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麻辣燙,外賣,小吃攤,中年人也要注意防腸癌,再這麼隨便可不行

圖片來自網路

大腸癌的發病率通常會隨年齡增長而迅速上升。 上海市區居民從45~75歲, 年齡每增加10歲, 大腸癌的發病率增加1倍以上,

因此大腸癌好發于中老年人群中。 我國大腸癌病人的中位年齡約50歲, 較歐美報導的提前15年左右。 歐美的大腸癌病人中40歲以下已屬少見, 一般只占2.2%~4.5%;固然在我國大腸癌低發區, 50%的大腸癌可通過簡單易行的直腸指檢發現, 75%~80%的大腸癌可通過普通的硬管乙狀結腸鏡檢查發現的概念依然應予以反復強調。 但隨著大腸癌發病率的上升, 對發病部位趨向近側大腸的規律也有所認識, 因此用纖維結腸鏡對全大腸進行檢查也日趨重要。

早期大腸癌多數無明顯症狀, 或表現為癌前病變的症狀。 隨著病變的進展, 而出現一系列症狀和體征。 大腸癌常見的臨床表現是便血、黏液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腹部包塊、腹水、腸梗阻、貧血等。

不同部位的大腸癌的臨床表現有一定區別:

①右半結腸癌

由於腸腔較寬, 糞便稀, 較少見到腸梗阻, 便血也不多見, 而腹部包塊;貧血、消瘦、乏力相對較多見。 值得注意的是右半結腸癌出現的腹部包塊並不完全是腫瘤本身, 常常是腫瘤合併感染, 甚至穿孔引起的粘連團塊, 有時是由於腫物引起的腸套疊, 後一種情況常表現為時隱時現的腹部包塊。

②左半結腸癌

特別是乙狀結腸癌, 該處腸腔迂曲, 相對較窄, 而此時糞便已成形, 故較易引起腸梗阻。 由於該部位腫瘤破潰後出血覆蓋於糞便表面, 很易被患者察覺, 故左半結腸癌便血較多見。 便血的量和性狀往往與腫瘤部位有關, 病變愈接近肛門血色越鮮, 往往是血、便分離;病變越遠離肛門,

血色越暗, 且與糞便相混。 高部位大腸癌糞便往往呈果醬樣。 需要指出的是, 40歲以後第一次出現便血的大腸癌患者中, 2/3病人的病變仍限於腸壁, 因此, 只要提高警惕, 及時檢查, 仍可獲得較好預後。 排便習慣改變也是大腸癌的常見症狀, 如腹瀉或腹瀉、便秘交替等。 病變接近肛門時, 常有裡急後重感。

除腫瘤本身的症狀以外, 大腸癌的併發症, 如大腸與鄰近臟器的瘺, 由於腫瘤壞死而出現的低熱, 因腫瘤轉移而出現的肝腫大、腹水, 以及腦轉移出現的神經系統症狀, 常是晚期大腸癌的臨床表現。 值得強調的是, 我國直腸癌約占大腸癌的50%, 簡單的直腸指檢便可獲得診斷線索。 因此, 直腸指檢應視為體格檢查的常規。

由於病人對大腸癌的症狀缺乏瞭解, 許多病人症狀已持續很長時間才到醫院就診。 然而還有相當一部分病人的診斷系由醫生所延誤。

有些誤診病例是由於醫生僅依症狀下診斷, 不做檢查。 也有的雖然做了相關檢查, 因發現並存的良性疾病而忽略了同時存在的大腸癌, 如便血者行直腸鏡檢查發現痔瘡, 而未進行近段大腸的檢查, 遺漏了同時存在的高部位大腸癌。

資料統計, 國內大腸癌平均誤診率達41.5%。 為提高大腸癌的診斷率, 臨床上應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1) 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占誤診疾病的1/2。 直腸癌破潰或合併感染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膿血便, 便次增多, 甚至裡急後重等表現。 這些症狀幾乎與細菌性痢疾的臨床表現相同,

很易混淆。

2) 痔瘡

痔瘡約占誤診病例的1/3。 便血是左半結腸癌與直腸癌最多見到的臨床表現, 這種出血與痔瘡的出血很難區別。 從患病率看, 痔瘡是常見病, 所謂“十男九痔”, 見到便血很容易首先想到“痔瘡”, 特別是肛門檢查見到痔瘡, 醫生往往滿足于痔瘡的診斷, 而未想到可能同時伴發的直腸癌。

3) 潰瘍性結腸炎

近年潰瘍性結腸炎病人有所增加。 其常見症狀如血便、膿血便、便次增多和腹部不適, 甚至消瘦、貧血等也是中、晚期大腸癌的常見症狀。 重度長期不愈的潰瘍性結腸炎本身也有較高的癌變率。 一旦癌變, 甚至腸鏡下也很難分辨哪些病灶是炎症、潰瘍, 哪些病灶已癌變。

4) 闌尾炎或闌尾周圍膿腫

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以及闌尾炎後所形成的回盲部包塊是盲腸癌易於誤診的疾病。 盲腸癌及部分升結腸癌常表現為右下腹痛、腫瘤破潰或合併感染也會出現發熱、白細胞升高,甚至出現右下腹包塊。由於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是多發病,人們很容易把盲腸癌誤為闌尾炎或闌尾周圍膿腫。

