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是中醫變味了,還是我們變味了?

前幾天和同事聊天時, 聊起中醫的發展的時候爭執了起來, 她說中醫發展要保持傳統, 我說中醫發展需要創新, 爭來爭去最後發現, 現在的中醫總感覺少了點什麼?

少了點什麼?我想潘毅老師這篇文章或許能告訴你……

為什麼中醫人常覺得現時的中醫有所變味?這裡面似乎失落了些什麼。

中醫到底失落了什麼?答曰:“元神”!

什麼是“元神”?元神, 是人最本底的存在, 與生俱來, 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之神。 張錫純說:“元神者, 無思無慮, 自然虛靈也;識神者, 有思有慮, 靈而不虛"。

用個不一定恰當的比喻,如果人的整個精神活動是一座海島, 那麼意識僅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 個人無意識則是隱藏于水下的絕大部分, 然而個人無意識後面還有沒有東西呢?有, 這些就是元神。

由此, 我們不妨思考一下:

現今常見露出水面的醫學知識是否就是中醫學的全部?

中醫人為什麼常覺得現在的中醫有所變味?

中醫最本底、最原味的精神印記--醫學知識下的“深海下的海床”, 在現今的學醫者、為醫者心中還烙下多少?

這些, 實際都歸結到中醫的“元神”上!

然而中醫的“元神”在哪?

在中華文化中!在中國人-中醫人應有的思維方式中!

中醫學本是文化醫學, 但就如我們所見, 近現代的教育, 在引入西方科學的同時, 有意無意地對中華傳統主流文化採取了“浮雲”化的態度。 今人之所以更易認同西醫之理, 皆因我們所受教育中的數、理、化、生物等科目之設已為接受西醫做好了知識上的充分準備及思維方式上的順習。 但中醫有這樣的文化鋪墊嗎?試想, 如果有, 又如何?難道陽虛、氣虛、血瘀、濕阻這些名詞真比“血卟啉病”、“嗜鉻細胞瘤”等更難理解?

我泱泱文明古國難道就沒有自己的文化與文明可教?《周易》、《道德經》、《孫子兵法》、《論語》這些中華文明的精神支柱我們接觸過多少?“精華”、“糟粕”之議時有所聞, 但見貶時多來譽時少。 以致以致禮、智、仁、義、信不論, 天干地支不懂,

乾坤天地不知, 中國古代文化基礎知識幾乎為零。 如果說, 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母體文化, 則捫心自問, 除了認識中文, 我們真的會用母體文化的方式來思考嗎?

中醫在現代常受一種責難, 就是現代人看不懂。 這成了中醫需要各種“化”的理由之一。

這是中醫之錯還是教育之誤?下板子時是否要先弄清楚?

在這樣一個缺少中國文化的文化環境中, 中醫學幾乎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作為本國文化有機部分的中醫, 在學習的時候居然會讓人產生文化隔閡感, 實在令人困惑。 在毫無中國古代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學中醫, 用中醫, 就猶如無源之水, 無根之木, 再努力也僅能得其形而失其神。

今人對“知”的理解, 常常局限在“知識”範疇, 這實是西式的理解。 “知”的本意應是“知性”, 包含了智慧與知識, 即道與理並舉。 中醫與西醫的區別要點就在於:西醫本質上沒有求道的欲望, 故為析理之醫學;中醫是以理證道, 以道統理, 道理合一的醫學。 因此, 借鑒西方思維或技術無妨, 但若不考慮與中醫體系是否相洽而一律頂禮膜拜就真是不必!以此來全面取代東方思維就更屬不智。因為中醫不純粹是知識之學,它更接近智慧之學。

中醫並非“醫學”、“醫術”或“醫技”所能涵蓋,這些僅是露出水面的知識部分;中醫更大的氣象在其“醫道”,這才是“深海下的海床”,中醫若要謀求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則與這海床的重新接氣就成為必須。

本文選自《尋找中醫失落的元神·道之篇》序言,作者是著名中醫潘毅教授。

但若不考慮與中醫體系是否相洽而一律頂禮膜拜就真是不必!以此來全面取代東方思維就更屬不智。因為中醫不純粹是知識之學,它更接近智慧之學。

中醫並非“醫學”、“醫術”或“醫技”所能涵蓋,這些僅是露出水面的知識部分;中醫更大的氣象在其“醫道”,這才是“深海下的海床”,中醫若要謀求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則與這海床的重新接氣就成為必須。

本文選自《尋找中醫失落的元神·道之篇》序言,作者是著名中醫潘毅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