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調查:“限塑”近十年 農貿市場等仍我行我“塑”

2007年12月31日, 國務院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膠購物袋的通知》, 即市民俗稱的“限塑令”。 通知明確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

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膠購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膠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 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 ”如今, “限塑令”實施已近10年, “限塑令”是否真的限住了我行我“塑”之風呢?記者近日在島城各大超市、農貿市場、早市發現, “限塑令”在超市執行得比較好, 但是在農貿市場、早市等處發現, 大量無標識且免費的塑膠袋仍在使用。 業內人士分析, 要想徹底改變我行我“塑”的現狀, 除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外, 還需在塑膠袋生產環節實行嚴格把控。

【探訪】

地點:餐館、農貿市場、早市

成本不高 塑膠袋隨便用

“限塑令”主要規定兩點:第一、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要求,

明確普通塑膠購物袋、降解塑膠購物袋以及澱粉基塑膠購物袋分類要求, 利於消費者識別和分類回收, 對食品的塑膠購物袋必須標注“食品用”字樣。 第二、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膠購物袋有償使用, 一律不得免費提供。

昨日, 記者走訪寧夏路附近的一些餐館、農貿市場、早市發現, 這些地方仍提供免費的塑膠袋。 寧夏路上一處農貿市場幾乎每一家攤位都為來買菜的顧客提供免費塑膠袋, 且是不可降解的。 “菜市場的塑膠袋一直都是免費的, 要是掏錢的話, 估計沒幾個人願意付錢。 ”一位元攤主告訴記者, 一般能夠兜住菜的薄塑膠袋成本並不高,

中小型塑膠袋也就三四分錢一個, 大點塑膠袋八九分錢一個, 每天也就幾塊錢的成本, 但是要是讓買菜的人掏這個錢, 他們肯定不樂意。 不僅是菜市場, 很多小餐館也免費提供塑膠袋, 多家餐館服務員告訴記者, 客人只要要求打包, 他們就會提供免費的筷子、塑膠袋, 甚至有的還有一次性餐盒。

一名水果攤攤主告訴記者, 他用的是很厚的塑膠袋, 每天都有人來送貨, “基本就是5塊錢一把, 大概80個左右, 平均六七分錢一個, 再大點的要一毛錢一個, 每天用個三四把, 成本也就20元左右。 ”這位攤主說。

地點:大型超市

收費不高 很多人不在乎

香港中路一大型超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其實超市在收費塑膠袋中並沒有多少收益。

該超市2011年之前0.3元一個的塑膠袋每年要用50萬個, 0.2元一個的每年要110多萬個。 “這些年我們開始減少低價購物袋, 推出1.4元一個的大型購物袋和0.9元一個的中型購物袋, 這些購物袋是專門定做的, 採用玉米澱粉提煉的材料製作, 可以在短時間內降解, 顧客使用量明顯降低。 ”該工作人員介紹, 據他們統計, 2016年他們超市可降解的購物袋, 1.4元一個的使用量在23萬個, 0.9元一個的有58萬個, 使用量降了五成。 雖然使用購物袋的人少了, 但是顧客其實並沒有減少, 只是大家漸漸都習慣來這裡買東西不要塑膠袋。 “有些人說超市賣購物袋掙了不少錢, 但是根據我們的規定, 超市所有購物袋都是平進平出, 進價多少賣價多少。 ”該工作人員說。

【調查】

平均使用時限25分鐘 200年才能完全降解

“限塑令”作為一項法令, 卻並沒有深入到消費市場的各個角落。 儘管對正規超市的監督管理比較成功, 但大量存在的攤販等非正規管道, 依然在為顧客提供“貼心”的打包服務。 新興的“互聯網+經濟”也依舊我行我“塑”。 這些塑膠袋大都很難重複利用, 往往用過一次便進入垃圾桶。