5) 腸結核

一些大腸癌病人主要症狀是腹瀉、便秘等排便習慣改變,同時伴有低熱、消瘦,很容易誤診為腸結核。

6) 其他疾病

如結腸肝曲癌出現右上腹痛。求診時,B超檢查發現“膽囊結石”,取出了結石卻將結腸癌留存腹內。又如大腸癌原發灶症狀不顯著卻出現卵巢轉移,在婦科可誤診為“原發性卵巢腫瘤”而切除了轉移灶,卻仍將原發的大腸癌留於腹內。此外,臨床遇見腸梗阻、急性腹膜炎等情況時鑒別診斷也應考慮大腸癌之可能。為避免誤診,在大腸癌的診治過程中,應掌握以下原則:加強大腸癌防治知識宣傳,提高病人自我認識能力,重視症狀鑒別和必要的直腸指檢和腸鏡檢查;注意排除與某些腸道良性病變合併存在的大腸癌;加強對癌前病變的隨訪和無症狀高危人群的篩查。

大腸腺瘤具有多發傾向,因此由其惡變而來的大腸癌也具較其他器官為常見的多原發傾向。文獻中2%~9%的大腸癌病人有多原發大腸癌(統計時不包括家族性腺瘤病及潰瘍性結腸炎病人中的多原發癌)。據資料統計,此兩類疾病病人中有大腸癌發生時,分別有50%及26%的病人患多原發大腸癌。多原發大腸癌可同時發生,也可不同時發生。一般將幾個原發癌於同一時間診斷,或診斷間隔時間在6個月之內者謂“同時多原發大腸癌”。幾個癌的診斷時間相隔6個月以上時,則稱之為“異時多原發大腸癌”。從出現症狀至確定診斷所經歷之時間謂之“病程”。大腸癌病人的病程長短變化極大。由於約80%的大腸癌由腺瘤演變而來,而由腺瘤演變成癌平均歷時10年左右。一些腺瘤尤其是位於直腸、乙狀結腸的腺瘤常可出現便血、黏液便等症狀。這些症狀可間歇發生、反復多年直至最後演變成癌,這些病人的病程可長達數年之久。病人及醫生常可因其病程漫長而誤認為痔、慢性結腸炎等而不疑其有腫瘤之可能。另一方面,不少腺瘤,尤其是位於近側結腸者無明顯症狀,甚至直到癌變仍毫無症狀。無症狀的大腸癌中尚且有1/4的病人病期已晚,故臨床醫生對有症狀者更不能等閒視之。

盲腸癌及部分升結腸癌常表現為右下腹痛、腫瘤破潰或合併感染也會出現發熱、白細胞升高,甚至出現右下腹包塊。由於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是多發病,人們很容易把盲腸癌誤為闌尾炎或闌尾周圍膿腫。

5) 腸結核

一些大腸癌病人主要症狀是腹瀉、便秘等排便習慣改變,同時伴有低熱、消瘦,很容易誤診為腸結核。

6) 其他疾病

如結腸肝曲癌出現右上腹痛。求診時,B超檢查發現“膽囊結石”,取出了結石卻將結腸癌留存腹內。又如大腸癌原發灶症狀不顯著卻出現卵巢轉移,在婦科可誤診為“原發性卵巢腫瘤”而切除了轉移灶,卻仍將原發的大腸癌留於腹內。此外,臨床遇見腸梗阻、急性腹膜炎等情況時鑒別診斷也應考慮大腸癌之可能。為避免誤診,在大腸癌的診治過程中,應掌握以下原則:加強大腸癌防治知識宣傳,提高病人自我認識能力,重視症狀鑒別和必要的直腸指檢和腸鏡檢查;注意排除與某些腸道良性病變合併存在的大腸癌;加強對癌前病變的隨訪和無症狀高危人群的篩查。

大腸腺瘤具有多發傾向,因此由其惡變而來的大腸癌也具較其他器官為常見的多原發傾向。文獻中2%~9%的大腸癌病人有多原發大腸癌(統計時不包括家族性腺瘤病及潰瘍性結腸炎病人中的多原發癌)。據資料統計,此兩類疾病病人中有大腸癌發生時,分別有50%及26%的病人患多原發大腸癌。多原發大腸癌可同時發生,也可不同時發生。一般將幾個原發癌於同一時間診斷,或診斷間隔時間在6個月之內者謂“同時多原發大腸癌”。幾個癌的診斷時間相隔6個月以上時,則稱之為“異時多原發大腸癌”。從出現症狀至確定診斷所經歷之時間謂之“病程”。大腸癌病人的病程長短變化極大。由於約80%的大腸癌由腺瘤演變而來,而由腺瘤演變成癌平均歷時10年左右。一些腺瘤尤其是位於直腸、乙狀結腸的腺瘤常可出現便血、黏液便等症狀。這些症狀可間歇發生、反復多年直至最後演變成癌,這些病人的病程可長達數年之久。病人及醫生常可因其病程漫長而誤認為痔、慢性結腸炎等而不疑其有腫瘤之可能。另一方面,不少腺瘤,尤其是位於近側結腸者無明顯症狀,甚至直到癌變仍毫無症狀。無症狀的大腸癌中尚且有1/4的病人病期已晚,故臨床醫生對有症狀者更不能等閒視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