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講好山東故事煙臺故事展播三十」散文丨外鄉人“闖煙潮”

煙臺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微信號:yantailvyou)——旅遊資訊、行業動態、優惠資訊、精彩活動與您分享!

外鄉人“闖煙潮”

李書超

『 講 好 山 東 故 事 』

散文

1861年煙臺開埠, 帶來經濟發達, 商貿繁榮, 煙臺頓時風生水起, 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們前來大顯身手, 猶如滾滾洪流, 浩浩蕩蕩, 一發而不可收, 迅速掀起了一股“闖煙大潮”。 一開始, 初來乍到的人們也許就是投石問路, 試水煙台, 後來經人們口口相傳, 大批的外鄉人便紛至遝來, 外鄉人雲集煙臺山下和東海關碼頭, 使煙臺街的人口陡增。 而外地人為在煙臺互相照應, 逐漸群居於某固定區域, 如廣東街、光國巷(原光棍巷子)、東萊興街、西盛街等等, 很多還成立了同鄉會和會館, 如眾所周知的福建會館、潮州會館以及位於廣仁路的廣東旅煙同鄉會、位於朝陽街附近的寧波同鄉會等等, 本文所述的“外鄉人”泛指煙臺本土地界外的人士。

《芝罘區志》記載, 在明末年間, 煙臺人口約為2500人;煙臺在清末開埠後, 船舶往來, 商賈雲集, 人口日益增加。 至清光緒七年(1881年), 人口增加到約29000人(其中外僑250人), 遷入的人口大多從事漁業、工商業經營, 因各業迅速發達起來, 吸引著國內外經營者大量湧入, 人口不斷增加;至民國初年, 人口增加到62806人(其中外僑1289人)。

1931年後, 災荒和軍閥混戰, 農村大批人口逃來避難, 至1936年人口猛增到18萬人, 達到建國前的人口峰值。 因為開埠早, 煙臺成為山東省內最早的開放城市, 擁有省內最早的現代化港口, 急需大量的勞動力, 這無疑是催生短期內人口劇增的主要原因, 而舊時的女人是不出去工作的, 因此來煙打工創業的絕大多數都是男子(也有的帶少數家眷),

漸漸地這些人在煙臺長期定居下來, 日久天長, 從而造成了煙臺社會長期男多女少、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近水樓臺先得月;因為地理因素, 也由於鄉情民俗相投, 雖然來煙臺的這些時代弄潮兒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 但是早期前來煙臺創業的還是以山東省內人士居多,

尤其是煙臺周邊各縣的人士必然會捷足先登;如今還可以從很多遺存的老街名之中“窺斑見豹”。

位於今北馬路和北大西街之間的的光國巷, 群居著來自山東各地的碼頭工人, 而光國巷西側則有一條東西方向的東萊興街, 這條東西方向的小胡同就是東萊人士群居之所, “東萊興”應是取“東萊興盛”之瑞意;“東萊”是山東龍口的古稱, 屬春秋時期興起的古都。 而據《芝罘區地名錄》, 緊鄰光國巷和東萊興街西側還有一條南北方向的西萊興街, 北起北馬路, 南到北大西街, 中間與東萊興街相交, 這三條街巷形成“工”字型的佈局, 都是外來煙臺的人們群居之所。

而位於今大海陽路西側的西盛街曾經是山東魯南和魯西南人士來煙的落腳點兒,

街名應是取“西來興盛”之寓意, 當時來自菏澤、濟甯、棗莊、聊城、臨沂、平邑等山東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們踏上煙臺的這一方寶地, 自然“樂不思蜀”、留戀忘返;以西盛街東端為例, 這裡曾經是來自於沂蒙山區人們的大本營;位於大海陽路和西盛四巷之間曾有一條西盛五巷(今已不存), 早期曾名“莒沂巷”, 這裡就是當時山東境內莒南和臨沂等經濟欠發達地區來煙闖蕩人們的居所(據《芝罘區地名錄》)。

外鄉人在煙臺打拼的時間長了, 由於勤奮敬業, 也得益于時代的天時和煙臺的地利, 很多人漸漸有了經濟實力, 為了照顧同鄉, 也為了寄託思鄉之情, 來自全國各地的外鄉人紛紛成立了自己的同鄉會, 並盡力依照故土的屋舍建造會所。據《煙臺房地產志》(討論稿),民國時期,各地駐煙的同鄉會多達十幾個,且都有自己的房產,其房產來源均由同鄉商號活較富有的個人捐助購置。

