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瓷匠溫智濤:繪青就是繪心

溫智濤(左)在作坊中。

毛筆沾上礦料,在泥坯上繪畫,是謂繪青。 瓷器的誕生,經過選釉、拉坯、利坯、繪青、吹釉、裝窯、補釉、燒窯等多道工序。

其中,繪青決定了瓷器出色程度。

在作坊裡,溫智濤決定親自完成這個步驟,將自己的生活態度凝結在這一杯一盞間。 心中的田園,便是杯上的圖影。 每個畫師都有自己擅長的繪畫風格,溫智濤說,他內心所嚮往的山水田園,旁人無法描繪,他必須親自完成這個關鍵的步驟。

出生在武夷山的溫智濤曾經是一名北漂攝影師,為羅振宇拍過樣片,給潘石屹做過節目,曾有過一日之內穿梭於若干歐洲國家之間,爭分奪秒只為抓拍美景的瘋狂。 然而,因為從小就喜歡喝茶,愛瓷成癡的溫智濤,放下了專業攝影師的身份,投入百萬身家研究青花瓷。

如今,溫智濤成了一名瓷器匠人。 在日前播出的由金道集團出品的紀錄片《講究》中,溫智濤說:“做瓷如同攝影,無法一蹴而就,任何不經意的紕漏都足以讓全盤皆毀。

只有用心才能成就好的瓷器。 ”這部紀錄片還原了溫智濤剛剛開始燒瓷時,想當然地用汽油代替柴火,結果,點燃的汽油在狹小空間瞬間噴發,他被大面積燒傷。

說起一年前的這次事故,溫智濤說,說到底還是對青花瓷缺少一些敬畏之心吧,“有些事情必須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做,就像攝影一樣,如果沒有最初踏實、清靜的心態,是幹不好的”。

不服輸的性格,讓溫智濤再次踏上征途。 他說,自己追求的是以傳統技法制瓷,他致力於恢復在景德鎮消亡百年的龍窯技藝,遍尋全國各地窯址,深入礦井,選取最好的傳統釉料,只為做出最好的瓷器。

幾經周折,溫智濤找到了從清朝末年就開始世代相傳的制坯家族。 他說,製作茶器,坯是基礎;在瓷器批量生產之後,原本適合手工作坊的傳統礦井因為開採成本偏高,逐漸走向沒落,然而,這卻是溫智濤一直在尋找的傳統釉料;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加工釉料,這本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智慧,如今卻也被更加高效、更加恒定可控的機械加工逐漸取代。 不過,溫智濤說,傳統打出來的釉料雖然會有一些粗糙,但是很有味道……

而到了繪青,溫智濤決定自己動手,因為“繪青,就是繪心”。

這也許只是一個普通茶器,而溫智濤看到的則是一個大千世界。 溫智濤說:“也許我的品牌最終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但是能為中國的瓷器復興做一點點貢獻,我就已經很開心了。

因為任何一個時代中國瓷器的輝煌,都是一個個不留姓名的匠人一把泥一把汗幹出來的。 ”

紀錄片的結尾,溫智濤抱著等待燒制的瓷盞一路回到武夷山,回到家鄉。 他在車上緊張、期待的神情讓觀眾仿佛看到另一個自己,同樣的期待又有一點害怕。 因為用心,所以近鄉情怯。 (福建日報記者 肖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