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對越作戰“最後的烈士”

作者:胡國橋

1991年的4月, 原本是個很平常的月份, 但是我軍卻犧牲了兩名年輕的少校軍官:一名是赴滇偵察作戰出生入死的英雄董玉香少校, 另一名就是我軍連以上單位活動室懸掛的八大英模之一的蘇甯少校。

董玉香犧牲於4月7日, 年僅28歲。 蘇甯於4月21日在指揮手榴彈實彈投擲訓練時為搶救戰友英勇犧牲, 年僅38歲。 蘇寧是一位在我國改革開放年代獻身國防現代化的英雄, 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炮兵少校》, 大家耳熟能詳。

而董玉香卻是一位無名英雄。 我曾與董玉香同在原石家莊陸軍學校學習, 但在此之前並不知曉他的名字。

由此可見, 知道他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1987年5月16日董玉香在雲南羅家坪大山

一、英雄簡介

董玉香——當大家看到這個名字時, 可能都感覺是一個溫婉女生、小家碧玉, 事實上他卻是一名威武帥氣的偵察尖兵。

董玉香是山東梁山人,

生於1962年11月。 1980年11月入伍, 1986年9月赴老山前線偵察作戰, 41次出境執行潛伏偵察、抵近偵察、伏擊捕俘等任務, 多次擔任破障組長、偵察組長、捕俘組長。 與戰友一道捕獲越軍3名, 斃傷敵30餘名。

1987年8月10日, 在敵1791高地捕俘戰鬥(118戰鬥)勝利押俘回撤途中, 不幸觸雷, 身負重傷, 雙腿高位截肢。 因腦神經嚴重受損, 他從此靜靜的躺在北京衛戍區醫院外科的病床上。

董玉香歷任戰士、學員、排長、副連長、正營職偵察參謀, 先後榮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各一次, 連隊被成都軍區授予“英雄偵察連”榮譽稱號。 198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新的軍銜制時, 他是我軍最年輕的偵察兵少校, 授銜時他不滿26周歲。 而此時的他已失意許久, 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從偵察連副連長直接晉升為正營職偵察參謀。

儘管經過部隊醫院三年多的精心救治, 英雄董玉香還是於1991年4月7日無聲地走了。

他是我軍因對越作戰犧牲的最後一名烈士!

二、成長經歷

董玉香1962年11月出生於水滸故地——山東梁山縣小路口鎮南董村, 抗戰時期, 曾思玉將軍路過該村時與日軍遭遇, 爺爺奶奶冒著生命危險, 成功掩護單槍匹馬的曾思玉將軍順利脫險。 1939年, 陳光、羅榮桓、楊勇等將領率115師在魯西開闢抗日根據地, 曾在附近抗擊日偽軍, 並在梁山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 創造了全殲日軍一個大隊的模範戰例。 1947年6月30日, 劉鄧大軍從南董村西北5公里處——黃河蔡樓渡口, 一舉突破黃河天險, 千里挺進大別山, 揭開了人民解放軍進入戰略反攻的序幕。 解放前農村都很窮, 爺爺奶奶和鄉親們都節衣縮食支援前線, 董玉香從小就聽爺爺奶奶講這些革命故事, 為自己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熱愛武術的他立志長大後成為一名革命軍人。

1980年董玉香高中畢業,剛好到了當兵的年齡,也終於盼到了徵兵的季節,他和同村夥伴們高高興興的報了名。18歲的他1米78的個頭,又是同齡應徵青年中為數不多的高中畢業生,所以順利通過了層層選拔,在11月下旬光榮的接到了入伍通知書。新兵入伍集結地是梁山縣委黨校,徵集他們的是有著輝煌歷史的北京衛戍區某師,這個師這次在著名的水泊梁山挑選了108名有志青年,寓意為《水滸傳》裡的一百單八將。從沒出過遠門的董玉香和其他新戰士一樣,滿懷著對部隊的渴望和憧憬踏上了北去的列車。

因為酷愛武術,身手敏捷的董玉香被分配到了師直偵察連,成為了一名偵察兵。董玉香覺得保衛祖國沒有過硬的本領不行,於是每一個訓練科目,他都比別人多流一些汗水,新兵訓練3個多月,他取得了全連第一名的好成績。

下連後他不但各科都達到了優秀,成了全連的技術尖子,而且擠出時間,複習文化知識。1982年7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石家莊陸軍學校首屆偵察隊。

在軍校期間,他如魚得水,一方面認真鑽研軍事技術,另一方面還把節假日等一切能利用的時間都擠出來,到學校圖書館翻閱了大量的軍事書籍。從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到《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等,而且寫下了厚厚一摞讀書筆記。董玉香常說:“作為一名軍事指揮員,既要有勇,敢於往前沖;又要有智,學會帶兵打仗”。

石家莊陸軍學校首屆偵察隊畢業照,二排左三為董玉香

畢業後回到原部隊擔任排長時,他所帶的排不但軍事技術名列前茅,其他工作也遙遙領先,他本人榮立了三等功。1986年5月,總參情報部在濟南組織舉辦全軍偵察兵骨幹武術集訓,由著名的海燈法師任總指導,法師的高徒范應蓮為總教練,要求全軍各偵察分隊派骨幹參加,師領導研究後決定,推薦武術功底最好的董玉香去濟南參加集訓。

在濟南參加全軍偵察兵武術集訓時,總教練范應蓮在指導董玉香練習拳術

作為北京衛戍區選送的唯一一名偵察兵骨幹,董玉香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武術訓練中,所學各種拳術都達到了全優。7月份集訓結業回到連隊後,他成了偵察連的武術總教官,把自己掌握的各類拳術功法向戰友們悉心傳授,全連官兵積極訓練,習武熱情高漲,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英雄壯舉

