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風水>正文

清朝歷史未解之謎:努爾哈赤的陵墓風水寶地之謎

相傳, 清太祖努爾哈赤駕崩後, 皇太極到處派人探求安葬“龍體”的“吉壤”。 過了好久, 仍然未能如願找到1塊心滿意足的“風水寶地”。

1日, 他途經1處山麓, 登頂張望, 見1條長蛇和1只雉雞正在遊玩爭鬥。 發明有人後, 雉雞立即展翅飛上無影無蹤, 長蛇則化為1條光柱直沖天涯。

皇太極非常獵奇, 因而問身旁隨行的大臣:“這裡究竟是什麼地方, 居然可以或許呈現如斯奧妙的幻象。 ”

大臣答覆:“此地在明代時被稱作東牟山, 老百姓叫它石嘴山。 先王當年在此地與明軍已經征戰, 隨後又將此地命名為天柱山。 ”

如斯細緻的一番解答, 讓皇太極大為欣喜, 隨即他頭腦外面萌發出了1個動機, 便道:“游龍戲鳳之地必為福地, 想來乃是天造吉壤。 而太祖也早有志願, 他將此山命名為天柱, 所謂的天柱乃是現代神話中的擎天柱。 想必這1處吉壤作為太祖的萬年吉地足可保我大清山河牢固,

萬世不停(1)。

依據史乘記錄, 天柱山古有“龍崗”之稱。 《盛京通志》載:“福陵, 近則渾河其前, 輝山、興旺嶺峙厥後, 遠則發祥長白, 俯臨桑田, 王氣所鐘也。 ”

福陵, 近則渾河其前, 輝山、興旺嶺峙厥後, 遠則發祥長白, 俯臨桑田, 王氣所鐘也。

1629年, 皇太極把先王的遺骨遷至天柱山入葬。

1634年10月, 又按帝王禮法在陵地增建陵殿, 蒔植松林, 立石碑, 雕石像, 使陵園粗具範圍。

崇德元年, 帝始定太祖陵為福陵, 封陵山為天柱山。

福陵的修建一直到順治8年才竣工, 起初又顛末康熙、乾隆2朝增修和改建才末了構成現在的範圍系統。

在天柱山顛, 清太祖努爾哈赤便有了1個永遠的歸宿。 作為清朝所製作的第1個陵園, 傳播至今, 福陵也曾經積累了太多的故事及傳說。

相傳, 在皇太極初建福陵的時刻, 因循了華夏製作的規制, 為父王努爾哈赤在陵區內立“神功聖德碑”, 但卻因為對漢族文明的不甚懂得, 把馱負石碑的龍生9子之一贔屭鐫刻成為了烏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