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段奕宏:可以“不自信”,只要肯較勁

永遠對自我懷疑, 永遠別自以為是, 永遠要有挑釁的勁頭, 對慣性, 對自我, 對權威。

.

寫在前面:

段奕宏在今年的東京電影節上, 憑藉在《暴雪將至》中的精彩演出,

斬獲最佳男主角獎項。

段奕宏的戲好眾所周知;

但他在中戲坐了4年冷板凳, 可能沒那麼多人知道;

他是如何把戲錘煉得這麼好, 更不知道。

這是我採訪他之前的好奇點:

人年輕時, 往往沒那麼多能力去消化生活的失意;

那時候的否定, 更容易讓人放棄和沉淪。

他是怎麼做到, 在否定中自持、在低落的今天相信明天會有希望?

他說自己不自信;

這與全世界都在鼓勵的“表現得自信, 機會會更多”的觀點背道而馳;

但是, 一個不自信的人, 如何交出這麼好的答卷?

他工作半年休息半年;

影視圈的高速如同天上一日人間十年,

W線怕不紅, 紅的怕墜落,

曾經被冷落過的段奕宏, 為什麼可以保持這種不疾不徐的節奏?

他不擔心嗎?

而這些問題, 放到今時今日、你我身邊, 都有共通性:

我們都會因為否定心灰意冷;

都會暗地裡其實並不那麼自信、對自己猶疑;

90後如此生猛, 身邊的朋友發展得很好, 前有強敵後有追兵, 活得好累卻不敢鬆散半分;

怎麼修煉心境、精進專業、把握生活節奏?

段奕宏有他自己的答案。

而我們, 或許可以借鑒一二。

.

1.節奏

.

段奕宏被稱為“戲妖”。

段奕宏有一種奇異的反差:在整個社會和圈子的節奏都快而急的時候, 他保持著一種不急不躁的節奏;而在演戲這件事上, 他卻始終有一種讓人佩服的堅韌倔強。

在知乎這樣挑剔的平臺上, “如何評論段奕宏的演技”這個問題下, 一邊倒的好評。

“演員有兩類, 一類是他演誰, 他就是誰。

一類是他演誰, 誰就是他。

段奕宏屬於第一類。 ”

一人千面的段奕宏, 塑造過的角色:

《士兵突擊》裡狡黠的特種兵教官袁朗;

《我的團長我的團》裡妖孽悲憫的龍文章;

《細偉》裡的食人魔;

《白鹿原》裡的叛逆黑娃;

《烈日灼心》裡機警正義又有掙扎克制的警官伊谷春;

《非凡任務》裡不同尋常的反派;

《記憶大師》裡擔綱反轉劇情的角色, 明為員警, 實為兇手, 一刷二刷時能解讀出兩重含意。

……

他飾演的人物, 層次複雜, 而他, 則把這種複雜性體現得淋淋盡致。

劇本上寫滿對角色的理解思考;在現場, 為了一瓶水該不該喝試了20多次……“我就想還原我最真的創作狀態, 塑造的人物形象, 必須是我身上長出來的, 不是貼上去的膏藥。 ”段奕宏說。

他的每一部戲, 都在不斷精進, 熟練而不油滑, 投入中有一份克制, 始終在反觀自己。

每年, 他拍一段時間的戲就給自己安排一段時間去休息。

採訪那天, 從5月17日電影殺青到10月17日, 他已經休息了5個月。 除了2016年之外, 差不多近十年, 他都會給自己這麼長的休息時間。

他沒有把他的生活當成完全是一個演員, 他的身份有丈夫、愛人、兒子、舅舅, 演員只是其中的身份之一。

這樣的節奏會讓他很自在、舒服;讓生活、工作井然有序;

“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和節奏, 你認定了, 你自在了, 你有處安放了, 別人的那種節奏, 或者別人生活中讓人羡慕之處, 對我來說都不會造成嫉妒或者著急。 因為我認定走演員的路, 符合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節奏。

真正的演員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我願意做什麼樣的人。 根據我的認定, 一些有出入的我就會很乾脆地處理好, 我也不惦記。 ”

