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音樂產業回暖 期待流量經濟向內容經濟轉型

本月初,國內線上音樂又有新紀錄誕生。 李宇春新專輯 《流行》 在QQ音樂預售,僅用7小時1分鐘,銷售額就達到500萬元,刷新該平臺達到鑽石級別的速度紀錄———即500萬元數字唱片銷售額。 距離專輯發行一周,銷售額已經在500萬元的基礎上翻了近一番。

數位銷售紀錄的刷新速度正以月記。 該項紀錄的上一個保持者是張藝興,他的專輯 《SHEEP》 唱片10月上線,用時9小時11分實現500萬元銷售額。 要知道,不到三年前,該平臺發售的第一張付費數字專輯———周傑倫的 《哎呦,不錯哦》,用了近半年時間才發售16萬張,實現銷售額320萬元。 而就是這樣一個數字,對於彼時低迷的唱片行業已是一劑強心針。

在正版化趨勢和用戶消費習慣轉變的背景下,中國音樂市場正在逐步回暖,這是業內公認的事實。 近日發佈的《2017音樂產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音樂產業年度總規模達3253.22億元,同比增速達到7.79%。 而大力推動音樂產業發展,也已成為政府與行業人士共同努力的方向。 今年5月,《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發佈,首次將“音樂產業發展”列入“重大文化產業工程”。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發現,如今回暖的音樂市場仍存在一定的泡沫現象。 銷量數位和暢銷單曲背後,能夠站住腳的好歌仍屈指可數,優質原創作品的稀缺被火熱的粉絲經濟浪潮所掩蓋了。

數位付費專輯賣音樂還是賣人氣?

《2017音樂產業發展報告》 分析認為,“音樂 ”融合業態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整合、重構、新生”成為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的關鍵字。 這一觀點也得到另一市場研究機構MIDiA的佐證。 據後者最新發佈的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音樂流媒體付費市場,僅次於美國。

數位時代,“白金唱片”的誕生正越來越密集。 這個以銷量100萬為門檻,衡量唱片受歡迎程度的符號,在過去一度成為歌手的奢望,如今卻輕鬆被年輕音樂人拿下。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流媒體產業的收入主要依靠的是粉絲貢獻。 有業界人士分析,鹿晗、吳亦凡、張藝興、TFBOYS等近年的“暢銷歌手”,同樣在影視、綜藝、廣告上貢獻著“流量”。 由此,數位付費專輯更像是粉絲為偶像刷榜單存在感的“周邊產品”,其音樂價值反而成了次要考量因素。

大力扶植原創,不能讓核心內容成為產業短板

要推動產業發展,不能只依靠流量明星,作為根本驅動的優質原創內容被視為眼下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音樂製作人戈非認為,要讓真正有創作才華的人才冒出來、站住腳,而不是邊緣化甚至流失,是當下最迫切的問題。 音樂產業最核心的內容創作不能成為短板。

在成都,一個高達50億元的“成都音樂文化產業基金”設立,孵化原創音樂人是其首要任務。 據負責人介紹,基金將對合適的音樂人進行不少於100萬元的投資,當音樂人取得市場回報後基金退出,若音樂人達不到市場預期,基金兜底,解決創作者的後顧之憂。

各大音樂平臺也在為扶植原創力量不斷加碼,嘗試建構有效的激勵和推廣方式。 前不久,某網路音樂平臺發行一張音樂人合集 《四頁景》,其中一首紅白色樂隊的 《海浪》 在樂迷圈引起不小的討論。 整首歌只有11個字的不同組合,卻搭配了豐富的編曲樣式。 而這支樂隊在合集發行之前,還是名不見經傳的校園樂隊,成立五年來僅發表過一張兩首歌的迷你專輯。 對比此前的作品,此次 《海浪》 在製作水準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無疑為年輕人飛揚的音樂靈感錦上添花。 還有音樂平臺嘗試説明音樂人用時下流行的網路直播為音樂聚攏人氣,參與其中的音樂人簡弘亦沒有想到,一小時的直播湧入數萬名觀眾,還未真正走上舞臺的他,先過了一把演唱會的癮。

經歷版權格局重整後,音樂行業已經越來越意識到,使用者已經不再滿足於網路提供的基本聽歌功能,只有扶植內容創作,才能打造健康的產業生態,有利於好音樂的誕生和傳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