著說。

現在白旭家裡養著3頭牛,10只羊,媳婦在家搞養殖,他和兩個娃娃出門打工,小日子過得很愜意。

王斌雲15日出院後,一直在家裡休養,23日這天,突然來了一幫人:村黨支部書記海彥忠帶著16位村民代表拿著洋芋、清油等禮物來到樂都看望他。這一刻,王斌雲又被感動了,他覺得自己為村裡辦的事情還很少,不值得大家這樣做。感動之余,王斌雲更是暗下決心,等病好了要趕緊回到工作崗位,要用實際行動回報百姓的這份樸實的感情。

之所以用“又感動”,那是因為在2016年10月,王斌雲駐村幫扶滿一年的節點上,一些鄉鎮的“第一書記”有了調整。得知消息後,村民們擔心他們的第一書記也被調整,大家都不舍:“要把第一書記留下來”。

於是,全村64名貧困戶便聯名上書請願,希望“第一書記”能留下來為村裡的貧困戶再扶一把。

回憶當時的情景,王斌雲依然感動非常。他說,那六十四個紅手印的請願書,承載的不僅是厚重的黨群幹群關係,更是台集村的群眾對我們扶貧工作的肯定和信任。

雖然仍在病中但是王斌雲對台集村今後的發展已經有了更詳細的思考:把一些耕作不便的坡地改為梯田;建一座飼料青貯池;改造衛生廁所;成立一個牛羊合作社;加強對村民養殖培訓……

在王斌雲的帶領下,台集村正在以全新的面貌、昂揚的精神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書寫屬於他們的傳奇。

只能吃一小碗黑芝麻糊,或者一碗不要辣油的毛細拉麵。再到後來,他自己買了個砂鍋,開始熬起了中藥,就是這樣他也沒有請假,沒有離開村子,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有了‘藥罐書記’的別稱。”張洪福說。

直到村子裡都忙完了,王斌雲才請假到省醫院做了檢查,結果是嚴重的糜爛性胃炎和膽結石,醫生建議要住院治療。但他顧不上住院治療,因為台集村還有許多事情在牽動著他的心。

要實現群眾穩定脫貧,關鍵要有產業支撐。台集村有106.67多公頃乾旱山地,王斌雲決定走農牧聯動發展之路。

此後的日子裡,王斌雲為台集村村民的早日脫貧奔波忙碌著,發展養殖業是他選擇扶持的主導扶貧產業。

吃農家飯,幹農家活,謀農家事。

自從擔任第一書記以來,王斌雲汽車上的里程表從23000公里增長到了76000公里。“群眾住的分散,我的身體又不好,所以搞入戶調查、瞭解情況、開會等都要開車去。”

在張得真家的飯桌上,王斌雲得到了一組資料:一隻母羊一年產兩胎,共四隻羊羔,飼草料成本花費1000元,一隻羊羔出欄時可賣500元。一隻母羊一年的純收入就是1000元。同時用上自家種植的玉米秸稈,養羊成本會大幅降低,收入也就增加了。

王斌雲把這筆經濟賬算給群眾,算通了群眾思路,村內發展養殖產業也得到村民一致贊同,在50萬元農村互助資金的支持下,他們從甘肅武威購進西門塔爾良種肉牛飼養,從去年7月開始,全村就掀起一股建設家庭牧場的熱潮,61戶貧困戶申請建設家庭牧場,部分已經開始進羊飼養,羊飼養量達1300多隻,比前年翻了一番;牛飼養量118頭,比上年增加近2倍,朝著“一村一品”的方向發展。

王斌雲說,全村全膜玉米種植面積達73.33公頃,占到耕地面積的68.75%,這樣餵養牛羊的草料就不需要再花錢買了,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收益。

兩年的變化

比幾十年的變化大

在精准扶貧工作中,王斌雲搶抓建設高原美麗鄉村的難得機遇,為台集村爭取到了總投資120萬元的高原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危房改造、新建大門基本實現常駐家庭全覆蓋。

同時,投資40萬元新建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投資65萬元新建1500平方米的群眾活動廣場。王斌雲還從自己所在單位和高原美麗鄉村建設對口幫扶單位爭取幫扶資金10萬元,彌補了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為了修建出農戶滿意的大門,他還到周邊其他地方考察,拍了上百張莊廓大門圖片讓村民們參考選擇,大門顏色、樣式選定後,他又帶著村民代表到大門製作商商談價格為每戶節省了近1000元。

