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民俗研究|衡敦壯:蘇北農村的喪葬祭祀習俗

俗話說:“三裡路不同俗, 十裡路改規矩”, 我這裡說的蘇北農村, 僅指蘇魯交界台兒莊以南, 邳州西北部的部分地區。 有些風俗和廣大蘇北農村大同小異。

搜集的風俗資料也流行於大運河兩岸農村, 多以家鄉車輻山鎮為例。 這一地區舊時喪葬習俗甚多, 人咽氣到下葬後三年, 要經歷的程式很多, 禁忌也不少。 程式大致為喊路、成殮、守靈、豁湯、弔唁、辭靈、出棺、路祭、埢墳、圓墳、踩林、五期、百日、周年等。

喊路:就是喊死者的靈魂上路之意。 老人咽氣後, 要穿好壽衣, 架到靈床上, 蓋上蒙臉紙, 孝子拿火紙到村頭岔路口, 跪著點燃火紙喊路。 父死喊:“俺爹(爺、達、爸)上西北大路了!”。 母喪喊:“俺娘(媽)上西北大路了!”, 要連喊三聲, 喊完路家人才能哭。 接著要做倒頭飯, 烙打狗餅, 點長明燈, 紮雪柳樹, 豎倒頭幡, 給孝子準備哀杖和勞盆。 喪家大門上貼上白紙, 有向人告知家中有人病故之意。

破孝:也叫成孝, 就是穿戴孝服的意思。 死者的家人, 包括孝子、孝女、媳、婿、侄、孫等晚輩及小於死者的平輩本家等, 都給死者戴孝。 根據親屬關係的不同, 孝服規格種類、尺寸大小各不相同。 一般的只戴孝帽子。 近一些的還有孝褂。 女婿、侄女婿、孫女婿還有系腰子。 重孫的孝帽上還要加上紅布纓。 孝子女、孝媳腰系孝繩, 女、媳腳穿孝鞋, 腳脖子系孝帶。 孝子還要手持哀杖, 頭戴孝箍, 上塞棉花團, 父喪塞左, 母喪塞右, 父母均喪, 左右都塞。

成殮:就是把死者遺體放到棺材裡。 棺材也叫盒。 材質有柳、杉、松、槐、桐等, 1990年代後, 柳槐樹漸絕, 材質多為梧桐等。 根據棺材的蓋、幫、底的厚度, 有123、24、35、45、55、66棺材, 66棺材為最好, 棺材最差的是薄匣子, 只用幾塊薄板以鐵釘釘成。

舊時一些赤貧者買不起棺材, 家裡死了人, 就用草席或秫秸卷著下葬。 將棺木架入靈堂, 死者就可以入殮了。 入殮時, 棺內鋪“金” 即下鋪黃色褥子, 還要放置三根蔴秧、幹牛屎糞、灰包、硬幣等, 然後將死者從靈床上架進棺材, 臉向上平躺好, 再蓋白色被子, 稱蓋“銀”。 最後蓋上棺蓋, 但不能殺扣, 備至親燒紙時看遺容。 殺扣前還要蓋上孝女給買的棺罩。 成殮前後孝子女, 孝媳要在死者兩側晝夜守靈, 直至出棺。 孝女還要給死者買紙人紙馬、搖錢樹, 2000年後又增加紙紮的樓房、彩電、汽車、沙發等現代化用品。

報喪、奔喪:喪家還要給至親報喪, 也稱報信, 即給死者的父母、岳父母、舅父、舅表兄弟、姑父、姑表兄弟, 報告父或母死的消息。 報喪人多為喪家近房。

報信後, 至親即前來奔喪, 也叫燒倒頭紙, 奔喪之後即回, 要等正喪再來。

搭靈棚、設靈堂:靈棚是供人們祭奠死者的地方, 要在正喪的前一天搭在靈堂前, 內置供桌。 上擺香、燭、火紙、果品、饅頭、菜肴、盅、碗、筷等, 桌後掛一竹簾, 與靈堂隔開, 簾上嵌一“奠”字, 1990年代後多懸掛死者遺像, 兩側有挽聯。 供桌前, 放有草墊子、蘆席等, 供祭奠者跪拜用。 兩邊為死者孫輩陪吊跪棚處。 靈棚門上懸一扁, 上書“恭承惠吊”等類詞語。 門兩邊亦有挽聯。 靈堂是安放靈柩的房子, 一般設在正堂屋, 中間放棺材, 兩側鋪上柴草, 供孝子、女、媳臥于上守靈, 守靈時男左女右。 孝子的哀杖(也稱哀棍, 長約30—40釐米, 柳木, 四周纏有白紙穗)靠在棺頭。 棺頭前放上倒頭飯,

