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擺正觀念,淺談用戶研究到底研究啥?

發佈於1天前閱讀1166評論0喜歡1

閱讀1166

標籤:

使用者研究產品經理

說起使用者研究, 大家的腦海裡印象最深刻可能就是焦點訪談、問卷、定性和定量分析啊, 感覺用戶研究就是拿著一些問題跟用戶一起聊聊天, 聊聊方案, 並通過一堆的用戶勾勾選選獲取到資料, 然後通過這些資料做下分析得到依據, 按照這些依據就可以開始做產品了, 好像這就是用戶研究。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 產品經理接觸到的知識很多都是碎片化的, 就好比如新人剛入場時搜索用戶研究, 看到的都是一堆的焦點訪談、問卷調查,

那麼他們肯定覺得用戶研究就是我拿著一些問題去問用戶要答案, 感覺使用者的答案就是產品的方向, 反而不知道為什麼要對用戶進行研究, 不知道用戶研究到底是個什麼鬼, 它在不同的產品週期中是什麼樣的。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探討用戶研究到底研究啥。

一、什麼是用戶研究

首先, 我們先明確下什麼是用戶研究:

從“用戶研究”四字中分析下使用者研究涉及到的內容:

一是用戶:所謂的使用者就是我們產品定位中所涉及到的目標使用者, 也就是產品的使用人群, 這部分都是使用者。 所以在進行用戶研究時首要任務就是要明確產品的目標使用者。

二是研究:前面已經確定了產品的目標使用者, 而研究的主體就是產品的目標使用者,

從橫向思維來講就是要我們去研究使用者, 研究我們產品的目標使用者群, 瞭解目標使用者群的行為習慣、特徵、消費觀念等, 從而更好的為他們服務。 從逆向思維來說研究就是去説明使用者解決問題, 產品的最終目的是説明使用者解決問題, 所以研究用戶就是去觀察使用者對於我們的產品有什麼意見, 是否幫助他們解決了問題, 是否符合他們使用使用場景等等。

綜上所述, 使用者研究的終極目的就是説明使用者解決問題, 一切從用戶的實際需求出發, 對於產品經理來說最怕的是閉門造車,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做用戶研究的原因, 在產品前期我們需要進行使用者調研,

是為了驗證我們的產品是否真正説明使用者解決問題, 用於驗證我們的產品是否是最佳方案是否能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 在產品設計階段通過對使用者的操作習慣、行為特徵等的研究, 為之後的產品設計導向提供依據, 在產品後期我們需要進行使用者調研, 觀察我們的產品在使用者實際使用過程是什麼樣的, 是否解決了他們實質問題, 產品還有哪些問題和不足等。

所以使用者研究就是明確產品的目標使用者群, 瞭解目標使用者的行為習慣、特徵、消費習慣等, 並通過對用戶的使用場景、消費模式來驗證產品是否符合實際需求, 驗證產品方案的可行性, 通過對用戶的研究説明我們把產品打造的更符合使用者的習慣和期望。

二、為什麼要做用戶研究

假設公司不做用戶研究會有什麼後果?

一個公司明確要做一個產品, 通過前期的市場考察覺得這個方向可行, 便下令讓一個產品經理著手開始做這個產品, 這個產品經理就按照公司提出的需求分析產品、梳理產品結構、做原型、做完後提交給設計做設計, 設計完成後就提交給技術開發, 技術按照產品需求文檔做, 做完後提交給測試, 測試沒問題即發佈。

上面的流程稍微簡單了一些, 沒涉及到運營和市場, 設想下如果這個產品方向沒問題, 但使用場景不適合, 或者做出來的功能沒滿足用戶核心需求, 當公司意識到這個錯誤時, 如果想要改進, 那麼相當於是要從頭開始再來一遍。

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 用戶研究不僅是對公司設計產品有説明, 而且也能讓用戶收益, 對兩者都是互利的, 對公司而言, 用戶研究可以節約寶貴的時間、開發成本和資源, 創造出更好更符合使用者的成功產品。 對使用者來說, 使用者研究使得產品更加貼近他們的真實需求, 通過用戶的理解, 我們可以將使用者需要的功能設計的貼切實際、產品更易用並且強大, 能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

所以要實現以人為本的產品設計理念, 必須把產品和使用者關係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

三、什麼時候開始做用戶研究

使用者研究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使用者把產品做的更好, 所以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其實都要按照當前調研的目的做一些使用者研究(公司有實力的情況下可以更深入), 避免產品經理在公司內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方案,導致當前的方案不符合用戶習慣,浪費公司資源。