他把自己要走的路,已經想得很清楚。不急功近利,不趨名逐利。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個“屁股坐得住”的段奕宏。

工作的時候,專注和糾結於一個故事情節當中;也得有時間、有能力抽離故事情節之外。

一個樂於在工作裡被“虐”的演員,日常中,是一個享受生活的人。

在休息的時間裡,他會帶家人去旅行。

前段時間帶著家人去雲南小住一陣。安排家裡人從新疆飛到雲南昆明、昆明再倒機;每年春節回新疆陪父母過年。

除了拍《烈日灼心》那年的大年三十。

.

2.較勁

.

2013年演《烈日灼心》時,他在廈門嘉蓮派出所體驗生活了15天,連大年三十都在所裡過,跟員警們出警掃黃、抓賭、查車。

《非凡任務》的時候他寫了個人物小傳。

他一直都是那個認真到較勁的演員,從學生時代開始。

1998年,段奕宏的畢業大戲,在話劇作品《聖水》裡演盲人,他去北京市盲校待了14天,在盲校跟盲人吃住在一起,體會他們是怎樣生活。

畢業第二年,1999年時,段奕宏演《刑警本色》裡的羅陽,一個掏槍的動作練習了上千遍。

他在高中時,就已經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做演員。從高二開始,連續三年報考中央戲劇學院,失敗兩年後,第三年以中央戲劇學院西北片考生總分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中戲表演系學習。

進入中戲的4年,是自我否定的4年,同學裡的帥哥美女、4年的冷板凳都讓他自卑。那時候有一個故事:“我上大學的時候,在美術館,有人踩了我一腳,沒說對不起,我那根筋就給挑起來了,拼了命要追著跟人幹架。憑什麼,我不是北京人是嗎?”

在這4年裡,他最終把這種著急、浮躁、等待、無處安放、沒有希望都消化掉了。最大的是原因是對我自己充滿了希望;另外就是想要得沒那麼多。

大學時,都還只是少年,在這四年裡面來消化這些東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多數人不過是磕磕碰碰走過,接受泯然眾人的現實。

而段奕宏最終能從自卑到對自己充滿了希望,做法就是“自己幫自己在有限的空間裡做到讓自己踏實”,這種踏實最終就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通過什麼?通過一個一個自己的學生片段。

飯要一口一口地吃,在那個時候,這句話讓他深有感觸。

在一種境遇當中把自己逼向了特別務實的一種認識,一種選擇。

只能去踏踏實實地演好每一個學生作品、去琢磨每一個人物、不能讓人物是兩張皮……那時候學校裡的老師和同學都說:這個人的作業值得一看。

他就這麼一點一滴、竭盡全力地去做這個學生作業,憑藉老師、同學、全校的觀眾給予的這種信心和鼓勵,心存一種踏實感和安放感,才能夠讓自己有一點一點生根的那種跡象。

畢業第一年,1999年,《刑警本色》裡,羅陽這個拔槍的動作,他練習了上千次。今天看來,也許那個方式不是很準確。他想:羅陽又不是一個職業殺手,掏槍幹嘛要費一千多遍那樣練著,有那種笨拙的生澀的感覺不是挺好的嗎?可是那個時候不懂,那個時候其實還是很青澀,作為演員的創作,通過這樣的方式,找到一種途徑和幹點什麼事情讓自己排解不自信。通過這件事情讓心安定下來。

2015年6月21日上海電影節頒獎現場,段奕宏、鄧超還有郭濤憑藉電影《烈日灼心》拿下“金爵獎”的影帝獎座。這一年,1973年5月16日出生的段奕宏,42歲,距離他報考中央戲劇學院已經過去了24年。

而在拍攝雜誌的前兩天,他在北京航空大學聽課,因為下一步電影的需要。

“戲妖”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苦澀;而最終,他的較勁,卻成就了自己。

.

3.不自信

.

到了今天,段奕宏依然有著許多不自信,他卻喜歡這種不自信。

“永遠對自我懷疑,永遠別自以為是,永遠要有挑釁的勁頭,對慣性,對自我,對權威。”

這種不自信,在創作上是件好事。

“憑什麼自信?