前放一方桌, 上置長明燈(碗中放豆油, 棉撚作燈芯), 點燃後要等出棺才能熄滅。 左側放一底部鑽孔的陶盆, 俗稱牢盆, 有幾個兒底部鑽幾個孔, 供孝子在裡燒紙用。 每有人來祭奠時, 孝子女都要放聲悲哭, 孝長子要燒一把紙。 牢盆要在出棺後, 由孝長子在出村的岔路口用力摔碎。 此外, 大門前要搭建松門, 松門上點綴素花, 根據死者的不同, 上懸“大事”、“當大事”或“一生大事”等不同內容的匾額, 兩邊書有挽聯。 1990年代後, 均為租用喪事專用門, 2000年後改為氣囊門。

燒紙:燒紙分兩種:一是在正喪的頭天晚上, 死者的四鄰和老親世誼, 關係不是特別密切的來燒紙, 稱燒白紙, 喪家不管飯, 燒完紙就走。 昔時只帶一刀火紙, 後改為現金, 1960—80年代只幾角錢, 1990年代幾元錢,2000年後至少5—10元。燒白紙的人,若是死者的晚輩或年齡小於死者的同輩,要給死者施以四個大頭的祭拜,否則不拜,只在帳房記下姓名和禮金就走。燒紙的人如上有父親,要記父親的名;無父有母,要記長兄的名;父母皆無,才記本人名。二是至親燒紙,接到報信後先來燒倒頭紙,即帶一刀火紙到棺頭哭一哭,和死者的兒女說說話,然後回去,等正喪那天再來。正喪那天要帶上火紙、幛子和壓幛禮正式燒紙。有的還要徵求喪家要求,是否需要帶掛客。火紙一刀,是不可少的,俗語說:金紙為貴。挽幛就是可做一件衣服的一塊布料,上用白紙書有挽辭,用針別在幛子上,懸掛於宴席棚。挽辭內容很有講究,要根據死者的性別,與弔唁者的親屬關係等去寫。1990年前多送挽幛,後時興送太空被,2000年後挽幛、太空被改為折賬禮(即現金,雖記帳上,喪事結束後,孝子分賬時,屬於誰的親戚就歸誰)。壓幛禮就是隨幛子給的現金。壓幛禮多少,同類型的親屬要商議好做決定,不能此多彼寡。燒紙時,同類至親中要有一人施奠禮。

點湯:也叫豁湯、圓湯。所謂“湯”,是開水中放一點米,盛入湯罐。點湯時,死者的孫子打著“影不旗”走在最前頭,湯罐多由侄媳抬著隨後,孝子拉著哀杖和孝女、媳、侄女等眾親屬,身披孝服,排成長隊跟其後,每至岔路口都要停下來燒紙,然後抬湯罐的後者,用勺舀湯在燒紙處澆半圈。至土地廟,圍廟轉三圈,邊轉邊哭。1970年代後,土地廟沒有了,即由風水先生寫上土地神牌位,用蘆席遮著作廟。點湯返回時不能走原路,但仍然要燒紙潑湯。正喪的頭一天和正喪那天,共要給喪者點湯五遍(頭天點三遍、正桑那天點兩遍)。有些為了簡便程式,只點兩三遍的。點湯後,湯罐(過去是陶土燒的泥罐)要摔碎,抬罐的木棍要折斷。後用鐵桶盛湯,只把棍折斷就行了。