看到有農戶看不上電視,向單位申請配備適當數量的電視機,為15戶貧困戶發放液晶屏小電視,有一家的電視機出現毛病,王斌雲就把自己看的電視機換給農戶。

村裡每年都會有一些人到民和縣的工業園區打工,他們都是騎著摩托車從狹窄的土路走,遇到雨雪天氣很麻煩也很危險。王斌雲瞭解後,向民和縣交通局申請修建的一條6.8公里長的出村公路即將完工,將會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

為了切實轉變群眾的思想觀念,王斌雲組織村兩委班子召開會議,設立了台集村大學生獎學金,凡是考上大學的學生獎勵2000元;人比德行,牛羊比大小,每年舉行一次“好人、牛王、美羊大賽”。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為困難群眾申請救濟麵粉4噸;舉辦農民趣味運動會,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扶貧政策的支持,駐村幹部的操勞,全村群眾的努力,2年時間,台集村真的發生了很大變化。看著眼前的巨變,村民張德仁感慨說:“王斌雲書記來了後,村裡這兩年的變化,比幾十年的變化大。”

“親人一樣的王書記”

在台集村採訪期間,記者發現一個細節,所有的村民看到王書記時都會上前來寒暄問好,有的雖然幹活,他也會放下手裡的活,來到王書記跟前握手,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熱絡的感情,仿佛看到了親人一樣。

村民白旭正在粉刷院牆,見到了王書記一個勁地問王書記身體好些了沒,熱情地把王書記拉到了屋裡。

別看他們現在這麼親熱,剛開始可是像仇人一樣呢。

原來,白旭在2015年的時候評上了村裡的低保戶,才享受了一年。結果王書記來了之後,發現白旭家裡的勞力有5個,不符合享受低保的政策,這樣他的低保就被取消了。

白旭的心裡很鬱悶,有很多怨言。“我每天都到鄉政府去找他的麻煩,甚至想打他一頓,那時候我就把他當做仇人了。”回憶當時的情景,白旭有些不好意思地繼續說到,“王書記脾氣好,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他總是細緻耐心地給我們講道理、講政策,從來不跟我們發脾氣;辦事情講究透明、公平公開公正,慢慢地就樹立起了威信,我們願意相信他。”

“他家裡雖然有勞力,但是由於歷史欠債比較多,家裡只有三間土坯房,也很困難,所以就把他放成了精准扶貧戶,現在他家裡的條件也慢慢好起來了,我們的感情也變得更好了。”王斌雲笑著說。

現在白旭家裡養著3頭牛,10只羊,媳婦在家搞養殖,他和兩個娃娃出門打工,小日子過得很愜意。

王斌雲15日出院後,一直在家裡休養,23日這天,突然來了一幫人:村黨支部書記海彥忠帶著16位村民代表拿著洋芋、清油等禮物來到樂都看望他。這一刻,王斌雲又被感動了,他覺得自己為村裡辦的事情還很少,不值得大家這樣做。感動之余,王斌雲更是暗下決心,等病好了要趕緊回到工作崗位,要用實際行動回報百姓的這份樸實的感情。

之所以用“又感動”,那是因為在2016年10月,王斌雲駐村幫扶滿一年的節點上,一些鄉鎮的“第一書記”有了調整。得知消息後,村民們擔心他們的第一書記也被調整,大家都不舍:“要把第一書記留下來”。

於是,全村64名貧困戶便聯名上書請願,希望“第一書記”能留下來為村裡的貧困戶再扶一把。

回憶當時的情景,王斌雲依然感動非常。他說,那六十四個紅手印的請願書,承載的不僅是厚重的黨群幹群關係,更是台集村的群眾對我們扶貧工作的肯定和信任。

雖然仍在病中但是王斌雲對台集村今後的發展已經有了更詳細的思考:把一些耕作不便的坡地改為梯田;建一座飼料青貯池;改造衛生廁所;成立一個牛羊合作社;加強對村民養殖培訓……

在王斌雲的帶領下,台集村正在以全新的面貌、昂揚的精神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書寫屬於他們的傳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