今天我來演一個科學家,明天我演一個老師,

演一個工廠保衛科的,憑什麼自信?

你普通話說得挺好,鏡頭感挺好,挺會走位的。

有一點名氣了,這就是自信?資本嗎?

不對,不是的。沒什麼可自信的,不自信就對了。

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我有什麼可自信的?

向生活學習,向自己質疑,

我覺得這種不自信是一種正常的創作態度。”

在《烈日灼心》和曹保平合作時,兩個人互相折磨。曹保平對演員甚至一個喘息、脖子上筋的跳起都會有要求;而段奕宏在試驗的伊穀唇,在辛小豐被抓走時,第一次表演之後,第二次的表演裡,他就說了一個字“CAO”。

大家互相激發、打碎、重塑。

在《記憶大師》裡,段奕宏為了喝不喝一瓶水糾纏半天,連拍20多條後,陳正道感歎“再也不要跟段老師合作了,他對於角色的建立結構太複雜,對導演壓力好大。”但冷靜過後,他忍不住想再給老段寫個角色,“雖然現場一定又會很痛苦”。

《烈日灼心》裡面每一場戲都是這麼焦灼、這麼爭執、這麼難搞。

但是觀眾看得非常過癮。

觀眾只關心好不好,不關心難不難。

而這個難不難,就是演員需要自我消化的東西。

“誰都不是聖人,誰都不是天才,拿來就是;

那都是經過多少次驗證,多少次的排練,

多少次的條數,多少次的爭執,

爭得臉紅脖子粗才呈現的一種可能性。”

在現場的時候,不同的表現方式,無論這個建議是來自他自己、導演、其他演員……無論是誰,他會考慮。考慮的出發點,沒有不對,只有高低;只有精准和準確。大家來分析、探討,要相信自己是有局限性的。無論再大的導演、再大的演員、再大的編劇,生活告訴我們:我們永遠是有局限性的。

因為承認這種局限性,所以段奕宏願意一次次去嘗試不同的表達方式、從中比較;並且在心裡完全不會把自己、別人的意見區分開來,對自己的意見格外珍視和固執地維持。

“既然答應去嘗試,就不要有一種特別狹隘的心思。

能做多大的事情跟你的胸懷一定是匹配的,

要做到把他的想法當成我的想法更加完美的去嘗試,

才有可能去達到一種更牛掰的境界。

為什麼非要分一個彼此呢?你的建議和我的建議呢?

我們上了這條船,我們是共同來成全一件事情,

成全一個比較完美的作品和完美的人物形象。

你也不要老在乎你是導演的身份,我也不在乎我是什麼優秀演員,

優秀演員是翻過去那一篇,我就怕不說真話的人。

我就怕說挺好的,真的挺棒的,過。”

他總是在打破慣性,反復質疑,哪怕這很痛苦。

一切都是為了創作。對於工作的態度,段奕宏很明確:

“我們先不要來交朋友,我們來就是為了創作。

創作完了之後你覺得老段這個人還行,處不處沒關係。

這個我想得很清楚,我一定會讓你最後覺得,

這是一個可信任的演員;可信任的朋友我們放在第二位都可以。

因為我的本職工作就是演員,我們通過工作,通過創作來結識彼此。

也許我碰到你這個導演,我下次還不願意跟你合作了,

因為你不是我心目中的導演。”

最後這句話,可能會無意中得罪對號入座的人。

段奕宏自己也說有時候會得罪人:其實很多話我是對自己說的,並不是在強調對手。

他曾經和一個編劇聊劇本,說:“這句話有問題。”

編劇說:“這都是我第13稿了,這話沒問題。”

段奕宏說:“不是對錯的問題,是精准與不精准的問題。這句話我念了500遍,我依然覺得它是狗屎,得把它弄得不是狗屎啊。”

編劇:你說我是狗屎!