1986年8月中旬,剛剛擔任師直偵察連副連長的董玉香和戰友們接到了赴老山前線作戰的命令,他悄悄的找親友把剛剛來隊探望他的母親送回了山東老家,對母親隱瞞了自己要出征的消息。隨後就與連長冷傑松一道,把部隊拉到了河北灤平的24集團軍某部,開展為期一個月的臨戰訓練。根據軍委命令,連隊被編為第十一偵察大隊特偵三連。出征的前一天,北京軍區楊白冰政委來駐地看望大家,勉勵大隊全體官兵英勇作戰,為北京軍區爭光,戰友歌舞團為大家帶來了精彩的節目。

出征前在河北灤平董玉香(左)與連長(右)冷傑松在一起

出征是在9月18日下午,農曆的中秋佳節,在河北灤平縣的金溝屯火車站,董玉香和戰友們乘著悶罐車向祖國的南疆開進。當晚各車廂召開了中秋節晚會,《再見吧,媽媽》《十五的月亮》等嘹亮的軍歌劃破恬靜的夜空......

部隊進入戰區後,特偵三連的作戰方向為老山主戰場西側,擔負雲南馬關縣羅家坪大山一線24.5公里正面的偵察作戰任務。連隊的當面山高坡陡,林密草深,地雷密佈,作戰環境十分險惡。尤其是敵人盤踞的小老虎山、1606、1791高地等要點,工事完備火力較強,被越軍稱為“模範陣地”。因此,給我方偵察作戰帶來了一定難度,連隊在接防後的一個多月,便先後在兩次偵察行動中造成兩名同志觸雷,一名是四班長韓彥平被炸掉左腳,另一名戰士王啟明光榮犧牲。

1986年11月12日於前線1627.4高地訓練中拍攝,左為董玉香,右為四排長鄭剛

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同志出現了一些擔心,董玉香同志一面配合其他連隊幹部作好思想工作,穩定部隊情緒。另一方面,他主動要求帶著一個排前出至118哨所,執行觀察和抵近偵察任務。118哨所處在敵火力的直接威脅之下,距連隊駐地20多公里,途中要翻3座大山,4條深溝,並有兩段長達三公里的敵火力封鎖區,部隊吃糧用水全靠一點點往上背。但董玉香同志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然打仗就不能怕這怕那”。

就這樣,他和17名同志在上面一住就是48天。開始時白天觀察,晚上設伏,後來乾脆雨霧天也照樣出動,有時當天不能返回,他便和戰友們潛伏起來,第二天再向前推進。戰士們怕他發生意外,勸他留在哨所上負責觀察指揮就行了,他一聽就來了火氣:“誰的頭也不是鐵打的,我副連長的命咋就比別人值錢?咱們偵察兵,如果弄不到情報,就是恥辱!”後來他因休息少,加之整天在外面喝髒水、吃野果,手腳蛻皮,嘴上起了燎漿泡,一天十多次拉稀。戰士們準備把他送回連隊休息,而他卻懇求說:“這周圍13個敵人陣地,我還有2個沒去過,等我把情況摸清了再說。”

有人說:董副連長走遍了連隊當面的山山嶺嶺,對敵情、地形比當地的民兵都熟。這話一點都不過份,從來到戰區到他負傷前的11個月,他先後出入敵境41次。敵人陣地上哪裡有暗堡,哪裡雷障多,哪條河水多深,哨兵幾點換崗,他都知道。

“114戰鬥”中,他擔任破障組長,在帶領工兵開闢通路時發現了敵人一個較大雷區,僅不到100米內就排除各種地雷14枚。正當戰友們感到高興的時候,他卻讓大家停下來,然後根據地形選擇了一條迂回路線。當時一些同志感到不解,他向大家解釋說:這個地方再往前走是一個斜坡,距敵人陣地不遠,而且面向我方,敵人肯定還會在上面大量佈雷,不如右邊那個陡崖,那裡的敵人鬆懈麻痹,再說這個地方比較暴露,一旦戰鬥打響,那麼多人都從這一條路上通過,目標太大,而且一旦偏離通路,很可能造成雷傷。大家聽後,都感到副連長的話十分在理,戰士們給他送了個雅號,稱他為“出入狼窩的好獵手”。

1987年3月6日在“116”伏擊捕俘戰鬥中,董玉香與金德勝在一起掩護部隊後撤

“116”戰鬥捕獲的越軍俘虜

“118”戰鬥捕獲的越軍俘虜

1987年3月中旬,董玉香在夜間觀察中發現,越軍盤踞的小老虎山要點上突然出現一長串燈火,而且每隔兩個小時就要重複一次。白天,他又發現三名敵人用背簍往山上背東西。情報意識的敏感性使他立即警覺起來,這使他忽然想起一些邊民最近議論的“中越和談了。不打仗了”等傳言,是不是敵人要耍什麼花招?他和連隊其他幹部經過研究,將情況報告了上級,並決定摸上去查個水落石出。

然而,這個陣地不僅地形險要,道路複雜,明碉暗堡密佈,而且陣前有數不清的地雷。據守備部隊、邊防檢查站和地方武裝部領導反映,敵人經常用背簍裝著地雷,整簍整簍往下倒。近幾年來,我方曾幾次想要拔掉這顆釘子,幾個偵察連隊也想了不少辦法,但都難以接近,1985年曾有兩名偵察兵在此觸雷負傷。