So,我們先瞭解下產品的各個生產階段,即產品生命週期產品生命週期可以簡單分為4個階段:源起、生產、發展、衰退。

在第一階段,公司提出想做一個產品時,可能是因為公司要通過這個產品盈利,也可能是公司發展達到一個階段後,要擴大生態,擴張產品線,不管公司是要通過這個產品盈利還是擴大生態,這時的產品只是一個概念,拿著這個概念時產品經理首先要分析總體市場環境、用戶發展現狀、競品狀況,為下一步的需求挖掘和概念測試提供指導性的資訊參考,深入瞭解細分使用者群對產品的需求,深挖潛在需求並發現未被滿足的需求,深入瞭解典型目標使用者群對產品概念的回饋、評價和期望,從使用者側獲取產品概念設計和優化的方向,評估和篩選出具有市場潛力的產品概念,為接下來的產品設計奠定基礎。

所以在產品只是一個概念的時候,產品經理要試圖找出這類需求的目標使用者群,通過目標使用者群深挖需求,瞭解當前市場現狀以及不足之處並進一步驗證和完善產品概念,為接下來產品評測和設計提供重要依據。

在第二階段,公司通過前期的市場調研,覺得做這款產品不錯,符合公司的產品戰略,這時候下定決心想要做這款產品了,這個時候我們要通過目標使用者瞭解他們對產品設計的期望和要求,為接下來的產品設計提供參考,以保證產品的原型和成品設計過程是以用戶為中心進行的,使之符合使用者預期,產品經理可以按照使用者的期望和要求梳理產品架構,並繪製產品原型,在初始產品原型設計完成後,可以通過目標使用者來測試產品原型的可用性,從中找出存在的問題,逐步完善產品原型。

所以在產品設計階段,通過目標使用者對原型的試用,驗證產品功能在實際場景中能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或者是否符合他們的使用場景),是否符合使用者期望中的操作流程,如果有偏差產品經理可以再次分析並調優。

在第三階段,產品正式發佈後,產品經理要深入瞭解使用者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發生的障礙以及對產品的評價和回饋,深入瞭解使用者使用產品的場景、操作習慣、產品體驗等,總結和歸納產品的問題和不足之處,為產品改進提供重要依據,逐漸反覆運算並完善產品。

當產品發佈一段時間後,會逐漸發現用戶的粘度或用戶量提升較慢等問題,這時我們就要分析用戶流失以及不活躍的原因,對使用者的產品使用情況進行深度討論和原因挖掘,發現造成用戶流失、不活躍的原因,針對用戶不滿等問題就及時改善產品等。

在第四階段,當產品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逐漸走入衰退期,這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分析產品並調整策略,對產品未來發展方向進行調整,使之更符合現有使用者,分析當前產品的市場環境,明確是否需要有新的產品替代,以及如何考慮將用戶引導到新產品中。

四、怎麼做用戶研究

用戶研究是為了幫助用戶解決問題,所以在開始做調研時要明確是因為出現什麼問題了,我們才要去做調研,好多新手在做調研時失敗,多數原因就是因為調研的問題不明確,導致整個調研階段都是糊裡糊塗的。

那麼在做使用者調研時,需要明確哪些問題呢?(以產品使用者活躍度降低為例子)

1.瞭解調研的背景,並明確調研目的

在發起調研時,我們要瞭解當前調研的背景:是在什麼環境下出現了什麼問題,通過調研的方式得到什麼結果。比如上個月產品進行大改版,到這個月時發現用戶的活躍度下降了,這是之前從未出現過的現象,在這個例子中我們要明確問題的背景,就是產品上線後出現使用者活躍度下降了,調研的目的就是找出使用者活躍度下降的原因所在。

2.選擇要調研的物件,即調研的目標使用者在確定調研背景和目的後,基於背景和目的選擇部分符合行為的使用者,比如從後臺資料中篩選出之前活躍度和好,但在這個階段不活躍的典型用戶,從中找出3~5個盡行針對性的分析。

3.分析目標使用者和要調研的問題為什麼要進行這個步驟呢,是因為好多人在調研過程中是被用戶牽著鼻子走的,用戶提出的問題或方案調研者一點都不瞭解,只有用戶在那邊誇誇其談的抱怨。在準備階段時,我們要分析用戶可能提出的問題,猜測用戶的需求並提出解決方案,比如基於調研的背景,看下新版本中做了哪些改變引起部分使用者的反感,對於這些改變我們要做出合理的解答。

4.選擇調研方式基於調研的背景和目的以及使用者,通過這些我們要選擇出最合適的調研方式,調研一般分兩種,一種是定量分析,另一種是定性分析。

首先先瞭解下兩種調研的概念: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係與數量變化的分析。投資分析師使用數學模組對公司可量化資料進行的分析。通過分析對公司經營給予評價並做出投資判斷。如:網路問卷調查、街頭問卷調查、電話問卷調查等。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就是對研究物件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定性研究有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沒有或缺乏數量分析的純定性研究,結論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較濃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定性研究。如:面對面訪談、電話訪談、入戶訪談、焦點小組訪談、體驗觀察等。