弔唁祭奠:祭奠禮有多種,先有孝子行九扣大禮,孝長子行奠禮。行奠禮時,奠者跪在供桌前,供桌兩側各有一遞奠和接奠者,遞奠者將供桌上的香、火紙、飯碗、盅筷、果品等供品,一一遞與奠者,奠者雙手接過,飯食、酒、果品要拋撒一些在供桌前,其餘則雙手捧著,在空中劃一個“W”字形,中間要高過頭頂,再一一遞與接奠者,放回供桌上。然後按遠近長幼依次祭奠。一般關係的是四個大頭,即作兩個揖,磕四個頭。至親關係要行叩奠大禮,主要有三揖九叩、九揖九叩、九揖十八叩、二十四拜等。親友祭奠時,還要安排死者孫輩陪吊,即跪棚,跪棚者要長跪不起,只行跪拜禮,不行揖禮。同時還要安排死者一侄在大門右側謝吊,吊者出來,叩頭作謝,吊者報以拱手禮。新中國建國後,如果是單位工作人員死了,單位同事來弔孝,一般向死者行三鞠躬禮。

送盤纏:即給死者送去另一個世界的路費。在出殯的頭一天晚上,燒完辭靈紙祭奠結束後,要舉行送盤纏儀式,準備一捆秫秸,挑著水桶,帶上裝有金銀鉑火紙的紙搭褳。嗩呐班在前,死者的家人、親屬及本家排成長隊,送到村口,點燃火紙、秫秸和褡褳,孝子連喊三聲:“俺爹(娘)背褡子”,然後繞一圈哭著返回。返回時在燃燒點周圍,用水桶的水澆一下。

出棺路祭:正喪當天出棺叫“連喪起”。出棺前,棺材要殺扣,即用鐵釘將棺蓋和棺體釘為一體,釘時孝子要連喊三聲:“俺爹(娘)躲釘!”。還要提前將靈棚等拆掉,供桌抬至路祭處。然後由年輕力壯青壯年,將棺材從靈堂一口氣架至路祭處供桌前的棺架上,中間不得停歇。之後進行路祭,程式和頭晚上辭靈差不多,只是女的不參加祭拜。有的時間來不及,為了儘快安葬,也可以簡化路祭或不路祭。路祭結束,供桌上的供品,會被眾人一搶而光,拿回家給孩子吃,說吃這供品可以免災。舉重人員(抬棺人,一般由8—16名青壯年組成)將棺正式抬起的時候,孝子要把手中的牢盆摔碎。嗩呐班在前吹著“出棺曲”,在棺前,長孫打著“影不旗”,孝子拉著哀棍隨後。家人、本家及至親屬有的拿著花圈、紙紮的牛馬、搖錢樹等祭品,跟在棺後。途中如過橋,孝子要回頭喊三聲:“俺爹(娘)過橋!”。根據墓地的遠近和棺木的輕重,一般中途要停棺歇幾次。

安葬:即把盛死者遺體的棺材埋入地下,聚成墳堆。葬前要請風水先生選擇下葬的吉日,然後風水先生到地裡選吉地,用羅盤定穴位,插好號橛,之後打壙,即挖墳坑。把棺材抬到坑前,風水先生點燃火紙,在坑中繞一周,稱烘墓。又掐破公雞冠繞坑一周滴血,稱“撲墓”。再放好長明燈、倒頭飯、下屎罐子,就可以移棺下坑了。下坑後,按插的號橛,調好棺材的方位,把鏟破四角的蘆席,蓋在棺上,由風水先生在棺頭放上旌、弓箭、瓦片,孝子居棺尾處,張開孝衣,風水先生居棺頭,將五穀撒向孝子和棺材,然後鏟土聚墳。鏟土前 ,孝子還要喊三聲:“爹(娘)躲土”。如果是夫妻合葬,還要在兩棺之間打一木條,叫“搭橋”,孝子還要喊三聲:“爹(娘)過橋了”。如夫妻一方,先死的不滿三年,則不能合葬,需在別處單獨埋葬,三年後再起骨合葬。聚墳時孝子的哀杖、頭箍、孝繩放入坑內,影不旗和雪柳樹插在墳上。聚好墳後,孝子要戴上圓頂孝帽,換上孝鞋,原鞋扔在墳前。然後將帶來的火紙、花圈、紙牛馬等祭品全部焚燒掉,有的留一枚花圈蓋墳。之後所有的在場的孝子、本家、客人等,分別向死者作最後的祭拜,一般是四個大頭。