房產多的同鄉會除本身同鄉會組織用房外,還有出租房,房租收入充做經費,不足部分由同鄉商號及個人捐助。據《煙臺房地產志》(討論稿),外地駐煙同鄉會的早期形式是“丙社”,丙社為同鄉會的原始組織形式,因實際財力有限,早期只能協助同鄉料裡客死他鄉的遊子的喪葬事宜,如備棺,寄柩,運柩等,中國人“葉落歸根”的思想根深蒂固,做為舉目無親的外鄉人一旦客死他鄉,要扶柩歸鄉,沒有財力很難實現。

後來,很多外鄉人的丙社因在煙臺有了長足的發展,經濟實力有了底氣,就包攬了解決同鄉一切困難的事務,並改稱同鄉會,各同鄉會均設有專職辦事人員和接訪人員,屬於外鄉人可靠的投靠機構,也是外鄉人在煙臺的家;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因此那個時期的同鄉會往往是那些在煙無親朋好友、人生地不熟的外鄉人抵達煙臺的第一站。其實同鄉會還是人們依戀故土的產物,“每逢佳節倍思親”,逢年過節,鄉里鄉親歡聚一堂,道短論長,共述思鄉之情,這或許就是同鄉會的另一項隱形功能。

明清時期,掖縣和平度同屬萊州府,這些地方的人們有很多闖蕩煙臺的同鄉;據《芝罘區地名錄》,位於南鴻街(今南洪街)與北大西街之間的掖平街,西起留餘胡同、東到西南河路,曾建有“掖平會館”(即掖平同鄉會駐地),而“掖平會館”早已拆除,如今早已鮮為人知了。在眾多的外地人士駐煙同鄉會中,以規模而言,房地產最多的是寧波同鄉會,房屋多達三百餘間,寧波同鄉會前身為四明會所,會址在煙臺山下的順泰街四明裡,再前為四明丙社,取自四明山之義。“四明山之義”是源自于《隋唐演義》的著名歷史典故,說的是瓦崗寨好漢聚義四明山,大家出錢出力,合力推翻隋朝暴政、並助李世民成就盛世的故事,後來“四明山之義”成為仗義疏財、慷慨解囊的代名詞。

在同鄉會的房產中,就建築質地來說,以今天仍完好的、位於廣仁路16-1號的“廣東旅煙同鄉會”會館最為精良,建築品味也最為氣派和高檔次;也許是入鄉隨俗的原因,僅有五個開間、兩層的磚木小樓為北方常見的硬山式結構,不同的是北側設有單向外廊,用於人們或圍坐在此品茗觀海、高論橫雲,或在此倚杆遠望、極目楚天、觀海賞雲;整個建築雖只有二百平方米,但設計頗為精巧、用材也盡顯高檔。

整座房屋的腰線以及窗貼臉、門飾和陽臺、女兒牆等均選用高等石材飾面,腰線以下均為花崗岩鋪貼,門側的羅馬柱和圓形拱圈及屋頂的門頭造型和紋飾充滿著中西合璧的時代特色,彰顯著卓爾不群的大家風範。而站在門頭的小露臺上,可眺望南方的天空,或許會勾起遊子的思鄉之情。房屋的碑刻記載此建築建於1917年,當時正是民國初定之時,國人翹首以盼迎來國泰民安的曙光,所以門頭頂飾刻有民國太陽國徽,國徽周圍飾以祥雲圖飾,表達了廣東幫和廣東商人愛國、祈求國富民強的思想願望。

時代大潮滾滾向前、勢不可擋;本文所解密的昔日外鄉人闖蕩煙臺大潮中的歷史遺跡只是浩瀚史海中的冰山一角。

文章作者

李書超

山東煙臺人,1962年11月出生,房地產業工程師、土地分析師,中國房地產估價師學會會員、中國造價工程師協會會員及煙臺市散文學會會員、煙臺芝罘作家協會會員。18歲時被老師推薦在《中學生》雜誌發表作品,日後開始文學寫作,在各類報刊發表作品累計超過90萬字,其中中篇小說《雪蓮人生》和《京東紀實》等入選中華優秀傳統故事和《芙蓉國文匯》及《收穫》(MOOK)等;另有作品獲得各種獎項。

滑動藍色區域,閱讀【講好山東故事•煙臺故事展播】系列文章

向上滑動閱覽

並盡力依照故土的屋舍建造會所。據《煙臺房地產志》(討論稿),民國時期,各地駐煙的同鄉會多達十幾個,且都有自己的房產,其房產來源均由同鄉商號活較富有的個人捐助購置。