在實際研究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在進行定量研究之前,研究者須借助定性研究確定所要研究的現象的性質;在進行定量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又須借助定性研究確定現象發生質變的數量界限和引起質變的原因。

5.開始調研

在選擇調研方式後,我們就要針對該調研做調研方案,比如當是面對面訪談時,就要針對訪談時如何開場,問哪些問題,如何調節氣氛等做準備。如果是問卷調查,那麼在問卷中要設計哪些問題,各個問題的順序應該如何排列,使之在訪談中能夠獲取到高效有價值的資訊。

6.整理資料、總結報告

調研完成後,我們要整理在調研過程中收集到的有效資料,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和總結,反過來去回答調研的背景和目的,如果兩者是對應的則說明調研步驟沒有偏差(只是調研步驟,不是結論),反之則說明調研過程中出現問題,導致調研偏差。如果調研沒有偏差,結論也可靠,那麼我們可以通過這個總結報告去完善產品,使之更符合用戶的期望。

總結

使用者研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使用者,説明他們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在調研時要明確調研背後的核心問題,不要被一些框框條條給綁架住,好比如問卷調查,電話訪談,這些只是使用者調研的一小部分,而且使用者調研時一些問題也不是非得發起調研才能解決的。

使用者調研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中主要是説明我們產品經理明確產品的目標使用者群,收集並分析目標使用者群的行為習慣、特徵等資訊,瞭解目標使用者群的使用場景、使用過程中的障礙、使用過程中的新發現,説明我們把產品打造的更人性化,更貼近用戶。

以上只是個人對用戶研究一個大概的淺談,用戶研究是一個比較大而深入的知識點,其中涉及的每一個問題背後都值得深究,比如如何明確目標使用者群、如何構建用戶畫像等。所以想要深入瞭解用戶研究,必須要通過實際環境操作和研究才能真正瞭解用戶研究的真實含義,而不只是靠一些研究手段。

文/Always,高級產品經理,長期專注於移動互聯網的產品設計和使用者體驗設計,歡迎交流探討。微信公眾號:Always產品工作室

避免產品經理在公司內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方案,導致當前的方案不符合用戶習慣,浪費公司資源。

So,我們先瞭解下產品的各個生產階段,即產品生命週期產品生命週期可以簡單分為4個階段:源起、生產、發展、衰退。

在第一階段,公司提出想做一個產品時,可能是因為公司要通過這個產品盈利,也可能是公司發展達到一個階段後,要擴大生態,擴張產品線,不管公司是要通過這個產品盈利還是擴大生態,這時的產品只是一個概念,拿著這個概念時產品經理首先要分析總體市場環境、用戶發展現狀、競品狀況,為下一步的需求挖掘和概念測試提供指導性的資訊參考,深入瞭解細分使用者群對產品的需求,深挖潛在需求並發現未被滿足的需求,深入瞭解典型目標使用者群對產品概念的回饋、評價和期望,從使用者側獲取產品概念設計和優化的方向,評估和篩選出具有市場潛力的產品概念,為接下來的產品設計奠定基礎。

所以在產品只是一個概念的時候,產品經理要試圖找出這類需求的目標使用者群,通過目標使用者群深挖需求,瞭解當前市場現狀以及不足之處並進一步驗證和完善產品概念,為接下來產品評測和設計提供重要依據。

在第二階段,公司通過前期的市場調研,覺得做這款產品不錯,符合公司的產品戰略,這時候下定決心想要做這款產品了,這個時候我們要通過目標使用者瞭解他們對產品設計的期望和要求,為接下來的產品設計提供參考,以保證產品的原型和成品設計過程是以用戶為中心進行的,使之符合使用者預期,產品經理可以按照使用者的期望和要求梳理產品架構,並繪製產品原型,在初始產品原型設計完成後,可以通過目標使用者來測試產品原型的可用性,從中找出存在的問題,逐步完善產品原型。

所以在產品設計階段,通過目標使用者對原型的試用,驗證產品功能在實際場景中能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或者是否符合他們的使用場景),是否符合使用者期望中的操作流程,如果有偏差產品經理可以再次分析並調優。

在第三階段,產品正式發佈後,產品經理要深入瞭解使用者在使用產品過程中發生的障礙以及對產品的評價和回饋,深入瞭解使用者使用產品的場景、操作習慣、產品體驗等,總結和歸納產品的問題和不足之處,為產品改進提供重要依據,逐漸反覆運算並完善產品。