國家郵政局資料顯示, 2016年我國一共產生300億個快遞包裹, 2018年將達到500億個。 此間產生的包裝盒、塑膠袋及輔助包裝材料同樣也是天文數字, 這還沒算商場超市和菜市場上鋪天蓋地的塑膠袋。 2017年11月初, 國家發改委提出研究調整“限塑令”, 或將其管轄領域延伸至電商快遞等行業。 據中國塑膠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統計, 我國每天對塑膠袋的使用量高達30億個, 全年使用塑膠袋重量在680萬噸,每年消耗的包裝袋價值高達50億元人民幣,其中以塑膠購物袋為主。據有關部門測算,每生產1噸塑膠,需消耗3噸石油。塑膠袋廢棄後,如果焚燒,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污染空氣;如果掩埋地下,大約200年才能腐爛,會對土壤的酸鹼度產生不良影響。

儘管“限塑令”存在紕漏,卻也並非毫無作為,“限塑令”最大的貢獻是提升了公民的環保意識。有資料顯示,2015年國家發改委環資司表示,自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實施,7年來成效明顯,超市、商場的塑膠購物袋使用量普遍減少了2/3以上,累計減少塑膠購物袋140萬噸左右。根據國家要求,“限塑令”的執行,生產領域由質檢負責,流通領域由工商負責。對企業違法生產超薄塑膠袋,質檢應責令停產,沒收違法生產所得,對非法銷售、使用超薄塑膠袋的,工商部門應予以查處。一名基層工商部門工作人員介紹,“限塑令”剛出來時,查得挺嚴的,目前對大型超市的監管也比較規範,但是農貿市場甚至早市的商戶往往是小本經營,如果真按照“限塑令”的標準去罰的話,往往會造成很大的矛盾,因此很多時候他們也是無能為力。

“‘限塑令’執行起來困難重重原因有兩點,一是執法難,市場主體千千萬,數量有限的執法人員不可能檢查到所有銷售過程,取證難、執法難。二是觀念難,用慣了塑膠袋的便利,消費者主觀上很難形成主動帶布兜購物的習慣,而商家更不會犧牲消費者偏好來承擔少用或禁用塑膠袋的公共責任。 ”該工作人員說。 “一個塑膠袋的平均使用時限只有25分鐘,而普通塑膠袋在自然環境中則需要200年才能完全降解,一味填埋會導致填埋地惡化為軟質地基,今後很難再次利用,而焚燒塑膠袋後釋放的有毒氣體不僅會加劇全球變暖,更威脅到人類自己的健康。 ”一環保人士說。

【聲音】

建議“限塑令”升級為“禁塑令”

2015年1月1日開始,吉林省正式施行“禁塑令”,規定全省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不可降解塑膠購物袋、塑膠餐具,吉林省也成為施行“限塑令”後第一個全面“禁塑”的省份。湖南省政協委員童彬原曾提交過相關提案:為減少日益嚴重的塑膠袋白色污染,建議實行全面“禁塑”。他認為,真正要拿住“白色污染”的七寸,必須通過立法的方式對使用塑膠購物袋說“不”。全國人大代表冉冉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提出,限塑的成本太低,消費者一般不會考慮幾毛錢的塑膠袋成本。冉冉建議,改“限塑令”為“禁塑令”,各省市可根據情況給出“禁塑”時間表及具體實施細則。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塑膠袋,改為生產使用可全降解的聚乳酸等食品袋,同時儘量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他山之石】

國外“限塑”成功先例不少

在“無塑運動”推廣相對較早的歐美各國,使用塑膠袋的成本是很高的。國外很多地方使用一次性塑膠袋,同時還需要額外支付環保稅。不過,各國“限塑”的成效也參差不齊。在北歐諸國,如丹麥、瑞典平均每人每年只使用2-3個塑膠袋,而在葡萄牙等國平均每人每年仍要使用超500個塑膠袋。以全球“限塑”最為成功的愛爾蘭為例,愛爾蘭自發佈塑膠袋稅之後,僅用4年就將塑膠袋使用量減少了94%。愛爾蘭的一個塑膠袋高達0.15歐元,後又升至0.22歐元,以遠高於其他國家的價格,有力地改變了消費者行為。與此同時,愛爾蘭將“限塑”的重心極大地放在了公民意識的培養上,包括在學校、社區開展教育活動,分發環保宣傳手冊等。如今,塑膠袋已經成為了愛爾蘭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社會上已經形成不接受、不歡迎塑膠袋的氛圍。