這種情況下,董玉香卻站了出來,並提出由他擔任偵察組長,摸上去弄個明白。後經兩天兩夜的努力,他們繞開雷區,攀懸崖、走絕壁,用繩索結成軟梯,一點一點往上爬,最後終於在3月20日帶領7名同志登上了敵人的陣地,第一個掌握了越軍收縮兵力後撤的情況。並對陣地房屋、工事等拍下了30多張照片,這一情況上報後,立即引起了上級領導的重視,雲南前指和總參謀部給予高度評價,總參謀部在表揚電中指出:你部三連及時查明並上報了小老虎山地域,敵一線據點收縮情況,為總部在戰略分析上,掌握越外交和軍事動向提供了重要依據。總部在“軍情通報”上作了反映,供軍委首長參閱,為此,前指給連隊頒發了情報成果一等獎。

1987年5月6日,成都軍區副司令員馬秉臣檢閱偵察大隊,領隊(左)董玉香,(右)一排長楊登岩

1987年5月16日在羅家坪大山看地形。從左至右:司機劉志革、副指導員孟建軍、連長冷傑松、偵察大隊朱參謀、副連長董玉香

董玉香在羅家坪大山118哨所觀察敵情

在董玉香負傷的前幾天,連隊在研究“118戰鬥”人員編組時,考慮到他以前每次執行戰鬥任務時,總是在最危險的捕俘組、偵察組或破障組,再說他參戰前物件吹了燈,萬一有個閃失,將來對不住他,準備把他放在後面的接應組。他一聽這話就急了,說:咱這連副就是敢死隊的頭,再說這次戰鬥非同尋常,出境距離10.5公里,捕俘位置在敵人兩個相距僅三百米的陣地之間,其中一個是敵人的模範陣地,而且又是整個戰區雨季第一仗,這個時候把我放在後面,還不如罵我一頓。

後來,在連隊研究捕俘組長人選時,先後兩次召開了支委會,別看他平時話不多,每到這個時候卻撕破臉皮誰也不讓,支委們還沒坐下,他就搶先發言,一下子陳述了四條理由:1.論軍事技術,我不但專科畢業,而且跟海燈法師學過絕招,在連隊數一數二;2.我兄弟兩個,沒有了我,我們董家也有人接續香火;3.我光棍一條,無牽無掛,即使光榮了,也不會給“那一位”帶來痛苦;4.我是副連長,說白了就是“敢死隊長”,有個萬一,連隊工作也不會受影響。當然,其他幹部也不示弱,最後是在1987年8月7日下午的第二次支委會上,只好把他定為捕俘組副組長,這一天他寫下了最後一頁戰地日記!

董玉香最後一頁戰地日記

他也知道這次戰鬥的危險程度,連隊截止目前已有兩人觸雷負傷截肢,一人壯烈犧牲,事發時他都在現場進行搶救處置。而且他已經榮立二等戰功,完全可以“功成身退”了,然而,英雄的性格在這個時候是不會後退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8月9淩晨3時,他和連長冷傑松帶領捕俘組成員冒著滂沱大雨出發了。在向伏擊位置運動途中,他一直和兩名工兵並排走在前面,為了避開敵人的雷區,他把開始時的滲透路線選在一個約三、四公里的密林中。而後從戰士手中奪過砍刀,左揮右砍,硬是在抬頭不見天,低頭不見地,長滿大樹、茅草和灌木纏繞得密不透風的地方闖出一條通道。

在快要接近敵人陣地時,他又一把拉過前邊的戰士:“這地方地雷多,我來開闢通路,再說我個子大,在前面走,只要我踩不響地雷,你們就只管放心”。爾後帶著部隊冒著暴雨順著沖溝的溝底一步一步往前摸,並先後排出了27枚地雷,經過26小時的艱苦努力,於8月10淩晨5時終於把部隊帶到了預定捕俘位置。

但是,這裡只有幾蔟茅草,很不利於我偵察兵潛伏,有人提出能否改變一下伏擊位置。為此,他向連長冷傑松示意讓部隊停下來原地休息。然後兩個人一前一後,互相掩護,沿著小路向敵6號陣地摸去,邊前進邊向周圍地形進行認真勘察,進到一個小路岔口,倆人一致認為在這裡抓俘要比其它位置機會多。

於是,他倆把捕俘組的另外9名同志一個一個隱蔽好,最後他倆人才在靠近路口的兩蔟比較孤立的草叢中潛伏下來。就這樣,他們一動不動地堅持到中午12時,兩名越軍才從陣地上哼著小曲走下來,12時10分,當兩名越軍剛剛進入我伏擊圈時,連長冷傑松一聲“上”的口令還沒有落地,副連長董玉香便第一個躍了起來,猛然一個由後抱膝,其中一個敵人便象狗吃屎一樣摔在地上,還沒有來得及哼上一聲,一團棉花紗布早塞進了嘴裡,接著就是上銬搜身,繳下了腰間的兩枚手雷,整個動作,前後只有不到20秒。

與此同時,其餘同志也將另一名敵人俘獲,拖下了陣地。就這樣,他們未放一槍一彈,在形同虎口,相距僅三百余米的敵兩個陣地之間,一次俘獲敵正規軍上等兵二人,繳獲越攻-43型手雷4枚。而且敵人毫無察覺,取得了戰區雨季作戰首戰告捷。

這次戰鬥,在我捕俘組勝利押俘回撤途中,因道路艱難,一會上坡,一會下坡,捕俘組的同志已經十多個小時沒吃東西,加之兩名俘虜個子比較大,兩個傢伙為了拖延時間,一會兒裝死,一會兒掙扎。在捕俘組撤至一個高地時,剛要下坡,由於青苔密佈,雨後路滑,副連長董玉香同另一名抬俘的金德勝同志一起滑倒,就在這個時候,他卻不幸踩響了地雷,右腳當即炸飛,左腿膝蓋處炸得只連著一條筋。然而,他忍著巨痛睜開眼睛後便問:其他同志受傷沒有?把我的武器帶上,敵人有什麼動靜?爾後又懇求正在為他止血、包紮的連長冷傑松和其他同志說:“你們先走,把衝鋒槍、手榴彈留下,我來掩護,別為了我,再讓同志們吃虧!”

