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氣荒”不僅僅是儲氣能力的問題?

【無所不能 文| 應賽】有一種市場交易, 叫做用金錢換取時間。 具體來說, 需求方為了從供應方獲得商品或服務, 要麼少花點錢多花點時間等待, 要麼少花點時間等待多付點錢, 在兩者之間進行權衡。 比如, 吃“金拱門”要排隊, 除了花錢還得付出等待的時間成本;也可以點外賣, 這樣是不用排隊了, 但需要多付點送餐費。

有一種管理手段, 叫做用空間換取時間。 具體來講, 供應方為了快速回應需求方, 滿足不斷變化的需求, 會配備一定的空間用來儲存一些商品。 有些商品的需求種類各式各樣, 品質、價格、數量各個方面都可能存在差異,

每個客戶的要求都不一樣。 為了維繫客流, 這類商品的供應方往往要保持大量的庫存。 這些庫存商品本身佔用了流動資金, 同時儲存空間也是成本。

因此, 用空間換時間, 其實是間接地用金錢換時間, 即先用金錢換空間, 再用空間換時間。 為了覆蓋儲存成本(庫存商品與儲存空間兩部分成本), 供應方就需要在客流規模、庫存周轉率、毛利率等方面下功夫提高收益。

能源商品雖然比較特殊, 但市場供求規律同樣適用。 能源商品不僅同質化程度高, 而且終端價格往往受管制, 短期內變化不大, 所以需求變化主要集中在量上。 各地過去推進“煤改氣”, 冬天又來了, 我國部分地區“氣荒”大概率又要出現。

氣荒到底是不是儲氣能力的問題?

儲氣設施就是以空間換時間

對天然氣來說, 空間是指儲氣設施。 從最廣的含義來講, 所有可調節供應量的氣源都是儲氣設施, 包括氣田、LNG罐、地下儲氣庫等等。 要知道, 最開始的時候, 天然氣就在那裡, 在地下沉睡著。 抽采上來以後, 要麼被直接消費掉或者排放到空中, 要麼在各種儲氣設施裡面待著(包括回注到氣田裡、在路上跑著、在地下儲氣庫待著、被液化冷藏起來等等)。 時間是指用氣量隨時間的波動。 最明顯的就是採暖需求導致冬季用氣量的季節性波動。 以空間換時間, 就是利用儲氣設施的空間儲存一定氣量, 然後在某段用氣高峰時間對基礎供氣能力進行補充。

以“雙十一”購物節作個類比。

一個小白領, 每個月領幾千塊錢的工資, 如果是“月光族”, 平時不儲蓄, 那麼自然無法享受節日的狂歡。 銀行卡裡的儲蓄, 當然還有其他用途, 但其中一個用途就是應對節日的花錢高峰。

除了應對有規律的用氣量波動外, 儲氣還有別的作用。 一方面, 冬季用氣高峰可以預測, 但具體峰值的預測準確度難以達到100%。 另一方面, 突發狀況是不可預測的, 也需要應急保障。 前者是預測不准, 後者是根本無法預測。 因此, 儲氣能夠彌補有限的需求預測能力。

同樣拿小白領類比, 購物節具體會花多少錢是預測不准的, 只能留個大概的數, 而且除了購物節的花銷, 生個大病這種無法預測的事情也得有儲蓄。 與儲氣設施類似,

儲蓄也有多種形式, 信用卡、社保等等只是儲蓄的另外一種形式而已。 本質上, 信用卡是儲蓄能力的提前使用, 欠的錢早晚是要拿儲蓄還的。 社保聽說是國家怕你亂花錢, 規定你先存上一筆。

儲存成本包括庫存商品的成本與儲存空間的成本。 儲氣也是如此。 儲氣設施最終的目的是在需要的時候供氣, 尤其是在基本供氣能力無法滿足需求的時候供氣。 儲氣設施的供氣能力由兩方面的因素決定:一是儲氣設施的容量, 二是儲存的氣量(對應儲氣設施的利用率)。 前者是產能, 後者是產能利用率。 很顯然, 兩者都是影響盈利情況的重要因素。

儲氣設施三種產權結構的盈利模式

儲氣設施的供應能力從規模上影響盈利, 價格或收費模式則從單位收益上影響盈利。

單位收益主要由儲氣設施的產權結構決定。

根據2016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的《關於明確儲氣設施相關價格政策的通知》(發改價格規〔2016〕2176號), 為鼓勵城鎮燃氣企業投資建設儲氣設施, 允許其將自建自用儲氣設施的投資運行成本納入配氣成本並給予合理收益;同時, 儘快推行季節性差價政策, 以提高城鎮燃氣企業供氣積極性。

根據這一政策, 根據產權結構不同, 城鎮燃氣企業可利用的儲氣模式可歸納為以下三種:

1、自建自用儲氣設施

3、直接向儲氣設施經營企業購氣

圖1 城鎮燃氣企業利用儲氣設施的模式

就儲氣設施的收益來講, 第一種是“包養”模式, 儲氣設施屬於城鎮燃氣企業的資產, 有人罩著,不怕;第二種是“來回扯皮”模式,單位收益穩定,但周轉量不確定,需要與使用者多次談判確定保本總收益;第三種是“市場優勝劣汰”模式,獨立經營儲氣設施的企業要自負盈虧,進氣出氣的差價就是收益來源。

某些地區冬季“氣荒”現象的直接原因是高峰時期供氣能力不足。但是更深一層的原因是什麼呢?

從以上分析可知,供氣能力包括儲氣設施規模和儲存氣量兩方面。儲氣設施的盈利情況由供氣能力和價格因素決定。盈利情況的預期又決定了儲氣設施的投資決策。這環環相扣的運行邏輯,需要“更上一層樓”的精神去探究。但氣荒肯定不是簡單的儲氣能力問題。

【無所不能專欄作者,應賽,能源行業研究人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無所不能的立場和觀點

有人罩著,不怕;第二種是“來回扯皮”模式,單位收益穩定,但周轉量不確定,需要與使用者多次談判確定保本總收益;第三種是“市場優勝劣汰”模式,獨立經營儲氣設施的企業要自負盈虧,進氣出氣的差價就是收益來源。

某些地區冬季“氣荒”現象的直接原因是高峰時期供氣能力不足。但是更深一層的原因是什麼呢?

從以上分析可知,供氣能力包括儲氣設施規模和儲存氣量兩方面。儲氣設施的盈利情況由供氣能力和價格因素決定。盈利情況的預期又決定了儲氣設施的投資決策。這環環相扣的運行邏輯,需要“更上一層樓”的精神去探究。但氣荒肯定不是簡單的儲氣能力問題。

【無所不能專欄作者,應賽,能源行業研究人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無所不能的立場和觀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