段奕宏:……

像這樣的段子應該很多,因為段奕宏說:如果造成了合作者的困擾,我收工回去心裡也特別不落忍,想著明天得改改這種溝通方式。把話說清楚了,也別得罪人家,別讓人家傷心不是更好嗎?也好了那麼幾天,但是有時候又回來了。

他是一個就事論事的人。

就像和編劇的聊天,他說:

“我其實是在說自己,我念500遍有什麼用呢?

我不能用這個數量來衡量我達到的水準。

你不惜力地去付出,你一定就是最高級的嗎?

我打消的是對自己的一種可憐,憐惜自己的付出。

我們要的是要能呈現一個最精准、最高級的東西。

你就是寫了23稿又有什麼用呢?

我把這句話說了兩萬遍都覺得不是最精准、最高級的。”

.

4.細節控

.

段奕宏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細節控。

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我說到了名字,他仔細問了下是哪幾個字。

送了一本自己寫書給他,他會在化妝的時候開始翻閱。

攝影師和他講,拍攝時希望還是有一些lifestyle的感覺,他立刻領會:要有生活在這裡的感覺。剛才有一處野草地不錯,一會兒可以看看合適不合適?

妝發弄好之後,他對化妝師說:頭髮這裡有點生硬,可以改一下。化妝師隨後改成造型感弱一些、生活感更強一些的髮型。

因為對於細節的注意,才能成就這樣的演員。

也因為對於細節的在意,反而處處是修煉道場。

《非凡任務》裡面的反派,他推了好幾次,人家還是來找他聊,每次聊幾乎都是三個小時,在說服他。最後他演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派老鷹。

畢業時就出演了8年話劇的他,現在不覺得一定要回去話劇舞臺上充電,因為回不回去也一樣能充電。

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合作對手,對他來說都是第一次,都是一種新的挑戰。但是不變的是創作的要求。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創作,都保持一個不變的創作心態和創作水準的要求,這都是充電。

段奕宏私問答:

Q:會每天都有兩個小時的鍛煉時間嗎?

段奕宏:我今天十點鐘上的健身課,如果我不工作的話,我一周最少三次,最多五次。

.

Q:曾說過“一個人鍛煉的時候會有一種很孤寂的東西”,孤寂是獨處的必備嗎?

段奕宏:是途徑。

因為鍛煉是一個人的事情,尤其是你在筋疲力盡的時候,就很容易放棄。

比如你制定這個組數和分量,最後那兩下的時候超出你的極限了,就很容易:哎呀,不行了,就扔了。扔了就爽了呀,你不用那麼死乞白賴、臉紅脖子粗地繼續鍛煉了。但是其實真正長肌肉,長體力的時候,你自己心裡對自己的要求和衡量,其實就是最後那兩下。

所以咬緊牙關的時候可以幫你觸摸到一種孤寂和一種無力、無助那種感覺。

Q:自己練的時候,會給自己放水嗎?

段奕宏:放水?像跳繩我一直跳,能跳至少一千。但如果跳的時候,我忘了是八百,還是七百?那我寧可從七百開始數。

.

Q:自己練習還是請教練?

段奕宏:我請教練健身有兩年了,之前都是自己練。

當我的體力、心肺功能還有飲食,我都有瞭解,但是一知半解的時候,得請一些專業教練幫我建一個適合我健身系統的東西,還是需要專業的人士。

.

Q:在劇組的時候會帶特別多的東西過去,鍋碗瓢盆等等這些;除了吃飯的東西之外,會帶一些能在劇組營造家庭感的東西嗎?

段奕宏:吃飯的東西很重要,比如說冬天在外面。我們拍《引爆者》的時候,得有泡腳盆,得趕緊網上訂。

鍋碗瓢盆是必須的,煲湯的、蒸飯的、炒菜的。民以食為天,對吧?你自己炒點兒菜,有時間燉點兒湯,很好嘛。

找點兒自己熟悉的生活用品帶過去,也是幫助自己有一個心神安定的環境,不要讓自己老緊張兮兮的,老關注在工作、工作,除了工作沒別的。

發佈於《Men's Health》2017年11期

.