圓墳:聚墳三天后圓墳,圓墳就是由兒媳、侄媳、女兒、侄女等女人,到墳上燒紙哭祭。她們帶著火紙和壺中的小水餃(內包紅糖,死者多少歲就包多少個),燒紙上墳,祭以水餃,繞墳三周哭祭。1990年代後,均改為聚好墳後,當天圓墳。

踩林:孝子要在安葬後五天內,每天早上天不亮,穿著孝服,過去帶著馬燈(後帶著手電筒)去墳上繞一周,看一遍,曰“踩林”。主要目的是防止狗嗅到屍腐味去扒墳。

五期、百日、周年紙:五期要從死亡那天算起,一期為七天,就是35天,也叫“五七”。傳說死者五期後才知道自己死了。但燒五期紙時,死者有幾個子女,應從35天中減去幾天,剩下的天數就是燒五期之日。百日紙要在死後第100天時燒。俗語說:早五期,晚百日。就是五期紙要早燒,太陽出來之前就燒完了;百日紙要晚燒,一般在下午燒。周年紙在死後整一年日燒。這三個日子,孝子、女、媳都要帶原孝服燒紙,孝服要燒完周年紙後才可撕掉或改作他用。死者的侄子、侄媳、親近房也同去燒。孝子五期之內不坐凳,百日之內不理髮。新墳一年不添墳,二年不放墳頭。喪家一年內不辦喜事,不貼春聯,不與人家互相拜年。第二年貼藍春聯,過了三年後才可以貼紅春聯。

此外,喪事期間,喪家要請嗩呐班(2000年後嗩呐班都改名為××樂隊)吹奏。要支鍋壘灶,搭建宴席棚,請廚子辦宴席,招待弔唁的親朋。要設帳房收受親友的火紙和禮金。

祭祀: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農曆的十月初一、冬至、除夕等時節,村民有上墳祭祖習俗。逢這些日子,村民要備好火紙、香,酒、果品等,到墳上祭拜祖先,清明還要給墳上添土,做墳頭。但多數時節只備火紙。如果路途遙遠,不能到墳上,即在路口,劃一圓圈作墳,燒紙遙祭。

新中國建立後,傳統喪葬習俗仍然沿襲,只是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些簡化,但基本程式變化不大。有些葬俗,文革期間破除了,改革開放後又逐步恢復。1979年,國家實行殯葬改革,提倡火葬,廢除土葬。但村民受傳統習俗影響,開始推行阻力較大,2000年以來,大部分村民對火化觀念認識上有了提高,家中老人亡故,主動送火化場火化。但火化後的骨灰仍然盛棺,按舊俗土葬。為改變村民亂占土地土葬習俗,地方政府在各村劃出土地建立集體公墓,村中死了人,全部到公墓埋葬。國家機關和企事業職工死後,部分實行開追悼會的形式,來緬懷死者。

(圖片來源於網路,與本文無關)

1990年代幾元錢,2000年後至少5—10元。燒白紙的人,若是死者的晚輩或年齡小於死者的同輩,要給死者施以四個大頭的祭拜,否則不拜,只在帳房記下姓名和禮金就走。燒紙的人如上有父親,要記父親的名;無父有母,要記長兄的名;父母皆無,才記本人名。二是至親燒紙,接到報信後先來燒倒頭紙,即帶一刀火紙到棺頭哭一哭,和死者的兒女說說話,然後回去,等正喪那天再來。正喪那天要帶上火紙、幛子和壓幛禮正式燒紙。有的還要徵求喪家要求,是否需要帶掛客。火紙一刀,是不可少的,俗語說:金紙為貴。挽幛就是可做一件衣服的一塊布料,上用白紙書有挽辭,用針別在幛子上,懸掛於宴席棚。挽辭內容很有講究,要根據死者的性別,與弔唁者的親屬關係等去寫。1990年前多送挽幛,後時興送太空被,2000年後挽幛、太空被改為折賬禮(即現金,雖記帳上,喪事結束後,孝子分賬時,屬於誰的親戚就歸誰)。壓幛禮就是隨幛子給的現金。壓幛禮多少,同類型的親屬要商議好做決定,不能此多彼寡。燒紙時,同類至親中要有一人施奠禮。