房產多的同鄉會除本身同鄉會組織用房外,還有出租房,房租收入充做經費,不足部分由同鄉商號及個人捐助。據《煙臺房地產志》(討論稿),外地駐煙同鄉會的早期形式是“丙社”,丙社為同鄉會的原始組織形式,因實際財力有限,早期只能協助同鄉料裡客死他鄉的遊子的喪葬事宜,如備棺,寄柩,運柩等,中國人“葉落歸根”的思想根深蒂固,做為舉目無親的外鄉人一旦客死他鄉,要扶柩歸鄉,沒有財力很難實現。

後來,很多外鄉人的丙社因在煙臺有了長足的發展,經濟實力有了底氣,就包攬了解決同鄉一切困難的事務,並改稱同鄉會,各同鄉會均設有專職辦事人員和接訪人員,屬於外鄉人可靠的投靠機構,也是外鄉人在煙臺的家;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因此那個時期的同鄉會往往是那些在煙無親朋好友、人生地不熟的外鄉人抵達煙臺的第一站。其實同鄉會還是人們依戀故土的產物,“每逢佳節倍思親”,逢年過節,鄉里鄉親歡聚一堂,道短論長,共述思鄉之情,這或許就是同鄉會的另一項隱形功能。

明清時期,掖縣和平度同屬萊州府,這些地方的人們有很多闖蕩煙臺的同鄉;據《芝罘區地名錄》,位於南鴻街(今南洪街)與北大西街之間的掖平街,西起留餘胡同、東到西南河路,曾建有“掖平會館”(即掖平同鄉會駐地),而“掖平會館”早已拆除,如今早已鮮為人知了。在眾多的外地人士駐煙同鄉會中,以規模而言,房地產最多的是寧波同鄉會,房屋多達三百餘間,寧波同鄉會前身為四明會所,會址在煙臺山下的順泰街四明裡,再前為四明丙社,取自四明山之義。“四明山之義”是源自于《隋唐演義》的著名歷史典故,說的是瓦崗寨好漢聚義四明山,大家出錢出力,合力推翻隋朝暴政、並助李世民成就盛世的故事,後來“四明山之義”成為仗義疏財、慷慨解囊的代名詞。

在同鄉會的房產中,就建築質地來說,以今天仍完好的、位於廣仁路16-1號的“廣東旅煙同鄉會”會館最為精良,建築品味也最為氣派和高檔次;也許是入鄉隨俗的原因,僅有五個開間、兩層的磚木小樓為北方常見的硬山式結構,不同的是北側設有單向外廊,用於人們或圍坐在此品茗觀海、高論橫雲,或在此倚杆遠望、極目楚天、觀海賞雲;整個建築雖只有二百平方米,但設計頗為精巧、用材也盡顯高檔。

整座房屋的腰線以及窗貼臉、門飾和陽臺、女兒牆等均選用高等石材飾面,腰線以下均為花崗岩鋪貼,門側的羅馬柱和圓形拱圈及屋頂的門頭造型和紋飾充滿著中西合璧的時代特色,彰顯著卓爾不群的大家風範。而站在門頭的小露臺上,可眺望南方的天空,或許會勾起遊子的思鄉之情。房屋的碑刻記載此建築建於1917年,當時正是民國初定之時,國人翹首以盼迎來國泰民安的曙光,所以門頭頂飾刻有民國太陽國徽,國徽周圍飾以祥雲圖飾,表達了廣東幫和廣東商人愛國、祈求國富民強的思想願望。

時代大潮滾滾向前、勢不可擋;本文所解密的昔日外鄉人闖蕩煙臺大潮中的歷史遺跡只是浩瀚史海中的冰山一角。

文章作者

李書超

山東煙臺人,1962年11月出生,房地產業工程師、土地分析師,中國房地產估價師學會會員、中國造價工程師協會會員及煙臺市散文學會會員、煙臺芝罘作家協會會員。18歲時被老師推薦在《中學生》雜誌發表作品,日後開始文學寫作,在各類報刊發表作品累計超過90萬字,其中中篇小說《雪蓮人生》和《京東紀實》等入選中華優秀傳統故事和《芙蓉國文匯》及《收穫》(MOOK)等;另有作品獲得各種獎項。

滑動藍色區域,閱讀【講好山東故事•煙臺故事展播】系列文章

向上滑動閱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