押解俘虜

後來當捕俘組撤至一處較陡的山坡前時,董玉香看到捕俘組的同志體力不支,行進非常困難,抬他的幾個同志都有多處擦傷,前邊的同志在山坡上爬著走,中間在地上跪著走,後邊的同志用手舉著擔架走。而且又要押俘,便又一次懇求連長冷傑松,斷斷續續地說:“這樣——容易——暴露目標——撤離——太慢——快——快把我——放下——你們先走,把手榴彈——給我——敵人——上來——我與他們——拼!”戰友們當然不會把他放下,後來,他痛的實在堅持不住,牙齒咬得咯咯響,嘴唇被咬破渾身顫抖,最後他把衣服咬在嘴裡,扣子都被咬碎了,直到昏迷過去。為了戰友們的安全,他始終忍著劇痛沒哼一聲!

董玉香無論在戰鬥中還是在平時,總是以他人為重,在1987年3月6日的“116”戰鬥打響後,敵人以密集的火力打在他潛伏位置的附近,其中一發子彈離他只有20公分,為了戰友的安全,他把三名戰士推到身後一塊岩石後面,而自己卻一動不動地堅持。

當捕俘組押著一名俘虜勝利回撤時,他又冒著亂飛的子彈,從六班副班長任石平手中要過兩個裝滿子彈的彈匣,讓別人先走,他和金德勝同志擔任掩護。並用電臺呼喚指揮組炮火支援,後方以猛烈的火力壓制了敵人的追擊,掩護了部隊安全後撤。在隨後的撤退途中,他又一把“搶”過機槍手李明春負重的子彈,自己背在身上,金德勝一直要求留在最後作掩護,都被董玉香拒絕了。在羅家坪大山“118”哨所上執行觀察任務的40多天裡,有時一連幾天物資送不上去,他不但把自己每天僅有的一缸子水、一塊壓縮乾糧讓給戰士,還經常替戰士放哨值勤,戰士每次下山打水,他都親自擔任警戒,直到戰士回來。戰士們感動地說:副連長待我們比親哥還親!

董玉香同志負傷後昏迷了18天,雲南前指首長極為關心,馬秉臣副司令員指示成都軍區總醫院派專家小組,不惜一切代價,全力救治,司令部楊副參謀長及機關領導先後三次專程看望。傷情脫離危險後,北京衛戍區派專人赴雲南輾轉乘飛機將他護送回京,北京衛戍區首長、戰友和首都群眾在南苑機場舉行了隆重的迎接儀式。衛戍區醫院專門為董玉香成立專家組,進行精心救治護理,為延續英雄的生命做了最大的努力。

四、永遠的懷念

董玉香負傷和犧牲後,他淳樸的父親母親沒有向部隊提出任何要求,師首長多次問他們有什麼困難和要求沒有,兩位善良的老人總說沒有。在部隊領導的關心下,1989年春天,英雄的妹妹入伍來到了部隊。連長冷傑松同志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偵察英雄”榮譽稱號,近三十年來他一直關心著兩位老人,把董玉香的妹妹當作自己的親妹妹,為英雄的親人解決了很多困難。

董玉香與連長冷傑松(右)在羅家坪大山合影

冷傑松,山東海陽人,1961年生,1979年入伍,1982年入黨,少將軍銜。歷任警衛三師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師參謀長等職。1986年9月與董玉香率偵察連同赴老山前線,因出色完成任務,1987年12月,被中央軍委授予"偵察英雄"稱號。現任內蒙古軍區司令員。

偵察大隊慶功祝捷大會

連隊二等功臣房立秋和董玉香是同鄉,1989年轉業回梁山後,也一直掛牽著老人,每到逢年過節都去看望老人,為老人做了很多事情,多年來從未間斷。外地的戰友任石平、尹倫月、吳宗傑、李元福、陳平、李培文、趙春鳴、蔡瑞亭、劉藝恩等等,先後從全國各地趕來看望兩位老人,溫暖了英雄父母的心,充分體現了生死戰友的深情厚意。

2011年4月2日,在時任65集團軍副軍長冷傑松和原部隊領導的關心幫助下,存放在梁山縣烈士陵園骨灰堂20年的董玉香烈士骨灰,終於入土為安。縣裡主要領導和部隊的戰友們200多人參加了安葬儀式,雖然4月的魯西已經春暖花開,但是那天上午雪雨交加,天地為之動容!

2011年4月2日,梁山縣主要領導和戰友們參加董玉香烈士安葬儀式

2014年10月3日,戰友們看望董玉香烈士的父母。從左到右:尹倫月、吳宗傑、董玉香烈士的父親、任石平、房立秋、董玉香烈士的弟弟

2016年4月2號下午,戰友看望董玉香烈士的父母。從左到右:趙春明、吳宗傑、董玉香烈士的母親、董玉香烈士的父親、董玉香烈士妹妹董玉芝

2016年4月3日,董玉香烈士妹妹和戰友回梁山掃墓。左起:山西洪洞戰友趙春明、董玉香烈士妹妹董玉芝、河北肅甯戰友吳宗傑,梁山戰友房立秋

2017年3月31日,河南戰友劉藝恩、王啟明烈士的親人王磊等人赴梁山為董玉香烈士掃墓。

參戰戰友房立秋(左),劉藝恩(右)祭奠烈士。劉藝恩是河南鎮平縣委機關事務 管理局局長,原是偵察連六班戰士

永遠懷念董玉香烈士!

