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病例報告」換了降壓藥後,臉怎麼腫了?

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朱愛軍、姚丹豔等曾遇到這樣一位老先生:住院幾天後, 唇部和臉部就腫脹了。

79歲的他, 是由於感染性心內膜炎住的院。

患者有高血壓病史7年, 一直服用依那普利10 mg, 1 次/d, 未規律測血壓。 腦梗死病史7 年, 胃竇炎病史多年, 未服藥。 否認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 有青黴素皮試陽性、頭孢菌素類致面部浮腫過敏史。

入院後, 給予其抗感染、改善心肌代謝治療, 降壓給予馬來酸依那普利。 入院10天后, 患者血壓一直在160/90 mmHg左右波動, 遂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壓, 其餘治療不變。

但當晚, 患者右面部突發腫脹,

次日右面部及上唇均均質性腫脹, 色粉紅, 無波動感, 口內無牙齦腫脹不適, 口腔科會診考慮血管源性水腫, 遂停用苯磺酸氨氯地平, 其餘治療不變, 2 d 後腫脹自行消退。

之後給予馬來酸依那普利加量, 並陸續加用呋噻米、螺內酯, 血壓控制150/80 mmHg 左右。 直至病情穩定出院, 未再出現上述症狀。

作者介紹說, 血管源性水腫為Ⅰ型變態反應, 可由藥物、食物、吸入物或物理刺激等因素引起。

就本例患者而言, 發生過敏反應前, 飲食規律, 也無吸入物及其他物理等刺激, 治療方面也僅加服氨氯地平, 而停用後, 患者唇面部腫脹消退, 因此血管源性水腫“很可能”為氨氯地平所致。

苯磺酸氨氯地平這種長效鈣拮抗劑廣泛用於各類高血壓患者,

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潮紅、疲勞、水腫、眩暈、頭痛、腹痛、噁心、心悸和嗜睡, 而血管源性水腫罕見。

在ALLHAT 研究的9 048 例受試物件中, 僅有3例發生血管源性水腫。

推測其機制, 可能與刺激緩激肽和一氧化氮的生成有關。 此外, 本患者有青黴素和頭孢類藥物過敏史, 也可能與患者的特異體質有關, 如可能存在C1 酯酶抑制劑基因缺陷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