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9歲現象”

年齡將屆30歲, 卻發現尚未成家立業, 相較于周圍的成功者, 很多年輕人心態失衡、焦慮, 一改過去勤懇、踏實的本色, 變得情緒波動大, 對親友不耐煩;工作浮躁, 急功近利;看書學習注意力不集中, 對外界事物興趣忽高忽低……這就是29歲現象。 它更多的是受“三十而立”的傳統觀念影響, 其實大可不必。

隨著各行各業向專業化推進, 社會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成名立業的週期正在不斷拉長, 進入門檻也在不斷提高, 30歲也只是事業的開端, 保持一顆積極進取的心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不少員工在20多歲時, 學習工作有激情, 工作上勤勤墾墾、踏踏實實, 生活有藝術、有情趣, 可是到了29歲左右, 按說應該更成熟更有價值才對, 但反而情緒波動大、工作浮躁急功近利。 表現在看書、學習注意力不集中, 對外界事物的興趣忽高忽低, 設定的工作目標或高不可攀或放棄追求,

對下屬或要求過分或聽之任之, 對親友不耐煩, 對團隊尤其是對上級經常抱怨牢騷, 對待批評建議經常沒有耐性甚至反應過分激烈, 老虎屁股摸不得, 經常比過去, 講排場慕虛榮, 對自己過去的同學朋友羞于提起現在的職位或收入, 內心經常將自己與認識不認識的姣姣者做不切實際的比較, 比較之後往往自慚形穢、自怨自艾、自我放逐, 嚴重者陷入重度抑鬱症。 生活沒情趣、工作無效率, 經常是心裡著急行動卻無力無效, 就像人們夢中經常遇到的緊急情況:想跑邁不開腿, 想動動不了, 想說張不開嘴, 人際關係不是冷漠就是緊張。

這種狀況多發生在30歲左右時, 找他們分析原因, 他們自已也不是很清楚, 但是經常聽到這種人哀歎:“快30歲了, 成了家沒立業, 什麼時候立得起來呢?我什麼時候能像你們一樣?”

20多歲時, 都知道是打基礎的時候, 要想今後有成就, 現在就要多付出, 心態較平和, 也有一定的耐心;當快要到30歲時, 眼看自己的夢想和追求的結果沒能達到社會上講得“立業”的期望和標準時,

對父母不好交待, 不好意思見同學朋友, 自己無法面對, 自己給自己製造很多無形的壓力, 而且越來越大。

人們對三十而立要達到的社會期望水準過高。 改革開放初期各行業充滿了機會, 各專業也因沉寂了十年, 所以到轉型期很多人一夜暴富。 時代對77、78級80年代的畢業生格外惠顧, 給他們創造了快速立業的機遇, 成名成家相對容易;而到90年代末和21世紀, 社會經濟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 各行各業向專業化推進, 而且社會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這時成名立業的週期在拉長, 進入門檻一再提高。

針對29歲現象, 孔子有說過“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的觀點, 受到了許多朋友的歡迎。 古代人均壽命50歲左右, 30生命過多半, 此時不立則晚矣, 如50歲時再不知天樂命, 則只有苦熬餘生了。 而現代人平均壽命已到70歲左右, 古代的30歲相當於現在的40-50歲, 而且由於知識爆炸、競爭激烈, 各專業行當更加複雜化, 變數更多, 人到40-50歲才能到達事業的高峰。 30歲左右時, 有的人剛剛拿到博士學位, 創業者剛剛掙脫困境賺個溫飽;許多公務員剛剛擺脫端茶倒水、打零雜的狀態;普通工薪階層生存問題剛剛得到解決(房價、教育等社會成本增高)。提出“五十而立”是讓多數年輕人放平心態,期望不要太高,壓力不要太大,不要過分急躁;提出了“三十知天命”,恰恰是因為這個年齡更需要及早知天樂命,看清人生大道,不違天命(自然法則、社會潮流、人生使命)這套理論通過各種論壇和大學演講,反響很好,還真救了不少人。

《論語》中孔子的原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講的“30而立”中的“立”指的不是立業,而是立志立身,銜結前後兩句就能明白。他的意思是說,我15歲開始做學問,30歲立志(周遊列國,佈道授業),40歲左右時學問習精,不再受外界誘惑而偏離方向。無論是學問不惑還是人生方向不惑,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立業”層面。大家知道,所謂人生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對於孔子來講,立德算在40多歲後周遊列國,50多歲弟子3000,賢人72;立功是孔子在68歲歸魯方被尊以“國老”之後;而立言呢,在西元前722年訖於西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間,孔子修訂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真正的立言不朽之作《論語》是在他去世後弟子們整理的。可見孔子的“立業”是很晚的。我常以此告誡那些視“30歲立業”為成功尺規的年輕人說:“聖人尚且如此,何況我等凡夫乎?”。

創業者剛剛掙脫困境賺個溫飽;許多公務員剛剛擺脫端茶倒水、打零雜的狀態;普通工薪階層生存問題剛剛得到解決(房價、教育等社會成本增高)。提出“五十而立”是讓多數年輕人放平心態,期望不要太高,壓力不要太大,不要過分急躁;提出了“三十知天命”,恰恰是因為這個年齡更需要及早知天樂命,看清人生大道,不違天命(自然法則、社會潮流、人生使命)這套理論通過各種論壇和大學演講,反響很好,還真救了不少人。

《論語》中孔子的原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講的“30而立”中的“立”指的不是立業,而是立志立身,銜結前後兩句就能明白。他的意思是說,我15歲開始做學問,30歲立志(周遊列國,佈道授業),40歲左右時學問習精,不再受外界誘惑而偏離方向。無論是學問不惑還是人生方向不惑,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立業”層面。大家知道,所謂人生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對於孔子來講,立德算在40多歲後周遊列國,50多歲弟子3000,賢人72;立功是孔子在68歲歸魯方被尊以“國老”之後;而立言呢,在西元前722年訖於西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間,孔子修訂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真正的立言不朽之作《論語》是在他去世後弟子們整理的。可見孔子的“立業”是很晚的。我常以此告誡那些視“30歲立業”為成功尺規的年輕人說:“聖人尚且如此,何況我等凡夫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