【 感 言 】

董玉香是對越自衛反擊戰最後的烈士,但不是中國軍人最後的犧牲。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的光輝歷史中,有無數像董玉香這樣的優秀軍人,為中國革命的解放和建設事業默默奉獻,英勇捐軀。他們是祖國人民優秀的兒子,是共和國忠誠的戰士。他們豪氣英武,錚錚鐵骨,面對危險衝鋒在先,用鮮血寫就了一個軍人對祖國的赤膽忠心,年輕的生命在青春戰火中永恆!

戰爭是殘酷的,當年一同奔赴疆場,硝煙散去,有人鮮花簇擁走進凱旋門,有人馬革裹屍走進紀念堂;有的將星閃耀躍馬揚鞭,有的為傳承精神、捍衛榮譽奔走呐喊。而更多的則消失在茫茫人海雲煙,甚至要面對下崗失業、傷病困殘……

今天,我們在享受和平陽光的同時,不要忘記那些為國獻身的英烈,不要忘記那許許多多鋪墊輝煌的無名英雄。沒有千千萬萬個熱血兒女的康慨犧牲和默默奉獻,哪有今天的幸福和平安。對待盡忠者的態度,體現著民族對靈魂的尊重,檢驗著社會的良心和德性底線。

【編輯整理:劉靜 胡凱 一葉知秋 大湖 董玉芝等】

為自己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熱愛武術的他立志長大後成為一名革命軍人。

1980年董玉香高中畢業,剛好到了當兵的年齡,也終於盼到了徵兵的季節,他和同村夥伴們高高興興的報了名。18歲的他1米78的個頭,又是同齡應徵青年中為數不多的高中畢業生,所以順利通過了層層選拔,在11月下旬光榮的接到了入伍通知書。新兵入伍集結地是梁山縣委黨校,徵集他們的是有著輝煌歷史的北京衛戍區某師,這個師這次在著名的水泊梁山挑選了108名有志青年,寓意為《水滸傳》裡的一百單八將。從沒出過遠門的董玉香和其他新戰士一樣,滿懷著對部隊的渴望和憧憬踏上了北去的列車。

因為酷愛武術,身手敏捷的董玉香被分配到了師直偵察連,成為了一名偵察兵。董玉香覺得保衛祖國沒有過硬的本領不行,於是每一個訓練科目,他都比別人多流一些汗水,新兵訓練3個多月,他取得了全連第一名的好成績。

下連後他不但各科都達到了優秀,成了全連的技術尖子,而且擠出時間,複習文化知識。1982年7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石家莊陸軍學校首屆偵察隊。

在軍校期間,他如魚得水,一方面認真鑽研軍事技術,另一方面還把節假日等一切能利用的時間都擠出來,到學校圖書館翻閱了大量的軍事書籍。從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到《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等,而且寫下了厚厚一摞讀書筆記。董玉香常說:“作為一名軍事指揮員,既要有勇,敢於往前沖;又要有智,學會帶兵打仗”。

石家莊陸軍學校首屆偵察隊畢業照,二排左三為董玉香

畢業後回到原部隊擔任排長時,他所帶的排不但軍事技術名列前茅,其他工作也遙遙領先,他本人榮立了三等功。1986年5月,總參情報部在濟南組織舉辦全軍偵察兵骨幹武術集訓,由著名的海燈法師任總指導,法師的高徒范應蓮為總教練,要求全軍各偵察分隊派骨幹參加,師領導研究後決定,推薦武術功底最好的董玉香去濟南參加集訓。

在濟南參加全軍偵察兵武術集訓時,總教練范應蓮在指導董玉香練習拳術

作為北京衛戍區選送的唯一一名偵察兵骨幹,董玉香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武術訓練中,所學各種拳術都達到了全優。7月份集訓結業回到連隊後,他成了偵察連的武術總教官,把自己掌握的各類拳術功法向戰友們悉心傳授,全連官兵積極訓練,習武熱情高漲,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英雄壯舉

1986年8月中旬,剛剛擔任師直偵察連副連長的董玉香和戰友們接到了赴老山前線作戰的命令,他悄悄的找親友把剛剛來隊探望他的母親送回了山東老家,對母親隱瞞了自己要出征的消息。隨後就與連長冷傑松一道,把部隊拉到了河北灤平的24集團軍某部,開展為期一個月的臨戰訓練。根據軍委命令,連隊被編為第十一偵察大隊特偵三連。出征的前一天,北京軍區楊白冰政委來駐地看望大家,勉勵大隊全體官兵英勇作戰,為北京軍區爭光,戰友歌舞團為大家帶來了精彩的節目。

出征前在河北灤平董玉香(左)與連長(右)冷傑松在一起

出征是在9月18日下午,農曆的中秋佳節,在河北灤平縣的金溝屯火車站,董玉香和戰友們乘著悶罐車向祖國的南疆開進。當晚各車廂召開了中秋節晚會,《再見吧,媽媽》《十五的月亮》等嘹亮的軍歌劃破恬靜的夜空......