點湯:也叫豁湯、圓湯。所謂“湯”,是開水中放一點米,盛入湯罐。點湯時,死者的孫子打著“影不旗”走在最前頭,湯罐多由侄媳抬著隨後,孝子拉著哀杖和孝女、媳、侄女等眾親屬,身披孝服,排成長隊跟其後,每至岔路口都要停下來燒紙,然後抬湯罐的後者,用勺舀湯在燒紙處澆半圈。至土地廟,圍廟轉三圈,邊轉邊哭。1970年代後,土地廟沒有了,即由風水先生寫上土地神牌位,用蘆席遮著作廟。點湯返回時不能走原路,但仍然要燒紙潑湯。正喪的頭一天和正喪那天,共要給喪者點湯五遍(頭天點三遍、正桑那天點兩遍)。有些為了簡便程式,只點兩三遍的。點湯後,湯罐(過去是陶土燒的泥罐)要摔碎,抬罐的木棍要折斷。後用鐵桶盛湯,只把棍折斷就行了。

弔唁祭奠:祭奠禮有多種,先有孝子行九扣大禮,孝長子行奠禮。行奠禮時,奠者跪在供桌前,供桌兩側各有一遞奠和接奠者,遞奠者將供桌上的香、火紙、飯碗、盅筷、果品等供品,一一遞與奠者,奠者雙手接過,飯食、酒、果品要拋撒一些在供桌前,其餘則雙手捧著,在空中劃一個“W”字形,中間要高過頭頂,再一一遞與接奠者,放回供桌上。然後按遠近長幼依次祭奠。一般關係的是四個大頭,即作兩個揖,磕四個頭。至親關係要行叩奠大禮,主要有三揖九叩、九揖九叩、九揖十八叩、二十四拜等。親友祭奠時,還要安排死者孫輩陪吊,即跪棚,跪棚者要長跪不起,只行跪拜禮,不行揖禮。同時還要安排死者一侄在大門右側謝吊,吊者出來,叩頭作謝,吊者報以拱手禮。新中國建國後,如果是單位工作人員死了,單位同事來弔孝,一般向死者行三鞠躬禮。

送盤纏:即給死者送去另一個世界的路費。在出殯的頭一天晚上,燒完辭靈紙祭奠結束後,要舉行送盤纏儀式,準備一捆秫秸,挑著水桶,帶上裝有金銀鉑火紙的紙搭褳。嗩呐班在前,死者的家人、親屬及本家排成長隊,送到村口,點燃火紙、秫秸和褡褳,孝子連喊三聲:“俺爹(娘)背褡子”,然後繞一圈哭著返回。返回時在燃燒點周圍,用水桶的水澆一下。

出棺路祭:正喪當天出棺叫“連喪起”。出棺前,棺材要殺扣,即用鐵釘將棺蓋和棺體釘為一體,釘時孝子要連喊三聲:“俺爹(娘)躲釘!”。還要提前將靈棚等拆掉,供桌抬至路祭處。然後由年輕力壯青壯年,將棺材從靈堂一口氣架至路祭處供桌前的棺架上,中間不得停歇。之後進行路祭,程式和頭晚上辭靈差不多,只是女的不參加祭拜。有的時間來不及,為了儘快安葬,也可以簡化路祭或不路祭。路祭結束,供桌上的供品,會被眾人一搶而光,拿回家給孩子吃,說吃這供品可以免災。舉重人員(抬棺人,一般由8—16名青壯年組成)將棺正式抬起的時候,孝子要把手中的牢盆摔碎。嗩呐班在前吹著“出棺曲”,在棺前,長孫打著“影不旗”,孝子拉著哀棍隨後。家人、本家及至親屬有的拿著花圈、紙紮的牛馬、搖錢樹等祭品,跟在棺後。途中如過橋,孝子要回頭喊三聲:“俺爹(娘)過橋!”。根據墓地的遠近和棺木的輕重,一般中途要停棺歇幾次。