當產品發佈一段時間後,會逐漸發現用戶的粘度或用戶量提升較慢等問題,這時我們就要分析用戶流失以及不活躍的原因,對使用者的產品使用情況進行深度討論和原因挖掘,發現造成用戶流失、不活躍的原因,針對用戶不滿等問題就及時改善產品等。

在第四階段,當產品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逐漸走入衰退期,這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分析產品並調整策略,對產品未來發展方向進行調整,使之更符合現有使用者,分析當前產品的市場環境,明確是否需要有新的產品替代,以及如何考慮將用戶引導到新產品中。

四、怎麼做用戶研究

用戶研究是為了幫助用戶解決問題,所以在開始做調研時要明確是因為出現什麼問題了,我們才要去做調研,好多新手在做調研時失敗,多數原因就是因為調研的問題不明確,導致整個調研階段都是糊裡糊塗的。

那麼在做使用者調研時,需要明確哪些問題呢?(以產品使用者活躍度降低為例子)

1.瞭解調研的背景,並明確調研目的

在發起調研時,我們要瞭解當前調研的背景:是在什麼環境下出現了什麼問題,通過調研的方式得到什麼結果。比如上個月產品進行大改版,到這個月時發現用戶的活躍度下降了,這是之前從未出現過的現象,在這個例子中我們要明確問題的背景,就是產品上線後出現使用者活躍度下降了,調研的目的就是找出使用者活躍度下降的原因所在。

2.選擇要調研的物件,即調研的目標使用者在確定調研背景和目的後,基於背景和目的選擇部分符合行為的使用者,比如從後臺資料中篩選出之前活躍度和好,但在這個階段不活躍的典型用戶,從中找出3~5個盡行針對性的分析。

3.分析目標使用者和要調研的問題為什麼要進行這個步驟呢,是因為好多人在調研過程中是被用戶牽著鼻子走的,用戶提出的問題或方案調研者一點都不瞭解,只有用戶在那邊誇誇其談的抱怨。在準備階段時,我們要分析用戶可能提出的問題,猜測用戶的需求並提出解決方案,比如基於調研的背景,看下新版本中做了哪些改變引起部分使用者的反感,對於這些改變我們要做出合理的解答。

4.選擇調研方式基於調研的背景和目的以及使用者,通過這些我們要選擇出最合適的調研方式,調研一般分兩種,一種是定量分析,另一種是定性分析。

首先先瞭解下兩種調研的概念: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係與數量變化的分析。投資分析師使用數學模組對公司可量化資料進行的分析。通過分析對公司經營給予評價並做出投資判斷。如:網路問卷調查、街頭問卷調查、電話問卷調查等。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就是對研究物件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定性研究有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沒有或缺乏數量分析的純定性研究,結論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較濃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定性研究。如:面對面訪談、電話訪談、入戶訪談、焦點小組訪談、體驗觀察等。

在實際研究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在進行定量研究之前,研究者須借助定性研究確定所要研究的現象的性質;在進行定量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又須借助定性研究確定現象發生質變的數量界限和引起質變的原因。

5.開始調研

在選擇調研方式後,我們就要針對該調研做調研方案,比如當是面對面訪談時,就要針對訪談時如何開場,問哪些問題,如何調節氣氛等做準備。如果是問卷調查,那麼在問卷中要設計哪些問題,各個問題的順序應該如何排列,使之在訪談中能夠獲取到高效有價值的資訊。

6.整理資料、總結報告

調研完成後,我們要整理在調研過程中收集到的有效資料,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和總結,反過來去回答調研的背景和目的,如果兩者是對應的則說明調研步驟沒有偏差(只是調研步驟,不是結論),反之則說明調研過程中出現問題,導致調研偏差。如果調研沒有偏差,結論也可靠,那麼我們可以通過這個總結報告去完善產品,使之更符合用戶的期望。

總結

使用者研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使用者,説明他們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在調研時要明確調研背後的核心問題,不要被一些框框條條給綁架住,好比如問卷調查,電話訪談,這些只是使用者調研的一小部分,而且使用者調研時一些問題也不是非得發起調研才能解決的。

使用者調研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中主要是説明我們產品經理明確產品的目標使用者群,收集並分析目標使用者群的行為習慣、特徵等資訊,瞭解目標使用者群的使用場景、使用過程中的障礙、使用過程中的新發現,説明我們把產品打造的更人性化,更貼近用戶。

以上只是個人對用戶研究一個大概的淺談,用戶研究是一個比較大而深入的知識點,其中涉及的每一個問題背後都值得深究,比如如何明確目標使用者群、如何構建用戶畫像等。所以想要深入瞭解用戶研究,必須要通過實際環境操作和研究才能真正瞭解用戶研究的真實含義,而不只是靠一些研究手段。

文/Always,高級產品經理,長期專注於移動互聯網的產品設計和使用者體驗設計,歡迎交流探討。微信公眾號:Always產品工作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