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王建亮

[編輯: 張珍珍]

全年使用塑膠袋重量在680萬噸,每年消耗的包裝袋價值高達50億元人民幣,其中以塑膠購物袋為主。據有關部門測算,每生產1噸塑膠,需消耗3噸石油。塑膠袋廢棄後,如果焚燒,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污染空氣;如果掩埋地下,大約200年才能腐爛,會對土壤的酸鹼度產生不良影響。

儘管“限塑令”存在紕漏,卻也並非毫無作為,“限塑令”最大的貢獻是提升了公民的環保意識。有資料顯示,2015年國家發改委環資司表示,自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實施,7年來成效明顯,超市、商場的塑膠購物袋使用量普遍減少了2/3以上,累計減少塑膠購物袋140萬噸左右。根據國家要求,“限塑令”的執行,生產領域由質檢負責,流通領域由工商負責。對企業違法生產超薄塑膠袋,質檢應責令停產,沒收違法生產所得,對非法銷售、使用超薄塑膠袋的,工商部門應予以查處。一名基層工商部門工作人員介紹,“限塑令”剛出來時,查得挺嚴的,目前對大型超市的監管也比較規範,但是農貿市場甚至早市的商戶往往是小本經營,如果真按照“限塑令”的標準去罰的話,往往會造成很大的矛盾,因此很多時候他們也是無能為力。

“‘限塑令’執行起來困難重重原因有兩點,一是執法難,市場主體千千萬,數量有限的執法人員不可能檢查到所有銷售過程,取證難、執法難。二是觀念難,用慣了塑膠袋的便利,消費者主觀上很難形成主動帶布兜購物的習慣,而商家更不會犧牲消費者偏好來承擔少用或禁用塑膠袋的公共責任。 ”該工作人員說。 “一個塑膠袋的平均使用時限只有25分鐘,而普通塑膠袋在自然環境中則需要200年才能完全降解,一味填埋會導致填埋地惡化為軟質地基,今後很難再次利用,而焚燒塑膠袋後釋放的有毒氣體不僅會加劇全球變暖,更威脅到人類自己的健康。 ”一環保人士說。

【聲音】

建議“限塑令”升級為“禁塑令”

2015年1月1日開始,吉林省正式施行“禁塑令”,規定全省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不可降解塑膠購物袋、塑膠餐具,吉林省也成為施行“限塑令”後第一個全面“禁塑”的省份。湖南省政協委員童彬原曾提交過相關提案:為減少日益嚴重的塑膠袋白色污染,建議實行全面“禁塑”。他認為,真正要拿住“白色污染”的七寸,必須通過立法的方式對使用塑膠購物袋說“不”。全國人大代表冉冉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提出,限塑的成本太低,消費者一般不會考慮幾毛錢的塑膠袋成本。冉冉建議,改“限塑令”為“禁塑令”,各省市可根據情況給出“禁塑”時間表及具體實施細則。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塑膠袋,改為生產使用可全降解的聚乳酸等食品袋,同時儘量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他山之石】

國外“限塑”成功先例不少

在“無塑運動”推廣相對較早的歐美各國,使用塑膠袋的成本是很高的。國外很多地方使用一次性塑膠袋,同時還需要額外支付環保稅。不過,各國“限塑”的成效也參差不齊。在北歐諸國,如丹麥、瑞典平均每人每年只使用2-3個塑膠袋,而在葡萄牙等國平均每人每年仍要使用超500個塑膠袋。以全球“限塑”最為成功的愛爾蘭為例,愛爾蘭自發佈塑膠袋稅之後,僅用4年就將塑膠袋使用量減少了94%。愛爾蘭的一個塑膠袋高達0.15歐元,後又升至0.22歐元,以遠高於其他國家的價格,有力地改變了消費者行為。與此同時,愛爾蘭將“限塑”的重心極大地放在了公民意識的培養上,包括在學校、社區開展教育活動,分發環保宣傳手冊等。如今,塑膠袋已經成為了愛爾蘭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社會上已經形成不接受、不歡迎塑膠袋的氛圍。

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王建亮

[編輯: 張珍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