歡迎轉發點贊,轉載請私聊授權。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他把自己要走的路,已經想得很清楚。不急功近利,不趨名逐利。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個“屁股坐得住”的段奕宏。

工作的時候,專注和糾結於一個故事情節當中;也得有時間、有能力抽離故事情節之外。

一個樂於在工作裡被“虐”的演員,日常中,是一個享受生活的人。

在休息的時間裡,他會帶家人去旅行。

前段時間帶著家人去雲南小住一陣。安排家裡人從新疆飛到雲南昆明、昆明再倒機;每年春節回新疆陪父母過年。

除了拍《烈日灼心》那年的大年三十。

.

2.較勁

.

2013年演《烈日灼心》時,他在廈門嘉蓮派出所體驗生活了15天,連大年三十都在所裡過,跟員警們出警掃黃、抓賭、查車。

《非凡任務》的時候他寫了個人物小傳。

他一直都是那個認真到較勁的演員,從學生時代開始。

1998年,段奕宏的畢業大戲,在話劇作品《聖水》裡演盲人,他去北京市盲校待了14天,在盲校跟盲人吃住在一起,體會他們是怎樣生活。

畢業第二年,1999年時,段奕宏演《刑警本色》裡的羅陽,一個掏槍的動作練習了上千遍。

他在高中時,就已經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做演員。從高二開始,連續三年報考中央戲劇學院,失敗兩年後,第三年以中央戲劇學院西北片考生總分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中戲表演系學習。

進入中戲的4年,是自我否定的4年,同學裡的帥哥美女、4年的冷板凳都讓他自卑。那時候有一個故事:“我上大學的時候,在美術館,有人踩了我一腳,沒說對不起,我那根筋就給挑起來了,拼了命要追著跟人幹架。憑什麼,我不是北京人是嗎?”

在這4年裡,他最終把這種著急、浮躁、等待、無處安放、沒有希望都消化掉了。最大的是原因是對我自己充滿了希望;另外就是想要得沒那麼多。

大學時,都還只是少年,在這四年裡面來消化這些東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多數人不過是磕磕碰碰走過,接受泯然眾人的現實。

而段奕宏最終能從自卑到對自己充滿了希望,做法就是“自己幫自己在有限的空間裡做到讓自己踏實”,這種踏實最終就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通過什麼?通過一個一個自己的學生片段。

飯要一口一口地吃,在那個時候,這句話讓他深有感觸。

在一種境遇當中把自己逼向了特別務實的一種認識,一種選擇。

只能去踏踏實實地演好每一個學生作品、去琢磨每一個人物、不能讓人物是兩張皮……那時候學校裡的老師和同學都說:這個人的作業值得一看。

他就這麼一點一滴、竭盡全力地去做這個學生作業,憑藉老師、同學、全校的觀眾給予的這種信心和鼓勵,心存一種踏實感和安放感,才能夠讓自己有一點一點生根的那種跡象。

畢業第一年,1999年,《刑警本色》裡,羅陽這個拔槍的動作,他練習了上千次。今天看來,也許那個方式不是很準確。他想:羅陽又不是一個職業殺手,掏槍幹嘛要費一千多遍那樣練著,有那種笨拙的生澀的感覺不是挺好的嗎?可是那個時候不懂,那個時候其實還是很青澀,作為演員的創作,通過這樣的方式,找到一種途徑和幹點什麼事情讓自己排解不自信。通過這件事情讓心安定下來。

2015年6月21日上海電影節頒獎現場,段奕宏、鄧超還有郭濤憑藉電影《烈日灼心》拿下“金爵獎”的影帝獎座。這一年,1973年5月16日出生的段奕宏,42歲,距離他報考中央戲劇學院已經過去了24年。

而在拍攝雜誌的前兩天,他在北京航空大學聽課,因為下一步電影的需要。

“戲妖”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苦澀;而最終,他的較勁,卻成就了自己。

.

3.不自信

.

到了今天,段奕宏依然有著許多不自信,他卻喜歡這種不自信。

“永遠對自我懷疑,永遠別自以為是,永遠要有挑釁的勁頭,對慣性,對自我,對權威。”

這種不自信,在創作上是件好事。

“憑什麼自信?