部隊進入戰區後,特偵三連的作戰方向為老山主戰場西側,擔負雲南馬關縣羅家坪大山一線24.5公里正面的偵察作戰任務。連隊的當面山高坡陡,林密草深,地雷密佈,作戰環境十分險惡。尤其是敵人盤踞的小老虎山、1606、1791高地等要點,工事完備火力較強,被越軍稱為“模範陣地”。因此,給我方偵察作戰帶來了一定難度,連隊在接防後的一個多月,便先後在兩次偵察行動中造成兩名同志觸雷,一名是四班長韓彥平被炸掉左腳,另一名戰士王啟明光榮犧牲。

1986年11月12日於前線1627.4高地訓練中拍攝,左為董玉香,右為四排長鄭剛

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同志出現了一些擔心,董玉香同志一面配合其他連隊幹部作好思想工作,穩定部隊情緒。另一方面,他主動要求帶著一個排前出至118哨所,執行觀察和抵近偵察任務。118哨所處在敵火力的直接威脅之下,距連隊駐地20多公里,途中要翻3座大山,4條深溝,並有兩段長達三公里的敵火力封鎖區,部隊吃糧用水全靠一點點往上背。但董玉香同志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然打仗就不能怕這怕那”。

就這樣,他和17名同志在上面一住就是48天。開始時白天觀察,晚上設伏,後來乾脆雨霧天也照樣出動,有時當天不能返回,他便和戰友們潛伏起來,第二天再向前推進。戰士們怕他發生意外,勸他留在哨所上負責觀察指揮就行了,他一聽就來了火氣:“誰的頭也不是鐵打的,我副連長的命咋就比別人值錢?咱們偵察兵,如果弄不到情報,就是恥辱!”後來他因休息少,加之整天在外面喝髒水、吃野果,手腳蛻皮,嘴上起了燎漿泡,一天十多次拉稀。戰士們準備把他送回連隊休息,而他卻懇求說:“這周圍13個敵人陣地,我還有2個沒去過,等我把情況摸清了再說。”

有人說:董副連長走遍了連隊當面的山山嶺嶺,對敵情、地形比當地的民兵都熟。這話一點都不過份,從來到戰區到他負傷前的11個月,他先後出入敵境41次。敵人陣地上哪裡有暗堡,哪裡雷障多,哪條河水多深,哨兵幾點換崗,他都知道。

“114戰鬥”中,他擔任破障組長,在帶領工兵開闢通路時發現了敵人一個較大雷區,僅不到100米內就排除各種地雷14枚。正當戰友們感到高興的時候,他卻讓大家停下來,然後根據地形選擇了一條迂回路線。當時一些同志感到不解,他向大家解釋說:這個地方再往前走是一個斜坡,距敵人陣地不遠,而且面向我方,敵人肯定還會在上面大量佈雷,不如右邊那個陡崖,那裡的敵人鬆懈麻痹,再說這個地方比較暴露,一旦戰鬥打響,那麼多人都從這一條路上通過,目標太大,而且一旦偏離通路,很可能造成雷傷。大家聽後,都感到副連長的話十分在理,戰士們給他送了個雅號,稱他為“出入狼窩的好獵手”。

1987年3月6日在“116”伏擊捕俘戰鬥中,董玉香與金德勝在一起掩護部隊後撤

“116”戰鬥捕獲的越軍俘虜

“118”戰鬥捕獲的越軍俘虜

1987年3月中旬,董玉香在夜間觀察中發現,越軍盤踞的小老虎山要點上突然出現一長串燈火,而且每隔兩個小時就要重複一次。白天,他又發現三名敵人用背簍往山上背東西。情報意識的敏感性使他立即警覺起來,這使他忽然想起一些邊民最近議論的“中越和談了。不打仗了”等傳言,是不是敵人要耍什麼花招?他和連隊其他幹部經過研究,將情況報告了上級,並決定摸上去查個水落石出。

然而,這個陣地不僅地形險要,道路複雜,明碉暗堡密佈,而且陣前有數不清的地雷。據守備部隊、邊防檢查站和地方武裝部領導反映,敵人經常用背簍裝著地雷,整簍整簍往下倒。近幾年來,我方曾幾次想要拔掉這顆釘子,幾個偵察連隊也想了不少辦法,但都難以接近,1985年曾有兩名偵察兵在此觸雷負傷。

這種情況下,董玉香卻站了出來,並提出由他擔任偵察組長,摸上去弄個明白。後經兩天兩夜的努力,他們繞開雷區,攀懸崖、走絕壁,用繩索結成軟梯,一點一點往上爬,最後終於在3月20日帶領7名同志登上了敵人的陣地,第一個掌握了越軍收縮兵力後撤的情況。並對陣地房屋、工事等拍下了30多張照片,這一情況上報後,立即引起了上級領導的重視,雲南前指和總參謀部給予高度評價,總參謀部在表揚電中指出:你部三連及時查明並上報了小老虎山地域,敵一線據點收縮情況,為總部在戰略分析上,掌握越外交和軍事動向提供了重要依據。總部在“軍情通報”上作了反映,供軍委首長參閱,為此,前指給連隊頒發了情報成果一等獎。

1987年5月6日,成都軍區副司令員馬秉臣檢閱偵察大隊,領隊(左)董玉香,(右)一排長楊登岩

1987年5月16日在羅家坪大山看地形。從左至右:司機劉志革、副指導員孟建軍、連長冷傑松、偵察大隊朱參謀、副連長董玉香

董玉香在羅家坪大山118哨所觀察敵情

在董玉香負傷的前幾天,連隊在研究“118戰鬥”人員編組時,考慮到他以前每次執行戰鬥任務時,總是在最危險的捕俘組、偵察組或破障組,再說他參戰前物件吹了燈,萬一有個閃失,將來對不住他,準備把他放在後面的接應組。他一聽這話就急了,說:咱這連副就是敢死隊的頭,再說這次戰鬥非同尋常,出境距離10.5公里,捕俘位置在敵人兩個相距僅三百米的陣地之間,其中一個是敵人的模範陣地,而且又是整個戰區雨季第一仗,這個時候把我放在後面,還不如罵我一頓。

