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春風十裡,不如互聯網“殺熟”

Hi, 大家好!我是何寶宏, 歡迎來到《互聯網的基因》大講堂。

在這個人人都有朋友圈的時代, 一個名詞也開始流行, 那就是“殺熟”。 相信每一位聽眾都有過被“殺熟”的經歷。

那麼今天, 我們就來談一談這個無法回避的話題:互聯網的“殺熟”策略。

互聯網為什麼會“殺熟”?互聯網怎麼“殺熟”?

OK, 這一切都要從互聯網的朋友圈談起。

互聯網與其它行業的融合, 即所謂的互聯網+, 具有明顯的次序和節奏。 互聯網以自己為核心, “遠交近攻”, 採用“殺熟”的策略逐步擴大“朋友圈”, 逐步納入自己的版圖, 並且試圖把文化也統一到“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本質上是資訊服務業。 20多年前, 互聯網開始了對最熟悉的資訊服務業的融合。 送信的郵政, 發新聞的報紙, 送話音的電信等都是資訊產業, 因此它們首先被“近攻”, 寬頻、email、網站和VoIP, 就是大殺器。

互聯網的“朋友圈”擴大後, 又逐步熟悉了“被靠近”的新行業。 10年前, 互聯網開始了對廣義資訊產業的融合, 即資訊服務占比非常大的行業。 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旅遊、互聯網交通等“被靠近”, 因此“被近攻”, 移動互聯網、可穿戴、大資料、二維碼、網路支付和分享經濟等就是大殺器。

現在, 互聯網又開始與工業和農業等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的融合, AI、感測器等就是大殺器。

20年後, 互聯網將完成近乎與所有行業的融合, 泛在的互聯網嵌入到了各行各業,

互聯網企業即將消失, 互聯網行業也將隨之消失。

作為一個研究互聯網的老司機, 那時候的我, 也該退休了。

《互聯網的基因》一書語音版已經在喜馬拉雅FM上線, 歡迎各位聽友訂閱。

嘉賓簡介:何寶宏, 從事互聯網研究領域20年的老兵,

獲得電腦博士學位, 在通信行業從業, 著有《互聯網的基因》一書。 本講主要面對企業中高層、戰略研究者、工程師和有技術背景的大叔大姐, 個人觀點, 歡迎吐槽點贊分享。

往期回顧:大數據的三生三世十裡發家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