今天我來演一個科學家,明天我演一個老師,

演一個工廠保衛科的,憑什麼自信?

你普通話說得挺好,鏡頭感挺好,挺會走位的。

有一點名氣了,這就是自信?資本嗎?

不對,不是的。沒什麼可自信的,不自信就對了。

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我有什麼可自信的?

向生活學習,向自己質疑,

我覺得這種不自信是一種正常的創作態度。”

在《烈日灼心》和曹保平合作時,兩個人互相折磨。曹保平對演員甚至一個喘息、脖子上筋的跳起都會有要求;而段奕宏在試驗的伊穀唇,在辛小豐被抓走時,第一次表演之後,第二次的表演裡,他就說了一個字“CAO”。

大家互相激發、打碎、重塑。

在《記憶大師》裡,段奕宏為了喝不喝一瓶水糾纏半天,連拍20多條後,陳正道感歎“再也不要跟段老師合作了,他對於角色的建立結構太複雜,對導演壓力好大。”但冷靜過後,他忍不住想再給老段寫個角色,“雖然現場一定又會很痛苦”。

《烈日灼心》裡面每一場戲都是這麼焦灼、這麼爭執、這麼難搞。

但是觀眾看得非常過癮。

觀眾只關心好不好,不關心難不難。

而這個難不難,就是演員需要自我消化的東西。

“誰都不是聖人,誰都不是天才,拿來就是;

那都是經過多少次驗證,多少次的排練,

多少次的條數,多少次的爭執,

爭得臉紅脖子粗才呈現的一種可能性。”

在現場的時候,不同的表現方式,無論這個建議是來自他自己、導演、其他演員……無論是誰,他會考慮。考慮的出發點,沒有不對,只有高低;只有精准和準確。大家來分析、探討,要相信自己是有局限性的。無論再大的導演、再大的演員、再大的編劇,生活告訴我們:我們永遠是有局限性的。

因為承認這種局限性,所以段奕宏願意一次次去嘗試不同的表達方式、從中比較;並且在心裡完全不會把自己、別人的意見區分開來,對自己的意見格外珍視和固執地維持。

“既然答應去嘗試,就不要有一種特別狹隘的心思。

能做多大的事情跟你的胸懷一定是匹配的,

要做到把他的想法當成我的想法更加完美的去嘗試,

才有可能去達到一種更牛掰的境界。

為什麼非要分一個彼此呢?你的建議和我的建議呢?

我們上了這條船,我們是共同來成全一件事情,

成全一個比較完美的作品和完美的人物形象。

你也不要老在乎你是導演的身份,我也不在乎我是什麼優秀演員,

優秀演員是翻過去那一篇,我就怕不說真話的人。

我就怕說挺好的,真的挺棒的,過。”

他總是在打破慣性,反復質疑,哪怕這很痛苦。

一切都是為了創作。對於工作的態度,段奕宏很明確:

“我們先不要來交朋友,我們來就是為了創作。

創作完了之後你覺得老段這個人還行,處不處沒關係。

這個我想得很清楚,我一定會讓你最後覺得,

這是一個可信任的演員;可信任的朋友我們放在第二位都可以。

因為我的本職工作就是演員,我們通過工作,通過創作來結識彼此。

也許我碰到你這個導演,我下次還不願意跟你合作了,

因為你不是我心目中的導演。”

最後這句話,可能會無意中得罪對號入座的人。

段奕宏自己也說有時候會得罪人:其實很多話我是對自己說的,並不是在強調對手。

他曾經和一個編劇聊劇本,說:“這句話有問題。”

編劇說:“這都是我第13稿了,這話沒問題。”

段奕宏說:“不是對錯的問題,是精准與不精准的問題。這句話我念了500遍,我依然覺得它是狗屎,得把它弄得不是狗屎啊。”

編劇:你說我是狗屎!