後來,在連隊研究捕俘組長人選時,先後兩次召開了支委會,別看他平時話不多,每到這個時候卻撕破臉皮誰也不讓,支委們還沒坐下,他就搶先發言,一下子陳述了四條理由:1.論軍事技術,我不但專科畢業,而且跟海燈法師學過絕招,在連隊數一數二;2.我兄弟兩個,沒有了我,我們董家也有人接續香火;3.我光棍一條,無牽無掛,即使光榮了,也不會給“那一位”帶來痛苦;4.我是副連長,說白了就是“敢死隊長”,有個萬一,連隊工作也不會受影響。當然,其他幹部也不示弱,最後是在1987年8月7日下午的第二次支委會上,只好把他定為捕俘組副組長,這一天他寫下了最後一頁戰地日記!

董玉香最後一頁戰地日記

他也知道這次戰鬥的危險程度,連隊截止目前已有兩人觸雷負傷截肢,一人壯烈犧牲,事發時他都在現場進行搶救處置。而且他已經榮立二等戰功,完全可以“功成身退”了,然而,英雄的性格在這個時候是不會後退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8月9淩晨3時,他和連長冷傑松帶領捕俘組成員冒著滂沱大雨出發了。在向伏擊位置運動途中,他一直和兩名工兵並排走在前面,為了避開敵人的雷區,他把開始時的滲透路線選在一個約三、四公里的密林中。而後從戰士手中奪過砍刀,左揮右砍,硬是在抬頭不見天,低頭不見地,長滿大樹、茅草和灌木纏繞得密不透風的地方闖出一條通道。

在快要接近敵人陣地時,他又一把拉過前邊的戰士:“這地方地雷多,我來開闢通路,再說我個子大,在前面走,只要我踩不響地雷,你們就只管放心”。爾後帶著部隊冒著暴雨順著沖溝的溝底一步一步往前摸,並先後排出了27枚地雷,經過26小時的艱苦努力,於8月10淩晨5時終於把部隊帶到了預定捕俘位置。

但是,這裡只有幾蔟茅草,很不利於我偵察兵潛伏,有人提出能否改變一下伏擊位置。為此,他向連長冷傑松示意讓部隊停下來原地休息。然後兩個人一前一後,互相掩護,沿著小路向敵6號陣地摸去,邊前進邊向周圍地形進行認真勘察,進到一個小路岔口,倆人一致認為在這裡抓俘要比其它位置機會多。

於是,他倆把捕俘組的另外9名同志一個一個隱蔽好,最後他倆人才在靠近路口的兩蔟比較孤立的草叢中潛伏下來。就這樣,他們一動不動地堅持到中午12時,兩名越軍才從陣地上哼著小曲走下來,12時10分,當兩名越軍剛剛進入我伏擊圈時,連長冷傑松一聲“上”的口令還沒有落地,副連長董玉香便第一個躍了起來,猛然一個由後抱膝,其中一個敵人便象狗吃屎一樣摔在地上,還沒有來得及哼上一聲,一團棉花紗布早塞進了嘴裡,接著就是上銬搜身,繳下了腰間的兩枚手雷,整個動作,前後只有不到20秒。

與此同時,其餘同志也將另一名敵人俘獲,拖下了陣地。就這樣,他們未放一槍一彈,在形同虎口,相距僅三百余米的敵兩個陣地之間,一次俘獲敵正規軍上等兵二人,繳獲越攻-43型手雷4枚。而且敵人毫無察覺,取得了戰區雨季作戰首戰告捷。

這次戰鬥,在我捕俘組勝利押俘回撤途中,因道路艱難,一會上坡,一會下坡,捕俘組的同志已經十多個小時沒吃東西,加之兩名俘虜個子比較大,兩個傢伙為了拖延時間,一會兒裝死,一會兒掙扎。在捕俘組撤至一個高地時,剛要下坡,由於青苔密佈,雨後路滑,副連長董玉香同另一名抬俘的金德勝同志一起滑倒,就在這個時候,他卻不幸踩響了地雷,右腳當即炸飛,左腿膝蓋處炸得只連著一條筋。然而,他忍著巨痛睜開眼睛後便問:其他同志受傷沒有?把我的武器帶上,敵人有什麼動靜?爾後又懇求正在為他止血、包紮的連長冷傑松和其他同志說:“你們先走,把衝鋒槍、手榴彈留下,我來掩護,別為了我,再讓同志們吃虧!”

押解俘虜

後來當捕俘組撤至一處較陡的山坡前時,董玉香看到捕俘組的同志體力不支,行進非常困難,抬他的幾個同志都有多處擦傷,前邊的同志在山坡上爬著走,中間在地上跪著走,後邊的同志用手舉著擔架走。而且又要押俘,便又一次懇求連長冷傑松,斷斷續續地說:“這樣——容易——暴露目標——撤離——太慢——快——快把我——放下——你們先走,把手榴彈——給我——敵人——上來——我與他們——拼!”戰友們當然不會把他放下,後來,他痛的實在堅持不住,牙齒咬得咯咯響,嘴唇被咬破渾身顫抖,最後他把衣服咬在嘴裡,扣子都被咬碎了,直到昏迷過去。為了戰友們的安全,他始終忍著劇痛沒哼一聲!