安葬:即把盛死者遺體的棺材埋入地下,聚成墳堆。葬前要請風水先生選擇下葬的吉日,然後風水先生到地裡選吉地,用羅盤定穴位,插好號橛,之後打壙,即挖墳坑。把棺材抬到坑前,風水先生點燃火紙,在坑中繞一周,稱烘墓。又掐破公雞冠繞坑一周滴血,稱“撲墓”。再放好長明燈、倒頭飯、下屎罐子,就可以移棺下坑了。下坑後,按插的號橛,調好棺材的方位,把鏟破四角的蘆席,蓋在棺上,由風水先生在棺頭放上旌、弓箭、瓦片,孝子居棺尾處,張開孝衣,風水先生居棺頭,將五穀撒向孝子和棺材,然後鏟土聚墳。鏟土前 ,孝子還要喊三聲:“爹(娘)躲土”。如果是夫妻合葬,還要在兩棺之間打一木條,叫“搭橋”,孝子還要喊三聲:“爹(娘)過橋了”。如夫妻一方,先死的不滿三年,則不能合葬,需在別處單獨埋葬,三年後再起骨合葬。聚墳時孝子的哀杖、頭箍、孝繩放入坑內,影不旗和雪柳樹插在墳上。聚好墳後,孝子要戴上圓頂孝帽,換上孝鞋,原鞋扔在墳前。然後將帶來的火紙、花圈、紙牛馬等祭品全部焚燒掉,有的留一枚花圈蓋墳。之後所有的在場的孝子、本家、客人等,分別向死者作最後的祭拜,一般是四個大頭。

圓墳:聚墳三天后圓墳,圓墳就是由兒媳、侄媳、女兒、侄女等女人,到墳上燒紙哭祭。她們帶著火紙和壺中的小水餃(內包紅糖,死者多少歲就包多少個),燒紙上墳,祭以水餃,繞墳三周哭祭。1990年代後,均改為聚好墳後,當天圓墳。

踩林:孝子要在安葬後五天內,每天早上天不亮,穿著孝服,過去帶著馬燈(後帶著手電筒)去墳上繞一周,看一遍,曰“踩林”。主要目的是防止狗嗅到屍腐味去扒墳。

五期、百日、周年紙:五期要從死亡那天算起,一期為七天,就是35天,也叫“五七”。傳說死者五期後才知道自己死了。但燒五期紙時,死者有幾個子女,應從35天中減去幾天,剩下的天數就是燒五期之日。百日紙要在死後第100天時燒。俗語說:早五期,晚百日。就是五期紙要早燒,太陽出來之前就燒完了;百日紙要晚燒,一般在下午燒。周年紙在死後整一年日燒。這三個日子,孝子、女、媳都要帶原孝服燒紙,孝服要燒完周年紙後才可撕掉或改作他用。死者的侄子、侄媳、親近房也同去燒。孝子五期之內不坐凳,百日之內不理髮。新墳一年不添墳,二年不放墳頭。喪家一年內不辦喜事,不貼春聯,不與人家互相拜年。第二年貼藍春聯,過了三年後才可以貼紅春聯。

此外,喪事期間,喪家要請嗩呐班(2000年後嗩呐班都改名為××樂隊)吹奏。要支鍋壘灶,搭建宴席棚,請廚子辦宴席,招待弔唁的親朋。要設帳房收受親友的火紙和禮金。

祭祀: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農曆的十月初一、冬至、除夕等時節,村民有上墳祭祖習俗。逢這些日子,村民要備好火紙、香,酒、果品等,到墳上祭拜祖先,清明還要給墳上添土,做墳頭。但多數時節只備火紙。如果路途遙遠,不能到墳上,即在路口,劃一圓圈作墳,燒紙遙祭。

新中國建立後,傳統喪葬習俗仍然沿襲,只是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些簡化,但基本程式變化不大。有些葬俗,文革期間破除了,改革開放後又逐步恢復。1979年,國家實行殯葬改革,提倡火葬,廢除土葬。但村民受傳統習俗影響,開始推行阻力較大,2000年以來,大部分村民對火化觀念認識上有了提高,家中老人亡故,主動送火化場火化。但火化後的骨灰仍然盛棺,按舊俗土葬。為改變村民亂占土地土葬習俗,地方政府在各村劃出土地建立集體公墓,村中死了人,全部到公墓埋葬。國家機關和企事業職工死後,部分實行開追悼會的形式,來緬懷死者。

(圖片來源於網路,與本文無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