段奕宏:……

像這樣的段子應該很多,因為段奕宏說:如果造成了合作者的困擾,我收工回去心裡也特別不落忍,想著明天得改改這種溝通方式。把話說清楚了,也別得罪人家,別讓人家傷心不是更好嗎?也好了那麼幾天,但是有時候又回來了。

他是一個就事論事的人。

就像和編劇的聊天,他說:

“我其實是在說自己,我念500遍有什麼用呢?

我不能用這個數量來衡量我達到的水準。

你不惜力地去付出,你一定就是最高級的嗎?

我打消的是對自己的一種可憐,憐惜自己的付出。

我們要的是要能呈現一個最精准、最高級的東西。

你就是寫了23稿又有什麼用呢?

我把這句話說了兩萬遍都覺得不是最精准、最高級的。”

.

4.細節控

.

段奕宏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細節控。

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我說到了名字,他仔細問了下是哪幾個字。

送了一本自己寫書給他,他會在化妝的時候開始翻閱。

攝影師和他講,拍攝時希望還是有一些lifestyle的感覺,他立刻領會:要有生活在這裡的感覺。剛才有一處野草地不錯,一會兒可以看看合適不合適?

妝發弄好之後,他對化妝師說:頭髮這裡有點生硬,可以改一下。化妝師隨後改成造型感弱一些、生活感更強一些的髮型。

因為對於細節的注意,才能成就這樣的演員。

也因為對於細節的在意,反而處處是修煉道場。

《非凡任務》裡面的反派,他推了好幾次,人家還是來找他聊,每次聊幾乎都是三個小時,在說服他。最後他演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派老鷹。

畢業時就出演了8年話劇的他,現在不覺得一定要回去話劇舞臺上充電,因為回不回去也一樣能充電。

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合作對手,對他來說都是第一次,都是一種新的挑戰。但是不變的是創作的要求。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創作,都保持一個不變的創作心態和創作水準的要求,這都是充電。

段奕宏私問答:

Q:會每天都有兩個小時的鍛煉時間嗎?

段奕宏:我今天十點鐘上的健身課,如果我不工作的話,我一周最少三次,最多五次。

.

Q:曾說過“一個人鍛煉的時候會有一種很孤寂的東西”,孤寂是獨處的必備嗎?

段奕宏:是途徑。

因為鍛煉是一個人的事情,尤其是你在筋疲力盡的時候,就很容易放棄。

比如你制定這個組數和分量,最後那兩下的時候超出你的極限了,就很容易:哎呀,不行了,就扔了。扔了就爽了呀,你不用那麼死乞白賴、臉紅脖子粗地繼續鍛煉了。但是其實真正長肌肉,長體力的時候,你自己心裡對自己的要求和衡量,其實就是最後那兩下。

所以咬緊牙關的時候可以幫你觸摸到一種孤寂和一種無力、無助那種感覺。

Q:自己練的時候,會給自己放水嗎?

段奕宏:放水?像跳繩我一直跳,能跳至少一千。但如果跳的時候,我忘了是八百,還是七百?那我寧可從七百開始數。

.

Q:自己練習還是請教練?

段奕宏:我請教練健身有兩年了,之前都是自己練。

當我的體力、心肺功能還有飲食,我都有瞭解,但是一知半解的時候,得請一些專業教練幫我建一個適合我健身系統的東西,還是需要專業的人士。

.

Q:在劇組的時候會帶特別多的東西過去,鍋碗瓢盆等等這些;除了吃飯的東西之外,會帶一些能在劇組營造家庭感的東西嗎?

段奕宏:吃飯的東西很重要,比如說冬天在外面。我們拍《引爆者》的時候,得有泡腳盆,得趕緊網上訂。

鍋碗瓢盆是必須的,煲湯的、蒸飯的、炒菜的。民以食為天,對吧?你自己炒點兒菜,有時間燉點兒湯,很好嘛。

找點兒自己熟悉的生活用品帶過去,也是幫助自己有一個心神安定的環境,不要讓自己老緊張兮兮的,老關注在工作、工作,除了工作沒別的。

發佈於《Men's Health》2017年11期

.

歡迎轉發點贊,轉載請私聊授權。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