董玉香無論在戰鬥中還是在平時,總是以他人為重,在1987年3月6日的“116”戰鬥打響後,敵人以密集的火力打在他潛伏位置的附近,其中一發子彈離他只有20公分,為了戰友的安全,他把三名戰士推到身後一塊岩石後面,而自己卻一動不動地堅持。

當捕俘組押著一名俘虜勝利回撤時,他又冒著亂飛的子彈,從六班副班長任石平手中要過兩個裝滿子彈的彈匣,讓別人先走,他和金德勝同志擔任掩護。並用電臺呼喚指揮組炮火支援,後方以猛烈的火力壓制了敵人的追擊,掩護了部隊安全後撤。在隨後的撤退途中,他又一把“搶”過機槍手李明春負重的子彈,自己背在身上,金德勝一直要求留在最後作掩護,都被董玉香拒絕了。在羅家坪大山“118”哨所上執行觀察任務的40多天裡,有時一連幾天物資送不上去,他不但把自己每天僅有的一缸子水、一塊壓縮乾糧讓給戰士,還經常替戰士放哨值勤,戰士每次下山打水,他都親自擔任警戒,直到戰士回來。戰士們感動地說:副連長待我們比親哥還親!

董玉香同志負傷後昏迷了18天,雲南前指首長極為關心,馬秉臣副司令員指示成都軍區總醫院派專家小組,不惜一切代價,全力救治,司令部楊副參謀長及機關領導先後三次專程看望。傷情脫離危險後,北京衛戍區派專人赴雲南輾轉乘飛機將他護送回京,北京衛戍區首長、戰友和首都群眾在南苑機場舉行了隆重的迎接儀式。衛戍區醫院專門為董玉香成立專家組,進行精心救治護理,為延續英雄的生命做了最大的努力。

四、永遠的懷念

董玉香負傷和犧牲後,他淳樸的父親母親沒有向部隊提出任何要求,師首長多次問他們有什麼困難和要求沒有,兩位善良的老人總說沒有。在部隊領導的關心下,1989年春天,英雄的妹妹入伍來到了部隊。連長冷傑松同志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偵察英雄”榮譽稱號,近三十年來他一直關心著兩位老人,把董玉香的妹妹當作自己的親妹妹,為英雄的親人解決了很多困難。

董玉香與連長冷傑松(右)在羅家坪大山合影

冷傑松,山東海陽人,1961年生,1979年入伍,1982年入黨,少將軍銜。歷任警衛三師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師參謀長等職。1986年9月與董玉香率偵察連同赴老山前線,因出色完成任務,1987年12月,被中央軍委授予"偵察英雄"稱號。現任內蒙古軍區司令員。

偵察大隊慶功祝捷大會

連隊二等功臣房立秋和董玉香是同鄉,1989年轉業回梁山後,也一直掛牽著老人,每到逢年過節都去看望老人,為老人做了很多事情,多年來從未間斷。外地的戰友任石平、尹倫月、吳宗傑、李元福、陳平、李培文、趙春鳴、蔡瑞亭、劉藝恩等等,先後從全國各地趕來看望兩位老人,溫暖了英雄父母的心,充分體現了生死戰友的深情厚意。

2011年4月2日,在時任65集團軍副軍長冷傑松和原部隊領導的關心幫助下,存放在梁山縣烈士陵園骨灰堂20年的董玉香烈士骨灰,終於入土為安。縣裡主要領導和部隊的戰友們200多人參加了安葬儀式,雖然4月的魯西已經春暖花開,但是那天上午雪雨交加,天地為之動容!

2011年4月2日,梁山縣主要領導和戰友們參加董玉香烈士安葬儀式

2014年10月3日,戰友們看望董玉香烈士的父母。從左到右:尹倫月、吳宗傑、董玉香烈士的父親、任石平、房立秋、董玉香烈士的弟弟

2016年4月2號下午,戰友看望董玉香烈士的父母。從左到右:趙春明、吳宗傑、董玉香烈士的母親、董玉香烈士的父親、董玉香烈士妹妹董玉芝

2016年4月3日,董玉香烈士妹妹和戰友回梁山掃墓。左起:山西洪洞戰友趙春明、董玉香烈士妹妹董玉芝、河北肅甯戰友吳宗傑,梁山戰友房立秋

2017年3月31日,河南戰友劉藝恩、王啟明烈士的親人王磊等人赴梁山為董玉香烈士掃墓。

參戰戰友房立秋(左),劉藝恩(右)祭奠烈士。劉藝恩是河南鎮平縣委機關事務 管理局局長,原是偵察連六班戰士

永遠懷念董玉香烈士!

【 感 言 】

董玉香是對越自衛反擊戰最後的烈士,但不是中國軍人最後的犧牲。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的光輝歷史中,有無數像董玉香這樣的優秀軍人,為中國革命的解放和建設事業默默奉獻,英勇捐軀。他們是祖國人民優秀的兒子,是共和國忠誠的戰士。他們豪氣英武,錚錚鐵骨,面對危險衝鋒在先,用鮮血寫就了一個軍人對祖國的赤膽忠心,年輕的生命在青春戰火中永恆!

戰爭是殘酷的,當年一同奔赴疆場,硝煙散去,有人鮮花簇擁走進凱旋門,有人馬革裹屍走進紀念堂;有的將星閃耀躍馬揚鞭,有的為傳承精神、捍衛榮譽奔走呐喊。而更多的則消失在茫茫人海雲煙,甚至要面對下崗失業、傷病困殘……

今天,我們在享受和平陽光的同時,不要忘記那些為國獻身的英烈,不要忘記那許許多多鋪墊輝煌的無名英雄。沒有千千萬萬個熱血兒女的康慨犧牲和默默奉獻,哪有今天的幸福和平安。對待盡忠者的態度,體現著民族對靈魂的尊重,檢驗著社會的良心和德性底線。

【編輯整理:劉靜 胡凱 一葉知秋 大湖 董玉芝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