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除了窮,我還患上了不愛上班的絕症

前段時間我的朋友圈被《人到中年, 職場半坡》各種霸佔。 雖然我離中年還很遙遠, 但職場帶來的心累卻是真的。

激烈的競爭帶來的壓力,

讓我總覺得自己快要不行了。 好想大聲喊一句:

不想上班!

面對互聯網行業的快速變化, 感覺自己正面臨一場職場中年危機:不再是還未畢業的大學生, 不再有職場新人的保護傘;也不如混跡職場多年的老鳥, 做起事來駕輕就熟。

李開複說:“未來10年, 50%的人都將失業。 ”除了來自從業者的競爭外, 取代你工作的還有即將廣泛應用的人工智慧。

所以, 你是那個不可替代的人嗎?

生為職場人, 實在是難

因為 ppt 做的醜而被公司炒掉的杭州男子, 不知道當時內心是什麼感受。 現在的工作要求已經喪心病狂到這種程度了嗎?

每每看到 “不會寫作的你, 正在失去職場競爭力” “ 不會演講你拿什麼拯救你的事業?” 這些文章時,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樣,

感覺要崩潰。 不由感歎:

生而為職場人, 真是難。

除了要掌握基礎的office系列軟體, 還得會做思維腦圖、會ps修圖, 能頂替半個攝影和設計……

這些職場必備的技能往往是我們站穩腳跟的第一步。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一步, 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 技能再多累加, 也就是熟練工種。 最重要的是, 保持一顆學習的心, 才不會被社會淘汰。

會學習, 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未來

《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男人》成功勾起了大家的槽點, 在我看來, 油膩的背後, 主要還是學習力喪失, 失去了對世界的好奇和對未來的勇氣。

去年雙十一, 我們公司業績不錯, 老闆為此開了個頒獎典禮, 功勞最大者是同事小黃。

當時, 小黃手捧獎盃拿著一疊疊現金跟大boss在臺上合影, 大boss說:“這次的業績突破, 最感謝的就是小黃, 希望大家多多向他學習!”同事紛紛拍手稱讚, 台下老江卻歎了口氣, 默默回到座位上, 掏出手機繼續玩王者。

“該死的!又輸了!”說完, 他將手機重重地摔在桌子上, 嘴裡喃喃自語:“憑什麼我什麼獎都沒有?我也算是公司的元老了!”

我知道, 老江心裡肯定是不服氣的, 畢竟當初來公司時, 他的資歷可比小黃強多了。

老江算是公司的元老, 跟老江比起來, 小黃一點兒都不顯眼。 小黃學歷低, 剛來的時候, 很多同事都瞧不上他, 包括老江。

小黃自己也知道差距, 所以一直卯足了勁兒通過各種方式學習。 他每天的業餘時間都拿來看書, 中午吃飯的時間看, 下班了在辦公室看, 他經常這樣跟我們開玩笑, “星期一不讀書, 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而老江卻整天渾渾噩噩, 上班玩遊戲抽煙, 下班喝酒泡吧, 業績平平, 超出範圍內的工作絕不幹。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 最近公司考核, 小黃從一個普通編輯變成了部門經理, 獨自撐起內容管理,

而他的考核不合格, 也成為被勸退的員工之一。

創業公司的競爭是很殘酷的, 如果員工的進步跟不上公司的發展速度, 即使再資深, 也同樣會被迅速淘汰。

羅曼·羅蘭曾說:

“大部分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的年紀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 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 以後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 把以前真正有味兒的時代所說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歡的, 一天天的重複, 而重複的方式越來越積極, 越來越荒腔走板。 ”

無論在什麼年齡, 做著什麼工作, 都不要停下前進的腳步, 別等到了老年, 回望自己的一生, 碌碌無為, 才明白學習的意義。

怎讓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會學習的人?

蔡康永在《康永, 給殘酷社會的善意短信》一書中, 曾經勸年輕人要多學習: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如今在這個碎片化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知識焦慮,“終身學習”已經成為共識,大家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於是每天看書、學課程。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學習。

有多少人在學習的時候,認真考慮過大腦這個器官?

未必有很多。

很多人相信,只要自己肯花費時間學習,那一定能有好結果,而如果沒有好結果,那就是自己學得還不夠。

可是,學習這件事,要想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是要通過大腦來實現的。

在神經科學家眼中,學習是一個將神經元間建立聯繫的過程,每種新的學習,都會在細胞間建立起新的聯繫。人們變聰明、變智慧的過程,就是大腦中神經元之間聯繫(也就是突觸)增加的過程,而要想突觸變得強壯,就要通過外界刺激和自身的刻意練習。

學習就是大腦的生理功能,大腦是學習的基礎。拋開大腦談學習,無異於椽木求魚。

如果你常常感到學習吃力,效率不盡如人意的的話,為什麼不先瞭解下自己的大腦狀態呢?

腦狀態客觀定量測量的結果告訴我們,一個學習能力超強的人,其抗干擾能力(腦內斂指數)、自製力(腦抑制指數)、情緒穩定性(腦穩定指數)、記憶能力(記憶加工指數)等幾方面往往優於常人。

(某畢業於名校的職場精英相關腦狀態指數與常模值對比)

如果你的各項腦狀態資料優於上述職場精英,而學習成果不令人滿意的話,我們可以考慮學習方法或者態度問題,若是各項指標比不上的話,那麼我建議你可以先以職場精英的指標為目標,用一些訓練大腦能力的方法來提高指標,讓自己的大腦狀態向精英靠攏,打牢學習的基礎,才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習效率。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如果不想被社會淘汰,就得學會保持學習能力,持續努力,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讓人生變得更加豐盈,才不會讓自己過早變得油膩起來。

曾經勸年輕人要多學習: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如今在這個碎片化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知識焦慮,“終身學習”已經成為共識,大家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於是每天看書、學課程。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學習。

有多少人在學習的時候,認真考慮過大腦這個器官?

未必有很多。

很多人相信,只要自己肯花費時間學習,那一定能有好結果,而如果沒有好結果,那就是自己學得還不夠。

可是,學習這件事,要想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是要通過大腦來實現的。

在神經科學家眼中,學習是一個將神經元間建立聯繫的過程,每種新的學習,都會在細胞間建立起新的聯繫。人們變聰明、變智慧的過程,就是大腦中神經元之間聯繫(也就是突觸)增加的過程,而要想突觸變得強壯,就要通過外界刺激和自身的刻意練習。

學習就是大腦的生理功能,大腦是學習的基礎。拋開大腦談學習,無異於椽木求魚。

如果你常常感到學習吃力,效率不盡如人意的的話,為什麼不先瞭解下自己的大腦狀態呢?

腦狀態客觀定量測量的結果告訴我們,一個學習能力超強的人,其抗干擾能力(腦內斂指數)、自製力(腦抑制指數)、情緒穩定性(腦穩定指數)、記憶能力(記憶加工指數)等幾方面往往優於常人。

(某畢業於名校的職場精英相關腦狀態指數與常模值對比)

如果你的各項腦狀態資料優於上述職場精英,而學習成果不令人滿意的話,我們可以考慮學習方法或者態度問題,若是各項指標比不上的話,那麼我建議你可以先以職場精英的指標為目標,用一些訓練大腦能力的方法來提高指標,讓自己的大腦狀態向精英靠攏,打牢學習的基礎,才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習效率。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如果不想被社會淘汰,就得學會保持學習能力,持續努力,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讓人生變得更加豐盈,才不會讓自己過早變得油膩起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